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在教学中,许多教师也都积极倡导个性化阅读,注重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个性化阅读并不是一味简单地肯定学生的见解。笔者以为,要真正张扬个性,放飞心灵,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必须掌握一定的“规则”。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阅读个性化不等于自由化
个性化阅读要求学生在解读文本时有自己独特的个人感悟。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才是有质量的、有思想的、有生命力的课堂,因为学生的思维在这里得到发散,智慧在这里得以开启,个性在这里得到张扬。
对以上认识,不少教师有误解。笔者在参加阅读教学教研活动时发现有这样的现象:教师的分析似乎是少了,但取而代之的是教师以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不着边际地漫天回答,而且学生的种种看法都得到执教老师的肯定。这真是给学生实实在在地放了回野马。可到了考试又是另一回事了。这让学生感到很困惑,也让教师感到很苦恼。
笔者认为:导致这种反差的本质原因是泛化了文本特定的指向性,忽略了作者情感和思想的独特性。阅读的多元是沿着文本特定指向的多元,是在对文本整体把握、对文本中所传达的信息基本“趋同”的前提下,结合学生自身的体验、情思的一种延伸、一种拓展、一种深化,甚至可以是一种批判、一种否定。正如钱梦龙先生指出的那样: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自由度之间的契合点,恰恰是阅读教学最能显示其魅力之处。正如在庐山看风景,无论怎样“横看成岭侧成峰”,它都应是庐山的韵味,不能描述成华山、泰山;“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自然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情,但哈姆雷特就是哈姆雷特,不能被读成其他人。个性化阅读一定要立足于文本,尊重文本。个性化不等于自由化,对文本的解读不能随心所欲。阅读的多元性必须以尊重作者、尊重文本为前提,泛化甚至背离作者、文本特定指向性的多元,必然会违背语文教育之本或偏离语文课改的初衷。
二、阅读个性化不排斥共性化
个性化的阅读过程不应只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悟的差异性、独特性,还应重视学生对文本意义达成的共识,即共性化。尽管学生对文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仍存在一个共视区域,会“英雄所见略同”。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个性和共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我们不能为追求个性而排斥共性。如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主题的理解,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握自己的感悟体验来说,结果有15%的同学认为是“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30%的同学认为“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45%的同学认为“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心理”;10%的同学持其他意见。事实上,前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都应该肯定。第三种说法,最符合作者所表现的主题,较为合理。因为从文中所写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关系来看,两者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就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异中求同是个性化阅读中最容易忽略的,但又恰恰是个性化阅读所应遵循的准则。
三、阅读个性化不弱化引导性
张志公先生提倡:“在语言教学中,教师不应多讲,要多给予指点,要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探究“‘晤’出文中的道理来,达到‘一旦豁然贯通焉’。”伽利略也说过:“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这些名人的告诫,提示我们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性不能弱化。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是彻底地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要求教师更积极地参与合作探究,成为学生个性阅读的组织者、引导者,真正担负起“平等中的首席”的责任,把自己对文本阅读的体验传导给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架设文本与学生生活、情思之间的桥梁,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对话,为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供方法和过程的指导。
可是,在我们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只要上课提问,学生总会翻阅资料,查找现成的答案。长此以往,学生智力得不到开发,学习方法无法掌握,个性化的思考无从谈起。因此,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多问善思的习惯,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架设课堂与课外的桥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用法于课外。
那么,从哪里人手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呢?笔者认为:个性化阅读一篇文章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快速读完全文,捕捉关键词语和句子,基本把握材料的中心、主旨、思路和情感基调;第二步,进入局部,掌握段落、语句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第三步,把局部的内容连成整体,重新认识文章。
四、阅读个性化应做好三注重
1、要注重阅读兴趣的个性化
在学生有阅读兴趣的前提下,如何保证学生持续具有这种阅读兴趣?笔者认为,让学生的阅读兴趣具有个性化特点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阅读共同注意力下个性注意力的激起,共同情感体验下独特情感体验的激起,共同阅读思维下个性思维的激起。
2、要注重阅读创造的个性化
具体可从以下三点做起:(1)阅读教学要开放文本体验。要鼓励学生以其独特的思维和个性化的人生经验、情感来阅读和体验文本。(2)教学中要鼓励对话。要鼓励学生能就阅读中遇到的某一问题各抒己见,“求同存异”,摒弃“标准答案”的束缚。(3)要增加师生互动。在师生互动阅读中,思维往往能闪现出创造性智慧的火花,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3、要注重阅读方法的个性化
(1)构建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和思维方式。有的学生语感好,有的学生逻辑思维强,有的学生阅读整体观念强,有的学生对文章信息筛选能力强。教师要区别对待不同类别学生,使学生在阅读中发挥个性特点,体现阅读长处,养成个性化的阅读思维方式。(2)构建个性化的阅读目标。我们经常会发现,因为兴趣,有的学生就某个专题进行了专门阅读,而这种专题阅读就是构建个性化科学阅读目标的体现。(3)构建个性化的阅读氛围。教师首先要注重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引导学生喜欢阅读,并且钻研阅读方法。其次是要注重学生的阅读选择性,引导学生整体有序地阅读积累。第三要注重学生阅读发展的“可持续性”,积极引导学生个性阅读价值取向的科学性,读对自己有用之书,不断提高自身阅读鉴赏水平。
综上所述,个性化阅读是“有规则”的,这规则便是:尊重文本,切忌戏说;尊重差异,异中求同;尊重各自体验感悟,强化引导。教师只有遵循以上“规则”,以科学实际的眼光看待学生,重视学生个体的阅读感受,正确地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才能使个性化阅读教学落到实处。
一、阅读个性化不等于自由化
个性化阅读要求学生在解读文本时有自己独特的个人感悟。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才是有质量的、有思想的、有生命力的课堂,因为学生的思维在这里得到发散,智慧在这里得以开启,个性在这里得到张扬。
对以上认识,不少教师有误解。笔者在参加阅读教学教研活动时发现有这样的现象:教师的分析似乎是少了,但取而代之的是教师以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不着边际地漫天回答,而且学生的种种看法都得到执教老师的肯定。这真是给学生实实在在地放了回野马。可到了考试又是另一回事了。这让学生感到很困惑,也让教师感到很苦恼。
笔者认为:导致这种反差的本质原因是泛化了文本特定的指向性,忽略了作者情感和思想的独特性。阅读的多元是沿着文本特定指向的多元,是在对文本整体把握、对文本中所传达的信息基本“趋同”的前提下,结合学生自身的体验、情思的一种延伸、一种拓展、一种深化,甚至可以是一种批判、一种否定。正如钱梦龙先生指出的那样: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自由度之间的契合点,恰恰是阅读教学最能显示其魅力之处。正如在庐山看风景,无论怎样“横看成岭侧成峰”,它都应是庐山的韵味,不能描述成华山、泰山;“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自然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情,但哈姆雷特就是哈姆雷特,不能被读成其他人。个性化阅读一定要立足于文本,尊重文本。个性化不等于自由化,对文本的解读不能随心所欲。阅读的多元性必须以尊重作者、尊重文本为前提,泛化甚至背离作者、文本特定指向性的多元,必然会违背语文教育之本或偏离语文课改的初衷。
二、阅读个性化不排斥共性化
个性化的阅读过程不应只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悟的差异性、独特性,还应重视学生对文本意义达成的共识,即共性化。尽管学生对文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仍存在一个共视区域,会“英雄所见略同”。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个性和共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我们不能为追求个性而排斥共性。如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主题的理解,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握自己的感悟体验来说,结果有15%的同学认为是“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30%的同学认为“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45%的同学认为“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心理”;10%的同学持其他意见。事实上,前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都应该肯定。第三种说法,最符合作者所表现的主题,较为合理。因为从文中所写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关系来看,两者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就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异中求同是个性化阅读中最容易忽略的,但又恰恰是个性化阅读所应遵循的准则。
三、阅读个性化不弱化引导性
张志公先生提倡:“在语言教学中,教师不应多讲,要多给予指点,要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探究“‘晤’出文中的道理来,达到‘一旦豁然贯通焉’。”伽利略也说过:“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这些名人的告诫,提示我们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性不能弱化。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是彻底地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要求教师更积极地参与合作探究,成为学生个性阅读的组织者、引导者,真正担负起“平等中的首席”的责任,把自己对文本阅读的体验传导给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架设文本与学生生活、情思之间的桥梁,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对话,为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供方法和过程的指导。
可是,在我们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只要上课提问,学生总会翻阅资料,查找现成的答案。长此以往,学生智力得不到开发,学习方法无法掌握,个性化的思考无从谈起。因此,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多问善思的习惯,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架设课堂与课外的桥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用法于课外。
那么,从哪里人手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呢?笔者认为:个性化阅读一篇文章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快速读完全文,捕捉关键词语和句子,基本把握材料的中心、主旨、思路和情感基调;第二步,进入局部,掌握段落、语句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第三步,把局部的内容连成整体,重新认识文章。
四、阅读个性化应做好三注重
1、要注重阅读兴趣的个性化
在学生有阅读兴趣的前提下,如何保证学生持续具有这种阅读兴趣?笔者认为,让学生的阅读兴趣具有个性化特点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阅读共同注意力下个性注意力的激起,共同情感体验下独特情感体验的激起,共同阅读思维下个性思维的激起。
2、要注重阅读创造的个性化
具体可从以下三点做起:(1)阅读教学要开放文本体验。要鼓励学生以其独特的思维和个性化的人生经验、情感来阅读和体验文本。(2)教学中要鼓励对话。要鼓励学生能就阅读中遇到的某一问题各抒己见,“求同存异”,摒弃“标准答案”的束缚。(3)要增加师生互动。在师生互动阅读中,思维往往能闪现出创造性智慧的火花,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3、要注重阅读方法的个性化
(1)构建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和思维方式。有的学生语感好,有的学生逻辑思维强,有的学生阅读整体观念强,有的学生对文章信息筛选能力强。教师要区别对待不同类别学生,使学生在阅读中发挥个性特点,体现阅读长处,养成个性化的阅读思维方式。(2)构建个性化的阅读目标。我们经常会发现,因为兴趣,有的学生就某个专题进行了专门阅读,而这种专题阅读就是构建个性化科学阅读目标的体现。(3)构建个性化的阅读氛围。教师首先要注重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引导学生喜欢阅读,并且钻研阅读方法。其次是要注重学生的阅读选择性,引导学生整体有序地阅读积累。第三要注重学生阅读发展的“可持续性”,积极引导学生个性阅读价值取向的科学性,读对自己有用之书,不断提高自身阅读鉴赏水平。
综上所述,个性化阅读是“有规则”的,这规则便是:尊重文本,切忌戏说;尊重差异,异中求同;尊重各自体验感悟,强化引导。教师只有遵循以上“规则”,以科学实际的眼光看待学生,重视学生个体的阅读感受,正确地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才能使个性化阅读教学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