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如今,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有些孩子(主要是城市小孩),“花钱如流水”,“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一点不珍惜父母挣钱的艰辛。其实,这就不仅仅是家长对孩子的溺爱问题,而涉及到一个如何对孩子进行“金钱观”的教育问题。
有关专家指出,“金钱观”的教育,对孩子们来说,既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又必须按不同的年龄段,划分出不同的教育内容。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父母完全能够教会孩子具有经济头脑,也能够训练孩子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这类教育宜早不宜迟,要讲究方法,培植环境,注意因势利导。
学龄前的金钱观教育
学龄前儿童的金钱观到底是什么?专家指出,三岁及三岁前的儿童,视金钱为一种玩具,一张花花绿绿非常好看的纸。这时候,如果能让孩子说出“钱比图片玩具更好”,就基本达到教育目的了。从四岁到七岁,儿童对金钱的功能就具有朦胧的意识了,四岁的孩子虽认不出金额大小,也没有自觉的购物能力,但知道钱可以换回许多好吃的好玩的东西。这个时候,是进行金钱观教育的良机,可从小认识钱币开始,结合着数字教育,让孩子了解找零钱、凑整钱是怎么回事。当孩子稍大一些后,可以带孩子一同购物,让孩子知道购物消费是怎么回事,也可带孩子去银行,让孩子了解存钱取款又是怎样的程序。同时,也不可忽视爱心教育,在孩子上幼儿园时,应教会孩子学会给予,让他知道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上学念书的,都有温暖的家,都能穿漂亮的衣服。让孩子去接近、去关心、去帮助在困难中的孩子。
小学阶段的金钱观教育
专家指出,孩子在七岁左右已能懂得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这时候,是家长对孩子实施金钱观教育的黄金时间。可以从给孩子零用钱开始。家长一定要记住,给孩子钱的目的并不是让孩子去炫耀家庭的经济地位或解决生存之必需,而是要让孩子学习如何使用与管理金钱。当孩子手里拿着有限数目的金钱时,他就会学着取舍。不过,上小学的孩子是最不喜欢枯燥的唠叨,家长们在进行金钱观教育时,可结合一些儿童感兴趣的内容。比如让孩子看着《古鲁当家》的漫画丛书,一系列生动鲜活的漫画,让孩子在笑声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理财”方面的教育。此外,过年时的给孩子压岁钱,在我国已形成传统。可结合压岁钱进行“压岁教育”。在要求孩子管好用好压岁钱(包括将钱放在父母处保管)的同时,还要多给孩子讲解人生甘苦,挣钱不易,传授处世之道,加强品德和爱心教育,这样,孩子就会获得物质和精神的双丰收,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不可走极端,一味强调金钱的珍贵,使孩子养成过于吝啬的习惯。资料表明,很多成年人的“守财奴”意识,都与少年时期的环境,以及不正确的金钱观教育有关。常常有“父母小气,儿女更吝啬”的现象。
孩子小学阶段,许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喜欢将零花钱与孩子的成绩结合起来。甚至定了具体的指标:满分“奖金”多少,考多少分就不给零花钱,等等。这种方法显然利少弊多,它可能在某一时段会激发某些孩子的学习热情,并使得他们珍惜金钱;但却违背了家长给孩子零花钱的根本目的,在金钱观上有点“拨苗助长”,使得孩子的精神负担加重,最终不利于孩子提高成绩和竖立正确的金钱观,因为“挣父母的钱”,显然没有道理;时间长了,甚至连学习的目的也与“挣钱”混为一谈了。
中学阶段的金钱观教育
这个阶段的孩子,俨然是个大人,应该掌握怎样控制消费,怎样才能让有限的钱发挥最大的作用。作为父母,要让孩子积极参与到家庭理财中去,告诉家庭的日常收支状况,培养孩子的理财兴趣,不要让孩子成为“局外人”。要教育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生活上不和同学相互攀比,平时尽量穿校服,学习用品不赶时髦。但家长也要考试孩子青春期的心理特点:都比较爱美,想吸引同学(尤其是异性同学)的注意,可给孩子添置一件或几件漂亮的衣服。不过,当孩子提出购买衣服(或其它较贵的物品)的要求时,家长若觉得并非是很紧迫的,可答应迟些时候再给买。利用这段时间的冷却,可避免冲动购物。须知,冲动和易变也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在购物前后,可与孩子讨论“物品性能价格比”、“钱和物相比,优越在哪儿”等较深层次的消费问题。
在高中阶段,可以对孩子进行一些金融和投资风险方面的教育,家长也要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学习,避免出现“一问三不知”的局面。可让孩子将零花钱送银行储存,但不宜涉入股票、彩票等等风险、耗精力的投资。
有些家长喜欢将家务活与零花钱结合起来,让孩子找到“打工”的感觉,这初衷当然是好的,但会让孩子形成“干家务活也有工资”的念头,这又是没道理的。因为上中学的孩子具备了干一些家务活的能力,理应为家庭出一份力,就像父母理应要养育孩子一样,是不能有索取的。家长们可以在媒体上找出一些国外中学生自谋生路的例子,目的是让孩子领悟其中的少年理财意识、经济独立意识和个人消费意识。同时也要防止极端,让孩子区分出精明理财和一味追求钱财的差别,从而在道德方面掌握良好的方向,避免陷入拜金主义的泥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