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中心”是应试教育的模式,不利于培养能力,更别说培养创新能力了,素质教育是要打破三中心,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大语文观。
关键词:语文;学生主体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7-121
三中心是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学生只有在课堂学习,每学期一本书,篇数有限,必须开辟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不是自由活动的毫无指导的学习,而是有大的计划的目标,有布置,有指导,有检查,有效果验证。这就打破了课堂中心。比如教学了某位作家的一篇文章,就布置学生再去多读几篇他的文章,这样才能发现规律,若再读读他的生平简介,写作背景,就更能获得多方面的启示,在学习写作上会更有益处。课外书籍从何而来,老师推荐去图书馆,去书店,去网络世界,定能找到。能检查成果,检查写读书笔记。是否读了,效果如何交出读书笔记就可看出。例如:为了提高写作能力,也需要学生课外进行大量的练笔活动,这样老师给以方向性的指导,自由去做。如去生活中观察写观察笔记,去看课外书籍写读书笔记。有个学生平时对身边的事熟视无睹,看不出有何特点,布置写观察笔记后,他把某个同学的现在与他未上学时的情况进行了比较,他回忆那个同学上小学前有如下表现。到哪里去都离不开妈妈,妈妈也不能把他丢下。如有一次去成都某亲戚家,到了火车站要等3个小时的车,这中间,难免要打瞌睡,要是一觉醒来不见了儿子怎么办。于是用一根五尺上的绳子拴在儿子的裤带上。坐在妈妈身边也就罢了,若是超出了范围,妈妈就觉察了。那时的他只有5岁,当然对各种事物都感到新鲜。什么诱惑都感兴趣,果然妈妈感觉绳子在动,猛然醒来,看见一个40多岁的女人逗他玩,还说要带他到车站处面去玩木马。正抱起他站了起来,绳子起作用了。那女人见抱不走孩子,放开手走了,过后听说这女人是个人贩子,曾经判过两年刑,他逗小孩玩,绝没安好心,这就是上小学前的那个同学,对妈妈的依赖性很强,对外界诱惑毫无警惕。他又观察这个同学现在的情况,现在的他,知识增长了不少。懂得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了,懂得爱护环境了。有一次,他們也是同他妈妈一道外出,但表现却不一样了。如去公园里玩,他走在妈妈身边,过小桥时,他还摸摸栏杆是否稳当。妈妈夸他是个警卫员。走在园中的走道上,路旁是青青的草坪。忽然另一个孩子跑到草坪里去了,他四处一看,他的妈妈还在很远的后面。他便对那孩子说:“快出来,你看木牌上写着“小草也是生命,请爱护小草。”那位孩子走出了草坪,看上去,这孩子是幼儿大班的,还没上小学。这位小学生作出了大哥哥的姿态。这就是现在的他,这位学生回忆他的以前,观察了他的现在,如果写成观察笔记,那就是一篇满分的作业。这就是打破了课堂中心的学习成果。这种成果用于写作文大有用处。如作文中写到幼儿园的小朋友和已上小学了的小学生,就会准确而生动地描写出来,体现出生活的真实。又例:有个小学生暑假去旅游,到了一个风景优美的景点,有山、有水、山上绿树繁茂,有悬崖峭壁,有亭子,有盘山石路。山下有一条溪流,溪流上有白石拱桥,这么复杂的景物,要写出一篇游记,一时理不出头绪。怎么办?这位学生不知道,要是在课堂上,有的老师就是出一个题目,讲解一番,举出一些例子,让学生去写,这样就能写个八九不离十。但这不是学生的能力,是老师扶着走的,而非自己独立走的。这就是教师中心的作用,而现在学生在旅游途中,没有了老师讲解,确定个什么主题,选取哪些景点,怎样组织材料,如按空间顺序还是时间顺序来写。这些都要由学生独立思考,若思考遇到难题,可以马上发个短信给老师,让他遥控指导一下,这就体现了第二课堂的学生主体性。写作能力在主体学习中培养起来。又例:旅游是把自然当作课本来读的,可以有两方面的收获,增长见识,获得思想熏陶,而要检验其成果仍是以交读书笔记来验证。如有个学生暑假随父亲一道去贵州旅游,他们从远处就看见一个擎无柱般的石头,山顶上还有两座寺庙,这两座寺庙分建在左右两个峰顶上,中间一座石头拱桥连结。他们从石柱下往上攀登。沿途是弯弯拐拐的石梯路,还有小树丛可以作抓手。爬到了山顶,就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他把这段经历记录了下来,其中这样写道:“这是我平身经历的最奇险的地方,要不是周围有铁栅栏,摔下去定会粉身碎骨,但这么奇险的地方竟然有和尚在上面修建庙宇。他在考验朝庙的香客们是否心诚。心诚则能上去,心不诚则半途而下。但对普通人来说也有普遍的启示价值。它象征着做事要不怕艰险,百折不挠,才能成功。有位科学家说过:“科学的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的路上不畏难险的人,才有可能到达光辉的顶点。毛泽东主席也在诗中写道:“无限风光在险峰”。我随父亲登上了这座石柱顶峰,不是以信徒的心诚而上去,而是以“无险风光在险峰的”的理念上去的。我想在我的学习道路上,也一定会遇到困难,我也一定会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战胜它。这次参观还得到一点启示:那就是这座石柱的形成,据父亲的解释,那原是一个很大的整体,周围的石头被风化了,留下了这座石柱。这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的鬼爷神功,我在佩服自然造化之际,我也要学习自然的造奇精神。把这种精神用于学习之上,就会创造出学习奇迹。评析:从这篇读书笔记中可看出:学生增长了见识,只有见多识广,才能下笔有神。同时也获得精神力量,登山获得的启示是其一,有感于大自然的造化力量是其二。
综上所述,课外活动只要把它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就是语文第二课堂,就能获得课堂上学不到手东西。
参考文献
《语文学习》海洋出版社(1991)。
关键词:语文;学生主体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7-121
三中心是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学生只有在课堂学习,每学期一本书,篇数有限,必须开辟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不是自由活动的毫无指导的学习,而是有大的计划的目标,有布置,有指导,有检查,有效果验证。这就打破了课堂中心。比如教学了某位作家的一篇文章,就布置学生再去多读几篇他的文章,这样才能发现规律,若再读读他的生平简介,写作背景,就更能获得多方面的启示,在学习写作上会更有益处。课外书籍从何而来,老师推荐去图书馆,去书店,去网络世界,定能找到。能检查成果,检查写读书笔记。是否读了,效果如何交出读书笔记就可看出。例如:为了提高写作能力,也需要学生课外进行大量的练笔活动,这样老师给以方向性的指导,自由去做。如去生活中观察写观察笔记,去看课外书籍写读书笔记。有个学生平时对身边的事熟视无睹,看不出有何特点,布置写观察笔记后,他把某个同学的现在与他未上学时的情况进行了比较,他回忆那个同学上小学前有如下表现。到哪里去都离不开妈妈,妈妈也不能把他丢下。如有一次去成都某亲戚家,到了火车站要等3个小时的车,这中间,难免要打瞌睡,要是一觉醒来不见了儿子怎么办。于是用一根五尺上的绳子拴在儿子的裤带上。坐在妈妈身边也就罢了,若是超出了范围,妈妈就觉察了。那时的他只有5岁,当然对各种事物都感到新鲜。什么诱惑都感兴趣,果然妈妈感觉绳子在动,猛然醒来,看见一个40多岁的女人逗他玩,还说要带他到车站处面去玩木马。正抱起他站了起来,绳子起作用了。那女人见抱不走孩子,放开手走了,过后听说这女人是个人贩子,曾经判过两年刑,他逗小孩玩,绝没安好心,这就是上小学前的那个同学,对妈妈的依赖性很强,对外界诱惑毫无警惕。他又观察这个同学现在的情况,现在的他,知识增长了不少。懂得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了,懂得爱护环境了。有一次,他們也是同他妈妈一道外出,但表现却不一样了。如去公园里玩,他走在妈妈身边,过小桥时,他还摸摸栏杆是否稳当。妈妈夸他是个警卫员。走在园中的走道上,路旁是青青的草坪。忽然另一个孩子跑到草坪里去了,他四处一看,他的妈妈还在很远的后面。他便对那孩子说:“快出来,你看木牌上写着“小草也是生命,请爱护小草。”那位孩子走出了草坪,看上去,这孩子是幼儿大班的,还没上小学。这位小学生作出了大哥哥的姿态。这就是现在的他,这位学生回忆他的以前,观察了他的现在,如果写成观察笔记,那就是一篇满分的作业。这就是打破了课堂中心的学习成果。这种成果用于写作文大有用处。如作文中写到幼儿园的小朋友和已上小学了的小学生,就会准确而生动地描写出来,体现出生活的真实。又例:有个小学生暑假去旅游,到了一个风景优美的景点,有山、有水、山上绿树繁茂,有悬崖峭壁,有亭子,有盘山石路。山下有一条溪流,溪流上有白石拱桥,这么复杂的景物,要写出一篇游记,一时理不出头绪。怎么办?这位学生不知道,要是在课堂上,有的老师就是出一个题目,讲解一番,举出一些例子,让学生去写,这样就能写个八九不离十。但这不是学生的能力,是老师扶着走的,而非自己独立走的。这就是教师中心的作用,而现在学生在旅游途中,没有了老师讲解,确定个什么主题,选取哪些景点,怎样组织材料,如按空间顺序还是时间顺序来写。这些都要由学生独立思考,若思考遇到难题,可以马上发个短信给老师,让他遥控指导一下,这就体现了第二课堂的学生主体性。写作能力在主体学习中培养起来。又例:旅游是把自然当作课本来读的,可以有两方面的收获,增长见识,获得思想熏陶,而要检验其成果仍是以交读书笔记来验证。如有个学生暑假随父亲一道去贵州旅游,他们从远处就看见一个擎无柱般的石头,山顶上还有两座寺庙,这两座寺庙分建在左右两个峰顶上,中间一座石头拱桥连结。他们从石柱下往上攀登。沿途是弯弯拐拐的石梯路,还有小树丛可以作抓手。爬到了山顶,就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他把这段经历记录了下来,其中这样写道:“这是我平身经历的最奇险的地方,要不是周围有铁栅栏,摔下去定会粉身碎骨,但这么奇险的地方竟然有和尚在上面修建庙宇。他在考验朝庙的香客们是否心诚。心诚则能上去,心不诚则半途而下。但对普通人来说也有普遍的启示价值。它象征着做事要不怕艰险,百折不挠,才能成功。有位科学家说过:“科学的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的路上不畏难险的人,才有可能到达光辉的顶点。毛泽东主席也在诗中写道:“无限风光在险峰”。我随父亲登上了这座石柱顶峰,不是以信徒的心诚而上去,而是以“无险风光在险峰的”的理念上去的。我想在我的学习道路上,也一定会遇到困难,我也一定会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战胜它。这次参观还得到一点启示:那就是这座石柱的形成,据父亲的解释,那原是一个很大的整体,周围的石头被风化了,留下了这座石柱。这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的鬼爷神功,我在佩服自然造化之际,我也要学习自然的造奇精神。把这种精神用于学习之上,就会创造出学习奇迹。评析:从这篇读书笔记中可看出:学生增长了见识,只有见多识广,才能下笔有神。同时也获得精神力量,登山获得的启示是其一,有感于大自然的造化力量是其二。
综上所述,课外活动只要把它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就是语文第二课堂,就能获得课堂上学不到手东西。
参考文献
《语文学习》海洋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