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审美感知的桥梁
语文审美感知来源于大脑对文学作品由表及里的认识、理解和体味。朗读时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听到的声音,口耳相传,目视口诵,传达到人的中枢神经,增加了传入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大大强化了对审美对象——课文的理解。课文即范文,范文是语文教材中的主导成份,教材中古今中外先哲雅士的华章,就是一个情感的世界,一部人生的“辞海”。语文教师就要在这人生的“辞海”中,揭示情感的含义,奉献给真纯的学生。缘作者的人生轨迹、心理渊源、创作背景、写作心态,走入作品,讀懂作品,提取作品的艺术含量和情感含量。由此,心通其情,意合其理,在朗读的动态思维中,调动了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的参与,对被感知的对象形成立体思维,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更能表情达意的有声语言,朗读成了感受美、体味美的有效途径。
有位著名作家回忆自己中学语文老师讲林觉民的《与妻书》时写道:“她在简要地介绍了作者和解释了‘绝命书’一词后,对课文内容未作任何分析,就开始用她沉静的语调动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深深地受到感染,都不约而同地低下了头,寂无人声的教室响起了一片唏嘘,竟至‘放声哭泣’。”由此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感染学生的心灵。朗读时,语言的轻重、语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情感的褒贬,从学生声带、唇舌的运动和学生的听觉开始,分别作用于他们的视觉和情绪,于是学生的审美感受暗合于审美对象的美,引起共鸣,与作者同喜同忧。朗读有机的联系了审美主体学生和审美对象文学作品,达到和谐统一的审美体验。
朗读能激发美感
语文教学是一种情感教学,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情感共鸣的过程,而朗读是产生这种情感共鸣的必要途径。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朗读时声带、唇舌的运动和声音的刺激,使文中的美感内涵与学生心理结构产生某种对应关系,由此激发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伴随着朗读中情绪的不断渲泄和发挥,激起愈加强烈的情绪体验,产生美感。
诗歌及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由表及里有三层结构,分别是语音层、辞意层、意境层。必须由浅入深逐渐感知。朗读时对感知诗歌的辞意美、形象美、意境美具有直接体验的功效。
议论文讲究文气流畅。体味方法是因声求气,这与语音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分不开,朗读是回味的最佳形式,语调上的升降似海浪的起伏、浪谷的低徊、浪尖的高亢开成了强烈的节奏感,激荡起人们对美的心理体验。
古人认为:“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渊。”虽然说为文风格之美,却形象地描绘了声韵节奏所激发的审美感受。可见,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形象,体味节奏、韵味,领悟风格特点,就能产生无穷美感。
朗读能激起创造性思维
人才的最突出特征是思维品位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富有创造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从创造学的角度来审视学习活动,就会发现学习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自己能够在一定的认识领域内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真理。而语文教学中对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的激活,就是一种创新意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思维能力,是人类思维能力中最具独特性的,也是人类生存、发展最重要的一种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个人之于社会的价值,因而对它的培养,是人才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学科的教学尤其适宜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语文学习本来就应该是生活化的,充满创造力的。词汇日新月异,语句无限生成,语言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多变。因此,语文教学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加强对创造思维能力的训练,而教学中的朗读则是培养创造思维、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之一。
朗读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它首先表现为读者以文章内容的内化过程,即通过文章中的人、事、物去认识作者的主观意识和思想情感。其次,它又是一个使文章增值的过程,不同的读者因生活体验、学识水平、兴趣爱好的不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朗读教学如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不仅能使学生加速对文章的内化过程,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朗读可以带来审美情感的愉悦
朗读和听读都能带来审美情感的愉悦。精彩的朗读,使课文深邃的内涵、高尚的情操、优美的语言自然流淌,诱使学生的审美情感油然而生,有关的心理活动随之活跃,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朗读所展示出的语言美感,带给人审美情感的愉悦,说明语言与人的精神世界是血肉相连的。有位哲人说:“语言就是人的生命活动。”可见,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再现作品的人文想象,品味作品的人文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将课文美的情感渗透于学生心灵,体味生命的律动。
朗读具有定向诱导的作用
在语文审美教育中,对课文美的内涵发掘,使学生在“兴味”“理法”上有独到的领悟。首先是语文教师精彩的范读和得法的教读。听一位老师教《口技》,他指导学生读书有三个特点:一是教师范读示范性强。如他告诉学生怎样读出课文的情境来的时候,读“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一段,读得如痴如醉,神采飞扬,学生就跟着老师摇头晃脑,如痴如醉读起来。二是读的方法灵活多样。两节课中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朗读方法并加以指导,有范读、齐读、吟读、比读、点读、背读、说读、联读等。通过强化“读”,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三是读中有品,读中有悟。这位老师指导学生读书不是一味地读,而是在读中品,在品中读,把朗读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师的情绪渲染中,范读起到了定向诱导审美体验的作用。这正如一位学者所指出的“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开、摆平,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朗读是‘活’的;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却能使人感知。”由此可见,朗读的定向作用不可忽视。
总之,在语文审美教育中,只有通过对课文反复朗读,才能对课文特有的美质产生审美体验。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新审视和高度重视朗读教学的作用,不断提高朗读技巧,使学生在朗读和听读中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让审美潜流奔腾不息。
语文审美感知来源于大脑对文学作品由表及里的认识、理解和体味。朗读时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听到的声音,口耳相传,目视口诵,传达到人的中枢神经,增加了传入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大大强化了对审美对象——课文的理解。课文即范文,范文是语文教材中的主导成份,教材中古今中外先哲雅士的华章,就是一个情感的世界,一部人生的“辞海”。语文教师就要在这人生的“辞海”中,揭示情感的含义,奉献给真纯的学生。缘作者的人生轨迹、心理渊源、创作背景、写作心态,走入作品,讀懂作品,提取作品的艺术含量和情感含量。由此,心通其情,意合其理,在朗读的动态思维中,调动了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的参与,对被感知的对象形成立体思维,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更能表情达意的有声语言,朗读成了感受美、体味美的有效途径。
有位著名作家回忆自己中学语文老师讲林觉民的《与妻书》时写道:“她在简要地介绍了作者和解释了‘绝命书’一词后,对课文内容未作任何分析,就开始用她沉静的语调动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深深地受到感染,都不约而同地低下了头,寂无人声的教室响起了一片唏嘘,竟至‘放声哭泣’。”由此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感染学生的心灵。朗读时,语言的轻重、语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情感的褒贬,从学生声带、唇舌的运动和学生的听觉开始,分别作用于他们的视觉和情绪,于是学生的审美感受暗合于审美对象的美,引起共鸣,与作者同喜同忧。朗读有机的联系了审美主体学生和审美对象文学作品,达到和谐统一的审美体验。
朗读能激发美感
语文教学是一种情感教学,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情感共鸣的过程,而朗读是产生这种情感共鸣的必要途径。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朗读时声带、唇舌的运动和声音的刺激,使文中的美感内涵与学生心理结构产生某种对应关系,由此激发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伴随着朗读中情绪的不断渲泄和发挥,激起愈加强烈的情绪体验,产生美感。
诗歌及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由表及里有三层结构,分别是语音层、辞意层、意境层。必须由浅入深逐渐感知。朗读时对感知诗歌的辞意美、形象美、意境美具有直接体验的功效。
议论文讲究文气流畅。体味方法是因声求气,这与语音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分不开,朗读是回味的最佳形式,语调上的升降似海浪的起伏、浪谷的低徊、浪尖的高亢开成了强烈的节奏感,激荡起人们对美的心理体验。
古人认为:“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渊。”虽然说为文风格之美,却形象地描绘了声韵节奏所激发的审美感受。可见,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形象,体味节奏、韵味,领悟风格特点,就能产生无穷美感。
朗读能激起创造性思维
人才的最突出特征是思维品位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富有创造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从创造学的角度来审视学习活动,就会发现学习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自己能够在一定的认识领域内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真理。而语文教学中对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的激活,就是一种创新意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思维能力,是人类思维能力中最具独特性的,也是人类生存、发展最重要的一种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个人之于社会的价值,因而对它的培养,是人才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学科的教学尤其适宜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语文学习本来就应该是生活化的,充满创造力的。词汇日新月异,语句无限生成,语言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多变。因此,语文教学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加强对创造思维能力的训练,而教学中的朗读则是培养创造思维、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之一。
朗读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它首先表现为读者以文章内容的内化过程,即通过文章中的人、事、物去认识作者的主观意识和思想情感。其次,它又是一个使文章增值的过程,不同的读者因生活体验、学识水平、兴趣爱好的不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朗读教学如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不仅能使学生加速对文章的内化过程,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朗读可以带来审美情感的愉悦
朗读和听读都能带来审美情感的愉悦。精彩的朗读,使课文深邃的内涵、高尚的情操、优美的语言自然流淌,诱使学生的审美情感油然而生,有关的心理活动随之活跃,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朗读所展示出的语言美感,带给人审美情感的愉悦,说明语言与人的精神世界是血肉相连的。有位哲人说:“语言就是人的生命活动。”可见,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再现作品的人文想象,品味作品的人文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将课文美的情感渗透于学生心灵,体味生命的律动。
朗读具有定向诱导的作用
在语文审美教育中,对课文美的内涵发掘,使学生在“兴味”“理法”上有独到的领悟。首先是语文教师精彩的范读和得法的教读。听一位老师教《口技》,他指导学生读书有三个特点:一是教师范读示范性强。如他告诉学生怎样读出课文的情境来的时候,读“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一段,读得如痴如醉,神采飞扬,学生就跟着老师摇头晃脑,如痴如醉读起来。二是读的方法灵活多样。两节课中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朗读方法并加以指导,有范读、齐读、吟读、比读、点读、背读、说读、联读等。通过强化“读”,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三是读中有品,读中有悟。这位老师指导学生读书不是一味地读,而是在读中品,在品中读,把朗读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师的情绪渲染中,范读起到了定向诱导审美体验的作用。这正如一位学者所指出的“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开、摆平,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朗读是‘活’的;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却能使人感知。”由此可见,朗读的定向作用不可忽视。
总之,在语文审美教育中,只有通过对课文反复朗读,才能对课文特有的美质产生审美体验。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新审视和高度重视朗读教学的作用,不断提高朗读技巧,使学生在朗读和听读中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让审美潜流奔腾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