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职业教育无论在规模、层次,还是在专业调整及师资结构上都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出发,基本建成了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又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体系框架。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符合人类发展和人性发展需要的新的发展观和价值观,她把发展理解为人类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持续、整体、协调、平等的运动过程。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理念已引入教育的领域。如何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目前学术界和教育界研究和争论的热点。
从我国“十五”期间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看,高职教育的资源配置与整合早已取得初步成效,如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职业院校、校均规模逐步扩大、完成了一批重点专业建设等等。但是这种发展是不平衡的,全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尚处在资源整合和规模发展中。因此,坚持以服务为宗借,提高高职院校为经济发展的服务水平,加快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真正做好规模与效益、规模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处于生存期的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学生来源质量参差不齐
在近几年的高校招生中,高职院校常常需要降分录取新生才能完成招生计划。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新生报到率下降成为地方高校和高职院校的一大困扰,而高职院校的报到率又是高校所有录取批次中最低的。高职院校由于其社会声誉、办学条件、学历层次等因素影响,报到率远低于本科院校。由于高职新生普遍起点较低,生源质量下降,课堂教学改革常常因得不到学生的积极配合与响应而很难进行。
2.管理体制不够规范。
从公办的高职院校是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主体来分析,官本位痕迹多,行政化倾向较严重,人事分配制度比较落后陈旧各级管理者的目标责任不太明确,教学科研学术氛围不浓,缺少创新激励机制,办学的内部软环境有待优化与净化。我国的高职院校从所有制来分,有公办和民办两大类。不少公办高职院校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模仿痕迹很大,有的模仿普通高校,有的模仿事业单位或行政机关,有些行业办和企业办的高职院校干脆按照企业模式管理。民办高职院校则按公司经营管理,情况复杂。
3.实训设施仍有待加强建设。
高职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第一线、服务行业和技术管理领域工作的初中级技术人员、高技能应用人才和具有专长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对教学设备的模拟性、先进性和仿真性要求很高。而现实中相当多的院校实习、实训条件差距太大。而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一些工科类专业,对实训实验设备的要求很高,更新换代周期很短。学生得不到高标准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或由于设备设施滞后于生产一线的发展与更新换代,接受了过时的技能训练,既不能适应生产一线的要求,又浪费了学习时间。
二、处于发展期的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专业内涵不够清晰
国家启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的主导思想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按照这个主导思想,国家示范院校建设就应该强调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结合国情、省情、市情、院情高职教育理念本土化、办学模式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本土化。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专业建设严重滞后,经验积淀少。高职专业普通化,模糊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专业名称与内涵缺少职业针对性。目前我国高职专业设置有简单化,趋同化的倾向,专业交叉重复,扎堆现象严重的情况比较普遍。
2.资格证书协调机制有待理顺
目前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对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主要进行的是职业技术教育与培养培训,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高职院校普遍推行了“双证书”和“多证书”制,学生完成高职阶段学业,成绩合格,除了毕业证书以外,还可以视本人情况获得多种多样的技能鉴定证、操作证、上岗证等。由于证书的发放权却分别集中在劳动与社会保障厅、教育考试院、信息产业厅以及一些相关的行业管理机构、各类行业学会、协会。一些地方劳动、人事、行业主管部门鉴定职能交叉,对同一职业(工种)分别进行鉴定,各部门彼此之间缺少协调机制。证书的多头发放,加大了劳动者技能鉴定费用成本,也使其无所适从,不知道用人上岗究竟需要哪种证书。
3.管理机制需要创新
我国教育体制属于“中央集权制”,主要表现为高职教育的主管部门与所属高职院校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由于学校缺乏独立自主的发展空间,教师没有独立自主发展的可能性,广大基层教师、员工以及学生的民主监督权力、制衡作用发挥不足,这就压抑了制度创新主体的积极性。示范院校建设单位所面临的更重要的问题是示范院校建设方案的“动态管理”问题。示范建设方案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是“动态”的。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产业、行业和企业技术、工艺、设备的发展变化,示范院校建设方案也允许而且必须做一些适当的调整。
三、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1.政府参与程度仍需要加大
我國当前政府层面应在职业教育管理的各相关方面制定具体的职业教育法规,消除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主观性等不良现象。我国也应重视已有的职业教育相关法规的完善和执行,为职业教育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提供法规保障,相关的职业教育法规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的行政管理机构依法行政。
2.行、企业参与度积极性不高
在我国,企业对承担学徒培训的积极性并不高,有的企业甚至认为学徒妨碍了企业生产运行。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职业教育行政管理机关,我国应借鉴德、日、澳政府成功的经验,在国家层面上建立与行业组织紧密联系的职业教育行政管理机关来主导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宏观决策和管理。政府要统筹规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鼓励、引导学校和行业企业积极合作,充分发挥政府在职教中的主导作用。
3.师资结构需要优化
相当多的高职院校由于规模膨胀,造成用人紧张特别是教师紧张,无论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都在疲于应付,科研少,课时多。我国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一部分由中专、中师、职大教师自动升级而来,一部分随着院校的发展和扩大从高校毕业生中引进,特别是后者,从学校走向学校,从课堂走向课堂,具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寥寥无几,能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的更是少之又少,基本上没有企业工作、生产实践的经验。“双师型”教师的短缺,教师自身实践经验的不足造成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上偏重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现状是,缺乏名师、双师型队伍教师,理论型、教学型的教师多,技能型、实践型教师少。
四、处于生存期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重视生源开拓工作,优化生源结构
加大新闻宣传力度,支持和鼓励新闻媒体加强职业教育宣传,逐步形成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和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招生宣传是生源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让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性质、就业状况、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办学特色、培养目标、办学条件,吸引更多考生报考,必须依赖宣传工作。力求多角度、多途径、全方位地做好招生宣传,为生源组织工作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招生的生源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三校生(中职、技校、中专)为辅,生源结构较为单一。随着生源竞争日益激烈,职业院校必须重视生源开拓工作,优化生源结构。除了普高生、三校生外,农民和转业军人、想换工作的职业人士、己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工人都是重要的生源渠道。职业院校应与企业联姻,开展短期职业技术培训,学校进工厂,既可以为没有条件上普通高职院校的技术工人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又为企业解燃眉之急,还可以促进职业教育产、学、研发展。规范对学生的管理,突出岗位适应能力。
2.产学研合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在原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一方面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另一方面进行深入挖潜,充分发挥现有设备、设施的作用;其三,努力进行横向联合,建设校企实践基地。校企实践基地建在企业内部,企业内部的各种生产现场既可为学生实习提供方便,又可以为教师实践提供条件。一方面,公司可以对学院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验室,给予了大力支持。此外,本企业内的许多工程师、教授级高工都可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客座教授,学生们也非常欢迎专家们来院讲座、授课。对于有些专业课程的章节内容,通过“理论一实践一再理论一再实践”的方式,加深理解书本知识。利用学校的优势条件发展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五、处于发展期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强化特色建设,加大专业建设
国家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鼓励和引导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从国情、省情、市情、校情出发,大胆创新,探索自己的办学模式、建设思路,探索具备自身特色的高职教育道路。对高职教育来讲,这些院校自己的特点加到一起就是我们国家自己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模式应该是多选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应当鼓励各高职院校积极探索自己的建设模式和道路,大力提倡在示范建设过程和高职院校建设中的学术自由,允许存在各种学术观点和流派。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对而言,高职教育专业具有更大的可变性和开放性,更容易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还应根据现代经济社会的特点,通过学科交叉与复合来设置专业。
2.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改革资格证书制度
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分为中职、高职,强调综合素质的系统培养。职业资格证书由低到高(从五级到一级)分五个等级。对职业学校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来说,必须考虑其职业能力的综合性和可迁移性,我们应将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岗位要求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制定专门的职业资格考核内容,设立专门的岗位群资格证书,确定相互间的转换对应关系,建立上下通畅的学历互认、资格互认的一体化体系。使得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和高等教育相互衔接。
3.加强动态管理工作,出台相应的政策
建立精简高效的行政体制,高职院校的健康运转有赖于一个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系统的支撑。①建立扁平化结构的高职院校内部行政管理组织,实行院系两级管理,向系级放权,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②建立教授评议会,逐步提高学术在学校专业发展中的地位,彻底改变以行政管理系统为中心的局面。③以资产为纽带,深化高职院校后勤和科技产业改革,推行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④积极推行全员聘任人事制度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遵循“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的原则,在严格定编、定岗、定职责的基础上,对全体教职员工实行有限期聘任制。
建立绩效分配制度,绩效分配制度是完善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以岗位工资和岗位津贴为主要内容的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分配制度。应积极推行校内结构工资制度,将教职工工资收入与其岗位职责、工作业绩直接挂钩,适当拉开档次,真正体现公正平等、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强化分配的激励功能。对优秀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中青年教师骨干与管理骨干实行特殊津贴,使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留得住,引得来。
六、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对策
1.突出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领导及协调力度
教育部、财政部不仅要抓示范建设工作,更要抓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政府部门在示范建设工作中所应承担的指导、检查、督察以及政策支持和资金配套工作。有关部门不仅要召开示范建设院校院校长工作会议,每年也应召开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主管部门的工作会议,及时总结和交流各省市开展示范院校建设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国家和省市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也应加强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的检查和督察工作。特别是建议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在必要的时候成立督察组或派出督察员,对省市地方政府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在履行国家示范院校建设承诺和责任方面进行督察,重点检查考核各省市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工作指导及资金到位情况,并协调解决从企业引进人才,基本建设免税退费,学生顶岗实习企业税费减免政策落实等问题。目前,我国虽然己颁布了职业教育与培训相关方面的法规,但因宣传不力,执法不严,并未形成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因此,我国要加强职业教育的法规建设,为我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2.企业、行业应加大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参与力度
从我国国情出发,要加强立法,建立相关激励制度和政策,加以引导和规范,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鼓励行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及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构。促使我国的企业加入职业教育与培训中来,吸纳社会优良资源,加快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要进一步发挥非政府性的行业协会组织和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调动企业参加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切实对本行业的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负起责任,对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提出意见。
3.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调整师资结构
首先,从制度上保证。在教师培养、职称评定、教师考核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学院对具有“双师”能力的教师在评定职称、晋升职务时优先考虑;其次从经费上保证。学院设立了科研发展基金、教师培训专项经费,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科研,技术开发和技能培训;第三,在教师队伍结构上,注重从社会上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和技术专家,采用“请进来”的办法,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与普通高校相比,职业院校教师的知识储备要更加全面,应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应用的实践能力,知识面要宽,“常识”丰富。
现场锻炼。采用岗位培训、下厂锻炼、挂职顶岗、跟班研讨、参与科研等方式,建设一支既当老师又当工程师的师资队伍,使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在职进修。有计划地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到有关高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到生产企业实习实训,大面积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水平,提高教学水平。
高安京: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银川市政协委员、中国商科研究会副会长。自2004年现职至今。先后在自治区教育厅中等教育处、普通教育处、职业教育处、高等教育处工作过,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熟悉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管理教学工作,发表《宁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等论文30余篇。对学院的更名及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学院二次整合、新校区建设及申辦国家级骨干高职学院等涉及学院发展的重大事件作出了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孙琳:《转型时期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李尚群、夏金星:《职业教育问题的分类阐述》,《职教论坛》,2003年第17期。
[5]卢联珍、黄宾质:《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职业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6]刘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2期。
[7]马廷奇:《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探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年第3期。
[8]任君庆:高职教育模式的选择与确立[J].职教论坛,2009(01).
[9]刘向兵,李立国.高等学校实施战略管理的理论探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05).
[10]万秀兰.国外高校战略规划的研究及借鉴[J].上海高教研究,1998(05).
作者简介:
高安京,男,河北大学,副教授,教育管理学。
从我国“十五”期间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看,高职教育的资源配置与整合早已取得初步成效,如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职业院校、校均规模逐步扩大、完成了一批重点专业建设等等。但是这种发展是不平衡的,全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尚处在资源整合和规模发展中。因此,坚持以服务为宗借,提高高职院校为经济发展的服务水平,加快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真正做好规模与效益、规模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处于生存期的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学生来源质量参差不齐
在近几年的高校招生中,高职院校常常需要降分录取新生才能完成招生计划。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新生报到率下降成为地方高校和高职院校的一大困扰,而高职院校的报到率又是高校所有录取批次中最低的。高职院校由于其社会声誉、办学条件、学历层次等因素影响,报到率远低于本科院校。由于高职新生普遍起点较低,生源质量下降,课堂教学改革常常因得不到学生的积极配合与响应而很难进行。
2.管理体制不够规范。
从公办的高职院校是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主体来分析,官本位痕迹多,行政化倾向较严重,人事分配制度比较落后陈旧各级管理者的目标责任不太明确,教学科研学术氛围不浓,缺少创新激励机制,办学的内部软环境有待优化与净化。我国的高职院校从所有制来分,有公办和民办两大类。不少公办高职院校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模仿痕迹很大,有的模仿普通高校,有的模仿事业单位或行政机关,有些行业办和企业办的高职院校干脆按照企业模式管理。民办高职院校则按公司经营管理,情况复杂。
3.实训设施仍有待加强建设。
高职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第一线、服务行业和技术管理领域工作的初中级技术人员、高技能应用人才和具有专长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对教学设备的模拟性、先进性和仿真性要求很高。而现实中相当多的院校实习、实训条件差距太大。而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一些工科类专业,对实训实验设备的要求很高,更新换代周期很短。学生得不到高标准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或由于设备设施滞后于生产一线的发展与更新换代,接受了过时的技能训练,既不能适应生产一线的要求,又浪费了学习时间。
二、处于发展期的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专业内涵不够清晰
国家启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的主导思想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按照这个主导思想,国家示范院校建设就应该强调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结合国情、省情、市情、院情高职教育理念本土化、办学模式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本土化。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专业建设严重滞后,经验积淀少。高职专业普通化,模糊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专业名称与内涵缺少职业针对性。目前我国高职专业设置有简单化,趋同化的倾向,专业交叉重复,扎堆现象严重的情况比较普遍。
2.资格证书协调机制有待理顺
目前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对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主要进行的是职业技术教育与培养培训,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高职院校普遍推行了“双证书”和“多证书”制,学生完成高职阶段学业,成绩合格,除了毕业证书以外,还可以视本人情况获得多种多样的技能鉴定证、操作证、上岗证等。由于证书的发放权却分别集中在劳动与社会保障厅、教育考试院、信息产业厅以及一些相关的行业管理机构、各类行业学会、协会。一些地方劳动、人事、行业主管部门鉴定职能交叉,对同一职业(工种)分别进行鉴定,各部门彼此之间缺少协调机制。证书的多头发放,加大了劳动者技能鉴定费用成本,也使其无所适从,不知道用人上岗究竟需要哪种证书。
3.管理机制需要创新
我国教育体制属于“中央集权制”,主要表现为高职教育的主管部门与所属高职院校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由于学校缺乏独立自主的发展空间,教师没有独立自主发展的可能性,广大基层教师、员工以及学生的民主监督权力、制衡作用发挥不足,这就压抑了制度创新主体的积极性。示范院校建设单位所面临的更重要的问题是示范院校建设方案的“动态管理”问题。示范建设方案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是“动态”的。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产业、行业和企业技术、工艺、设备的发展变化,示范院校建设方案也允许而且必须做一些适当的调整。
三、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1.政府参与程度仍需要加大
我國当前政府层面应在职业教育管理的各相关方面制定具体的职业教育法规,消除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主观性等不良现象。我国也应重视已有的职业教育相关法规的完善和执行,为职业教育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提供法规保障,相关的职业教育法规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的行政管理机构依法行政。
2.行、企业参与度积极性不高
在我国,企业对承担学徒培训的积极性并不高,有的企业甚至认为学徒妨碍了企业生产运行。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职业教育行政管理机关,我国应借鉴德、日、澳政府成功的经验,在国家层面上建立与行业组织紧密联系的职业教育行政管理机关来主导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宏观决策和管理。政府要统筹规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鼓励、引导学校和行业企业积极合作,充分发挥政府在职教中的主导作用。
3.师资结构需要优化
相当多的高职院校由于规模膨胀,造成用人紧张特别是教师紧张,无论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都在疲于应付,科研少,课时多。我国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一部分由中专、中师、职大教师自动升级而来,一部分随着院校的发展和扩大从高校毕业生中引进,特别是后者,从学校走向学校,从课堂走向课堂,具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寥寥无几,能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的更是少之又少,基本上没有企业工作、生产实践的经验。“双师型”教师的短缺,教师自身实践经验的不足造成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上偏重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现状是,缺乏名师、双师型队伍教师,理论型、教学型的教师多,技能型、实践型教师少。
四、处于生存期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重视生源开拓工作,优化生源结构
加大新闻宣传力度,支持和鼓励新闻媒体加强职业教育宣传,逐步形成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和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招生宣传是生源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让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性质、就业状况、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办学特色、培养目标、办学条件,吸引更多考生报考,必须依赖宣传工作。力求多角度、多途径、全方位地做好招生宣传,为生源组织工作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招生的生源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三校生(中职、技校、中专)为辅,生源结构较为单一。随着生源竞争日益激烈,职业院校必须重视生源开拓工作,优化生源结构。除了普高生、三校生外,农民和转业军人、想换工作的职业人士、己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工人都是重要的生源渠道。职业院校应与企业联姻,开展短期职业技术培训,学校进工厂,既可以为没有条件上普通高职院校的技术工人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又为企业解燃眉之急,还可以促进职业教育产、学、研发展。规范对学生的管理,突出岗位适应能力。
2.产学研合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在原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一方面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另一方面进行深入挖潜,充分发挥现有设备、设施的作用;其三,努力进行横向联合,建设校企实践基地。校企实践基地建在企业内部,企业内部的各种生产现场既可为学生实习提供方便,又可以为教师实践提供条件。一方面,公司可以对学院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验室,给予了大力支持。此外,本企业内的许多工程师、教授级高工都可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客座教授,学生们也非常欢迎专家们来院讲座、授课。对于有些专业课程的章节内容,通过“理论一实践一再理论一再实践”的方式,加深理解书本知识。利用学校的优势条件发展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五、处于发展期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强化特色建设,加大专业建设
国家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鼓励和引导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从国情、省情、市情、校情出发,大胆创新,探索自己的办学模式、建设思路,探索具备自身特色的高职教育道路。对高职教育来讲,这些院校自己的特点加到一起就是我们国家自己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模式应该是多选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应当鼓励各高职院校积极探索自己的建设模式和道路,大力提倡在示范建设过程和高职院校建设中的学术自由,允许存在各种学术观点和流派。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对而言,高职教育专业具有更大的可变性和开放性,更容易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还应根据现代经济社会的特点,通过学科交叉与复合来设置专业。
2.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改革资格证书制度
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分为中职、高职,强调综合素质的系统培养。职业资格证书由低到高(从五级到一级)分五个等级。对职业学校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来说,必须考虑其职业能力的综合性和可迁移性,我们应将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岗位要求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制定专门的职业资格考核内容,设立专门的岗位群资格证书,确定相互间的转换对应关系,建立上下通畅的学历互认、资格互认的一体化体系。使得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和高等教育相互衔接。
3.加强动态管理工作,出台相应的政策
建立精简高效的行政体制,高职院校的健康运转有赖于一个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系统的支撑。①建立扁平化结构的高职院校内部行政管理组织,实行院系两级管理,向系级放权,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②建立教授评议会,逐步提高学术在学校专业发展中的地位,彻底改变以行政管理系统为中心的局面。③以资产为纽带,深化高职院校后勤和科技产业改革,推行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④积极推行全员聘任人事制度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遵循“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的原则,在严格定编、定岗、定职责的基础上,对全体教职员工实行有限期聘任制。
建立绩效分配制度,绩效分配制度是完善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以岗位工资和岗位津贴为主要内容的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分配制度。应积极推行校内结构工资制度,将教职工工资收入与其岗位职责、工作业绩直接挂钩,适当拉开档次,真正体现公正平等、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强化分配的激励功能。对优秀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中青年教师骨干与管理骨干实行特殊津贴,使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留得住,引得来。
六、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对策
1.突出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领导及协调力度
教育部、财政部不仅要抓示范建设工作,更要抓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政府部门在示范建设工作中所应承担的指导、检查、督察以及政策支持和资金配套工作。有关部门不仅要召开示范建设院校院校长工作会议,每年也应召开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主管部门的工作会议,及时总结和交流各省市开展示范院校建设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国家和省市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也应加强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的检查和督察工作。特别是建议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在必要的时候成立督察组或派出督察员,对省市地方政府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在履行国家示范院校建设承诺和责任方面进行督察,重点检查考核各省市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工作指导及资金到位情况,并协调解决从企业引进人才,基本建设免税退费,学生顶岗实习企业税费减免政策落实等问题。目前,我国虽然己颁布了职业教育与培训相关方面的法规,但因宣传不力,执法不严,并未形成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因此,我国要加强职业教育的法规建设,为我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2.企业、行业应加大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参与力度
从我国国情出发,要加强立法,建立相关激励制度和政策,加以引导和规范,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鼓励行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及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构。促使我国的企业加入职业教育与培训中来,吸纳社会优良资源,加快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要进一步发挥非政府性的行业协会组织和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调动企业参加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切实对本行业的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负起责任,对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提出意见。
3.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调整师资结构
首先,从制度上保证。在教师培养、职称评定、教师考核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学院对具有“双师”能力的教师在评定职称、晋升职务时优先考虑;其次从经费上保证。学院设立了科研发展基金、教师培训专项经费,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科研,技术开发和技能培训;第三,在教师队伍结构上,注重从社会上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和技术专家,采用“请进来”的办法,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与普通高校相比,职业院校教师的知识储备要更加全面,应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应用的实践能力,知识面要宽,“常识”丰富。
现场锻炼。采用岗位培训、下厂锻炼、挂职顶岗、跟班研讨、参与科研等方式,建设一支既当老师又当工程师的师资队伍,使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在职进修。有计划地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到有关高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到生产企业实习实训,大面积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水平,提高教学水平。
高安京: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银川市政协委员、中国商科研究会副会长。自2004年现职至今。先后在自治区教育厅中等教育处、普通教育处、职业教育处、高等教育处工作过,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熟悉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管理教学工作,发表《宁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等论文30余篇。对学院的更名及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学院二次整合、新校区建设及申辦国家级骨干高职学院等涉及学院发展的重大事件作出了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孙琳:《转型时期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李尚群、夏金星:《职业教育问题的分类阐述》,《职教论坛》,2003年第17期。
[5]卢联珍、黄宾质:《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职业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6]刘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2期。
[7]马廷奇:《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探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年第3期。
[8]任君庆:高职教育模式的选择与确立[J].职教论坛,2009(01).
[9]刘向兵,李立国.高等学校实施战略管理的理论探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05).
[10]万秀兰.国外高校战略规划的研究及借鉴[J].上海高教研究,1998(05).
作者简介:
高安京,男,河北大学,副教授,教育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