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的高低,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在高等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文章试就高校教育中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可能性和重要性、方法和途径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目前已经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中国制造的众多产品已经走向全球许多国家。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生产的产品其创新能力不强,使“中国制造”的产品附加值不高,在国际市场缺少竞争力。对于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国家早有认识且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从政策、资金到发展环境、舆论宣传等全力支持和鼓励。但是,从几年发展情况看效果并不明显。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学生创新意识较差、创新能力较弱、高校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个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一、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1.创新能力的内涵。在讨论研究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之前,我们需要对创新能力内涵有个基本的了解,在比较准确理解与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澄清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和看法,便于做好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育工作。
“创新”一词,最初指的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后来人们逐渐将其外延不断扩展和深化。创新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包括教育在内的各种社会事物进步与发展的共同因素。具体地说,创新是指主体(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而在人们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体现出的能力就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涉及到人的认识、观察、记忆、判断、分析、想象、实验、自学等多种能力,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
2.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可能性。从人类的成长过程看,大学生主体大都是18-22岁左右,正处于青年中期,在心理发展方面,个性基本形成、智力基本成熟、情感日趋丰富、意志日趋坚强。在大学阶段特殊氛围的熏陶和大学校园特殊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本质性内涵发挥得越来越充分,其创造性本质也逐渐显现:探索未知事物的强烈好奇性;思维联想的灵活性;质疑权威的勇敢性;追求目标的坚定性;运用知识的有效性等。大学生自身生理特点和个性特质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可能和必要的基础条件。
3.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大学生特别是一般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创新能力还是较低的。一是缺少创新观念和创新的强烈欲望。许多大学生安于按部就班的教学现状,头脑里少有创新观念,有些人虽然不满足于现状,但只是发发牢骚,缺乏实际行动。二是缺乏创新的毅力。创新是一件艰苦的工作,需要不懈而艰苦的努力,有些大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虎头蛇尾,知难而退,放弃追求。三是缺乏创新的兴趣。四是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足。五是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有些人也想创新,但不知道如何去创新,他们在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还比较稚嫩,需要加强培养和锻炼。
二、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课程内容创新。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要坚持体现时代性的特点,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内容,了解世界最新的发展动态,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与世界先进水平趋于同步。其次在课程体系上要重新优化,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来制定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开设专门的创新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智能和创新方法。此外,在课程设置上适当调整必修、选修课的比例,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和广度,允许学生跨校、跨系、跨学科选修课程,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使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具备全面素质及创新能力,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2.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既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综合能力,正确的教学方法会有力地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而落后的教学方法则会成为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阻碍因素。因此,要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就必须采取有利于创新的教学方法,切实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
(1)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开放式思维。在现代教育体制改革中,如何变思维封闭式为思维开放式教学。这是人们探讨的核心问题。所谓开放式思维就是要求学生不要死记硬背书本的知识,要着眼于不同答案或结论的自主选择。为此,教师要科学设计课程中创造性活动,善于传递创造性教育新观念,制造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各种创造性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逐渐形成广博的思维,做到跨学科和课程规定以外的内容,例如可以利用课堂辩论、CAI授课、学生讲课和专题讨论等方法,传递创造性教育新观念,制造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各种创造性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逐渐形成开放式的思维。
(2)将科学研究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教学与科研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在创新教育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探索其规律性的东西,就必须将科学研究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让他们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有重点地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科研和创新方法,诸如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如何选题,如何搜集、分析、整理资料,如何提炼论点(观点),如何谋篇布局、安排论文结构;如何论证阐述;如何修改文稿,了解论文的书写格式和规范等。也可有意识地布置一些综合性大作业或小论文题目,对学生进行科研与创新的基本训练,再加以必要的指导和辅导,使学生初步掌握科研与创新的方法和途径。
(3)为学生提供、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强化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社会是创新的最大舞台,后天的实践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只有敢于投身社会的人,才能在创新的道路上有所作为。为此,要指导学生多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积极参加科技创新、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社团等活动,学校也可以设立开放型实验室,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让他们在实践中开阔视野,锻炼提高创新能力。 不仅如此,社会实践还可以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亲身体会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以便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3.教学手段创新,用更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替代传统的教学手段。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创新教育,标志着高校也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走进了信息发展的核心。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引进,引发了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的变革,专业教育逐步走向信息化,即教学多媒体化、教育资源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在教学中必须采用新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使教学直观、形象,用教学内容的动态和知识的新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激情,促使学生综合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中,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学校和教师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民主的精神对待学生,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要充分尊重、信任大学生,鼓励他们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贯穿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创新思维,从而为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论文系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宏烈.“三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
[2]杨立军.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下的教育教学管理.辽宁教育研究,2003,7.
编辑/刘文捷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目前已经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中国制造的众多产品已经走向全球许多国家。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生产的产品其创新能力不强,使“中国制造”的产品附加值不高,在国际市场缺少竞争力。对于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国家早有认识且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从政策、资金到发展环境、舆论宣传等全力支持和鼓励。但是,从几年发展情况看效果并不明显。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学生创新意识较差、创新能力较弱、高校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个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一、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1.创新能力的内涵。在讨论研究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之前,我们需要对创新能力内涵有个基本的了解,在比较准确理解与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澄清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和看法,便于做好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育工作。
“创新”一词,最初指的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后来人们逐渐将其外延不断扩展和深化。创新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包括教育在内的各种社会事物进步与发展的共同因素。具体地说,创新是指主体(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而在人们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体现出的能力就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涉及到人的认识、观察、记忆、判断、分析、想象、实验、自学等多种能力,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
2.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可能性。从人类的成长过程看,大学生主体大都是18-22岁左右,正处于青年中期,在心理发展方面,个性基本形成、智力基本成熟、情感日趋丰富、意志日趋坚强。在大学阶段特殊氛围的熏陶和大学校园特殊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本质性内涵发挥得越来越充分,其创造性本质也逐渐显现:探索未知事物的强烈好奇性;思维联想的灵活性;质疑权威的勇敢性;追求目标的坚定性;运用知识的有效性等。大学生自身生理特点和个性特质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可能和必要的基础条件。
3.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大学生特别是一般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创新能力还是较低的。一是缺少创新观念和创新的强烈欲望。许多大学生安于按部就班的教学现状,头脑里少有创新观念,有些人虽然不满足于现状,但只是发发牢骚,缺乏实际行动。二是缺乏创新的毅力。创新是一件艰苦的工作,需要不懈而艰苦的努力,有些大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虎头蛇尾,知难而退,放弃追求。三是缺乏创新的兴趣。四是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足。五是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有些人也想创新,但不知道如何去创新,他们在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还比较稚嫩,需要加强培养和锻炼。
二、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课程内容创新。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要坚持体现时代性的特点,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内容,了解世界最新的发展动态,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与世界先进水平趋于同步。其次在课程体系上要重新优化,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来制定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开设专门的创新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智能和创新方法。此外,在课程设置上适当调整必修、选修课的比例,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和广度,允许学生跨校、跨系、跨学科选修课程,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使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具备全面素质及创新能力,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2.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既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综合能力,正确的教学方法会有力地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而落后的教学方法则会成为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阻碍因素。因此,要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就必须采取有利于创新的教学方法,切实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
(1)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开放式思维。在现代教育体制改革中,如何变思维封闭式为思维开放式教学。这是人们探讨的核心问题。所谓开放式思维就是要求学生不要死记硬背书本的知识,要着眼于不同答案或结论的自主选择。为此,教师要科学设计课程中创造性活动,善于传递创造性教育新观念,制造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各种创造性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逐渐形成广博的思维,做到跨学科和课程规定以外的内容,例如可以利用课堂辩论、CAI授课、学生讲课和专题讨论等方法,传递创造性教育新观念,制造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各种创造性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逐渐形成开放式的思维。
(2)将科学研究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教学与科研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在创新教育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探索其规律性的东西,就必须将科学研究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让他们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有重点地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科研和创新方法,诸如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如何选题,如何搜集、分析、整理资料,如何提炼论点(观点),如何谋篇布局、安排论文结构;如何论证阐述;如何修改文稿,了解论文的书写格式和规范等。也可有意识地布置一些综合性大作业或小论文题目,对学生进行科研与创新的基本训练,再加以必要的指导和辅导,使学生初步掌握科研与创新的方法和途径。
(3)为学生提供、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强化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社会是创新的最大舞台,后天的实践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只有敢于投身社会的人,才能在创新的道路上有所作为。为此,要指导学生多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积极参加科技创新、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社团等活动,学校也可以设立开放型实验室,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让他们在实践中开阔视野,锻炼提高创新能力。 不仅如此,社会实践还可以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亲身体会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以便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3.教学手段创新,用更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替代传统的教学手段。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创新教育,标志着高校也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走进了信息发展的核心。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引进,引发了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的变革,专业教育逐步走向信息化,即教学多媒体化、教育资源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在教学中必须采用新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使教学直观、形象,用教学内容的动态和知识的新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激情,促使学生综合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中,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学校和教师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民主的精神对待学生,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要充分尊重、信任大学生,鼓励他们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贯穿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创新思维,从而为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论文系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宏烈.“三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
[2]杨立军.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下的教育教学管理.辽宁教育研究,2003,7.
编辑/刘文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