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展开,广大教师积极向新课程靠拢,如何切实有效地把任务型教学贯彻到课堂中来是当前教师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苏教版译林英语三四年级Fun time板块正是任务型教学的典型课例。然而细观这几年的英语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的任务型活动很多都是“伪任务”。英语教师应走出认识误区,力求提升任务型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发展。本文围绕这一中心,基于苏教版译林英语教材Fun time板块课例研究谈谈几点浅见。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热点;典型课例
一、深化认识,正确认识任务型教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任务型教学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而不是测试的分数)来体现教学的成就”,由此可见,任务是整个任务型教学过程的主线,只有正确认识了“任务”的概念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落实任务型教学。Candlin将任务定义为“一组涉及学习者的认知和交际过程,以集体的形式对已知和新信息进行探究,在社会语境中完成某一预期或临时目标的可区别的、相互关联的问题指向型活动”,这一定义反映了任务的本质特点,即具有明确目标指向的有一定真实意义的课堂交际或互动活动。在任务型课堂上,学生始终都是学习的主体,在开放的环境中,他们不断通过表达、交流、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缩小彼此间的信息差来完成任务,习得目标语言。在整个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有思维活动,他们使用的语言具有真实的交际意义,能够真实地表达自我,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二、走出误区,提升任务型教学质量
教师应正确认识教学活动,区分任务和练习。纵观英语课堂的整个教学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它是一系列活动的串联,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任务,更多的是练习。练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操练语言知识点,如某些词汇、句型或者语法。练习型的活动不具有真正的交际意义。在2013年新北区同课异构活动中,该老师执教的内容是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I can play basketball》,其中有一个活动是操练目标句型“I can...,Can you...? Let’s run/play...”及其应答,课件上教师给出了对话模式和相关图片,学生则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两人对话,整个活动中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对答流利,而且几乎把课件上所呈现的所有运动类图片都谈论到了。课后教师的自我反思和他人评课中都把这个活动归结为任务型活动,然而我不能认同。首先在该活动中学生并未能身处较为真实的社会语境,没有自我观点的真实表达,他们被设定在一个既定的框架里,所能做的不过就是选择教师所给出的运动项目中的一种进行谈论,而没有经过自己原始的选择。其次,学生在对话中所使用的语言也是教师已经给定的对答模式,一问一答的背后,其实就是学生进行填空的过程,他们把不同的单词填入所呈现的句型中的以点(省略号)替代的部分,然后两人分工,负责流利的读出对话,我把这个活动称为“填点”练习,是不折不扣的“伪任务”。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活动才能称得上是任务呢?“Clark,Scarino和Brownell指出任务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素:目的、背景、过程和产出或结果” 。因此,任务应该是在有一定真实性的情境中进行的有意义的语言交际过程,同时这个过程的最终能有一定的产出。基于这种认识,在教授Shopping这一话题相关内容时,为了训练和衣服相关的词汇,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I want to buy my sister an article of clothing, please give me some advices what kind of clothes I should buy?”学生们非常热情积极,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并给出了很多建议,我把建议中的关键词归纳在黑板上,归纳如下:
这个归纳也帮助学生们逐步有条理地表达和解释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锻炼口语的过程中思维也得到了发展,最后我采纳学生的意见买了件漂亮的衣服,学生也非常高兴自己帮上了忙。
综上所述,只有有明确目的,有真实的语言交际过程,有最终产出或结果的才是任务,反之则是练习,教师在选择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正确认识这两者的区别。
三、充分认识学生差异,“因材分工”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承认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要求教师尊重并运用这种差异性资源,为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师生应建立一种和谐、自由、发展、愉快的平等关系。任务型教学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任务型教学中,我们常见的活动形式一般都是小组讨论或双人对练,这种活动实际上借鉴了小班化教学的优点,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并且便于管理。但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小组活动缺乏科学的管理和必要的分工,流于形式,使有效的活动设计变得低效甚至无效。因此,进行小组活动时,教师对学生应具备充分的认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语言掌握水平,力争做到“因材分工”。课前先调整好学生座位是一种非常简单有效的办法,活动时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调控,沉稳点的负责记录,同时帮助组内相对落后的同学,共同完成任务。在最后的汇报活动中,学生要轮流承担汇报工作,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都能得到锻炼提升。
四、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尊重学生思维
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具有滞后性。人的思维总是超前于人的语言表达,这点在英语课堂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在课堂交际过程中,学生,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所拥有的英语语言知识十分有限,如何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观点成了一个巨大的难题。我们一直强调在课堂上让学生尽量用英语表达,但是当学生无法用自己仅有的外语知识表达自我时,适当地借助母语也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尊重学生的这种需求。记得在一次校探讨课上,师生互动进行在“Snack Bar”购物的活动,学生充当服务员,教师则是顾客。教师点完餐后问学生“How much are they?(多少钱)”,学生回答“Zero yuan(零元)”。教师追问为什么时,学生愣住了答不上来,教师就让该生坐下了。我觉得非常遗憾,我想学生想表达的肯定是“You’re my teacher, you are very nice,I like you,so I won’t ask you for money.(你是我的老师,你很好,我喜欢你,所以不要钱。)”,可是她的英语表达能力满足不了她的思维表达,这时如果我们提示一下她用中文来说,教师必将收获感动,而该生则能表露心声,对其他学生也不能不说是一次美好的爱的教育。所以,让我们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尊重学生思维,让我们的课堂绽放思维的花朵。
任务型教学从新课程的精神出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实践性和体验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演变为可持续性发展的新时代课堂。让我们一起“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更新对任务型教学的认识,走出误区,完善教学,给我们的学生创造更好的优质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英語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Candlin C N.Towards 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A].C N Candlin,D Murphy.Language Learning Tasks[C].London: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1987:5-22.
[3]CLARKJ,SCARINOA,BROWNELLJ.Improvingthequalityoflearning:aframworkfortarget-orientedcurriculumrenewalinHongkong[M].Hongkong:GovernmentPrinter,1994.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热点;典型课例
一、深化认识,正确认识任务型教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任务型教学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而不是测试的分数)来体现教学的成就”,由此可见,任务是整个任务型教学过程的主线,只有正确认识了“任务”的概念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落实任务型教学。Candlin将任务定义为“一组涉及学习者的认知和交际过程,以集体的形式对已知和新信息进行探究,在社会语境中完成某一预期或临时目标的可区别的、相互关联的问题指向型活动”,这一定义反映了任务的本质特点,即具有明确目标指向的有一定真实意义的课堂交际或互动活动。在任务型课堂上,学生始终都是学习的主体,在开放的环境中,他们不断通过表达、交流、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缩小彼此间的信息差来完成任务,习得目标语言。在整个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有思维活动,他们使用的语言具有真实的交际意义,能够真实地表达自我,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二、走出误区,提升任务型教学质量
教师应正确认识教学活动,区分任务和练习。纵观英语课堂的整个教学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它是一系列活动的串联,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任务,更多的是练习。练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操练语言知识点,如某些词汇、句型或者语法。练习型的活动不具有真正的交际意义。在2013年新北区同课异构活动中,该老师执教的内容是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I can play basketball》,其中有一个活动是操练目标句型“I can...,Can you...? Let’s run/play...”及其应答,课件上教师给出了对话模式和相关图片,学生则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两人对话,整个活动中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对答流利,而且几乎把课件上所呈现的所有运动类图片都谈论到了。课后教师的自我反思和他人评课中都把这个活动归结为任务型活动,然而我不能认同。首先在该活动中学生并未能身处较为真实的社会语境,没有自我观点的真实表达,他们被设定在一个既定的框架里,所能做的不过就是选择教师所给出的运动项目中的一种进行谈论,而没有经过自己原始的选择。其次,学生在对话中所使用的语言也是教师已经给定的对答模式,一问一答的背后,其实就是学生进行填空的过程,他们把不同的单词填入所呈现的句型中的以点(省略号)替代的部分,然后两人分工,负责流利的读出对话,我把这个活动称为“填点”练习,是不折不扣的“伪任务”。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活动才能称得上是任务呢?“Clark,Scarino和Brownell指出任务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素:目的、背景、过程和产出或结果” 。因此,任务应该是在有一定真实性的情境中进行的有意义的语言交际过程,同时这个过程的最终能有一定的产出。基于这种认识,在教授Shopping这一话题相关内容时,为了训练和衣服相关的词汇,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I want to buy my sister an article of clothing, please give me some advices what kind of clothes I should buy?”学生们非常热情积极,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并给出了很多建议,我把建议中的关键词归纳在黑板上,归纳如下:
这个归纳也帮助学生们逐步有条理地表达和解释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锻炼口语的过程中思维也得到了发展,最后我采纳学生的意见买了件漂亮的衣服,学生也非常高兴自己帮上了忙。
综上所述,只有有明确目的,有真实的语言交际过程,有最终产出或结果的才是任务,反之则是练习,教师在选择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正确认识这两者的区别。
三、充分认识学生差异,“因材分工”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承认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要求教师尊重并运用这种差异性资源,为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师生应建立一种和谐、自由、发展、愉快的平等关系。任务型教学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任务型教学中,我们常见的活动形式一般都是小组讨论或双人对练,这种活动实际上借鉴了小班化教学的优点,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并且便于管理。但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小组活动缺乏科学的管理和必要的分工,流于形式,使有效的活动设计变得低效甚至无效。因此,进行小组活动时,教师对学生应具备充分的认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语言掌握水平,力争做到“因材分工”。课前先调整好学生座位是一种非常简单有效的办法,活动时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调控,沉稳点的负责记录,同时帮助组内相对落后的同学,共同完成任务。在最后的汇报活动中,学生要轮流承担汇报工作,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都能得到锻炼提升。
四、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尊重学生思维
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具有滞后性。人的思维总是超前于人的语言表达,这点在英语课堂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在课堂交际过程中,学生,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所拥有的英语语言知识十分有限,如何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观点成了一个巨大的难题。我们一直强调在课堂上让学生尽量用英语表达,但是当学生无法用自己仅有的外语知识表达自我时,适当地借助母语也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尊重学生的这种需求。记得在一次校探讨课上,师生互动进行在“Snack Bar”购物的活动,学生充当服务员,教师则是顾客。教师点完餐后问学生“How much are they?(多少钱)”,学生回答“Zero yuan(零元)”。教师追问为什么时,学生愣住了答不上来,教师就让该生坐下了。我觉得非常遗憾,我想学生想表达的肯定是“You’re my teacher, you are very nice,I like you,so I won’t ask you for money.(你是我的老师,你很好,我喜欢你,所以不要钱。)”,可是她的英语表达能力满足不了她的思维表达,这时如果我们提示一下她用中文来说,教师必将收获感动,而该生则能表露心声,对其他学生也不能不说是一次美好的爱的教育。所以,让我们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尊重学生思维,让我们的课堂绽放思维的花朵。
任务型教学从新课程的精神出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实践性和体验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演变为可持续性发展的新时代课堂。让我们一起“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更新对任务型教学的认识,走出误区,完善教学,给我们的学生创造更好的优质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英語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Candlin C N.Towards 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A].C N Candlin,D Murphy.Language Learning Tasks[C].London: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1987:5-22.
[3]CLARKJ,SCARINOA,BROWNELLJ.Improvingthequalityoflearning:aframworkfortarget-orientedcurriculumrenewalinHongkong[M].Hongkong:GovernmentPrinter,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