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在语文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_w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审美感知的桥梁
  语文审美感知来源于大脑对文学作品由表及里的认识、理解和体味。朗读时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听到的声音,口耳相传,目视口诵,传达到人的中枢神经,增加了传入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大大强化了对审美对象——课文的理解。课文即范文,范文是语文教材中的主导成份,教材中古今中外先哲雅士的华章,就是一个情感的世界,一部人生的“辞海”。语文教师就要在这人生的“辞海”中,揭示情感的含义,奉献给真纯的学生。缘作者的人生轨迹、心理渊源、创作背景、写作心态,走入作品,讀懂作品,提取作品的艺术含量和情感含量。由此,心通其情,意合其理,在朗读的动态思维中,调动了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的参与,对被感知的对象形成立体思维,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更能表情达意的有声语言,朗读成了感受美、体味美的有效途径。
  有位著名作家回忆自己中学语文老师讲林觉民的《与妻书》时写道:“她在简要地介绍了作者和解释了‘绝命书’一词后,对课文内容未作任何分析,就开始用她沉静的语调动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深深地受到感染,都不约而同地低下了头,寂无人声的教室响起了一片唏嘘,竟至‘放声哭泣’。”由此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感染学生的心灵。朗读时,语言的轻重、语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情感的褒贬,从学生声带、唇舌的运动和学生的听觉开始,分别作用于他们的视觉和情绪,于是学生的审美感受暗合于审美对象的美,引起共鸣,与作者同喜同忧。朗读有机的联系了审美主体学生和审美对象文学作品,达到和谐统一的审美体验。
  朗读能激发美感
  语文教学是一种情感教学,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情感共鸣的过程,而朗读是产生这种情感共鸣的必要途径。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朗读时声带、唇舌的运动和声音的刺激,使文中的美感内涵与学生心理结构产生某种对应关系,由此激发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伴随着朗读中情绪的不断渲泄和发挥,激起愈加强烈的情绪体验,产生美感。
  诗歌及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由表及里有三层结构,分别是语音层、辞意层、意境层。必须由浅入深逐渐感知。朗读时对感知诗歌的辞意美、形象美、意境美具有直接体验的功效。
  议论文讲究文气流畅。体味方法是因声求气,这与语音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分不开,朗读是回味的最佳形式,语调上的升降似海浪的起伏、浪谷的低徊、浪尖的高亢开成了强烈的节奏感,激荡起人们对美的心理体验。
  古人认为:“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渊。”虽然说为文风格之美,却形象地描绘了声韵节奏所激发的审美感受。可见,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形象,体味节奏、韵味,领悟风格特点,就能产生无穷美感。
  朗读能激起创造性思维
  人才的最突出特征是思维品位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富有创造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从创造学的角度来审视学习活动,就会发现学习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自己能够在一定的认识领域内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真理。而语文教学中对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的激活,就是一种创新意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思维能力,是人类思维能力中最具独特性的,也是人类生存、发展最重要的一种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个人之于社会的价值,因而对它的培养,是人才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学科的教学尤其适宜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语文学习本来就应该是生活化的,充满创造力的。词汇日新月异,语句无限生成,语言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多变。因此,语文教学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加强对创造思维能力的训练,而教学中的朗读则是培养创造思维、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之一。
  朗读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它首先表现为读者以文章内容的内化过程,即通过文章中的人、事、物去认识作者的主观意识和思想情感。其次,它又是一个使文章增值的过程,不同的读者因生活体验、学识水平、兴趣爱好的不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朗读教学如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不仅能使学生加速对文章的内化过程,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朗读可以带来审美情感的愉悦
  朗读和听读都能带来审美情感的愉悦。精彩的朗读,使课文深邃的内涵、高尚的情操、优美的语言自然流淌,诱使学生的审美情感油然而生,有关的心理活动随之活跃,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朗读所展示出的语言美感,带给人审美情感的愉悦,说明语言与人的精神世界是血肉相连的。有位哲人说:“语言就是人的生命活动。”可见,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再现作品的人文想象,品味作品的人文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将课文美的情感渗透于学生心灵,体味生命的律动。
  朗读具有定向诱导的作用
  在语文审美教育中,对课文美的内涵发掘,使学生在“兴味”“理法”上有独到的领悟。首先是语文教师精彩的范读和得法的教读。听一位老师教《口技》,他指导学生读书有三个特点:一是教师范读示范性强。如他告诉学生怎样读出课文的情境来的时候,读“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一段,读得如痴如醉,神采飞扬,学生就跟着老师摇头晃脑,如痴如醉读起来。二是读的方法灵活多样。两节课中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朗读方法并加以指导,有范读、齐读、吟读、比读、点读、背读、说读、联读等。通过强化“读”,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三是读中有品,读中有悟。这位老师指导学生读书不是一味地读,而是在读中品,在品中读,把朗读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师的情绪渲染中,范读起到了定向诱导审美体验的作用。这正如一位学者所指出的“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开、摆平,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朗读是‘活’的;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却能使人感知。”由此可见,朗读的定向作用不可忽视。
  总之,在语文审美教育中,只有通过对课文反复朗读,才能对课文特有的美质产生审美体验。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新审视和高度重视朗读教学的作用,不断提高朗读技巧,使学生在朗读和听读中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让审美潜流奔腾不息。
其他文献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有声言语的阅读活动,是眼、口、耳、脑并用的心智活动,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言语的再创造活动。朗读有助于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因声解义,领略作品中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由于社区环境、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原因,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语文素养不高,朗读水平偏低。近年来,本人就城乡结合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收到一定的成效,现将做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  地理的世界就是一个气象万千的世界,给学生的思维解套,就需要教学跳出课本的框框,还学生生动的课堂,还教育初心,让学生的思维迸发出生机和活力。  首先,旁征博引,让课堂“活”起来。  激活课堂就要把大千世界引入课堂,在新、奇、趣的氛围中展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兴趣
期刊
课程改革掀起了素质教育的新高潮。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教学带来了明显的变化。课改实践,使我们感叹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的魅力所在。使我们看到了课程改革实验给数学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感受到了学生与教师在课改中的变化。以下是笔者的实践与思考。  一、走向民主—把课堂还给孩子  课堂是孩子的,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把本该属于孩子的课堂还给孩子。课堂教学永远是课改的主阵地,只有将课改的新思想、新理念融入课堂教
期刊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形式有多种多样,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会教、会学呢,怎样把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1.抓好入门教育  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所以,教师要在前几节课上专门的设计一些有关的物理演示实验,上
期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過渡语是教师融入对学生中肯的艺术评价,对所讲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小结于一体的,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向更高处攀爬的一架阶梯。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对过渡语的精心设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语,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是教学节奏的特征之一,起承转合、自然衔接、融为一体。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有魅力的课堂评价语,它
期刊
一、关于识字与写字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学生的学段目标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自从新课程改革之后,孩子们在幼儿园实行的都是快乐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开发智力和创造力,让游戏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动手能力,因此没有对孩子们开展识字教学,也就是说孩子们正是从一年级开始才正式与汉字接触,那么对于一年级的老师来说又该如何培养低年级孩子喜欢汉字的愿望呢?——“兴趣”。万事开头难,
期刊
从40年前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到后来的多媒体辅助教学(multimedia assisted teaching)再到今天流行的信息技术辅助学习(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我们可以看到教育信息化以及教育技术化是现代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可以说,伴随着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已经使这些技术不断深化和应用,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
期刊
“生命语文”的首倡者熊芳芳老师说“语文本质上是一种生命的表达”,是“以生命为出发点,遵循生命的本质属性,与生活牵手,让生命发言,让语文进入生命,唤醒生命,并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格涵养,是为帮助我们认识生命的美丽与宝贵,探索生命的方向与意义,提升生命的质量和品位,是生命变得更加美好、更有力量、更有意义而进行的语文教育。”而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在“中考”“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重知识轻文化,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人们对数学学科只致力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逻辑思维的教学与研究,而不善于发掘数学本身所特有的美,不注意用数学美来感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重视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美,鉴赏数学美,更谈不上引导学生创造数学美,以致使一些学生感到数学抽象枯燥,失去学好的信心。那么什么是数学美?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发挥数学的美育功能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位小学教师思考的问题,我从以下几
期刊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认识客观世界,它应该是一个促进“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变化过程。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动口表达来参与数学思维的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效率。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在数学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下面结合教学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