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是落实基础教育改革、建设幼儿园特色课程、提高办园质量的必然要求。在陕西省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了对《指南》精神把握不准确、幼儿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没有充分利用家庭、社区资源,对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不足等问题。为此,需要革新幼儿园的课程管理模式,提高幼儿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利用家长、社区资源和本土文化资源。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问题;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课程是教育中最重要、最繁难、最易被误解的问题之一。[1]幼儿园课程,一般被认定为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的专门机构中发生的所有直接或者间接的经验、活动或实践的总和。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目的在于推进幼儿园课程的园本化,提升幼儿园办园质量,建设特色幼儿园。园本课程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园本课程的开发”,指幼儿园作为课程的权力主体进行幼儿园自己的课程开发;二是课程的“园本化”,指幼儿园作为课程的参与主体,根据自己的具体实际对国家或地方课程进行园本化的适应性改造。[1]本研究课程资源主要指前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互相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这反映出国家非常重视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但是,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了家庭、社区资源利用不充分,本土文化资源开发不足等问题。并且,幼儿园课程“同质化”现象较严重,使得合理开发幼儿园课程资源,建设幼儿园特色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主要精神,对陕西省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问题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与结论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资料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2013年11月,对参加“幼师国培”陕西省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置换脱产培训班的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4份,回收率为84%。调查对象涉及陕西省农村和城市幼儿园的老师。
三、研究结果表明
(一)《指南》颁布后,我省幼儿园积极学习《指南》,领会《指南》精神,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同时存在对《指南》精神曲解的现象。
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大多数幼儿园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按照《指南》的精神:(1)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2)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性。(3)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4)重视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如宝鸡幼儿园的泥塑课程主要通过幼儿实践探索进行。
同时,一些幼儿园存在对《指南》理解不够深入,存在曲解、误解的现象。如某小区幼儿园认为《指南》精神的贯彻就是在五大领域的贯彻。
(二)不少幼儿园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建设园本课程。
在调查中,我省不少幼儿园能注重本土资源的开发,积极建设园本课程。如省军区幼儿园的京剧课程,宝鸡幼儿园的泥塑、民间游戏、轧染课程,安康市政府机关幼儿园则注重绘本课程、区域活动等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一些幼儿园则注重早阅课程、健康教育课程中家长的参与。一些幼儿园则关注在幼儿户外活动等方面挖掘社区资源。问卷调查表明,90%的幼儿教师认为社区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三)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存在幼儿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没有充分利用家庭、社区资源,对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不足等问题。
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要提高幼儿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在对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中,62%幼儿教师为中大专学历,只有38%的幼儿教师为本科学历,25%的教师没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对于教师而言,普遍缺乏课程资源开发的专业基础和能力。从调查问卷中发现,多数幼儿园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概念不清,并认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是专家所考虑的,与他们没有多大关系。这可能与我国幼儿教育长期以来一直重视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发展有关。认为教师只要这些技能就能带孩子玩,将幼儿教师舞蹈、唱歌、绘画等方面的技能发展情况作为幼儿园对其考核的主要标准,而忽视了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的培养。
在家长资源开发方面,只有8%的幼儿教师会经常邀请家长参加课程活动。家长在幼儿园扮演的角色大多是物质的保障者,极少数为课程的参与者、课程的实施者和课程组织评价者。在开发途径方面,34%的幼儿园教师通过整合配套的教材及教参来组织实施课程,对园内外其他资源利用不充分。45%的幼儿园教师是在园领导的压力下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只有17%的幼儿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发自内心的需求。这些调查结果说明,幼儿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不高。当问及什么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时,59%的幼儿教师认为是自身理论知识缺乏,思维局限。62%的幼儿教师认为是开发内容手段单一,开发能力不足。38%的幼儿教师认为是领导重视不够,缺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25%的幼儿教师认为是家长社会不支持,缺乏交流合作。
四、相关策略
(一)革新幼儿园园长的课程管理模式。
管理是保障,也是条件。园长的课程管理模式是决定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建立科学型课程管理模式应做到:规划本园发展前景和园所课程的设置;健全幼儿园的课程开发组织;组织合作的教师团队,形成制度化的工作模式;建立健全本园课程管理的保障系统。新型的课程管理模式,要做到幼儿园课程管理信息沟通顺畅,建立起幼儿园与园外相关机构之间、园长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及师幼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机制,保证课程管理系统的开放性;教师有机会平等参与课程管理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体现课程管理的民主性;园长和教师对课程管理中遇到的新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提高课程管理的科学性。[2] (二)提高幼儿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1.加强对幼儿教师的理论指导,转变幼儿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
现代社会对幼儿教师有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幼儿教师具备专业的技能和才艺,还要求幼儿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只要在过硬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才具有科学性和可推广性。幼儿园可以制定每学期教师的阅读计划,鼓励教师多读一些有关幼儿教育以及幼儿课程方面的书籍报刊、参加有关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各种培训、会议,园际间的交流集体教研等活动,丰富其自身的理论知识储备,让拓宽幼儿园教师的视野。
2.多途径提高幼儿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
(1)提高幼儿教师观察力。幼儿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留心观察周围事物,随时随地发现可以用来被开发与利用的资源。例如秋天到了,树叶飘落,可以带幼儿观察树叶,进行相关的随机教育活动。
(2)提高幼儿教师的沟通能力。幼儿教师在开发利用家长社区资源时,需要与家长、社区工作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例如带幼儿超市参观时,首先要说服超市工作人员,获得他们批准。
(3)提高幼儿教师组织能力。幼儿教师要具有组织幼儿开展户外活动的能力。例如在幼儿园进行春游时,幼儿教师要组织幼儿全身心的投入活动。并能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防护措施,防止幼儿意外事故的发生。
(三)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整合家庭资源。
1.利用家长工作的便利使家长协助幼儿园做好幼儿的教育工作。教师与家长进行各种形式不同程度的沟通,使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协调一致,形成教育合力。教师通过“家长园地”向家长呈现幼儿园的活动,内容与目标;通过亲子活动增进家长与幼儿的感情交流,缓解幼儿入园焦虑;通过开家长会、微信、QQ平台让家长了解幼儿的生活学习状况,并与家长交流育儿经验,共同商讨解决幼儿出现的问题。
2.利用家庭资源开展活动。一方面,家长帮助老师组织户外活动、制作玩教具、参与节日庆祝活动等。另一方面,通过家庭玩具、图书等材料的共享,培养幼儿爱护自己和他人玩具、图书的良好行为习惯,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另外,老师还可以组织“跳蚤市场”等活动,让幼儿将自己不喜欢的玩具、图书等带到幼儿园进行拍卖,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四)利用社区资源,发挥社区的优势。
1.有效利用社区内的自然资源,丰富幼儿的感官经验。教师要学会观察、利用社区内丰富的绿化资源,带领幼儿认识四季、观察植物,对他们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等。
2.带领幼儿参观认识社区内的银行、超市、消防站等场所,增加幼儿的社会经验。为了便于幼儿理解和感受,教师带领幼儿参观社区,请工作人员介绍他们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幼儿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组织幼儿在幼儿园内通过模拟情景、角色扮演、绘画创作、区域活动、游戏、环境创设等活动,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去幼儿自我中心化等社会行为技能的发展。
3.加强社区内的育儿宣传活动。幼儿园可以在社区内组织亲子游戏活动,邀请社区内未上幼儿园的孩子及其家长参与,也可提前通过家长委员会、社区内家长的配合进行调查宣传,发放活动通知及要求,邀请社区内志愿者为活动照相、提供服务等。
(五)开发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建设幼儿园特色课程。
1.通过充分挖掘民间文化资源,建设幼儿园特色课程。我省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如宝鸡(俗称西府)马勺脸谱、彩绘泥塑、木板年画、皮影、社火、剪纸、刺绣、布制品、草编、面花等民间艺术品。再如安康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艺术—大头娃娃秧歌舞、舞龙舞狮,小场子表演,汉剧表演,跑旱船、跑毛驴等等。这些都是宝贵的民间文化资源。通过在幼儿园课程中融入这些民间文化资源,建设幼儿园特色课程。
2.通过创设浓厚的民间文化环境,建设幼儿园特色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室内通道上布置含有民间艺术特色的主题墙、艺术长廊、幼儿涂鸦以及作品展等方式展现本地域独特的文化,建设本园特色课程。例如安康幼儿园中悬挂着幼儿亲自设计的《安康根雕》、《安康奇石》作品展、美术长廊《带你游安康》等。也可以带领幼儿参观古迹或民间艺术作品展览,如民间剪纸、风筝、民族绣品、各地面塑、民间布玩具展览都等。通过创设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环境,让幼儿获取对本土民间艺术的认识,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3.通过设计文化主题活动,建设幼儿园特色课程。幼儿园通过定期开展有关民俗文化特色的主题活动,让幼儿亲身感受家乡的文化氛围。比如陕西省安康市政府机关幼儿园定期开展“美丽的安康,我的家”主题活动、民间艺术欣赏制作活动如《剪纸》、《汉汇奇石》和各种艺术表演如《汉调二黄》、《小场子》等方式体现安康文化的独特性。
参考文献:
[1]左瑞勇.园本课程开发:流行背后的追问与反思.学前教育研究,2007(12),-17.
[2]杨妹深.邢利娅.革新幼儿园园长的课程管理模式.内蒙古师范人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115.
项目来源:
本项目为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陕西省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现状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913 ,项目组成员:王阿宁 武苗 王明明)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问题;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课程是教育中最重要、最繁难、最易被误解的问题之一。[1]幼儿园课程,一般被认定为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的专门机构中发生的所有直接或者间接的经验、活动或实践的总和。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目的在于推进幼儿园课程的园本化,提升幼儿园办园质量,建设特色幼儿园。园本课程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园本课程的开发”,指幼儿园作为课程的权力主体进行幼儿园自己的课程开发;二是课程的“园本化”,指幼儿园作为课程的参与主体,根据自己的具体实际对国家或地方课程进行园本化的适应性改造。[1]本研究课程资源主要指前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互相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这反映出国家非常重视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但是,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了家庭、社区资源利用不充分,本土文化资源开发不足等问题。并且,幼儿园课程“同质化”现象较严重,使得合理开发幼儿园课程资源,建设幼儿园特色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主要精神,对陕西省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问题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与结论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资料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2013年11月,对参加“幼师国培”陕西省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置换脱产培训班的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4份,回收率为84%。调查对象涉及陕西省农村和城市幼儿园的老师。
三、研究结果表明
(一)《指南》颁布后,我省幼儿园积极学习《指南》,领会《指南》精神,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同时存在对《指南》精神曲解的现象。
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大多数幼儿园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按照《指南》的精神:(1)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2)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性。(3)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4)重视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如宝鸡幼儿园的泥塑课程主要通过幼儿实践探索进行。
同时,一些幼儿园存在对《指南》理解不够深入,存在曲解、误解的现象。如某小区幼儿园认为《指南》精神的贯彻就是在五大领域的贯彻。
(二)不少幼儿园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建设园本课程。
在调查中,我省不少幼儿园能注重本土资源的开发,积极建设园本课程。如省军区幼儿园的京剧课程,宝鸡幼儿园的泥塑、民间游戏、轧染课程,安康市政府机关幼儿园则注重绘本课程、区域活动等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一些幼儿园则注重早阅课程、健康教育课程中家长的参与。一些幼儿园则关注在幼儿户外活动等方面挖掘社区资源。问卷调查表明,90%的幼儿教师认为社区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三)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存在幼儿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没有充分利用家庭、社区资源,对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不足等问题。
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要提高幼儿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在对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中,62%幼儿教师为中大专学历,只有38%的幼儿教师为本科学历,25%的教师没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对于教师而言,普遍缺乏课程资源开发的专业基础和能力。从调查问卷中发现,多数幼儿园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概念不清,并认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是专家所考虑的,与他们没有多大关系。这可能与我国幼儿教育长期以来一直重视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发展有关。认为教师只要这些技能就能带孩子玩,将幼儿教师舞蹈、唱歌、绘画等方面的技能发展情况作为幼儿园对其考核的主要标准,而忽视了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的培养。
在家长资源开发方面,只有8%的幼儿教师会经常邀请家长参加课程活动。家长在幼儿园扮演的角色大多是物质的保障者,极少数为课程的参与者、课程的实施者和课程组织评价者。在开发途径方面,34%的幼儿园教师通过整合配套的教材及教参来组织实施课程,对园内外其他资源利用不充分。45%的幼儿园教师是在园领导的压力下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只有17%的幼儿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发自内心的需求。这些调查结果说明,幼儿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不高。当问及什么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时,59%的幼儿教师认为是自身理论知识缺乏,思维局限。62%的幼儿教师认为是开发内容手段单一,开发能力不足。38%的幼儿教师认为是领导重视不够,缺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25%的幼儿教师认为是家长社会不支持,缺乏交流合作。
四、相关策略
(一)革新幼儿园园长的课程管理模式。
管理是保障,也是条件。园长的课程管理模式是决定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建立科学型课程管理模式应做到:规划本园发展前景和园所课程的设置;健全幼儿园的课程开发组织;组织合作的教师团队,形成制度化的工作模式;建立健全本园课程管理的保障系统。新型的课程管理模式,要做到幼儿园课程管理信息沟通顺畅,建立起幼儿园与园外相关机构之间、园长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及师幼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机制,保证课程管理系统的开放性;教师有机会平等参与课程管理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体现课程管理的民主性;园长和教师对课程管理中遇到的新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提高课程管理的科学性。[2] (二)提高幼儿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1.加强对幼儿教师的理论指导,转变幼儿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
现代社会对幼儿教师有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幼儿教师具备专业的技能和才艺,还要求幼儿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只要在过硬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才具有科学性和可推广性。幼儿园可以制定每学期教师的阅读计划,鼓励教师多读一些有关幼儿教育以及幼儿课程方面的书籍报刊、参加有关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各种培训、会议,园际间的交流集体教研等活动,丰富其自身的理论知识储备,让拓宽幼儿园教师的视野。
2.多途径提高幼儿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
(1)提高幼儿教师观察力。幼儿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留心观察周围事物,随时随地发现可以用来被开发与利用的资源。例如秋天到了,树叶飘落,可以带幼儿观察树叶,进行相关的随机教育活动。
(2)提高幼儿教师的沟通能力。幼儿教师在开发利用家长社区资源时,需要与家长、社区工作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例如带幼儿超市参观时,首先要说服超市工作人员,获得他们批准。
(3)提高幼儿教师组织能力。幼儿教师要具有组织幼儿开展户外活动的能力。例如在幼儿园进行春游时,幼儿教师要组织幼儿全身心的投入活动。并能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防护措施,防止幼儿意外事故的发生。
(三)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整合家庭资源。
1.利用家长工作的便利使家长协助幼儿园做好幼儿的教育工作。教师与家长进行各种形式不同程度的沟通,使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协调一致,形成教育合力。教师通过“家长园地”向家长呈现幼儿园的活动,内容与目标;通过亲子活动增进家长与幼儿的感情交流,缓解幼儿入园焦虑;通过开家长会、微信、QQ平台让家长了解幼儿的生活学习状况,并与家长交流育儿经验,共同商讨解决幼儿出现的问题。
2.利用家庭资源开展活动。一方面,家长帮助老师组织户外活动、制作玩教具、参与节日庆祝活动等。另一方面,通过家庭玩具、图书等材料的共享,培养幼儿爱护自己和他人玩具、图书的良好行为习惯,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另外,老师还可以组织“跳蚤市场”等活动,让幼儿将自己不喜欢的玩具、图书等带到幼儿园进行拍卖,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四)利用社区资源,发挥社区的优势。
1.有效利用社区内的自然资源,丰富幼儿的感官经验。教师要学会观察、利用社区内丰富的绿化资源,带领幼儿认识四季、观察植物,对他们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等。
2.带领幼儿参观认识社区内的银行、超市、消防站等场所,增加幼儿的社会经验。为了便于幼儿理解和感受,教师带领幼儿参观社区,请工作人员介绍他们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幼儿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组织幼儿在幼儿园内通过模拟情景、角色扮演、绘画创作、区域活动、游戏、环境创设等活动,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去幼儿自我中心化等社会行为技能的发展。
3.加强社区内的育儿宣传活动。幼儿园可以在社区内组织亲子游戏活动,邀请社区内未上幼儿园的孩子及其家长参与,也可提前通过家长委员会、社区内家长的配合进行调查宣传,发放活动通知及要求,邀请社区内志愿者为活动照相、提供服务等。
(五)开发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建设幼儿园特色课程。
1.通过充分挖掘民间文化资源,建设幼儿园特色课程。我省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如宝鸡(俗称西府)马勺脸谱、彩绘泥塑、木板年画、皮影、社火、剪纸、刺绣、布制品、草编、面花等民间艺术品。再如安康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艺术—大头娃娃秧歌舞、舞龙舞狮,小场子表演,汉剧表演,跑旱船、跑毛驴等等。这些都是宝贵的民间文化资源。通过在幼儿园课程中融入这些民间文化资源,建设幼儿园特色课程。
2.通过创设浓厚的民间文化环境,建设幼儿园特色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室内通道上布置含有民间艺术特色的主题墙、艺术长廊、幼儿涂鸦以及作品展等方式展现本地域独特的文化,建设本园特色课程。例如安康幼儿园中悬挂着幼儿亲自设计的《安康根雕》、《安康奇石》作品展、美术长廊《带你游安康》等。也可以带领幼儿参观古迹或民间艺术作品展览,如民间剪纸、风筝、民族绣品、各地面塑、民间布玩具展览都等。通过创设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环境,让幼儿获取对本土民间艺术的认识,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3.通过设计文化主题活动,建设幼儿园特色课程。幼儿园通过定期开展有关民俗文化特色的主题活动,让幼儿亲身感受家乡的文化氛围。比如陕西省安康市政府机关幼儿园定期开展“美丽的安康,我的家”主题活动、民间艺术欣赏制作活动如《剪纸》、《汉汇奇石》和各种艺术表演如《汉调二黄》、《小场子》等方式体现安康文化的独特性。
参考文献:
[1]左瑞勇.园本课程开发:流行背后的追问与反思.学前教育研究,2007(12),-17.
[2]杨妹深.邢利娅.革新幼儿园园长的课程管理模式.内蒙古师范人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115.
项目来源:
本项目为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陕西省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现状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913 ,项目组成员:王阿宁 武苗 王明明)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