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的人生只有一次,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人生?人生方式这个问题對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常说得意时儒家,失意时道家,而儒家道家的人生方式又有什么区别?卢梭认为,由于社会、国家的出现,“自然人”成了“社会人”,人的欲望因之不恰当地膨胀起来,于是人生便远离幸福,陷入了痛苦,他认为自我的一念一行要听从最自然的本性,才能重新走上幸福的道路。那么以卢梭为代表的西方哲学又是如何解决人生方式这个问题的?本文便是从这些问题出发,试图找到对待人生的最佳方式,让我们的此生不枉此行。
【关键词】:人生方式;儒家;道家;西方哲学;人生的幸福
一、问题的提出
曾经在网上看过一首小诗,用来形容“人生最好的方式”。
由此,我觉得人生的方式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常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反过来说,也是“己所欲,施于人。”这里将对象变成自己的人生也是完全可以的,“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如果你对人生报以微笑,生命也必将微笑对你,所以,人生开出的鲜花到底有多灿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对待人生的方式。
二、问题的解决:人生的最好方式应该是什么样的?
本文上一部分,讨论了人生方式的价值所在,提到我们要用全新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因此,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人生,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度过人生,便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
得意时儒家,失意时道家。林语堂说过:“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在他们身上既有儒的影子,又有道的影子。
下面,将从儒家和道家,以及和道家思想较为一致的西方哲学的代表——卢梭的观点出发,来探究人生最好的方式的问题。
(一)儒家和道家有关人生方式问题的观点比较——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世界
1、儒家和道家人生方式的相同点
(1)儒家和道家都是乐生的人生态度
儒家认为既然为人,就应该把握好自己的人生,从而在这一基础上,发挥自己的重大作用,影响他人,有机会进入仕途,便影响国家,影响社会,让世界因自己而发生一点不同。这是儒家积极人生方式的体现。先秦的道家比较达观,对于生死并没有儒家那样的执着,认为人的生死都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都是宇宙的刹那生灭。道家主张通过修炼,来净化内心,长生不老,从而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所以儒家和道家的人生方式也都是讲求对社会的积极顺应的。
(2)对人的关注
先秦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无论是“仁”还是“道”,都是从普天之下的人的需要出发,抱有济世救人的情怀来宣扬自己对人生方式的看法。虽然两个派别对人苦难的感受不同,所实行的方法也不同,或出世或入世,或授徒讲学或淡然隐退,都是胸怀天下和体恤众生的。
2、儒家和道家人生方式的不同点
(1)对于人生的态度儒家与道家是完全不同的。
儒家的人生态度从总体上是积极进取的,儒家的人生方式也是积极向上的。但是道家的人生态度则是完全的消极避世的。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在试图中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这种思想在后来科举制的推动下对中国传统士大夫和普通百姓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道教认为出世与入世的选择没有任何意义,它的人生方式是消极避世的。认为人不过是道德一个瞬间的展现而已,最后还会返回于道,所以不管政治的好坏与否都应逃避。这一思想对后来魏晋的文人们产生了巨大影响,一度成为他们躲避世事的精神思想。
(2)儒家与道家对人的关注点不同。
儒家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强调要通过自身的学识和修养让国家民族越来越繁荣,越来越进步。而道家的关注点比儒家更为深远,除了关注国家和民族以外,道家还关心宇宙万物和大千世界,对人的前途命运持终极关怀的态度。因此,虽然二个派别都强调对人的关注,但是关注的内容和关注的高度是不一样的。一个是现实中的追求与进步,一个是精神上的达观与澄明。
儒家和道家对于人生方式的看法,有共同点,但更多的是差异。
下面,笔者将中国道家思想与西方哲学思想进行比较,进一步探究人生方式问题的解答。
(二)以卢梭为代表的西方人生方式与中国传统人生方式之比较——自明状态的打破
自然状态中的人类社会是卢梭推崇的人生最佳方式;“小国寡民”的社会亦是老子推崇的生存环境。卢梭和道家学者也都认为,现实人生来源于人们内心炽热的欲望,因此强调灵心的盖南,本心和良知的开显,来实现最佳的人生方式。
在卢梭的人生哲学中,良心是一个重要的观念,为人类提供一种向善的可能。卢梭指出,良心是遵循道德原则的内在心里接触,道德原则可以判断善恶,而良知的任务则是使人向善因此,良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人们,自我与他人、与万物本就是一体的,人得益于大自然的天性,因此承载着大自然正义和善良的道德原则。所以,只要人们按照自己的良心去行事,就相当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和要求去为人处世,这就必然会符合善的要求,防止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侵害,防止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征战。正如卢梭所说:“如果说道德的善和我们人的天性一致,则一个人只有为人善良才能达到身心两健的地步。”
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观点,他同样相信每一个人的心中都会存在善念,但他和卢梭不同的是,王阳明认为人类本性善的良知有时会被欲望和外物所蒙蔽,人会暂时忘却自己的善性而去为恶。所以这时,致良知的“致”,便成为人复返善性的观念,也成为人类最佳的人生方式。王阳明说:良知的蒙蔽不会损于良知本体的圆满和至善,因此,他认为,人最佳的方式便应该是在道德修养和自觉的方面,将良知纳入到人的实践行动中,从而做到“人皆有佛性”,“满大街都是圣人。”这也是人类必生追求的人生方式。
总而言之,我们一方面要有儒家的进取,另一方面也要有道家的达观;既要接纳社会,也要徜徉于自然;既要有人生追求,又要懂得知足常乐。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张弛有度,一路轻松,一路欢歌前行。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8页。
[2]《庄子·马蹄》
[3]《庄子·大宗师》
[4]《孟子·尽心下》
[5]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6]崔红丽.孔子和老子相关人生思想比较——反思儒道互补.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7]肖群忠.儒道的人生进退之道及其影响.道德与文明.2002 (5).
[8]钟肇鹏.儒家和道家的人生观.浙江社会科学.2001(4).
[9]井海波.试论道家人生哲学的时代价值.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 (4).
[10]苏珊·朗格.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作者简介:周季璇(1994—),女,河北沧州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哲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关键词】:人生方式;儒家;道家;西方哲学;人生的幸福
一、问题的提出
曾经在网上看过一首小诗,用来形容“人生最好的方式”。
由此,我觉得人生的方式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常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反过来说,也是“己所欲,施于人。”这里将对象变成自己的人生也是完全可以的,“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如果你对人生报以微笑,生命也必将微笑对你,所以,人生开出的鲜花到底有多灿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对待人生的方式。
二、问题的解决:人生的最好方式应该是什么样的?
本文上一部分,讨论了人生方式的价值所在,提到我们要用全新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因此,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人生,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度过人生,便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
得意时儒家,失意时道家。林语堂说过:“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在他们身上既有儒的影子,又有道的影子。
下面,将从儒家和道家,以及和道家思想较为一致的西方哲学的代表——卢梭的观点出发,来探究人生最好的方式的问题。
(一)儒家和道家有关人生方式问题的观点比较——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世界
1、儒家和道家人生方式的相同点
(1)儒家和道家都是乐生的人生态度
儒家认为既然为人,就应该把握好自己的人生,从而在这一基础上,发挥自己的重大作用,影响他人,有机会进入仕途,便影响国家,影响社会,让世界因自己而发生一点不同。这是儒家积极人生方式的体现。先秦的道家比较达观,对于生死并没有儒家那样的执着,认为人的生死都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都是宇宙的刹那生灭。道家主张通过修炼,来净化内心,长生不老,从而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所以儒家和道家的人生方式也都是讲求对社会的积极顺应的。
(2)对人的关注
先秦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无论是“仁”还是“道”,都是从普天之下的人的需要出发,抱有济世救人的情怀来宣扬自己对人生方式的看法。虽然两个派别对人苦难的感受不同,所实行的方法也不同,或出世或入世,或授徒讲学或淡然隐退,都是胸怀天下和体恤众生的。
2、儒家和道家人生方式的不同点
(1)对于人生的态度儒家与道家是完全不同的。
儒家的人生态度从总体上是积极进取的,儒家的人生方式也是积极向上的。但是道家的人生态度则是完全的消极避世的。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在试图中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这种思想在后来科举制的推动下对中国传统士大夫和普通百姓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道教认为出世与入世的选择没有任何意义,它的人生方式是消极避世的。认为人不过是道德一个瞬间的展现而已,最后还会返回于道,所以不管政治的好坏与否都应逃避。这一思想对后来魏晋的文人们产生了巨大影响,一度成为他们躲避世事的精神思想。
(2)儒家与道家对人的关注点不同。
儒家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强调要通过自身的学识和修养让国家民族越来越繁荣,越来越进步。而道家的关注点比儒家更为深远,除了关注国家和民族以外,道家还关心宇宙万物和大千世界,对人的前途命运持终极关怀的态度。因此,虽然二个派别都强调对人的关注,但是关注的内容和关注的高度是不一样的。一个是现实中的追求与进步,一个是精神上的达观与澄明。
儒家和道家对于人生方式的看法,有共同点,但更多的是差异。
下面,笔者将中国道家思想与西方哲学思想进行比较,进一步探究人生方式问题的解答。
(二)以卢梭为代表的西方人生方式与中国传统人生方式之比较——自明状态的打破
自然状态中的人类社会是卢梭推崇的人生最佳方式;“小国寡民”的社会亦是老子推崇的生存环境。卢梭和道家学者也都认为,现实人生来源于人们内心炽热的欲望,因此强调灵心的盖南,本心和良知的开显,来实现最佳的人生方式。
在卢梭的人生哲学中,良心是一个重要的观念,为人类提供一种向善的可能。卢梭指出,良心是遵循道德原则的内在心里接触,道德原则可以判断善恶,而良知的任务则是使人向善因此,良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人们,自我与他人、与万物本就是一体的,人得益于大自然的天性,因此承载着大自然正义和善良的道德原则。所以,只要人们按照自己的良心去行事,就相当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和要求去为人处世,这就必然会符合善的要求,防止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侵害,防止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征战。正如卢梭所说:“如果说道德的善和我们人的天性一致,则一个人只有为人善良才能达到身心两健的地步。”
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观点,他同样相信每一个人的心中都会存在善念,但他和卢梭不同的是,王阳明认为人类本性善的良知有时会被欲望和外物所蒙蔽,人会暂时忘却自己的善性而去为恶。所以这时,致良知的“致”,便成为人复返善性的观念,也成为人类最佳的人生方式。王阳明说:良知的蒙蔽不会损于良知本体的圆满和至善,因此,他认为,人最佳的方式便应该是在道德修养和自觉的方面,将良知纳入到人的实践行动中,从而做到“人皆有佛性”,“满大街都是圣人。”这也是人类必生追求的人生方式。
总而言之,我们一方面要有儒家的进取,另一方面也要有道家的达观;既要接纳社会,也要徜徉于自然;既要有人生追求,又要懂得知足常乐。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张弛有度,一路轻松,一路欢歌前行。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8页。
[2]《庄子·马蹄》
[3]《庄子·大宗师》
[4]《孟子·尽心下》
[5]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6]崔红丽.孔子和老子相关人生思想比较——反思儒道互补.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7]肖群忠.儒道的人生进退之道及其影响.道德与文明.2002 (5).
[8]钟肇鹏.儒家和道家的人生观.浙江社会科学.2001(4).
[9]井海波.试论道家人生哲学的时代价值.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 (4).
[10]苏珊·朗格.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作者简介:周季璇(1994—),女,河北沧州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哲学专业在读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