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报告相继提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也多次展现其“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文化观,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如何实现文化自觉,发挥其育人功能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文化自觉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联系,并结合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现实困境进行了反思,提出了文化自觉视域下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的思考。
关键词:文化自觉 校园文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十八大报告都强调了文化建设对于国家和民族繁荣强盛的重要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是一个文化自觉的过程,要求我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与作用有深刻的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有正确的把握,对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有主动的担当,而大学作为文化建设的创新者、引领者、示范者,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著名教育家张楚廷教授认为“大学独特的文化,当然需要独特的文化自觉,自觉其文化之深邃,自觉其文化之独特,自觉其文化之意义与价值,从而,自觉到大学之为大学”[1]。
一.文化自觉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与关系
“文化自觉”这一概念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1997年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开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应对全球化一体化的势必发展而提出的解决人与人关系的方法。它所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2]作为一种文化的自我意识,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现有文化尤其是本民族文化的起源、形成、演变和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以及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等精神成果的总和,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等构成。校园文化是学校特色的重要内涵,是学校的生命所在,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的新阶段,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推进高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创新的过程,其本质就是通过教育活动形式,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文化进行传承、创新和发展,使受教育者掌握文化成果,提升知识、能力,再进行创新活动的过程。而文化自觉是文化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新的过程,两者的最终结果都是创新,就两者的关系来说,文化自觉引导着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也对于实现进一步的文化自觉起着推动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当前文化自觉视野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包含双重含义:一是对国内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情况进行研究和总结,对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完善和改进;二是通过学生对于本土、本校优秀文化的认同,促进学生的文化传承、文化觉醒和文化创新,实现升华。
二.文化自觉视域下校园文化的功能
高校不仅是物质存在,更是精神存在、文化存在,校园文化是其本身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是高校赖以生存、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根本。校园文化的自觉是高校在文化上的觉醒,它的基本前提就是自觉认识文化建设在自身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大学对文化建设重要作用的深刻认识不仅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大学自身的竞争力,还关系到能否引領社会健康发展,最终关系到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校园文化是高校教书育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如下功能:
1.教育引导功能。教育与引导功能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功能,一方面,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习成才的正确目标,找到完善自己、服务社会的明确方向。同时,校园文化也会把高校的教育理念、发展目标、校风教风、制度纪律等深入到师生心中,促使他们把个人的发展与学校发展、社会发展相结合,凝聚强大的精神动力。
2.凝聚稳定功能。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全校师生认同和接受的文化,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师生产生对于学校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另外,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获得提升思想认识、完善专业学习、拓展兴趣爱好、增强实用技能的广阔平台,从而有效减少不良文化的影响,促进学校的稳定和发展。
3.规范约束功能。通过不成文的风气、道德等对师生形成“软约束”,相较于制度规定等形成的“硬要求”,会产生更深刻、更持久、更强大的规范与约束效果,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示范辐射功能。作为培养适应社会、适应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场所,高校校园文化不仅在学校内部发挥作用,而且会通过学生、教职员工、科研成果等发挥重要的社会功能,对于社会先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产生引导和带动作用。
当然,高校校园文化的各类功能并不是孤立、单一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同时发挥作用和效能的。
三.文化自觉视域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途径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进步,但综观我国高校校园文化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重物质、轻精神,重硬件、轻软件的观念问题,例如重市场效益,轻文化传承的导向问题,例如盲目建设,缺乏特色品牌的内容问题等,在某种程度上,校园文化的建设停留于“所想”而非“所需”的层面,呈现文化自觉的离位和缺失,不利于发挥校园文化以文化人的教育作用,其培养弊端表现为:一是大学生容易受到社会各类思潮的冲击,缺乏对于核心价值观和本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二是容易产生对于网络、技术的过度依赖,学生更愿意在电脑、手机、游戏中获得存在感,而不是走出寝室、走下网络参加校园文化建设;三是严峻的就业形势和青年发展困境等问题,促使学生必须过早地应对社会问题,追求实用技能的提升,因而对于校园文化的获得感和参与感不足,甚至是可能是一无所知,对民族、国家和社会存在偏离的认识,失去思想和精神的家园。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立足其根本的文化育人功能,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以文化自觉充实校园文化,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明确提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一任务和目标。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方面,必须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度着眼,以党中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决策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要求为动力,坚持正确的方向。一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定力。加强理论和政策的宣传教育、典型和先锋的示范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和元素,促进师生积极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增强师生对于民族文化、校园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二是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实力。开展学习、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这对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的提升将有着重要意义。三是要正确运用网络文化,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力。随着网络技术和手机、电脑等媒介终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网络文化对于大学生产生了诸多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积极迅速地占领校园网络文化的阵地,运用校园网、电台、微博、微信等平台,主动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学生开展平等互动的对话,提高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2.以文化自觉带动意识回归,凝聚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笔者认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者关于校园文化的功能和定位、自身建设者的角色和责任等各方面的认识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功能发挥,当前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者需要培养和形成文化自觉意识,带动校园文化自觉意识的回归,进而将核心价值观融入进校园文化并传播给大学生。一是要增强协同意识,即学校全方位协同育人,发挥全校师生的力量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重视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品质,凝聚和传播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正能量。二是要树立品牌意识,高校的校园文化与其历史渊源、传统文化紧密相关,同时,也与其发展定位、学科特色等密不可分,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要立足学校特色,打造优势品牌,既要春色满园的繁盛和多彩,也需要培育独具风采的特色品牌,并积极向校内外宣传推广,提升知名度。三是要树立主人翁意识,学校的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与全体师生密不可分,师生的认可和参与更是校园文化功能实现的关键所在,因此,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积极发挥师生的能动作用,主动参与建设校园文化,让每一位师生都能深切感受到校园文化的精神建构功能。
3.以文化自觉打造实践体系,推动校园文化功能的全面实现。
实践是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重要路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促使大学生深入感受国情、民情与世情,实现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的互动与统一,实现校园文化育人成效的巩固和升华。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以打造和锤炼校园文化精品,全方位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为主线,以实现专业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统一、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的统一为目标,创建实践育人体系,引導学生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育能力。一是要立足校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校文化的创建。以“学校搭台、学生唱戏”的思路,紧跟时代发展、紧贴学生需求,打造集学术性、专业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和实践平台,鼓励学生主动进行文化创造,培育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二是要立足社会,帮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创新创业、专业实习、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思考、主动参与和主动担当的热情,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育能力。三是要立足网络,利用网络新媒体,改变传统的“你说我听、你打我通”的育人模式,实现学校与师生、老师与学生之间平等良性的互动,依托微博、微信、网站等平台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文化软环境的创建中,建设优良的教风、学风、校风,提升校园文化品质。
参考文献
[1]张楚廷.大学的文化自觉初论[J].现代大学教育,2010(3):19-23.
[2]费孝通.费孝通社会学文集[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112-113.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关键词:文化自觉 校园文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十八大报告都强调了文化建设对于国家和民族繁荣强盛的重要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是一个文化自觉的过程,要求我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与作用有深刻的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有正确的把握,对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有主动的担当,而大学作为文化建设的创新者、引领者、示范者,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著名教育家张楚廷教授认为“大学独特的文化,当然需要独特的文化自觉,自觉其文化之深邃,自觉其文化之独特,自觉其文化之意义与价值,从而,自觉到大学之为大学”[1]。
一.文化自觉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与关系
“文化自觉”这一概念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1997年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开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应对全球化一体化的势必发展而提出的解决人与人关系的方法。它所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2]作为一种文化的自我意识,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现有文化尤其是本民族文化的起源、形成、演变和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以及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等精神成果的总和,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等构成。校园文化是学校特色的重要内涵,是学校的生命所在,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的新阶段,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推进高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创新的过程,其本质就是通过教育活动形式,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文化进行传承、创新和发展,使受教育者掌握文化成果,提升知识、能力,再进行创新活动的过程。而文化自觉是文化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新的过程,两者的最终结果都是创新,就两者的关系来说,文化自觉引导着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也对于实现进一步的文化自觉起着推动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当前文化自觉视野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包含双重含义:一是对国内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情况进行研究和总结,对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完善和改进;二是通过学生对于本土、本校优秀文化的认同,促进学生的文化传承、文化觉醒和文化创新,实现升华。
二.文化自觉视域下校园文化的功能
高校不仅是物质存在,更是精神存在、文化存在,校园文化是其本身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是高校赖以生存、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根本。校园文化的自觉是高校在文化上的觉醒,它的基本前提就是自觉认识文化建设在自身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大学对文化建设重要作用的深刻认识不仅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大学自身的竞争力,还关系到能否引領社会健康发展,最终关系到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校园文化是高校教书育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如下功能:
1.教育引导功能。教育与引导功能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功能,一方面,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习成才的正确目标,找到完善自己、服务社会的明确方向。同时,校园文化也会把高校的教育理念、发展目标、校风教风、制度纪律等深入到师生心中,促使他们把个人的发展与学校发展、社会发展相结合,凝聚强大的精神动力。
2.凝聚稳定功能。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全校师生认同和接受的文化,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师生产生对于学校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另外,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获得提升思想认识、完善专业学习、拓展兴趣爱好、增强实用技能的广阔平台,从而有效减少不良文化的影响,促进学校的稳定和发展。
3.规范约束功能。通过不成文的风气、道德等对师生形成“软约束”,相较于制度规定等形成的“硬要求”,会产生更深刻、更持久、更强大的规范与约束效果,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示范辐射功能。作为培养适应社会、适应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场所,高校校园文化不仅在学校内部发挥作用,而且会通过学生、教职员工、科研成果等发挥重要的社会功能,对于社会先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产生引导和带动作用。
当然,高校校园文化的各类功能并不是孤立、单一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同时发挥作用和效能的。
三.文化自觉视域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途径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进步,但综观我国高校校园文化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重物质、轻精神,重硬件、轻软件的观念问题,例如重市场效益,轻文化传承的导向问题,例如盲目建设,缺乏特色品牌的内容问题等,在某种程度上,校园文化的建设停留于“所想”而非“所需”的层面,呈现文化自觉的离位和缺失,不利于发挥校园文化以文化人的教育作用,其培养弊端表现为:一是大学生容易受到社会各类思潮的冲击,缺乏对于核心价值观和本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二是容易产生对于网络、技术的过度依赖,学生更愿意在电脑、手机、游戏中获得存在感,而不是走出寝室、走下网络参加校园文化建设;三是严峻的就业形势和青年发展困境等问题,促使学生必须过早地应对社会问题,追求实用技能的提升,因而对于校园文化的获得感和参与感不足,甚至是可能是一无所知,对民族、国家和社会存在偏离的认识,失去思想和精神的家园。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立足其根本的文化育人功能,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以文化自觉充实校园文化,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明确提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一任务和目标。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方面,必须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度着眼,以党中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决策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要求为动力,坚持正确的方向。一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定力。加强理论和政策的宣传教育、典型和先锋的示范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和元素,促进师生积极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增强师生对于民族文化、校园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二是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实力。开展学习、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这对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的提升将有着重要意义。三是要正确运用网络文化,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力。随着网络技术和手机、电脑等媒介终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网络文化对于大学生产生了诸多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积极迅速地占领校园网络文化的阵地,运用校园网、电台、微博、微信等平台,主动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学生开展平等互动的对话,提高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2.以文化自觉带动意识回归,凝聚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笔者认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者关于校园文化的功能和定位、自身建设者的角色和责任等各方面的认识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功能发挥,当前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者需要培养和形成文化自觉意识,带动校园文化自觉意识的回归,进而将核心价值观融入进校园文化并传播给大学生。一是要增强协同意识,即学校全方位协同育人,发挥全校师生的力量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重视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品质,凝聚和传播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正能量。二是要树立品牌意识,高校的校园文化与其历史渊源、传统文化紧密相关,同时,也与其发展定位、学科特色等密不可分,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要立足学校特色,打造优势品牌,既要春色满园的繁盛和多彩,也需要培育独具风采的特色品牌,并积极向校内外宣传推广,提升知名度。三是要树立主人翁意识,学校的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与全体师生密不可分,师生的认可和参与更是校园文化功能实现的关键所在,因此,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积极发挥师生的能动作用,主动参与建设校园文化,让每一位师生都能深切感受到校园文化的精神建构功能。
3.以文化自觉打造实践体系,推动校园文化功能的全面实现。
实践是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重要路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促使大学生深入感受国情、民情与世情,实现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的互动与统一,实现校园文化育人成效的巩固和升华。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以打造和锤炼校园文化精品,全方位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为主线,以实现专业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统一、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的统一为目标,创建实践育人体系,引導学生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育能力。一是要立足校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校文化的创建。以“学校搭台、学生唱戏”的思路,紧跟时代发展、紧贴学生需求,打造集学术性、专业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和实践平台,鼓励学生主动进行文化创造,培育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二是要立足社会,帮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创新创业、专业实习、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思考、主动参与和主动担当的热情,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育能力。三是要立足网络,利用网络新媒体,改变传统的“你说我听、你打我通”的育人模式,实现学校与师生、老师与学生之间平等良性的互动,依托微博、微信、网站等平台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文化软环境的创建中,建设优良的教风、学风、校风,提升校园文化品质。
参考文献
[1]张楚廷.大学的文化自觉初论[J].现代大学教育,2010(3):19-23.
[2]费孝通.费孝通社会学文集[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112-113.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