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来三个月港股及国企股的表现,在更大程度上将受到全球资金流向的影响
10月通常是股票市场波动较多的月份,但今年10月却是另一番景象。
由于市场预期美联储有可能在明年开始减息,美国股市又屡创新高,资金再度流向股票市场。而香港市场由于对利率敏感,更受到热钱追捧,恒生指数被推上六年来的新高,H股指数亦创下九年新高。
展望四季度的市场表现,笔者预期,港股与中资股有可能在未来两个月出现短暂调整。投资者应注意三项风险因素,它们将可能限制港股与国企股在现有高位上再度突破。
首先,工商银行以“A+H”形式在中港两地同价同步上市,并创全球新股集资额的最高纪录。这将在短期内从市场抽走巨额资金,特别是在港的内地“热钱”将回归A股市场参与此次集资。面对资金抽紧的风险,港股在本月底出现调整的机会相当大。
其次,国内宏观调控效果逐步显现。继8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大幅回落至21.5%之后,笔者预期,国内投资增长在未来三个月将维持下调趋势,四季度GDP增长有望回落至10%以下。值得注意的是,国内新增人民币贷款额于7月和8月分别回落至1720亿和1900亿元人民币,只相当于上半年平均每月新增贷款额的一半,这反映了央行推行紧缩政策的决心。
国内银行贷款一直是推动固定资产投资急速增长的最主要动力。近期,中央高层要求各地方政府与中央在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上保持一致,加之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遭免职等因素,将有助于消除地方政府对宏观调控政策的抵制行为。笔者预期,宏观调控的影响将于四季度进一步显现;特别是与投资周期相关的企业,其2006年下半年盈利将全面反映调控的滞后影响。因此,我们维持对钢铁、水泥、金属和建材类股份的审慎态度,投资者仍不宜在现阶段趁低吸纳。
最后,投资者应注意港股和中资股的价值风险。中资股在中移动和金融股的带动下,股指自年初至今上升逾30%,成为今年亚洲区内表现第二佳的市场,仅次于印尼。但中国企业2007年每股盈利预计增长9%,低于亚洲区平均值11%;相对于2006年14%的预测值,也将进一步放缓。另外,中资股的平均市盈率和市账率均已攀升至五年来的高位。相对于其五年平均估值,中资股目前的平均市盈率和市账率有13%和26%的溢价。投资者自年初累积可观回报后,从中资股获利沽出的压力正在上升。
笔者相信,未来三个月港股及国企股的表现,在更大程度上将受到全球资金流向的影响。宏观调控的政策风险对港股与国企股的影响,预计在未来数月内会逐步减退。投资者更应注意美国利率走向与全球商品价格的趋势,它们将对亚洲区内资金流向起重要作用。
我们认为,目前市场预测美国明年减息的观点过分激进,市场对美国经济放缓的速度和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则似乎过分悲观。对美国经济大幅放缓的忧虑,触发全球商品基金大力抛售周期性的商品类资产,同时拖累国际油价急速下调。追踪国际商品价格的CRB指数已在9月跌穿长期上升的轨道。国际投资者在未来数月仍会回避商品类资产,这将为股票市场提供资金支持。
但我们并不认同美国明年减息的预测。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已开始稳定下来,而美国的消费需求依然健康,并将受惠于能源价格的下调。我们相信美国通胀威胁仍未完全消除,因此我们维持美联储将于明年年底加息至 6%的预测。
如果按照我们的预测,美国经济并不会如市场预期般在2007年大幅放缓,这对明年港股与国企股后市将带来什么影响呢?
笔者认为,市场提早反映了美国减息的利好影响,将为港股带来中期调整的风险。尤其恒指以利率敏感的银行和地产股为主,一旦市场对美国减息的预期趋弱,将触发资金撤离香港市场,给H股后市带来不明朗的因素。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石油股的情况。我们认为,近期油价急跌显然是受国际商品基金与投机者抛售石油类资产所累,并没有反映石油市场真实的供求关系。OPEC已经决定每天减产100万桶原油,而美国与进口石油的主要新兴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需求增长仍然维持稳定,因此油价将于四季度稳定于每桶60美元的水平。
近来,在国企指数中占很大比重的石油股被大幅抛售,技术上呈超卖。笔者认为,近期油价若再现波动的话,将为投资者提供趁低吸纳中海油和中石油的大好机会。特别是中海油,该公司是三只石油类H股中惟一集中于上游生产的公司,将是油价从低位反弹的最大受益者。■
作者为瑞士信贷亚洲证券研究主管
10月通常是股票市场波动较多的月份,但今年10月却是另一番景象。
由于市场预期美联储有可能在明年开始减息,美国股市又屡创新高,资金再度流向股票市场。而香港市场由于对利率敏感,更受到热钱追捧,恒生指数被推上六年来的新高,H股指数亦创下九年新高。
展望四季度的市场表现,笔者预期,港股与中资股有可能在未来两个月出现短暂调整。投资者应注意三项风险因素,它们将可能限制港股与国企股在现有高位上再度突破。
首先,工商银行以“A+H”形式在中港两地同价同步上市,并创全球新股集资额的最高纪录。这将在短期内从市场抽走巨额资金,特别是在港的内地“热钱”将回归A股市场参与此次集资。面对资金抽紧的风险,港股在本月底出现调整的机会相当大。
其次,国内宏观调控效果逐步显现。继8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大幅回落至21.5%之后,笔者预期,国内投资增长在未来三个月将维持下调趋势,四季度GDP增长有望回落至10%以下。值得注意的是,国内新增人民币贷款额于7月和8月分别回落至1720亿和1900亿元人民币,只相当于上半年平均每月新增贷款额的一半,这反映了央行推行紧缩政策的决心。
国内银行贷款一直是推动固定资产投资急速增长的最主要动力。近期,中央高层要求各地方政府与中央在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上保持一致,加之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遭免职等因素,将有助于消除地方政府对宏观调控政策的抵制行为。笔者预期,宏观调控的影响将于四季度进一步显现;特别是与投资周期相关的企业,其2006年下半年盈利将全面反映调控的滞后影响。因此,我们维持对钢铁、水泥、金属和建材类股份的审慎态度,投资者仍不宜在现阶段趁低吸纳。
最后,投资者应注意港股和中资股的价值风险。中资股在中移动和金融股的带动下,股指自年初至今上升逾30%,成为今年亚洲区内表现第二佳的市场,仅次于印尼。但中国企业2007年每股盈利预计增长9%,低于亚洲区平均值11%;相对于2006年14%的预测值,也将进一步放缓。另外,中资股的平均市盈率和市账率均已攀升至五年来的高位。相对于其五年平均估值,中资股目前的平均市盈率和市账率有13%和26%的溢价。投资者自年初累积可观回报后,从中资股获利沽出的压力正在上升。
笔者相信,未来三个月港股及国企股的表现,在更大程度上将受到全球资金流向的影响。宏观调控的政策风险对港股与国企股的影响,预计在未来数月内会逐步减退。投资者更应注意美国利率走向与全球商品价格的趋势,它们将对亚洲区内资金流向起重要作用。
我们认为,目前市场预测美国明年减息的观点过分激进,市场对美国经济放缓的速度和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则似乎过分悲观。对美国经济大幅放缓的忧虑,触发全球商品基金大力抛售周期性的商品类资产,同时拖累国际油价急速下调。追踪国际商品价格的CRB指数已在9月跌穿长期上升的轨道。国际投资者在未来数月仍会回避商品类资产,这将为股票市场提供资金支持。
但我们并不认同美国明年减息的预测。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已开始稳定下来,而美国的消费需求依然健康,并将受惠于能源价格的下调。我们相信美国通胀威胁仍未完全消除,因此我们维持美联储将于明年年底加息至 6%的预测。
如果按照我们的预测,美国经济并不会如市场预期般在2007年大幅放缓,这对明年港股与国企股后市将带来什么影响呢?
笔者认为,市场提早反映了美国减息的利好影响,将为港股带来中期调整的风险。尤其恒指以利率敏感的银行和地产股为主,一旦市场对美国减息的预期趋弱,将触发资金撤离香港市场,给H股后市带来不明朗的因素。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石油股的情况。我们认为,近期油价急跌显然是受国际商品基金与投机者抛售石油类资产所累,并没有反映石油市场真实的供求关系。OPEC已经决定每天减产100万桶原油,而美国与进口石油的主要新兴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需求增长仍然维持稳定,因此油价将于四季度稳定于每桶60美元的水平。
近来,在国企指数中占很大比重的石油股被大幅抛售,技术上呈超卖。笔者认为,近期油价若再现波动的话,将为投资者提供趁低吸纳中海油和中石油的大好机会。特别是中海油,该公司是三只石油类H股中惟一集中于上游生产的公司,将是油价从低位反弹的最大受益者。■
作者为瑞士信贷亚洲证券研究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