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芳菲四月天,我正在河南。走乡路,寻村落,一头扎进了太行山,触摸大山里跳动的脉搏,感受那份直抵内心的震撼。
太行山逶迤连绵,晚霞映在山脊上,村庄撒满了祥光。一路辗转,我们走进了一个叫作庙荒村的古村落。
原生态的村子并不规则,但是很整洁,以旧复旧的改造,使古朴中透着些现代感。著名的红旗渠从村子中间穿过,不仅灌溉着良田,也给这山野村落平添了几分灵气。?
经营着民宿的老板,年龄不到五十岁,总是笑呵呵的。他并没有急着把我们迎进家里,而是当起了导游,在村子里转了起来。
村子中间有一棵皂角树,据说已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村子上的人说,这个村是先有树,后有村。皂角树,就是庙荒村的神。大树根深叶茂、遮天蔽日,远近闻名。她千余年来守望在这里,滋养着古村落的文明,为乡邻遮风避雨,护佑着平安幸福。???????
村子地处山区,石多地少,以前,村民们的生活条件不好。“守着红旗渠,不能甘受穷”,大家拿出当年修渠的那股劲来建设美丽乡村。古香古色古韵味,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而来,乡亲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
聊至入夜,我们意犹未尽。院子里飘荡着朗朗的笑声,和着池塘里不时发出的蛙鸣,成为古村落最美的小夜曲。
彻夜未眠。第二天清晨,雨下得很大。民宿老板的父亲,乡村小学的老校长早早地站在院子里,手里拿着雨伞,等着和我们话别。看上去,他很精神:蓝布衣裤、布底鞋,干干净净;一枚鲜艳的党徽佩戴在胸前,吸引着我们的目光,令人肃然起敬。
太行山藏着太多的故事,也有着更多的感动。
林虑山上有个石板岩镇,再沿着“天路”往上走,就到了最高处的朝阳村,一个同样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古村落。这里海拔高度1700多米,处在太行之巅,被人誉为“山脊上的村庄”。
我们简直不敢相信,在这接云摩天、雾气缭绕的地方,竟然还有村庄烟火。?
村委会在一座老屋里,非常简陋,散发着一些雨后的霉气。几个人在这个不到二十平米的空间里办公,墙上的“脱贫公示栏”却是清晰明了,门上的那个“福”字别有一番寓意。
村支书姓常,我们叫他常支书。常支书的家,在山那边的另一个村庄,两条腿或自行车,是他一年四季走村到户的最好的交通工具。他刚从改造古村落规划的现场回来,一身泥土,风尘仆仆。站在村委会门前的悬崖上,常支书指着大峡谷对面的羞女峰说:现在,太行山的旅游火热。对面正在施工的项目,是往这边建一条跨越大峡谷的玻璃栈道,恐怕在全亚洲也是最大的。
奇迹,又一奇迹!在这壁如刀削的峡谷里,让天堑变成空中走廊,把太行大峡谷踩在脚下,这神话即将变成现实。
村子里有一盘石碾,唱了上千年的歌谣,如今静默在那里。伴随大峡谷正在升腾的新生与希望,它将见证朝阳村迎来一轮新的朝阳。 ????
在太行山上、红旗渠畔,一位农民朋友的到来,同样给了我深深地震撼。他叫王兴宏,今年53岁,一米八几的大个,脸黑黑的。
当年,县委书记杨贵等一班人带领林县人民开山凿岩,建设红旗渠时,兴宏的父亲任县委宣传部部长。兴宏经常听母亲说:当年为修渠,父亲常常一年多不回家一趟,吃在工地上,睡在石洞里,黑瘦的樣子让孩子们认不出来。十年间,历尽了千辛万苦。后来,渠修成了,孩子们也渐渐大了,有人建议把他们接到城里去念书,将来好安置个工作。老部长回绝说:林县还很困难,孩子们不能进城,再苦再难,咱也不能给组织添麻烦。???????
红旗渠纪念馆建在一段渠上,渠水在脚下流淌着。馆里的一幅幅照片、一幕幕场景,很多倾注了兴宏父亲的心血。他向我们介绍时,早已满眼含泪,他内心的沸腾远远胜过渠水的平静。没有抱怨,没有责怪,他的眼神里只有对父亲的敬意和深深的怀念。???????
“山硬不过决心,困难吓不倒英雄。任你山高石头硬,铁山也要钻个洞。”正是这种信念和豪迈,林县人不信命、不信邪,把生命和灵魂嵌进了太行山,把一代人的精神融入了不朽的岩石,铸就了被后人世代景仰的“山碑”。
“上下几千年,尽在心中装;山水数百里,都从足下始。”站在红旗渠上,我倚栏远望,闻鸟语花香,任春风拂面。但是,英雄和悲壮并没有走远,仍激荡在胸。巍峨的山脊上,我仿佛看到老校长、常支书、兴宏兄弟和他们的父辈们正从远方走来。
常支书的那句话又在耳边回响:因为我们在太行山上!
太行山逶迤连绵,晚霞映在山脊上,村庄撒满了祥光。一路辗转,我们走进了一个叫作庙荒村的古村落。
原生态的村子并不规则,但是很整洁,以旧复旧的改造,使古朴中透着些现代感。著名的红旗渠从村子中间穿过,不仅灌溉着良田,也给这山野村落平添了几分灵气。?
经营着民宿的老板,年龄不到五十岁,总是笑呵呵的。他并没有急着把我们迎进家里,而是当起了导游,在村子里转了起来。
村子中间有一棵皂角树,据说已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村子上的人说,这个村是先有树,后有村。皂角树,就是庙荒村的神。大树根深叶茂、遮天蔽日,远近闻名。她千余年来守望在这里,滋养着古村落的文明,为乡邻遮风避雨,护佑着平安幸福。???????
村子地处山区,石多地少,以前,村民们的生活条件不好。“守着红旗渠,不能甘受穷”,大家拿出当年修渠的那股劲来建设美丽乡村。古香古色古韵味,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而来,乡亲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
聊至入夜,我们意犹未尽。院子里飘荡着朗朗的笑声,和着池塘里不时发出的蛙鸣,成为古村落最美的小夜曲。
彻夜未眠。第二天清晨,雨下得很大。民宿老板的父亲,乡村小学的老校长早早地站在院子里,手里拿着雨伞,等着和我们话别。看上去,他很精神:蓝布衣裤、布底鞋,干干净净;一枚鲜艳的党徽佩戴在胸前,吸引着我们的目光,令人肃然起敬。
太行山藏着太多的故事,也有着更多的感动。
林虑山上有个石板岩镇,再沿着“天路”往上走,就到了最高处的朝阳村,一个同样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古村落。这里海拔高度1700多米,处在太行之巅,被人誉为“山脊上的村庄”。
我们简直不敢相信,在这接云摩天、雾气缭绕的地方,竟然还有村庄烟火。?
村委会在一座老屋里,非常简陋,散发着一些雨后的霉气。几个人在这个不到二十平米的空间里办公,墙上的“脱贫公示栏”却是清晰明了,门上的那个“福”字别有一番寓意。
村支书姓常,我们叫他常支书。常支书的家,在山那边的另一个村庄,两条腿或自行车,是他一年四季走村到户的最好的交通工具。他刚从改造古村落规划的现场回来,一身泥土,风尘仆仆。站在村委会门前的悬崖上,常支书指着大峡谷对面的羞女峰说:现在,太行山的旅游火热。对面正在施工的项目,是往这边建一条跨越大峡谷的玻璃栈道,恐怕在全亚洲也是最大的。
奇迹,又一奇迹!在这壁如刀削的峡谷里,让天堑变成空中走廊,把太行大峡谷踩在脚下,这神话即将变成现实。
村子里有一盘石碾,唱了上千年的歌谣,如今静默在那里。伴随大峡谷正在升腾的新生与希望,它将见证朝阳村迎来一轮新的朝阳。 ????
在太行山上、红旗渠畔,一位农民朋友的到来,同样给了我深深地震撼。他叫王兴宏,今年53岁,一米八几的大个,脸黑黑的。
当年,县委书记杨贵等一班人带领林县人民开山凿岩,建设红旗渠时,兴宏的父亲任县委宣传部部长。兴宏经常听母亲说:当年为修渠,父亲常常一年多不回家一趟,吃在工地上,睡在石洞里,黑瘦的樣子让孩子们认不出来。十年间,历尽了千辛万苦。后来,渠修成了,孩子们也渐渐大了,有人建议把他们接到城里去念书,将来好安置个工作。老部长回绝说:林县还很困难,孩子们不能进城,再苦再难,咱也不能给组织添麻烦。???????
红旗渠纪念馆建在一段渠上,渠水在脚下流淌着。馆里的一幅幅照片、一幕幕场景,很多倾注了兴宏父亲的心血。他向我们介绍时,早已满眼含泪,他内心的沸腾远远胜过渠水的平静。没有抱怨,没有责怪,他的眼神里只有对父亲的敬意和深深的怀念。???????
“山硬不过决心,困难吓不倒英雄。任你山高石头硬,铁山也要钻个洞。”正是这种信念和豪迈,林县人不信命、不信邪,把生命和灵魂嵌进了太行山,把一代人的精神融入了不朽的岩石,铸就了被后人世代景仰的“山碑”。
“上下几千年,尽在心中装;山水数百里,都从足下始。”站在红旗渠上,我倚栏远望,闻鸟语花香,任春风拂面。但是,英雄和悲壮并没有走远,仍激荡在胸。巍峨的山脊上,我仿佛看到老校长、常支书、兴宏兄弟和他们的父辈们正从远方走来。
常支书的那句话又在耳边回响:因为我们在太行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