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阅读助读资料筛选的有效策略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nan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身处网络资讯充斥时代的我们,如何从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文字中寻找有助于指导学生解读文章的助读资料,成为摆在每一位老师面前的难题。以前我们为没有资料发愁,现在是为资料泛滥发愁。湖南省资兴市教研室雷林宙老师的《文本阅读助读资料筛选的有效策略》一文,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读后不妨一试。福建宁德陈成龙老师和安徽舒城县冯菊荣老师的教学设计也从实践层面为我们提供了根据所教文本特征及作者所处时代,选择助读资料的范例。
  
  一、由“端木”引出的话题
  
  近日听课,课文是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下册)。文章表达的是东北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和对家乡故土的热爱之情,感情充沛,激情澎湃,读后令人热血沸腾。执教者精神饱满,朗读声情并茂,情境创设自然,还收集了许多“九一八”的资料来辅助教学。但学生似乎并不动情,这节课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课后才知道,原来学生对作家的名字产生了怀疑。课文注释说这是一个东北作家,但学生却觉得这是一个日本人的名字,于是产生了疑问:他怎么会有一个日本式的名字?他去过日本或是依据日本人的习惯改成了日本人的名字吗?既然都已经取了日本人的名字,又何必假惺惺地说爱国呢?这些疑问碍于上公开课不好问,憋在心里,此后也就失去了听课的兴趣……
  以上是浙江宁波赵霞老师在她的《由“端木”所想到的》一文中介绍的她听过的一节问题课,本意是为了阐述课文作者介绍与写作背景介绍在《土地的誓言》教学中的重要性。文中所举事例发人深省。同时也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在必要的时候,引用必要的资料的必要性。
  
  二、资料筛选的必要性
  
  助读资料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一样,都是文本阅读的辅助手段,我们不仅要重视他们的作用,还要认真研究怎么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因为教材中的作品是丰富多彩的,它们来自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域,隶属于不同的题材和体裁。很多时候,必须借助助读资料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从作品产生年代来讲,作品都会有时代的烙印,都会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意图投射在其中。因为他们有他们的现实世界,有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有他们所特有的属于那个时代的实际的或假想的读者群。我们今天组织学生阅读这些文本是要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从他们的知识结构、精神世界和生活经验出发,感受和理解这些文本,进入作者的知识视野。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对接,扩大自己思想视野和情感感受的范围和深度,完成文本意义的重建。
  从作品的题材和体裁方面来讲。同一题材的内容,可用不同的体裁来表现;同样,不同题材的内容,也可以用同一体裁来表现。阅读教学的另一个任务就是要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感知和理解作品的表达形式,从而进一步丰富他们的表达手段,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
  要达到以上阅读目的。就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教学资料和教学媒体,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就是借助一定的资料。在穿插、铺垫和拓展中引领学生分析比较。从而帮助学生完成文本阅读,实现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否则,就可能使学生的阅读停留在一知半解的阶段。影响阅读效果。
  
  三、资料筛选的意义
  
  1、对学生的文本阅读具有一定的调控、导向以及推进作用。有利于引导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尊重文本,尊重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和观点见解,避免解读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2、有利于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在教学《开国大典》(节选)之前,先播放一段《东方红》,能很好地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3、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就文本读文本的封闭式转为借助资料读文本的开放式。由封闭式阅读的感性转向开放式阅读的理性,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和情感视野,使他们在不断积累知识、积累体验、丰富情感的同时,学会学习。
  4、筛选资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师生精心阅读和搜集整理的过程。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脚踏实地、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品质。
  
  四、资料筛选时存在的不足
  
  于漪老师说:“任何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都有其积极作用,但也都有其局限性,不顾时间、条件,不顾文本的个性特征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实际水平,生搬硬套,没有不事与愿违的。”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在阅读教学中,资料的筛选和引用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筛选资料应以有助于文本阅读为目的,以有助于联系课情与学情的实际构建教学为宗旨。但是一些老师由于对“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个观念的理解存在片面性,不理解它始终是一种辅助资料,只能以穿插、铺垫和拓展延伸等形式出现。因此我们发现,牵强附会、简单生硬的拓展延伸,偏离主题或与主题关系不大的衬托铺垫。不管是否需要的名言警句的堆砌。音乐、歌曲等的随意引用等现象时有发生,内容杂乱无章,程序紊乱。结构臃肿的阅读课比比皆是。这是为引用资料而引用资料。
  2、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筛选资料不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所选资料不能针对学生的“兴奋点”“共振点”“触发点”和“困惑点”。所选资料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和启发作用,不利于快速达成教学目标,严重的还会干扰教学目标的达成。
  3、筛选资料没能联系文本实际,不能揭示文本内部矛盾,不能化解文本的重难点,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妨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4、文本内容和文本形式是一篇文章的两个方面,它们互为表里,互相依存,木可剥离。所以在筛选资料的时候。既要涉及文本内容,又要涉及文本形式。遗憾的是绝大多数教师筛选资料时只考虑文本内容不考虑文本形式,偏重于文本内容的理解而忽视文本形式的强化。背离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妨碍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5、没有度与量的权衡。不考虑适量、适度原则,不是尽量做到少而精,选择的资料不仅不能优化教学,有时还会冲淡对文本的解读,使教学重点发生偏离。
  6、在必须引用资料的时候不引用资料,只是就文本读文本,没有铺垫与衬托,没有穿插与引领,没有拓展与延伸。
  
  五、资料筛选应遵循的原则
  
  1、启发式原则。从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讲,筛选资料的时候,要立足教材,明确课堂要解决的问题,明确要教给学生的知识,在阅读理解需要的前提下,尽量做到少、简、易。“少”能加深印象。增进学生的记忆;“简”能增进学生的积累和感悟,帮助学生实践;“易”能帮助学生透彻理解并促进创新。最后要做到对知识的掌握能够循序渐进,举一反三。
  2、因势利导原则。从学生发展的层面上讲,筛选资料的时候,要对语文课程、语文教材形成正确 的认识。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正确把握文本内涵的基础上。不断唤醒学生的道德情感意识、主体意识和生命意识,促使他们形成持久的、积极的、符合道德要求的情感内驱力,促进学生个体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地、主动地、可持续地发展。
  3、因材施教原则。从教学的服务对象来讲。服务主体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它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紧密相关。筛选资料也不例外。它是教师在深度理解教材后组织的结合学生实际而实施的一种教学行为,因此,在筛选资料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针对学生对某一文本的“兴奋点”“困惑点”“共振点”“触发点”以及文本本身的重点、难点,在两者兼顾的基础上机智地引用和处理。
  4、动态生成原则。从课程意义上讲。阅读是一种对话。阅读教学是师生围绕某个教学内容、某个教学话题展开的多维互动的对话交流活动。因此,我们的资料筛选要融到教学的生成中去,筛选的资料要顾及文本的解读规律,要考虑内容主题与文本形式的有机统一,考虑是否有利于生成知识、情感、体验等新的课程资源,是否有利于课程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否有利于生成新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也就是说。资料的筛选要突出教学过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5、适时适度原则。在筛选资料时,我们还要选择引用资料的时机和分量。掂量资料的难易程度,即做到适时适度。适时是在最需要的时候,即激趣、深化和拓展延伸等阶段选用,过迟或过早引用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适度既指量的适度又指难易程度适中。内容过多过繁,影响教学进程,淡化文本主体,最终影响教学效率;过少过简,学生浅尝辄止。收不到预期效果。内容过难,学生深入不进。理解不透,容易浮躁,教学容易浮于表面;内容过易,学生难以产生兴趣,难以达到跳起来摘果子的效果。
  
  六、资料筛选的策略
  
  资料的筛选出现在教师备课阶段,它和研读教材、分析学生等一样,是备课这一复杂智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预先构建自己教学过程中。为课堂实现多重对话提供可能与支持而借助的一种手段。我们认为,在筛选资料时一定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前期准备
  (1)遵循理念。应该说,我们在备课、设计教学的时候,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到教学过程的预设,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应围绕学生展开,都应首先考虑学生的需要。同理,教师在进行资料筛选的时候,应以学生的实际为起点。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终点。心里装着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精神世界和生活体验,从学情出发去搜集资料,占有资料,选用资料。以便充分发挥自己的“首席”作用。
  (2)吃透教材。虽然新课程理念强调个性化阅读。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课堂互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教学活动就可以脱离文本信马由缰地随意发挥。海阔天空地任意衍生。阅读的基础是对文本创作主体的尊重,对文本本身的尊重。也就是说,读者的阅读过程就是尽可能借助各种资料,还原到作者所特有的社会环境、知识环境、意识环境和情感世界中,去追溯作者的认识、思想、情感的源头,感受作者的经历和体验,理解作者的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阅读教学本质上是一种学生、教师、作者、文本及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多重对话。而作为对话主体之一的教师的对话,也是建立在熟悉文本、吃透文本的基础上的。总之,传统意义上的吃透教材在今天的备课中,仍然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和作用。要想吃透教材,通常做法是分两步走:第一,研读教材,就是教师对课文本身进行阅读,进入课文,质疑它。理解它。直至滚瓜烂熟。第二,把握教材,通过看教学参考书、上网、上图书室等途径,查阅各种与文本阅读有关的资料。丰富和深化自己的理解。
  (3)研究学生。筛选资料的目的是弥补学生在知识面、学习能力、思维习惯、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等方面的不足,通过资料的介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提升学习能力、培养思维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审美情趣和目标取向。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学生、熟悉学生,然后再有的放矢地筛选资料,让学生在知识体系上有所丰富。学习能力上有所提升,情感方面有深刻的体验。通过思维的交锋、思想的碰撞,达到文本、文本作者与读者(教师和学生)在精神上的交流与视界上的融合,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层面上有较大提升,在生命意识上有所触动和反思,在价值观上得到正确的引导。这样的筛选和引用。就会真正成为阅读的必需、学生的必需。否则,资料筛选将会低效或无效。
  2、资料筛选
  有了正确的理念,又吃透了教材、熟悉了学生之后。就是如何引导对话,参与对话,当好平等中的“首席”了。在对话过程中,可以是教师自己的精彩讲述,可以是方法的渗透。可以是中肯的评价,更可以是资料的介入。这里只讲资料介入中的资料筛选。
  (1)筛选资料的立足点:激发兴趣,延伸教学,链接知识,衔接知识与能力,渗透思想和情感,增加阅读的厚度。扩大阅读视野,引进阅读和写作方法。整合相关信息。
  (2)资料的分类:目前我们课堂上使用的资料主要有图片资料(含照片、图画、宣传画等)、音像资料(含音乐、歌曲、电影电视片段、师生MTV等摄像片段等)和文字资料。其中文字资料又可以分为背景资料(如作者介绍和创作背景介绍)、体裁体例资料(如铭、记、说、传等学生比较陌生的文体的介绍等)、印证性资料(如一些歌颂春天的诗句对朱自清的《春》而言就属于印证性资料)、对比性资料(如《孔乙己》与《范进中举》)、类比性资料(如泰戈尔的《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之于《迢迢牵牛星》)、补充性资料(如诗歌的朗读技巧知识之于诗歌的朗读训练)、拓展性资料(如《飞蛾与灯焰》《塞翁失马》之于《白兔与月亮》)和激趣性资料(如阅读文本之前的音乐、影片导入)等。
  (3)资料来源:从筛选主体来看,它主要来自教师的收藏、搜集,也可以来自学生。从资料的存储空间来看,它可以来自图书馆、网络、音像店,来自现实生活。从它的物质形式来看,它可以是一篇文章(一个文段)、一部电影、一则新闻、一盘光碟、一张图片、一幅画、一首歌、一则故事等。
  (4)资料的选用: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但是在选用资料的时候要尽可能少而精,要在所占有的资料中精选针对性强的、能较好地实现教育教学有效性的材料,做到以一当十,宁缺毋滥。
  附:《鲁迅自传》助读资料筛选(湖南省资兴市第三中学李志清)
  
  资料一 与传记有关的穿插资料
  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简称“传”。
  传记可分两类:一类是自述生平的。叫“自传”:一类是由别人撰写的。称为“传”或“评传”。
  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先写自己的出生年代、籍贯、家庭情况。然后按年代或按年 龄,写自己读书工作的情况,一直写到写自传的时候为止。可把自己的经历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突出一个方面。几个阶段又有内在联系。传记常用点面结合的写法。“点”是具体叙述。选取典型事例。突出要点。“面”是概括叙述,使“点”环环相连。表述力求言简意赅,点到为止,不必铺陈。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传记,所以有必要进行传记知识的穿插,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传记,掌握传记的分类、写法,进而对传记形成初步印象,然后在此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学会阅读和写作传记。)
  
  资料二 关于鲁迅少年时家中“变故”的补充资料
  鲁迅13岁那年除夕。79岁的曾祖母去世。当时已有电报和轮船,所以不到一个月,祖父周福清就从北京赶到绍兴。祖父回家的第二天,正值浙江考举人,主考官是鲁迅祖父的同年。浙江的乡试通常是在旧历八月初举行。连试三场,每场三天。最后一场考完必在八月十七,次日正是钱塘江大潮的日子。周家的一位亲戚即道墟章家,因为儿子参加考试,就在考试前的一些日子,请鲁迅的祖父去疏通关节。一开始。鲁迅祖父觉得不好办,后来被纠缠不过,知道这年外放主考的学台与自己是同科出身,就写了一封信。而这个亲戚拿了这封信回到道墟,又附了1000元的钱庄银票。马上派人送到苏州的浙江学台那里去。那时规定,学台到了省里。不能收拆私信。信送到时。学台正与知府谈话。就把信放在了一边。可送信人不知底细,吵着要回条。学台只好按规定让知府拆信,知府拆开一看,拿着信就要走,回去就向光绪皇帝奏请了周福清打通关节的事,光绪皇帝批下来将周福清逮捕法办。于是,鲁迅祖父就不得不离家躲到了别处。但是,根据当时清政府的法律,捉不到本人,就要把家里其余的男人都捉去。甚至“满门抄斩”。于是,鲁迅的父亲也离家避难,其他男人也都避开了。(摘自张能耿《鲁迅的青少年时代》)
  (由于自传的表述一般言简意赅,点到为止,所以有一些细节,在教学过程中要作必要的补充。鲁迅13岁时家中遭逢的“变故”,如果不解释清楚,学生在阅读时就会不知就里,莫名其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补充这个细节材料,对学生理解文本非常必要。)
  
  资料三 与主题有关的印证性资料
  《自题小像》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首诗是鲁迅的人生宣言,表现的是诗人上下求索、艰难奋进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眷念祖国、立志报效人民的思想感情。其思想内容和爱国感情正好与《鲁迅自传》相印证。)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教师独霸讲台一讲到底为特征的教学方式,早已被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所取代,自主课堂已经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但是,教学实践中,语文自主课堂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教师以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为名,“放手”让学生自由随意地阅读,没有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学前指导;有的课堂表面热热闹闹,讨论、表演、争吵……实际上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内容,甚至谈论交流的都
目前,人们对语用教学的重视已经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提起语用,许多教师都会说自己是如何重视语用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等等。但是,重视语用教学并不意味着语言训练要脱离教材孤立的进行,语用教学只有与课堂教学紧密衔接,才能使学生在自然而然中受到教育,从而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润物细无声的训练效果。  一、在对话中发展语言  在语文课文中,许多文字背后大都隐藏着深刻的内涵,只有与文本深入对话
期刊
“专题学习”是苏教版第四学段语文教材建设的一大亮点。每册教材设计一到两个专题,围绕“专题”确定阅读参考内容,以“文章选读”“资料参考”等为阅读文本,设计“思考讨论”“观察联想”“活动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形式,既有内容选读,又给学生留足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既拓展了阅读教学内容,又将课内与课外的语文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教材既科学地利用了课堂教学资源,又创新开发了课外学习资源,充分留白于教师和学生,满足
字词教学滑向“边缘化”,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教学思路也转向更为开明、活泼的方向。面对字词教学的转变,教师在求新求变的前提下,容易陷入一些教学的误区。本文对造成语文字词教学“边缘化”的情况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  一、“边缘化”表现及原因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字词教学陷入“边缘化”,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蜻蜓点水般的教学。字词
期刊
翻开任何一部宋词选集,我们都会大量地看到“雨”的飘洒,听到“雨”的声响,感到“雨”的情韵。词人们种种的志趣情怀,离情别绪,喜乐哀愁,似乎都随雨而来随雨而去。婉约也好,豪放也罢,又都何曾少了“雨”呢?“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晏殊)“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周邦彦)“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等等,不胜枚举。虽说唐诗中也有“雨”的意象描写,但数量程度远不及宋词,当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美的欣赏和创作,发展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树立学生美好的理想。因此,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小学所有的教材都有美育内容。我在教低年级学生识字时,发现从汉字明快的读音、形象的结构、丰富的字义上也能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美育素质。于是,我把识字课上成一堂融识字、美育于一体的综合课。  一
期刊
片段(一)  阅读教学《愚公移山》  整个教学过程:疏通文意――开展辩论――剧本表演。  本课教学在进行第一个环节的基础上,主要进行第二个环节。  师: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了解了文章大概讲了什么故事,那么对文中愚公与智叟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以及二者的愚智之分,该如何评论呢?请就“愚公愚,智叟智”和“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展开辩论,畅谈自己的看法。正方,“愚公愚,智叟智”;反方,“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辞海》对成语的诠释为:古语常为今人所引用者,曰“成语”。或出自经传,或来自谣谚,大抵为社会间口习耳闻,为众所熟知者。可见,成语与文言文有着千丝万缕的直接或间接联系,它保留了古人许多的语言、思想的精华,素有古代文化的“活化石”之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成语是活在现代文中的古文,又是古文中流传下来的现代文。我们灵活运用熟知的成语辨析理解文言文,一定会事半功倍。  一、名词活用做一般动词  词的活用是
期刊
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促使他们具有很好的听说读写能力。”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能忽视口语交际,在口语交际教学中也要实施创新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创造力。  我们知道,学生们想象力丰富,并且善于幻想,如果在教学阶段教师能结合孩子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实施创新教育,会有效
期刊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体系中,每个单元练习中都会设置一篇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它构成了整个语文教学的完整体系,成为了语文教科书中必不可少而又特色鲜明的一种教学组成部分。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综合能力的不断要求,这一教学内容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成为了继阅读、作文以后的又一亮点。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简要谈一谈:  一、把握内涵,是确保口语交际开展的前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