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安放的儿歌

来源 :音乐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天吃过晚饭,我们都习惯去小区的广场溜达一圈儿。偶然的一次,碰巧看到三个小朋友在玩丢手绢的游戏,一小男孩儿,俩小女孩儿,他们一边玩游戏一边高声唱着《丢手绢》,旁若无人的玩得不亦乐乎。我一边被这青梅竹马、天真无邪的场面感动着,一边感慨《丢手绢》都唱多少年了,现在的孩子居然还在唱它!
  “你们有多久没唱过儿歌了?”当我询问身边的朋友的时候,有人回答“十几二十几年吧”、“记不清了”、“儿歌啊,那是很久远的事了”……每个人的回答都不一样,但答案都指向了同一个事实——儿歌已经离我们成年人很远了!
  每个人都有过童年,无论童年是在什么样的氛围下度过,对儿歌都有或多或少的理解或认识。说起儿歌,很多人都会想起一些熟悉的旋律,不管我们有多久没唱过儿歌,总能哼出几句,那就是儿歌,是镌刻在记忆深处的歌声。然而,正是对待这一份镌刻在记忆深处的情结,在我们渐渐长大成人之后,都在无意识中集体将它封存了。儿歌真的只是属于童年吗?现在的孩子都在唱什么儿歌?像《采蘑菇的小姑娘》、《小螺号》这些还回响在几代人记忆深处的经典的儿歌,在现在的孩子们中还有市场吗?
  比童年更“老”的儿歌
  很多人都知道六一儿童节,却很少有人知道世界儿歌日,这一专为儿歌而设立的节日。1976年,在比利时克诺克两年一度的国际诗歌会上创立了世界儿歌日,由13岁以下的儿童每年在3月21日(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春天到来的第一天举行庆祝活动。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这一节日确立为国际性的儿歌日。
  世界儿歌日看似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是全世界的小朋友共同拥有的音乐节日。如果按照教科文组织所提出的标准,一个孩子拥有的美好的童年时光是13年,在全世界70亿的人口中,年龄在这一阶段的人口该占多大的比例!就中国的13亿人口而言,儿童所占的比例也绝非少数。表面看来,儿歌应在全世界的大背景下发展得很好,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的孩子都在唱着什么样的儿歌呢?
  除了图表中所列举的经典儿歌之外,为我们熟知的还有诸如《妈妈的吻》、《鲁冰花》、《铃儿响叮当》、《蓝精灵之歌》等,这些都是被收入“经典儿歌”、“中国最爱儿歌经典”等中频率最高的。在你张大嘴巴感慨这些为人们熟悉的儿歌居然这么“老”的时候,这份简单的统计数据其实还隐藏着另外一个信息——上述列举的很多经典儿歌的词作者、曲作者早已经离我们远去了!而新兴的音乐人很少有从事儿歌创作的,这也就使得儿歌创作出现了“断层”的现象。
  看到这里,不禁令人感慨:在中国的音乐市场上,几乎每天都有歌手在发布新专辑,但如果细听后你会发现,很多人都在“异口同声”地唱着情歌。在流行音乐日趋昌盛的今天,不知你注意没有,儿歌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同一首歌”了,十多年来,甚至是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几乎都唱着同样的歌曲,唱着比童年还“老”的儿歌长大。
  谁偷走了孩子的儿歌
  一个孩子拥有的美好的童年时光就是13年,也只有13年。童年相对整个人生来说,就像是一张正等着被涂上颜色的白纸,儿歌其实是诸多的色彩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它不单为孩子们的七彩童年增添了新的色彩,还为孩子们从小就奠定了一定的艺术基础。然而,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儿童”,或许跟21世纪出生的儿童唱的是同一首儿歌。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时代在变,孩子唱的歌却未曾改变?是谁偷走了孩子的儿歌?是什么样的力量令儿歌的发展停滞不前?
  1.流行歌曲
  近年来,随着整个音乐行业商业运转的加快,铺天盖地的流行歌曲,尤其是情歌占据了孩子们的音乐空间。虽然在课堂上、有老师组织的音乐活动中,孩子们仍然唱着适合自身年龄段的歌曲,但在他们的课余音乐生活中,流行音乐才是主流。
  在这个开放的时代,孩子们在同外界的交际往来中所获得的信息量和知识面远非过去的儿童所能比拟。电视里、网络上、大街上,到处都充斥着流行音乐的踪影,流行音乐的普及程度可谓达到了“无孔不入”。在这种音乐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们,早熟而叛逆,他们对时尚的了解也有了模糊的认知。流行音乐中所蕴含的伤感、困惑、孤独、迷惘的情愫,很容易就能引起孩子们的情感共鸣,他们对音乐的选择也就理所当然地有了一定的倾向性。
  2.市场经济
  当代中国,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音乐的商业化现象很快介入到社会音乐生活中来,这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是音乐发展的趋势。我们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地置身在这个庞大的商业化的音乐市场中,于是出现了一些消极的因素:“一切向钱看”。在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下,部分音乐人会不为了菲薄的稿费而努力创作儿童歌曲,而是将眼光转向流行歌曲创作。经纪公司、出版发行商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将受众群体定位在有一定购买力的年青人群上,把主要精力放在作品的包装和炒作上,对儿歌的关注度甚微。更有部分发行商牺牲内容的真善美,他们看到了颓废、低俗的儿童歌曲背后潜藏的经济利益,并利用这些歌曲发财……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涌现出来的各种现象,都给儿童歌曲创作带来了负面影响。
  3.家长和音乐人
  儿歌的市场占有率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儿童这一群体的特殊性。作为没有自立、尚无经济来源、正在不断成长的群体,这也就决定了他们购买力和鉴别力的薄弱。在音乐的选择上,他们表现出很大的不能自主性,他们对于音乐或者说儿歌的需求完全依赖于父母的抉择,如果恰巧家长的经济条件并不优越,或者对于儿歌的认识有限,那么,儿歌在孩子童年里所占的比例就会大幅度下降。
  整个儿童群体的不能自主性不仅表现为对家长、对经济条件的依赖,还表现在音乐创作上。由于儿童自身的知识、能力等多方面都在不断累加,让他们自己创作自己喜欢的儿歌是不现实的,因此,全部儿歌的作词作曲完全依赖音乐人。也就是说,儿童对于儿歌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完全取决于成人的创作,词曲家在创作风格上的选取或者偏好,都会直接影响到儿歌的兴衰存亡。
  4.儿童自身
  现行的社会风气使得孩子过早的成熟起来,从一个牙牙学语的孩童口中听到诸如《老鼠爱大米》、《要嫁就嫁灰太狼》的歌曲早已不足为奇。在“时尚”的强力影响下,孩童对于音乐的选择早就偏离了儿歌的轨道,而是追逐所谓的流行。尽管他们对于流行的定义并不明确,但从他们选择喜欢的音乐可以看出,对于那些“老掉牙”的儿歌,他们已经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了,他们更喜欢旋律简单、容易学会的流行歌曲。   市场经济、流行音乐、家长和音乐人、儿童自身等看似都是各自独立的因素,实则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市场经济的机制使得音乐商业化成为必然,人们根据自身所喜欢的音乐风格及实际购买力挑选着歌手和音乐,这种看似私人、自由的选择,在无形中构成了一种“优胜劣汰”的规律;音乐人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为了让自己的音乐获得更多的认可,就必然会成为这一“市场规律”的遵循者;而音乐人对音乐的选择,又直接决定着听众可以听、能够听到什么样的音乐;儿童在庞大的音乐需求中,虽然占有很大比例,但能对整个音乐走势产生影响的并不是人数多少,而是需求本身所潜在的购买力,购买力越强的人群对音乐的影响也就越大。
  如果再问是谁偷走了孩子的儿歌,答案绝非文中所列举的四个因素那般单纯。儿歌之所以会出现现在的窘境,实则是诸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结果。
  无处安放的儿歌
  进入各大音乐网站,你会发现对于音乐有各种各样的划分:流行、古典、摇滚、民谣……在这些分类中,很少能看到“儿歌”的踪影。儿歌这一巨大的音乐市场需求就这样明目张胆、堂而皇之地被忽略了,成了名副其实的“无处安放的儿歌”。那么,现在的儿歌还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吗?
  1.幼儿园
  在“拥挤”的音乐市场,对于儿歌来说,最大的去处就是幼儿园。随着儿童入学年龄的不断降低,一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父母,在孩子一两岁的时候就将他们送进了幼儿园。在幼儿园里,要说真正的学习知识,对于很多还在牙牙学语的孩子来说还为时过早。这时,幼儿园的老师会根据孩子们的具体情况,选择儿歌、舞蹈等孩子乐意接受的形式教一些简单的知识。这在某种意义上,为儿歌的继续存在保留了一定的空间,儿歌以老师教,孩子学的方式存留在幼儿园里。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幼儿园里的儿歌的死板性、被迫性和不自由性。因为儿歌并不是单纯以音乐的形式而存在,而是作为强化教育的一种工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儿歌与音乐的关系被疏离了,而与教育的目的性、手段性的关系更为密切。
  2.动画片
  孩子对于电视的迷恋,尤其是对动画片的钟情程度是无法用具体语言形容的,似乎动画片对孩子天生就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而一部经典动画片的诞生,除了内容的可观性强以外,对于孩子来说,吸引他们的还有动画片里精彩的配乐,当然他们还不知道那是一种来自音乐的吸引和力量,只知道单纯的喜欢看、喜欢听。
  大量少儿动画片里的配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儿歌的存活保留了空间。即便这样,动画片里儿歌的存在仍有它的不自由性,主要表现在儿歌不是作为单一的个体而存在,而是附着在动画片的基础之上。如果忽略了动画片本身在形式、色彩以及情节上的作用,单纯的动画片音乐对孩子的吸引力是微乎其微的。尽管不能否认这些儿歌的产生具有其自身的价值,但人们接触的初衷多是因为动画片的关系。
  那些为爱而歌的人
  在讲究综合素质的今天,很多家长都很重视孩子音乐方面的才能。在孩子未出生之前,准妈妈就会听巴赫、贝多芬等知名音乐家的曲子,对宝宝进行“胎教”;当孩子成长到一定年龄之后,又会利用寒暑假以及课余时间为孩子报兴趣辅导班。在这一点上,家长可谓是用心良苦,无论他们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但至少对音乐的虔诚之心就可敬。然而,对于孩子来说,单纯的掌握一门乐器,而不能接触更多经典的儿歌,这对他们的童年生活来说都是不完整的、有缺憾的。
  无论现今的儿童仍在唱着多么久远的儿歌,无论儿歌的发展之路会有多么蜿蜒曲折,儿歌必定还是要继续发展下去。因为,几乎每天都有新的生命诞生,每天都有懵懂无知的孩子在经历着他们的童年。
  诚然,儿歌的复兴之路还面临着诸多险阻,但一批人已经出发,他们正是“那些为爱而歌的人”,他们或者已为人父,或者已为人母,在小生命的感召下,一些歌手都纷纷走在了为孩子写歌的道上。比如:王菲的《童》就是对小生命的赞扬;汪峰为女儿写的《向阳花》,则更能体现一位慈父、严父对孩子的深情;钟镇涛和女儿钟懿合唱的《爸爸的话》,尤其是女儿钟懿的演唱虽稍显稚气,但整首歌听起来却温暖感人……为孩子写歌或者是因为小生命的诞生而萌发创作之情的音乐人还有很多,无论是在传统音乐,还是流行音乐板块都有。就连被人公认为“音乐教父”的罗大佑在一期谈话节目里,也透露出想要为即将出生的孩子创作的欲望。
  或许王菲的《童》,汪峰的《向阳花》等为孩子写的歌,不能与儿歌等同起来,但二者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正面、向上的的情绪是不谋而合的。在儿歌已“老”的时代,孩子们纯真无暇的心不能随之老去,他们依旧需要欢快、积极、健康、向上的儿歌来为他们的七彩童年增加色彩,依旧有权拥有、享受只属于他们的音乐的权利。
  除了这些“为爱而歌的人”,很多音乐人都意识到了儿歌的断层,为了填补这一巨大的市场空白,许多人都行动了起来。近年来,也有大批的儿歌被创作了出来,这对于孩子的音乐需求来说,是一件非常可喜的事情。另外,各种类型的儿歌大赛在全国各地的举行,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家长、老师以及一些音乐创作人。在许多比赛中,甚至还有音乐人与孩子、家长面对面的交流,一对一的指导。
  无论是哪种情形,对促进儿歌的发展都是很有帮助的。但笔者最希望看到的还是有更多专业的、权威的音乐人能加入到儿歌的创作队伍中来,为孩子创作更多更好的儿歌!
其他文献
脊柱侧弯是指脊柱的1个或数个节段向侧方弯曲伴有椎体旋转的三维脊柱畸形,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1%左右,是危害青少年的常见病,且女性多于男性。产生脊柱侧弯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先天性
2007年1月1日起新企业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开始执行。此次新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历史性的变革,对企业利润产生了较大影响:一方面,从制度规定中努力降低了企业利润操纵空间;另一方面
以ATmega16单片机和nRF905为核心,提出并实现了一种简易有效的路灯控制器。它能实时捕捉路面行人或车辆密度,制定分级的功率控制,达到节能的目的。路灯之间是通过nRF905实现多点
针对机载雷达探地时的不同背詈噪音情况。讨论了雷达杂波对雷达接收机工作的影响.分析了常规雷达在毫米波波段,信杂比、信噪比、杂噪比和信号杂波噪声比与雷达工作频率、雷达方
在秋风速起的午后.被翻飞在风中的叶片遮挡着含混不清的视线.也将这座古老院落中的人文气质吹散在这萧瑟的风中。乍一看,小院已经和身边许多小商小贩“和睦相处”了,不觉得突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