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程群建设是优化课程结构、打造学科优势的必要手段之一。笔者以钦州学院陶瓷专业为例,详细阐述了陶瓷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意义、原则与方法,从理论和课程群建设实践两个方面介绍了课程群建设的经验与体会,为陶瓷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课程群; 陶瓷; 人才培养
在应用型高等院校, 陶瓷专业是钦州学院陶瓷与设计学院专业性最强的专业。陶瓷教育是通过分享陶瓷思想和解析经典作品案例构建一个陶瓷传统工艺的教育,其本质是一种职业教育。 鉴于应用性的特点,欧洲的陶瓷多自立门户,独立于沿袭学术传统的综合性大学之外。欧美陶瓷的教学模式从芝加哥大学陶瓷学院为代表的理论教学逐步向景德镇陶瓷大学为代表的案例教学靠拢,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陶瓷专业培养学生能在真实的教学环境里,通过主动的、系统的、全过程实践的学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具备走出校门就能"零适应期"地进行创业和专业商务活动能力的未来企业家和艺术大师。为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我国各陶瓷课程正进行一系列变革,其中,为训练学生理性分析的思维和素养,陶瓷专业教学需做出较大的变革。
陶瓷是人们理解古代陶瓷和创新陶瓷产品的载体,在陶瓷教学体系中较偏向于理论研究,应用性强于陶瓷学院其他课程,但附属课程占得比重较大。在应用型高校,陶瓷专业诸多课程的教学往往沿袭研究型大学的课程体系:偏理论缺实践,课程与知识往往与社会脱节,缺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创新能力;教学内容面面俱到,缺乏取舍,教学方法仍以课堂教学为主,各课程教学单位---课程组各自为战,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有效衔接;没有将陶瓷专业学生未来应该具备的能力与具体的课程结合起来。 在这样的教学体系中培养出的所谓好学生,仍是那些陶瓷知识点掌握较好并兼备应试技巧从而考试成绩取得高分的学生,但他们毕业后往往缺乏综合分析陶瓷工艺的素养,更不具备为组织改善效率的实际动手能力,在业界未必能够脱颖而出。
课程群是指以三门或三门以上的性质相关或相近的课程组成的一个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按大课程框架进行建设,进而获得整体优化,打造学科优势[7]。钦州学院陶瓷与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特色专业,学校根据学科间的关联度以及学科自身发展规律,针对专业课程进行整体宏观的改革和探索,构建了集合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陶瓷艺术专业、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窑炉专业、包装设计专业、平面设计专业、模具专业等课程的陶瓷专业课程群,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 陶瓷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意义
如何根据社会需求,夯实核心竞争优势,实现学校间错位发展,是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下高校走出特色发展道路必须思考的问题。除了少数研究型高等院校外,我国大多数高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践动手能力,并以创新能力为特色增强学生的厚重度和持久力。但无论是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还是教学内容来看,我国应用型高校多延续了研究型高校的做法,重知识轻能力、偏理论缺实践,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本课题以陶瓷人才培养中的陶瓷专业教学为例,讨论如何通过课程群建设推动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
传统陶瓷专业的课程体系注重保持课程设置的完整性,各门相关课程之间内容重复、冲突,缺乏整合与优化。学生学习的知识点只是简单的堆砌,相互之间关系割裂,无法融合成为整体,使得学生在解决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时,力不从心,无处下手。以陶瓷专业课程体系中模具类课程为例,《模具制作基础》、《陶瓷模具提高》、《注浆模具》、《压坯模具》等课程教学内容过多、过繁与学时数过少之间存在矛盾,学生负担重,教师授课难。在课程体系中这几门课程单独开设,存在同一内容重复讲授的问题。例如,在讲解模具制作中各类制作方法时,总是要重提模具制作中的调制石膏粉方面的知识;石膏和水的配比等知识,又与压坯模具制作内容重叠。此教学模式既浪费了原本有限的教学时数,又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不同的教师在讲授同样教学内容时,对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把握不同,要求学生实践操作的标准亦不相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无所适从。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虽从整体上强调了本门课程知识的完整性,但缺乏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储备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课程群的设计,要突破这一弊端,保证课程群中每门课程都是遵循学科发展而设置,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授课时间的先后次序都有着内在联系。如拉坯,陶瓷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应开设有相关的中医类课程,其中《中医基础理论》安排在第1学期讲授,《陶瓷》安排在第2学期讲授,《茶壶制作》安排在第3学期讲授,保证了知识传授的连贯性。因此,课程群的建设,必须要对所有课程进行深入的发掘整理,寻找相互间的必要关联,然后重新安排规划,对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2 陶瓷专业课程群建设的原则
高效的课程群的建设,一般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学生的需求,二是社会的需求,三是学科发展的需求。根据陶瓷学科的内在特点和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要求,陶瓷专业课程群的建设必须依据以下四项基本原则: 一是以课程工艺流程为基础,二是以课程集成功能为导引,三是以课程内容整合为手段,四是以课程效率提升为目的。如针对社会需求量大的拉坯、制壶、雕刻装饰、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的人才培養,将陶瓷装饰工鉴定与生产、茶壶、花瓶、泥料分析、茶壶装饰与功能性评价及茶艺等方面的课程整合,注重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在课程群设计中,还要注意,课程群包含的各门课程应具有一条主线将其前后贯穿。课程群可能是专业课、基础课,也可能是专业基础课的集合。例如,依据陶瓷专业特色将《3D建模》、《3D打印》、《坭兴陶虚拟设计》等3门课程组建成一个课程群。其中,《3D打印》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研究陶瓷的内部构造,具有普遍性,以共性为主;《3D建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研究陶瓷的成型技术,具有特殊性,以个性为主。正确的教学顺序,应该是先从共性的学习中总结出经验性的结果,然后在个体实践中加以体现和应用。同时,《坭兴陶虚拟设计》的教学内容中强调设计性、综合性、科技性,这与《3D打印》教学内容中打印制作的教学内容相统一,可见,《3D建模》是《3D打印》的知识基础,《坭兴陶虚拟设计》是《3D打印》知识拓展,而二者又是研究陶瓷艺术的基本技术手段。因此,将这三门课程整合成课程群后,既增强了衔接,避免了重复,又突出了重点。 3 陶瓷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方法
3.1 配套教材的重构与编写 陶瓷专业课程群的配套教材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结合各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教学特点,从教材的每个单元或章节做起,逐步辐射到整本教材,从而达到实用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教学需求。配套教材打破了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分界线,密切联系二者的相关性,重新融合理论与实验的新链条;每门课程均根据教学需要设置典型案例分析,以达到"承上启下、纵横交错"的教学效果。以图纸绘制、拉坯、模具制作、茶壶制作、坭兴陶装饰雕刻与坭兴陶窑变等传统工艺为主线选取教学内容,形成更为贴近实际生产的案例分析,如从泥料选取、选泥计划→挑选两张泥料→球磨→压滤→真空→试用。同时,通过发现典型的案例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不断收集的案例和建立试题库,使教学内容更加接近实际,形成特色鲜明的教学方式。
3.2 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提高 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也是开展课程群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课程群的主讲教师必须要具备分解和整合教学内容的能力,才能准确把握课程群的教学进度,完成好教学内容的讲授工作。这要求教师既要有完整扎实的陶瓷专业知识,还要能够深刻理解学科内部各课程之间以及陶瓷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在课程群建设过程中针对教师开展学科知识的互补性学习,以加强教师队伍的能力建设。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组织课程群中相关教研室的教师共同申报相关的教学研究或科研项目,共同组织开展专题座谈会、学术报告会、教学研讨会、师生交流会等活动,加强教研室之间的交流,打破不同教师之间的专业限制。此外,还应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利用访学、深造、参加学术会议等形式提高自身能力。同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丰富学缘结构,构建一支年富力强、富有活力、开放合作的教师队伍。
3.3 教学内容的融合与优化 课程群建设最大的特点就是将若干课程融合成为一个大的课程后,将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融合与优化,删减重复内容,拓展相关知识,使课程群的内容与结构均发生新的变化与功能,再将大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度分解,划分出若干子课程。通过这种融合与优化的过程,逐步调整知识体系,优化课程内容,最大限度的為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而服务。具体方法如下: 一是将相关的几门课程互相融合,产生出新的课程; 二是删除部分课程,将其教学内容有机分解到其他几门相关的课程中; 三是个别课程虽然名称没有改变,但是其教学内容与知识结构进行适当更新。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融合与优化,减少了课程群中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增加了相关知识的链接,从而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完善了教学结构和体系。
综上所述,陶瓷专业课程群的构建,是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在主体方面真正的统一,它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融合优化,还是教师整体能力与水平的提升,更是打破教学资源壁垒、提高学生竞争力的有效教学改革举措。实践表明,陶瓷专业课程群的构建,对于培养学生在专业方面的 "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中不断的去探索、完善、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刘新阳.基于课程群的生态化教学资源平台设计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1,(12):87-90.
[2]王宁.试论广西坭兴陈设陶的创新设计[J]. 中国陶瓷,2009,(12):64-66.
[3]徐彬,杨丹,李晶皎竞赛式教学法在电了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田实验空科学,2008, (5):181一182
[4]王宁.陶瓷专业教育对广西钦州坭兴陶业发展的影响[J].佛山陶瓷,2008,(06):7-8.
[5]赵庆平,姜恩华,李素文. 移动通信课程群建设探索[J].高师理科学刊,2013,(01):90-92.
[6]王宁.潮州功夫茶具的艺术特征探讨[J].福建茶叶,2016,(12):128-129.
[7]谢丹丹.竞赛式教学法在人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CI7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 36 (1):121一122
[8]王宁.广西坭兴陶窑变文书档案数字化路径研究[J].兰台世界,2015,(23):46-47.
[8]王宁.广西吉祥物"马拐"在现代陶艺中的应用[J].中国陶瓷,2013,(05):74-76.
[8]王宁.陶瓷艺术设计专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大舞台,2013,(04):178-179.
【关键词】 课程群; 陶瓷; 人才培养
在应用型高等院校, 陶瓷专业是钦州学院陶瓷与设计学院专业性最强的专业。陶瓷教育是通过分享陶瓷思想和解析经典作品案例构建一个陶瓷传统工艺的教育,其本质是一种职业教育。 鉴于应用性的特点,欧洲的陶瓷多自立门户,独立于沿袭学术传统的综合性大学之外。欧美陶瓷的教学模式从芝加哥大学陶瓷学院为代表的理论教学逐步向景德镇陶瓷大学为代表的案例教学靠拢,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陶瓷专业培养学生能在真实的教学环境里,通过主动的、系统的、全过程实践的学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具备走出校门就能"零适应期"地进行创业和专业商务活动能力的未来企业家和艺术大师。为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我国各陶瓷课程正进行一系列变革,其中,为训练学生理性分析的思维和素养,陶瓷专业教学需做出较大的变革。
陶瓷是人们理解古代陶瓷和创新陶瓷产品的载体,在陶瓷教学体系中较偏向于理论研究,应用性强于陶瓷学院其他课程,但附属课程占得比重较大。在应用型高校,陶瓷专业诸多课程的教学往往沿袭研究型大学的课程体系:偏理论缺实践,课程与知识往往与社会脱节,缺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创新能力;教学内容面面俱到,缺乏取舍,教学方法仍以课堂教学为主,各课程教学单位---课程组各自为战,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有效衔接;没有将陶瓷专业学生未来应该具备的能力与具体的课程结合起来。 在这样的教学体系中培养出的所谓好学生,仍是那些陶瓷知识点掌握较好并兼备应试技巧从而考试成绩取得高分的学生,但他们毕业后往往缺乏综合分析陶瓷工艺的素养,更不具备为组织改善效率的实际动手能力,在业界未必能够脱颖而出。
课程群是指以三门或三门以上的性质相关或相近的课程组成的一个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按大课程框架进行建设,进而获得整体优化,打造学科优势[7]。钦州学院陶瓷与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特色专业,学校根据学科间的关联度以及学科自身发展规律,针对专业课程进行整体宏观的改革和探索,构建了集合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陶瓷艺术专业、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窑炉专业、包装设计专业、平面设计专业、模具专业等课程的陶瓷专业课程群,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 陶瓷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意义
如何根据社会需求,夯实核心竞争优势,实现学校间错位发展,是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下高校走出特色发展道路必须思考的问题。除了少数研究型高等院校外,我国大多数高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践动手能力,并以创新能力为特色增强学生的厚重度和持久力。但无论是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还是教学内容来看,我国应用型高校多延续了研究型高校的做法,重知识轻能力、偏理论缺实践,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本课题以陶瓷人才培养中的陶瓷专业教学为例,讨论如何通过课程群建设推动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
传统陶瓷专业的课程体系注重保持课程设置的完整性,各门相关课程之间内容重复、冲突,缺乏整合与优化。学生学习的知识点只是简单的堆砌,相互之间关系割裂,无法融合成为整体,使得学生在解决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时,力不从心,无处下手。以陶瓷专业课程体系中模具类课程为例,《模具制作基础》、《陶瓷模具提高》、《注浆模具》、《压坯模具》等课程教学内容过多、过繁与学时数过少之间存在矛盾,学生负担重,教师授课难。在课程体系中这几门课程单独开设,存在同一内容重复讲授的问题。例如,在讲解模具制作中各类制作方法时,总是要重提模具制作中的调制石膏粉方面的知识;石膏和水的配比等知识,又与压坯模具制作内容重叠。此教学模式既浪费了原本有限的教学时数,又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不同的教师在讲授同样教学内容时,对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把握不同,要求学生实践操作的标准亦不相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无所适从。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虽从整体上强调了本门课程知识的完整性,但缺乏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储备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课程群的设计,要突破这一弊端,保证课程群中每门课程都是遵循学科发展而设置,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授课时间的先后次序都有着内在联系。如拉坯,陶瓷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应开设有相关的中医类课程,其中《中医基础理论》安排在第1学期讲授,《陶瓷》安排在第2学期讲授,《茶壶制作》安排在第3学期讲授,保证了知识传授的连贯性。因此,课程群的建设,必须要对所有课程进行深入的发掘整理,寻找相互间的必要关联,然后重新安排规划,对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2 陶瓷专业课程群建设的原则
高效的课程群的建设,一般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学生的需求,二是社会的需求,三是学科发展的需求。根据陶瓷学科的内在特点和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要求,陶瓷专业课程群的建设必须依据以下四项基本原则: 一是以课程工艺流程为基础,二是以课程集成功能为导引,三是以课程内容整合为手段,四是以课程效率提升为目的。如针对社会需求量大的拉坯、制壶、雕刻装饰、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的人才培養,将陶瓷装饰工鉴定与生产、茶壶、花瓶、泥料分析、茶壶装饰与功能性评价及茶艺等方面的课程整合,注重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在课程群设计中,还要注意,课程群包含的各门课程应具有一条主线将其前后贯穿。课程群可能是专业课、基础课,也可能是专业基础课的集合。例如,依据陶瓷专业特色将《3D建模》、《3D打印》、《坭兴陶虚拟设计》等3门课程组建成一个课程群。其中,《3D打印》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研究陶瓷的内部构造,具有普遍性,以共性为主;《3D建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研究陶瓷的成型技术,具有特殊性,以个性为主。正确的教学顺序,应该是先从共性的学习中总结出经验性的结果,然后在个体实践中加以体现和应用。同时,《坭兴陶虚拟设计》的教学内容中强调设计性、综合性、科技性,这与《3D打印》教学内容中打印制作的教学内容相统一,可见,《3D建模》是《3D打印》的知识基础,《坭兴陶虚拟设计》是《3D打印》知识拓展,而二者又是研究陶瓷艺术的基本技术手段。因此,将这三门课程整合成课程群后,既增强了衔接,避免了重复,又突出了重点。 3 陶瓷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方法
3.1 配套教材的重构与编写 陶瓷专业课程群的配套教材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结合各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教学特点,从教材的每个单元或章节做起,逐步辐射到整本教材,从而达到实用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教学需求。配套教材打破了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分界线,密切联系二者的相关性,重新融合理论与实验的新链条;每门课程均根据教学需要设置典型案例分析,以达到"承上启下、纵横交错"的教学效果。以图纸绘制、拉坯、模具制作、茶壶制作、坭兴陶装饰雕刻与坭兴陶窑变等传统工艺为主线选取教学内容,形成更为贴近实际生产的案例分析,如从泥料选取、选泥计划→挑选两张泥料→球磨→压滤→真空→试用。同时,通过发现典型的案例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不断收集的案例和建立试题库,使教学内容更加接近实际,形成特色鲜明的教学方式。
3.2 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提高 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也是开展课程群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课程群的主讲教师必须要具备分解和整合教学内容的能力,才能准确把握课程群的教学进度,完成好教学内容的讲授工作。这要求教师既要有完整扎实的陶瓷专业知识,还要能够深刻理解学科内部各课程之间以及陶瓷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在课程群建设过程中针对教师开展学科知识的互补性学习,以加强教师队伍的能力建设。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组织课程群中相关教研室的教师共同申报相关的教学研究或科研项目,共同组织开展专题座谈会、学术报告会、教学研讨会、师生交流会等活动,加强教研室之间的交流,打破不同教师之间的专业限制。此外,还应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利用访学、深造、参加学术会议等形式提高自身能力。同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丰富学缘结构,构建一支年富力强、富有活力、开放合作的教师队伍。
3.3 教学内容的融合与优化 课程群建设最大的特点就是将若干课程融合成为一个大的课程后,将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融合与优化,删减重复内容,拓展相关知识,使课程群的内容与结构均发生新的变化与功能,再将大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度分解,划分出若干子课程。通过这种融合与优化的过程,逐步调整知识体系,优化课程内容,最大限度的為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而服务。具体方法如下: 一是将相关的几门课程互相融合,产生出新的课程; 二是删除部分课程,将其教学内容有机分解到其他几门相关的课程中; 三是个别课程虽然名称没有改变,但是其教学内容与知识结构进行适当更新。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融合与优化,减少了课程群中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增加了相关知识的链接,从而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完善了教学结构和体系。
综上所述,陶瓷专业课程群的构建,是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在主体方面真正的统一,它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融合优化,还是教师整体能力与水平的提升,更是打破教学资源壁垒、提高学生竞争力的有效教学改革举措。实践表明,陶瓷专业课程群的构建,对于培养学生在专业方面的 "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中不断的去探索、完善、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刘新阳.基于课程群的生态化教学资源平台设计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1,(12):87-90.
[2]王宁.试论广西坭兴陈设陶的创新设计[J]. 中国陶瓷,2009,(12):64-66.
[3]徐彬,杨丹,李晶皎竞赛式教学法在电了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田实验空科学,2008, (5):181一182
[4]王宁.陶瓷专业教育对广西钦州坭兴陶业发展的影响[J].佛山陶瓷,2008,(06):7-8.
[5]赵庆平,姜恩华,李素文. 移动通信课程群建设探索[J].高师理科学刊,2013,(01):90-92.
[6]王宁.潮州功夫茶具的艺术特征探讨[J].福建茶叶,2016,(12):128-129.
[7]谢丹丹.竞赛式教学法在人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CI7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 36 (1):121一122
[8]王宁.广西坭兴陶窑变文书档案数字化路径研究[J].兰台世界,2015,(23):46-47.
[8]王宁.广西吉祥物"马拐"在现代陶艺中的应用[J].中国陶瓷,2013,(05):74-76.
[8]王宁.陶瓷艺术设计专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大舞台,2013,(04):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