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条件下影像真实感的研究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nk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时代、新技术的发展,影像真实感的表现程度不断演进,本文主要从技术角度对电影《中国机长》在道具、空间、心理方面真实感的建构进行具体梳理和分析,并总结和反思,分析出新技术条件下电影影像真实感的真正需求。
  关键词:新技术;影像真实感;《中国机长》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6-0121-02
  2019年上半年,全球票房整体表现冷淡,中国电影市场的表现也并不乐观,然而2019年的“十一”假期,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三部主旋律大片“燃爆”了国庆档,引发了全民观影的热潮,票房已达28.55亿。《中国机长》作为其中一部票房、口碑俱佳的主旋律电影之一,更是成为众议的对象。
  《中国机长》不同于以往普通的灾难片,它是由真实的事件改编、描写特定职业人群的灾难类型片。2018年5月14日,川航3U8633航班在执行重庆至拉萨飞行任务中挡风玻璃破裂脱落,在机长刘传健等全体机组成员和多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成功备降成都双流机场。时隔一年,改编自真实事件、真实人物的《中国机长》在大众瞩目中登上了银幕。为了再现事件的始末,电影尤其注重影像的真实感营造,从道具的模拟到环境的再现等,运用了大量的电影特效技术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极大提高了影像视觉的真实感。
  一、 影像真实感
  影像真实感泛指影像所呈现的真实感,它的参照物是人类依靠视觉所看到的客观世界存在的真实景物[1]。在早期电影诞生之初,影像真实感就一直是电影理论界争论的焦点,并且每次新兴技术的诞生都会引发电影理论的关注。汉德逊在《电影理论的两种类型》中曾指出,已经得到发展的主要电影理论有两大类:局部与整体关系的理論和电影与真实的关系理论[2]。早期经典美学分为两大流派,影像真实感则是两派争论的焦点。1978年好莱坞科幻大片《星球大战》的上映,标志着世界电影进入了全新的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便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电影艺术视觉形象中,而20世纪后,随着电影数字技术和3D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理论中对影像真实感的追求再次受到了冲击。
  影像的真实感不是简单地呈现客观现实,而是依托于合理的艺术加工、前沿的技术手段等打造一种符合观众内心感受和认知的真实,是一种表达人类情感的逻辑真实[3]。《中国机长》作为21世纪电影技术运用下的产物,在符合电影叙事的逻辑要求,又适应电影技术范围的条件下,运用了大量3D、CG等特效技术,拍摄出了虚拟又真实的空中现场,为观众营造出了尽可能完美的现实幻境,这种影像真实感不仅在表现形式上具有真实性,更有社会性的现实,融入人文主义关怀,它聚焦了机长、空姐等一类职业的机务人员,展现了他们的职业素养和面对困难时临危不惧、担当作为的新时代精神。
  二、 真实感的构建
  (一) 道具的真实
  为了做到全方位还原真实的细节,《中国机长》制作了大量的道具,包括飞机、塔台、控制面板、飞机仪表、登机牌等及其他民航相关道具和场景,都是根据剧情在短期内重新设计和制作的,这种在细节上的把控,满足了业内专家和观众对空管题材专业性的要求。在电影中,从远景到近景,从仰拍到俯拍,飞机各种角度的飞行状态都十分逼真,这是由于出品方博纳影业斥资3 600万打造了1∶1空客A319飞机的模拟机。除了像飞机这样的电影道具要求专业、逼真,影片更还原了真实的空管自动化系统,涉及雷达、电报、气象等各类数据接入、后台服务器的配置以及几十个功能模块的部署和运行。《中国机长》通过接近真实管制场景的建造,使得演员可以通过回放原始雷达和电报数据对着屏幕进行各种操作。
  (二) 空间的真实
  场景结构的建立是观众对影片空间认识的基础,而《中国机长》通过运用特效对空中整体环境的三维空间的立体建构,加强了观众对于影片环境的真实感认同。《中国机长》的剧组规模较大,涉及的三大机场皆为实景拍摄,而其他灾难场面的还原则使用了大场面的镜头调度和后期特效,来营造逼真、惊险的视觉冲击。例如,飞机飞过青藏高原的镜头,剧组通过综合卫星和航拍素材,利用3D建模软件模拟出真实的青藏高原,运用不同的取景角度、方向、距离,构建画面空间的立体真实感。此外,全片最高难度的特效镜头出现在飞机穿过云团那一幕,团队通过3D建模、打光、渲染、镜头预演示范,才带来如此真实的光感变化、气流与飞机的互动、暴雨击中飞机的状态。其中影片对光线的把控显得尤其重视,它是表现造型的重要手段,不同的光线强度、性质能够营造出不同的环境氛围,更能增添空间的立体感。飞机在云中穿梭时天气由晴转阴到雷雨交加,最后冲过云团转晴,影片中空间的光线与被摄物体的光线相得益彰,基本符合观众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视觉经验,使观众在视觉上相信这是一个真实的整体空间。空间的真实需要虚拟环境和实拍的有机结合,通过光影色彩、空间关系、镜头景别等的协调,建构起一个整体和谐的三维空间。
  (三) 心理的真实
  《中国机长》的拍摄难度巨大,为保证视觉效果,制作方特意找到《萨利机长》的特效团队运用大量的数字特效技术,但由于技术的限制,虽已尽可能地向真实靠拢,但还是避免不了有特效的痕迹,事实上观众都知道这是电脑特技虚拟制作而成的,但心里却更倾向于接受它是“真实”的。这是因为当影像和视觉经验发生冲突时,人的大脑倾向于调动心理完形来修复这些图像[4]。完形理论在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中一般被用来解释人们对形式上和心理上的不完整信息的处理方式,他与信心的丰富程度和人们对事物的熟悉程度有关。绝大部分观众并没有经历过,所以对于剧情画面呈现的“真实感”,全由观念经验来评定。而此时3D、CG等特效的魅力便在于它可以天马行空地改造现实和创造现实,这一特性割裂了影像和对象之间的黏着关系,观众在观看这类含有特效的影像时,大脑会对影像内容进行关联与推理,赋予虚拟的对象以真实的存在意义。这种认知的错觉会一直延伸至屏幕外,使得观众处于一种错觉与假装相信的混沌状态,《中国机长》以真实故事改编为宣传口号,观众容易将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情感引入剧情,当特效将虚拟和现实融合在一起,观众便会下意识地忽略“不真”的画面和荒诞的细节,沉浸于紧张刺激的剧情之中,从而对影片的真实深信不疑。
  三、 结 语
  巴赞说:“为了获得一部作品审美上的完整性,就必须能够让我们既知道所叙事件是通过特技表现的,又相信这些事件的真实性”[5]。《中国机长》正是通过合理地使用特效技术,将虚拟与现实融合制作出一个还原现实又不完全一样的真实故事,以达到“影像真实感”的层次。
  《中国机长》在通过技术努力实现画面“影像真实感”的同时,也利用电影所呈现的整体真实情感和内部角色的真实情感来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传达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完成中国文化、精神的国际化输出。新的技术增强了影像的真实感和视觉效果,但过度的强调技术的奇观化,容易丧失影像真实感的核心理念——人本主义理念。巴赞对影像真实感是这么要求的:电影应该关注人的生存和心理状态以及当下的社会存在问题,必须对人的情感和价值取向进行深刻的反思。因此在电影新技术条件下,我们不仅要追求画面的影像真实感,更要注重电影逻辑真实中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屠明非.电影技术艺术互动史:影像真实感探索历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36.
  [2]王志敏.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9.
  [3]夏修正.新技术下电影的传作及影像真实感研究[D].重庆大学,2012.
  [4]屠明非.电影技术艺术互动史:影像真实感探索历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36.
  [5](法)安德烈·巴赞著.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52.
  [责任编辑:杨楚珺]
其他文献
摘要:2019年4月11日,一段女车主坐在奔驰车盖上哭诉维权的视频开始在网络流传,引爆舆论圈。由于西安利之星奔驰4S店应对不当,梅赛德斯奔驰公司介入迟滞,使得奔驰女车主哭诉维权事件迅速发酵,在网络掀起一波讨伐利之星奔驰4S店的声浪,并重挫了奔驰汽车的品牌形象。本文就“奔驰女车主哭诉维权”事件及其背后企业应对措施进行个案研究,探讨企业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品牌形象维护策略。  关键词:公共事件;品牌策略;
期刊
摘要:本文从修辞学的角度,将知乎上回答“南京大屠杀和我有什么关系?”这一提问的影响力最大的文章进行解构分析。主要着眼于对修辞学“五艺”中觅材取材、谋篇布局、文体风格的解读,并结合三大诉求理论,图尔明模式解读文章的论证过程。发现文章传达了这样一种价值观:崇尚和平、正义;愿意牺牲小我成全大我。  关键词:修辞学;南京大屠杀;图尔明模式;正义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
期刊
摘要:2018年被称为“短视频元年”,移动短视频的出现既满足了新媒体时代打破时空界限的传播环境,又很好地满足了受众碎片化、场景化、社交化的表达情境,深受广大用户的青睐。在产品的营销活动中,短视频广告具有一定的宣传优势,本文以符号学视阈下的短视频广告文本为研究对象,以“一条”为例,探究短视频广告文本的价值,分析短视频广告文本与场景营销二者之间的关系,思考短视频广告文本中符号与品牌的关系。希望本文的观
期刊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各种网络信息传播平台不断涌现,媒体间呈现出融合发展趋势。碎片化的信息传播、复杂的网络环境、公众对新闻的快餐式阅读、媒体对真相的失衡报道,反转新闻已经成为新闻报道中常见“诟病”,这极大地折射出当下媒体和大众的浮躁心态。媒体在重庆万州坠江公交报道前后表现出来的巨大反差,成为深入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真相与失实“博弈”的典型范例。  关键词:反转新闻;“后真相”;议程设置;把关人 
期刊
摘要:纪录片《禹魂》主要记录了中国美术学院著名画家章仁缘老师创作大型油画作品《禹魂》的整个过程。本文以纪录片《禹魂》为例,论述了一部成功的纪录片所要具备的三个关键因素:一是正确的选题;二是精准的主題表达;三是传播价值的体现。三者共同作用,形成了一部纪录片独特的“精气神”。从纪录片《禹魂》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历史与现实的碰撞、先人与今人的对话,这种“古今交流”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思路和一个成功的
期刊
摘要:在传播学中,学者们认为,媒介在传播过程中是为了说服受众。“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将被动的受众看成是有着一定“需求”的个人[1]。本文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通过对大学生观看英剧的心理进行研究调查,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对499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控制调查群体以及观看平台渠道的使用等变量后,发现大学生观看英剧主要是出于四种需求,包括娱乐需求、认识需求、学习需求和情感需求。同时,本
期刊
摘要:盘点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上“炙手可热”的票房头牌和“热搜话题”电影,其中以社会重大新闻或以“微博话题”事件为素材原型改编的电影异军突起,不仅抢占了舆论的势头,在票房上也获得了可观的成绩。而在该“暖流”下的中国电影市场,似乎在完成着某种融合和突破,本文以《人山人海》和《追凶者也》为例,言说其背后的“暗流”涌动。  关键词:真实事件;商业电影;电影市场;大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本文从开挖、疏通大运河所创造的科技文化,大运河漕运与治理维护所形成的制度文化,大运河流经区域形成、传播、积淀而成的社会文化三个层面来研究大运河文化在纪录片中的展示。大运河题材的纪录片通常采用声音叙述、画面展示、动画演示、情景再现等方式同时进行,展示了一个历史悠久、鲜活生动、立体综合的大运河文化形象。纪录片作为一种展示大运河文化的方式,观众不但易于接受,还可从中直观形象地认识大运河文化,有利于
期刊
摘要:随着移动终端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视频网站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长视频播出平台,网络综艺则是网络用户收看较多的节目之一。《奇葩说》《吐槽大会》和《中国新说唱》作为网络综艺的代表,自上线以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探讨。本文从亚文化传播的视角切入,以这三个节目为研究个案,从内容的标出性、传播模式与受众的文化认同三个维度对这类综艺的成功进行解读。  关键词:标出性;社交化传播;文化认同  
期刊
摘要:依托互联网产生并得到快速发展的网络综艺节目,现已成为“现象级事件”。文章以此为背景,首先介绍了《吐槽大会》的内容;其次分析了网络综艺节目的意义;最后以后现代语境为切入点,结合《吐槽大会》的特点,围绕网络综艺文化展开了分析,内容包括节目设置新颖、解构精英主导等,希望可以在某些方面给人以帮助。  关键词:后现代语境;网络综艺文化;《吐槽大会》  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