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脊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301w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芳菲四月天,我正在河南。走乡路,寻村落,一头扎进了太行山,触摸大山里跳动的脉搏,感受那份直抵内心的震撼。
  太行山逶迤连绵,晚霞映在山脊上,村庄撒满了祥光。一路辗转,我们走进了一个叫作庙荒村的古村落。
  原生态的村子并不规则,但是很整洁,以旧复旧的改造,使古朴中透着些现代感。著名的红旗渠从村子中间穿过,不仅灌溉着良田,也给这山野村落平添了几分灵气。?
  经营着民宿的老板,年龄不到五十岁,总是笑呵呵的。他并没有急着把我们迎进家里,而是当起了导游,在村子里转了起来。
  村子中间有一棵皂角树,据说已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村子上的人说,这个村是先有树,后有村。皂角树,就是庙荒村的神。大树根深叶茂、遮天蔽日,远近闻名。她千余年来守望在这里,滋养着古村落的文明,为乡邻遮风避雨,护佑着平安幸福。???????
  村子地处山区,石多地少,以前,村民们的生活条件不好。“守着红旗渠,不能甘受穷”,大家拿出当年修渠的那股劲来建设美丽乡村。古香古色古韵味,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而来,乡亲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
  聊至入夜,我们意犹未尽。院子里飘荡着朗朗的笑声,和着池塘里不时发出的蛙鸣,成为古村落最美的小夜曲。
  彻夜未眠。第二天清晨,雨下得很大。民宿老板的父亲,乡村小学的老校长早早地站在院子里,手里拿着雨伞,等着和我们话别。看上去,他很精神:蓝布衣裤、布底鞋,干干净净;一枚鲜艳的党徽佩戴在胸前,吸引着我们的目光,令人肃然起敬。
  太行山藏着太多的故事,也有着更多的感动。
  林虑山上有个石板岩镇,再沿着“天路”往上走,就到了最高处的朝阳村,一个同样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古村落。这里海拔高度1700多米,处在太行之巅,被人誉为“山脊上的村庄”。
  我们简直不敢相信,在这接云摩天、雾气缭绕的地方,竟然还有村庄烟火。?
  村委会在一座老屋里,非常简陋,散发着一些雨后的霉气。几个人在这个不到二十平米的空间里办公,墙上的“脱贫公示栏”却是清晰明了,门上的那个“福”字别有一番寓意。
  村支书姓常,我们叫他常支书。常支书的家,在山那边的另一个村庄,两条腿或自行车,是他一年四季走村到户的最好的交通工具。他刚从改造古村落规划的现场回来,一身泥土,风尘仆仆。站在村委会门前的悬崖上,常支书指着大峡谷对面的羞女峰说:现在,太行山的旅游火热。对面正在施工的项目,是往这边建一条跨越大峡谷的玻璃栈道,恐怕在全亚洲也是最大的。
  奇迹,又一奇迹!在这壁如刀削的峡谷里,让天堑变成空中走廊,把太行大峡谷踩在脚下,这神话即将变成现实。
  村子里有一盘石碾,唱了上千年的歌谣,如今静默在那里。伴随大峡谷正在升腾的新生与希望,它将见证朝阳村迎来一轮新的朝阳。   ????
  在太行山上、红旗渠畔,一位农民朋友的到来,同样给了我深深地震撼。他叫王兴宏,今年53岁,一米八几的大个,脸黑黑的。
  当年,县委书记杨贵等一班人带领林县人民开山凿岩,建设红旗渠时,兴宏的父亲任县委宣传部部长。兴宏经常听母亲说:当年为修渠,父亲常常一年多不回家一趟,吃在工地上,睡在石洞里,黑瘦的樣子让孩子们认不出来。十年间,历尽了千辛万苦。后来,渠修成了,孩子们也渐渐大了,有人建议把他们接到城里去念书,将来好安置个工作。老部长回绝说:林县还很困难,孩子们不能进城,再苦再难,咱也不能给组织添麻烦。???????
  红旗渠纪念馆建在一段渠上,渠水在脚下流淌着。馆里的一幅幅照片、一幕幕场景,很多倾注了兴宏父亲的心血。他向我们介绍时,早已满眼含泪,他内心的沸腾远远胜过渠水的平静。没有抱怨,没有责怪,他的眼神里只有对父亲的敬意和深深的怀念。???????
  “山硬不过决心,困难吓不倒英雄。任你山高石头硬,铁山也要钻个洞。”正是这种信念和豪迈,林县人不信命、不信邪,把生命和灵魂嵌进了太行山,把一代人的精神融入了不朽的岩石,铸就了被后人世代景仰的“山碑”。
  “上下几千年,尽在心中装;山水数百里,都从足下始。”站在红旗渠上,我倚栏远望,闻鸟语花香,任春风拂面。但是,英雄和悲壮并没有走远,仍激荡在胸。巍峨的山脊上,我仿佛看到老校长、常支书、兴宏兄弟和他们的父辈们正从远方走来。
  常支书的那句话又在耳边回响:因为我们在太行山上!
其他文献
题记  在一幅山水画里,常有归隐之心。  到落款处,又回到现实。  随东坡听江  月黑江声高,  并非拄杖而化,  却是倚杖听江。  你起初听到的十万围城  渐渐平了。但是江海  依然听不见余生。  小舟即将逝,半醒复半醉,  啊苏公,你要出尘——  请带上我!  木刻山水  孤独那么深,沉香木用尽  放不下你三分。  一时清音,一时滂沱,  心里一藏再藏的山水,  刻刀下,慢慢剔除  厌倦的朝廷
期刊
我已厌倦探险  推开窗,城市的灯火从身边涌上。  一些熟悉的面孔变得陌生  記忆开始模糊。  二十岁时,我努力学习修辞。  在一间肮脏的单身宿舍  无节制地挥霍词藻,就像完成  一次对精神之乡的旅行  一个情感粗糙的年代  仇恨比爱情更长  弱智的含义就是一盏良知的灯  三十岁,我对自己说,我  ——一个出生在蛮夷之地  呆头呆脑的野蛮人  正在把晃来晃去的生活固定  并习惯在生活罅隙里写诗。  
期刊
1  沙河里奔流着历史、传说与风云  岸上游走着浪花、寺庙与桃花  天空飘飞着古朴、葱茏与歌声  一生的波澜向我涌来,这么辽阔与盛大  我的悲伤被沙河攥紧  攥成一株水草,在水里摇曳  恐怕这一辈子都逃不掉了?  2  不必担心岸边的那棵树  风雨飘摇,一副举目无亲的样子  但它因势利导,指引着一条河流  鼓荡秦时明月般的风流倜傥  让一群鸟儿忘却人间寂寥  在水上练习发声,练习翅膀?  3  水
期刊
洛阳,牡丹云集  她们举起火把,燃起熊熊的篝火  春风联袂,围着,翩翩起舞  人们随风,接近  旭日。脸上泛起片片红霞  富贵与圆满,牢牢  攫住了,他们的目光。  显然,牡丹花里腾起的火焰  已经燃烧到身边的每一个人  春天,我在山上种一朵云  风是天空的翅膀  白云是天空的花朵  我要趕在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前  种上一朵白云,用桃枝画上眉眼  梦想用一根弦放飞或轻绕  彩绸披山坡时让她成为新娘 
期刊
除夕那天上坟,跟堂叔聊起堂祖母,才恍然觉起她已经去世快二十年了。记得那天刚得知她的死讯,是一个周末的午后。当时我在离家几十里的一个寄宿学校念书。回家前,顺便去附近大伯父家蹭午饭。当时只有大伯娘一个人在家,她告诉我:“你家唐家翁妈吃农药死了,今天上山下葬。”我当时连“啊”了十几声,实不敢相信。在我的印象里,她一直是个外向开朗的老太太,走路喜欢用小跑,嘴里常哼着小调,爱说话爱打趣人也爱笑,总一幅快活开
期刊
柳荫蔽日。淡烟笼罩  乡村池塘。透亮的胴体涂满花香  一只浅眠的玉面狐狸  呼吸均匀。平静安详  夏日池塘。一樽千年琉璃盏  十里草木芳薫浸染  成杯壁上斑驳包浆  朝嵌云霞。暮缀萤光  斟满绿醅泛荷香  父亲汲水的扁担  总会打破一池寧静  灌满肚子的吊桶,晃着脑袋  如父亲不离不弃的随从  不远处。一线草茎,系住落日  沉入父亲赤脚侍弄的菜园  在草甸里的一双布鞋下隐眠
期刊
玉簪花开得繁盛之际,秋天便来了。  玉簪花名字很多,如白萼、季女、白鹤仙。另因其“未开时,正如白玉搔头簪形”,玉簪花的花苞,莹白如玉,形如古时美人头上斜插的玉簪,故又名“玉搔头”。这个名字,据传与汉代“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李夫人有关。据《广群芳谱》载:“汉武帝宠李夫人,取玉簪搔头,后宫人皆效之,玉簪花之名取此。”李夫人因妙丽善舞而见宠于武帝,后因病将不久于世,武帝几欲探之,她却拒绝相见。实在
期刊
王文鹏,1994年生,写小说,文学期刊编辑。有作品刊于《长江文艺》《广西文学》《大观》《牡丹》《鹿鸣》《椰城》《岁月》等刊物。有部分作品获奖。  我姥爷快不行了,小姨最先给我打了电话。我那会儿在台球厅,有台桌子正挂着彩头,我当见证。双方都是高手,美式八球,我想着打不了一会儿,就耽搁了几分钟。跑到医院时,小姨正蹲在墙边哭,任谁拉都不起来。我问她情况咋样了,她反手给我一巴掌,问我为啥这么慢。我说,路上
期刊
何霜,祖籍四川达州,定居重庆江北。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江北区作协副秘书长。出版有短篇小说集《春之生》。零星在《佛山文艺》《满族文学》《微刊小说》《辽河》等报刊发表过作品。  老爸来电话时,我正在做梦。  梦中,我被副总任命为品质部经理。这突如其来的喜讯令我有些发懵,对着一桌熟悉而模糊的面孔和潮水般的掌声不知所措。我真恨自己。平日里,就职演说打了无数个版本的腹稿,一到关键时刻,脑子却像抽了真空
期刊
苏勇,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黄河文学》《雨花》《戏剧文学》《电影文学》等刊物发表作品多篇。  厨房不是很大,灶台上热气腾腾,一股子家的味道。  老白以前是不进厨房的,厨房里有金素梅一个人就够了。通常,金素梅在做饭的时候,老白就坐在沙发上看看报纸,或者在手机上玩玩俄罗斯方块。老白之所以向厨房进军,是因为有一段时间金素梅做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