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发展需要通过推动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来实现。教育新基建,不仅是指学校的数字化应用和智慧校园建设,更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
关键词 教育新基建 智慧校园 数据智能 高校信息化
高校信息化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从规划、实施、运行维护到用户服务,各高校已经探索并形成了适合各自信息化发展的运作规范和体系,其中,很多高校涌现出广受师生喜爱的信息化成果,浙江大学的“网上浙大”就是这一典型示范。
浙江大学通过基础校园网络建设、基础设施云平台建设、网络安全信息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教育教学支撑体系建设、主干业务系统建设这六大举措,推动“网上浙大”的建设。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主任陈文智告诉本刊,将紧密围绕学校建设世界顶尖大学的“三步走”战略及“5+5+5”建设路径要求,充分利用云平台、大数据、AI、物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开展“网上浙大”2.0信息化建设,力争到2025年,有效构建起“网上浙大”“152”体系。
教育基建三“新”助推校园智能管理
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有很多问题长期存在却未被发现,或已经被提出,却没有获得太多关注。陈文智表示,高校在智慧化、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信息化建设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信息化评价体系和激励体系不完整、信息化队伍的建设不全面、师生的信息化素养仍需提升、数字基建不够扎实等问题。此时,教育新基建指导意见的发布,正当其时,是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牵引力量。
“教育新基建指导意见从三个层面为高校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思路。”陈文智把它概括为三“新”。一是指导思想新。它融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方针,给教育质量提高提供新动能、新供给、服务新需求等。二是发展理念新。它以信息化为主导,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是支撑更是引领。三是技术架构新。它提出了一些技术架构方面的思路或参考的模型,包括5G、AI、Bigdata、Cloud等。
与教育新基建指导意见中的建设思路不谋而合,浙江大学双一流“网上浙大”信息化项目建设已取得阶段性进展,走在了全国前列。据陈文智介绍,“十三五”期间,在“网上浙大”项目布局下,中心已经完成部署浙大“云”计算平台建设、校园“网”络的升级改造、心中有“数”数据治理能力建设、用户“端”服务建设、信息化运维与服务体系建设、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学在浙大”和“研在浙大”等优质品牌项目。构建起“云、网、数、端+大安全、大运维”的教育信息化新形态。“教育信息化从应用型作坊式全面升级为体系化平台式建设是大势所趋,未来,教育数据共享将成为常态,数据智能将成为推动教育科研的核心动力。”陈文智如是说。
重塑建设脉络 打造高校信息化新标杆
由于“网上浙大”项目的实施,浙江大学在信息化领域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陈文智表示,多年以来,“网上浙大”着重以学校新式办学空间建设为着力点,以“求是人物”“求是科研”“学在浙大”“管理效率”四大场景为落地,大力推进“在线教育空间”“网上办事空间”“学术资源空间”“个人信息空间”“信息发布空间”五大信息化空间建设,全面重塑了浙江大学信息化整体发展建设脉络。项目提出了K-CPS“三通一核”、无边界触达等现代前沿教学新理念,在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基础上,完整构建了以超高性能网络、混合云平台为基础支撑,以高可靠信息化安全治理为保障,以跨域数据整合驱动为导向,以全周期场景化教学、科学化校务治理、共享协同化科研、人本个性化服务、融媒体统一发布为主体应用的学校信息化良性可持续发展技术架构,并取得了很好的实际应用成效,尤其在“在线教育空间”“网上办事空间”两大空间建设中建树颇多。
例如,在“在线教育空间”中,浙江大学全新打造了以“学在浙大”教学平台、课程云、智云课堂为支撑的K-CPS“三通一核”新式开环式教学环境,建成了国内最先进的全链路一体化智慧教育装备,构建起以学生为本的全过程线上线下融合培养体系;在“网上办事空间”中,浙江大学在高校领域率先启动了“最多跑一次”改革,全力打造高效的网上协同办事环境,信息化数据治理服务体系有效成型。
“目前,浙江大学的信息化‘十四五’规划正在紧锣密鼓的编制当中,其规划重点是‘十四五’期间,将以‘网上浙大’2.0、新的五大空间继续支撑学校事业发展。”提及未来的重点布局,陈文智如是表示。他还透露,“网上浙大”2.0项目建设目标将紧密围绕学校建设世界顶尖大学的“三步走”战略及“5+5+5”建设路径要求,充分利用云平台、大数据、AI、物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开展“网上浙大”2.0信息化建设。力争到2025年,以校园大脑为核心,以数智治理为手段,有效构建起“网上浙大”“152”体系,即建立“1”套以校園数字新基建为支撑,现代治理空间、教育教学空间、科研创新空间、学科发展空间、全球开放空间五大空间为“5”大服务应用场景,安全可信、可靠运维为“2”大保障的物理校园数字化映像网络环境。
陈文智强调,将通过五年的新一轮信息化建设,使学校信息化整体建设水平达到新高度,成为“互联网+高等教育”创新策源新高地,成为国内高校信息化新标杆。
关键词 教育新基建 智慧校园 数据智能 高校信息化
高校信息化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从规划、实施、运行维护到用户服务,各高校已经探索并形成了适合各自信息化发展的运作规范和体系,其中,很多高校涌现出广受师生喜爱的信息化成果,浙江大学的“网上浙大”就是这一典型示范。
浙江大学通过基础校园网络建设、基础设施云平台建设、网络安全信息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教育教学支撑体系建设、主干业务系统建设这六大举措,推动“网上浙大”的建设。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主任陈文智告诉本刊,将紧密围绕学校建设世界顶尖大学的“三步走”战略及“5+5+5”建设路径要求,充分利用云平台、大数据、AI、物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开展“网上浙大”2.0信息化建设,力争到2025年,有效构建起“网上浙大”“152”体系。
教育基建三“新”助推校园智能管理
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有很多问题长期存在却未被发现,或已经被提出,却没有获得太多关注。陈文智表示,高校在智慧化、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信息化建设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信息化评价体系和激励体系不完整、信息化队伍的建设不全面、师生的信息化素养仍需提升、数字基建不够扎实等问题。此时,教育新基建指导意见的发布,正当其时,是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牵引力量。
“教育新基建指导意见从三个层面为高校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思路。”陈文智把它概括为三“新”。一是指导思想新。它融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方针,给教育质量提高提供新动能、新供给、服务新需求等。二是发展理念新。它以信息化为主导,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是支撑更是引领。三是技术架构新。它提出了一些技术架构方面的思路或参考的模型,包括5G、AI、Bigdata、Cloud等。
与教育新基建指导意见中的建设思路不谋而合,浙江大学双一流“网上浙大”信息化项目建设已取得阶段性进展,走在了全国前列。据陈文智介绍,“十三五”期间,在“网上浙大”项目布局下,中心已经完成部署浙大“云”计算平台建设、校园“网”络的升级改造、心中有“数”数据治理能力建设、用户“端”服务建设、信息化运维与服务体系建设、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学在浙大”和“研在浙大”等优质品牌项目。构建起“云、网、数、端+大安全、大运维”的教育信息化新形态。“教育信息化从应用型作坊式全面升级为体系化平台式建设是大势所趋,未来,教育数据共享将成为常态,数据智能将成为推动教育科研的核心动力。”陈文智如是说。
重塑建设脉络 打造高校信息化新标杆
由于“网上浙大”项目的实施,浙江大学在信息化领域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陈文智表示,多年以来,“网上浙大”着重以学校新式办学空间建设为着力点,以“求是人物”“求是科研”“学在浙大”“管理效率”四大场景为落地,大力推进“在线教育空间”“网上办事空间”“学术资源空间”“个人信息空间”“信息发布空间”五大信息化空间建设,全面重塑了浙江大学信息化整体发展建设脉络。项目提出了K-CPS“三通一核”、无边界触达等现代前沿教学新理念,在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基础上,完整构建了以超高性能网络、混合云平台为基础支撑,以高可靠信息化安全治理为保障,以跨域数据整合驱动为导向,以全周期场景化教学、科学化校务治理、共享协同化科研、人本个性化服务、融媒体统一发布为主体应用的学校信息化良性可持续发展技术架构,并取得了很好的实际应用成效,尤其在“在线教育空间”“网上办事空间”两大空间建设中建树颇多。
例如,在“在线教育空间”中,浙江大学全新打造了以“学在浙大”教学平台、课程云、智云课堂为支撑的K-CPS“三通一核”新式开环式教学环境,建成了国内最先进的全链路一体化智慧教育装备,构建起以学生为本的全过程线上线下融合培养体系;在“网上办事空间”中,浙江大学在高校领域率先启动了“最多跑一次”改革,全力打造高效的网上协同办事环境,信息化数据治理服务体系有效成型。
“目前,浙江大学的信息化‘十四五’规划正在紧锣密鼓的编制当中,其规划重点是‘十四五’期间,将以‘网上浙大’2.0、新的五大空间继续支撑学校事业发展。”提及未来的重点布局,陈文智如是表示。他还透露,“网上浙大”2.0项目建设目标将紧密围绕学校建设世界顶尖大学的“三步走”战略及“5+5+5”建设路径要求,充分利用云平台、大数据、AI、物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开展“网上浙大”2.0信息化建设。力争到2025年,以校园大脑为核心,以数智治理为手段,有效构建起“网上浙大”“152”体系,即建立“1”套以校園数字新基建为支撑,现代治理空间、教育教学空间、科研创新空间、学科发展空间、全球开放空间五大空间为“5”大服务应用场景,安全可信、可靠运维为“2”大保障的物理校园数字化映像网络环境。
陈文智强调,将通过五年的新一轮信息化建设,使学校信息化整体建设水平达到新高度,成为“互联网+高等教育”创新策源新高地,成为国内高校信息化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