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进课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但似乎有一个普遍现象;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课堂 活动”。于是很多孩子加入到各种各样的活动中,美其名曰:素质教育。
我认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功能应该是:充分利用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的方式与方法,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科学的教育方式就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素质教育是强调以人为对象,以人的自身发展为目的的教育。
21世纪,知识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今天知道的东西,也许明天就会过时。因此,我们培养的人才要有能力生存于飞速发展的社会,使他们能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具有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与能力,具有收集、交流、处理、使用信息的意识和技巧,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打下厚实的基础。
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学习者自身,老师所起的作用应该是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地、有见解地学习,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以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善学”,变“要我问”为“我要问”、“我会问”。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我认为,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必须做到:
一 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中国的传统教育过于控制人的个性发展,过于鼓励“角色行为”而抑制“独立行为”,过于重共性而轻个性,过于重义务而轻权利,过于重服从而轻自主,过于重外在纪律而轻内在的自律。由于个性受到压抑,使得学生没有得到全面健康地发展。这种传统教育培养的学生,就不敢“为天下先”,只会做别人做过的事。因此,没有个性就没有独净性,而没有独特性,怎么会有另辟蹊径的创造性呢?
素质教育倡导的是在教育中使每个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正确认识差异是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前提。其实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生活经验的差异、环境的差异、思维水平的差异(遗传)、原有基础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和不同的认识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欲望要求、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创造潜能,从而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性格。既然差异是存在的,我们就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也不能寄希望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来消灭差异。
二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一位日本心理学家叫多湖辉,20世纪80年代,她在《幼儿才能开发》中写道:“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蕴藏在每个孩子的心中”。因此,教育的任务就是要科学地开发沉睡在学生体内的创新潜能。
记得我曾在一年级教完“小蝌蚪找妈妈”这堂课后,在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时,一个小男孩问道:“人一生下来,身体各个部分和妈妈都一样,小蝌蚪为什么和妈妈不一样呢?”一个小孩答道:“人是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而小蝌蚪是青蛙产卵生出的。”
你知道前一个提问的男孩又说了什么吗?他说:“鸡妈妈也是产卵孵出小鸡的,为什么小鸡又和鸡妈妈很相像呢?”……试想,如果将孩子的所有潜力都挖掘出来,那将是怎样的前景啊!
再举一个例子,有位聋童的父亲叫周弘,他利用女儿的记忆能力极强的特征,把女儿周婷婷培养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女儿5岁才开始学说话,到8岁时她就能背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数字,创下了世界吉尼斯纪录;10岁时发表了6万字的幻想小说;11岁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受到了江总书记的亲切接见;16岁成为少年大学生。
周婷婷现象在常人看来都觉得是奇迹,但聋童周婷婷成功了,此前,谁能相信,她的身上蕴藏着如此巨大的潜能呢?
所以,素质教育需要我们老师善于点击孩子创新潜能的窗口,引导孩子开发潜能。其实人人都是有才的,只是我们没有正确开发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只有坚信人人都能成才,才能想方设法寻找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好方法、好途径。
我认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功能应该是:充分利用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的方式与方法,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科学的教育方式就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素质教育是强调以人为对象,以人的自身发展为目的的教育。
21世纪,知识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今天知道的东西,也许明天就会过时。因此,我们培养的人才要有能力生存于飞速发展的社会,使他们能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具有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与能力,具有收集、交流、处理、使用信息的意识和技巧,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打下厚实的基础。
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学习者自身,老师所起的作用应该是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地、有见解地学习,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以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善学”,变“要我问”为“我要问”、“我会问”。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我认为,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必须做到:
一 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中国的传统教育过于控制人的个性发展,过于鼓励“角色行为”而抑制“独立行为”,过于重共性而轻个性,过于重义务而轻权利,过于重服从而轻自主,过于重外在纪律而轻内在的自律。由于个性受到压抑,使得学生没有得到全面健康地发展。这种传统教育培养的学生,就不敢“为天下先”,只会做别人做过的事。因此,没有个性就没有独净性,而没有独特性,怎么会有另辟蹊径的创造性呢?
素质教育倡导的是在教育中使每个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正确认识差异是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前提。其实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生活经验的差异、环境的差异、思维水平的差异(遗传)、原有基础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和不同的认识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欲望要求、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创造潜能,从而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性格。既然差异是存在的,我们就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也不能寄希望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来消灭差异。
二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一位日本心理学家叫多湖辉,20世纪80年代,她在《幼儿才能开发》中写道:“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蕴藏在每个孩子的心中”。因此,教育的任务就是要科学地开发沉睡在学生体内的创新潜能。
记得我曾在一年级教完“小蝌蚪找妈妈”这堂课后,在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时,一个小男孩问道:“人一生下来,身体各个部分和妈妈都一样,小蝌蚪为什么和妈妈不一样呢?”一个小孩答道:“人是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而小蝌蚪是青蛙产卵生出的。”
你知道前一个提问的男孩又说了什么吗?他说:“鸡妈妈也是产卵孵出小鸡的,为什么小鸡又和鸡妈妈很相像呢?”……试想,如果将孩子的所有潜力都挖掘出来,那将是怎样的前景啊!
再举一个例子,有位聋童的父亲叫周弘,他利用女儿的记忆能力极强的特征,把女儿周婷婷培养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女儿5岁才开始学说话,到8岁时她就能背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数字,创下了世界吉尼斯纪录;10岁时发表了6万字的幻想小说;11岁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受到了江总书记的亲切接见;16岁成为少年大学生。
周婷婷现象在常人看来都觉得是奇迹,但聋童周婷婷成功了,此前,谁能相信,她的身上蕴藏着如此巨大的潜能呢?
所以,素质教育需要我们老师善于点击孩子创新潜能的窗口,引导孩子开发潜能。其实人人都是有才的,只是我们没有正确开发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只有坚信人人都能成才,才能想方设法寻找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好方法、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