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黑塞时刻”

来源 :藏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f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最后的骑士:黑塞传》看东西文明智慧相通与路径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1300多年前,唐人杜甫深情写下粉丝情诗《梦李白》的时候,不会想到,他不仅成就了一个成语——“青林黑塞”——比喻知己朋友的所在之处,还成就了千年以后一个在精神上“长着中国面孔”的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个骑士”的中译名——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
  在當代网络语境里,黑塞,似乎是暗黑和心塞的简称,但因他所刻画的那些不断在暗夜里自我解剖、找寻内心闪电的文字,和他毕生追寻的跨越东西文明、在人类心灵最高处发现救赎与自由之道的精神力量,似乎使这个名字带有了一丝如“地藏”般温暖、包容的东方内涵——
  是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黑塞时刻”。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黑塞时刻”,那可能是“至暗时刻”。所有人类最聪明的大脑,似乎都经历过这么一次精神暗夜。
  就像是那次历史上著名的激进式改革所引发的政治风暴中,在“乌台诗狱”后被贬黄州的天之骄子苏轼,面对即将滑下中古文明最巅峰的中国,苦涩地写下《寒食帖》;
  就像是文艺复兴之后迅速崛起的欧洲两次陷入世界性战火,还没有发现西西弗斯滚石乐趣的逃亡者阿尔贝·加缪,重返北非蒂巴萨海滨,在一杯苦咖啡里回忆童年时光;
  就像是同一时期两次婚姻失败的逆反精神骑士黑塞,面对家国飘零反诸求己,探求人类欲望失去克制的本源,在东方老子《道德经》中初尝“损之又损,至于无损”的“道”;
  就像是《最后的骑士:黑塞传》一书的作者,在二十多年前人生重大转折中,在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穿越时空,从“西方现代老子”黑塞那里找到了精神资源。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黑塞时刻”,那可能是“觉醒时刻”。所有人类最聪明的大脑,似乎都经历过这么一次精神蜕变。
  古往今来,不分东西,人类最聪明的大脑,好像都住在一个山顶上。山下,道路万千;山腰,雾锁云封;山顶,阳光普照。越接近高处,越只剩下了一条路——少有人走的路。
  作为近三十年前的少年,当读到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超人哲学“骆驼—狮子—婴儿”三段论的时候,蓦然发现,与此前圣严为蔡志忠漫画《禅说》作序的“小我—大我—无我”说,何其相似。作为西方现代思想重要奠基人之一,尼采看到了工具理性失控之下,人性原本完整无缺,这与三教合流之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性自足论殊途同归,只可惜觉醒之后的尼采孤独地走向了疯人院。
  如今手捧这本严谨的学术性评传,不禁感叹,走上《悉达多》觉醒之路的黑塞,穿过印度的土地,《荒原狼》一样站在锡金眺望毕生向往的中国,最终完成了《玻璃球游戏》一样的人生,又是何其幸运。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黑塞时刻”,那可能是“光明时刻”。所有人类最聪明的大脑,似乎都经历过这么一次精神跃升。
  从叔本华为代表的虚无主义(人生无意义),到尼采为代表的价值重估(一切未定义),再到萨特、加缪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存在即意义),西方人现代思想史的精神框架,通过代际进化逐步确立。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演进脉络中,从神秀的北禅渐教(时时勤拂拭),到惠能的南禅顿教(本来无一物),再到心学的知行合一(活在当下),在某种程度上——从无意义中活出意义——相映契合了。
  而作为另类思想者,有着四分之一瑞士血统的黑塞,似乎更接近于东方意义上的智者,“叶落归根”的他隐居阿尔卑斯雪峰之下,甘当反纳粹志士的“摆渡人”,完美演绎了“出世入世”的“无用之用”。甚至在他战后获诺奖到风靡美日的高光时刻,他还依旧保持着一个循道智者应有的谦逊:应当相信光,应当通过无可辩驳的经历证得光的存在。这与“此心光明,夫复何言”的王阳明临终语,可谓表里。
  至今,当你看到黑塞的短文《阴云密布的天空》,到底是内心的情绪影响了天空的颜色,还是天空的颜色影响了内心的情绪时,那种与唐诗宋词内境外境成趣的熟悉意境一定会扑面而来,物我两忘。
  学风关乎世运。无论是曾经的“东学西渐”,还是现在的“西学东渐”,无论是学风世运五百年一周期,还是千余年一轮回,人类在心灵最高境界上的探索永无止步,循序往复,生生不息。
  从雅斯贝尔德定义的“轴心时代”——2500年前起的那五百年,东西方先哲们用智慧定义了之后1500多年的人类文明进程。而如果把西方文艺复兴起至今中华文明即将走向复兴前夜这五百年,重新定义为”新轴心时代“的话,面对即将到来的全球化3.0时代——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万物互联,物我一体”的信息文明——人类将如何栖居于大地,将如何善用东西相通的“理性直觉”解决自身内在与外在统一的问题,该如何看待东西方文明“冲突论VS对话论”?
  有念于此,倒读《最后的骑士:黑塞传》一书一昼夜,从“望断天涯路”,到“衣带渐宽终不悔”,再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似乎听到了一种人类内心深处的天籁之声——
  “魂兮归来,青林黑塞”。
其他文献
2020年,各行各业都经历了重大考验,古籍市场也是如此。在面对重大考验的同时,2020年的古籍市场呈现出了诸多新特点。笔者关注古籍拍卖和民间交易较多,也偶有市场参与经历,所以也来谈谈自己的感受。本文所说的古籍,仅指普通形制的古籍,不包括敦煌遗书、佛教古籍、碑帖拓本、舆图、少数民族语文刻本、域外刻本等。在图书公藏机构的工作中,这些普通形制的古籍,又仅指书写、印刷于1912年之前的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
期刊
油印报由于受刻印条件所限,相对铅印报更难保存,是报纸收藏中容易被忽视轻视的种类,专门研究的著述文章均见得少。  盤点笔者收藏的油印报,倒有一些,一下子找出30多份,发行时间多为抗战时期和上世纪50年代的,经报友点拨,去掉疑似石印的,货真价实的油印报还有20多份,算是一个集报小专题吧。  笔者所藏的油印报纸中,最早的一份为1944年8月22日出版的第187号《平乐实验简报》,单面印,4开2版,内政部
期刊
本报讯(记者张颖)2021年1月17日,西泠印社2020年秋季拍卖会圆满落幕。本次拍卖共计27个专场、4000余拍品,总成交率82.35%,总成交额9.13亿元。其中,“古籍善本·金石碑帖专场 ”中,一部最早“正确版”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现身,吸引了众多红色文献收藏家的关注,最终以66.7万元的价格成交。  中国书画部分,名人信札及书法作品受到熱烈追捧。纪晓岚、刘墉、于敏中等《致董邦达、董诰父子
期刊
大凡民国文献的收藏家恐怕都遇到过所谓的“一折八扣书”。记得大学时候逛琉璃厂,正赶上中国书店古旧书市。海王村的二层到处都是成捆成捆、小山一样的旧书,其中不少是民国书。我本着“捡漏淘便宜”的心态,捡了几本一块钱一本的便宜货,大多是《文选》《纲鉴易知录》等文史书。虽然买回去也没有翻过,但是对于出版者的名字却记得格外清楚:大达图书供应社。相对于“书局”“书店”之类的常见招牌,“供应社”这个名字就很独特,所
期刊
1929年年末到1930年春夏,京剧大师梅兰芳携剧访美,用了近半年的时间,辗转美国西雅图、纽约、芝加哥、华盛顿、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和檀香山数余个城市演了72天戏,在美掀起了一场中国京剧热。梅兰芳精湛的演技以及京剧细美的装扮,风靡了美国,演出获得了“万人空巷”般的意外成功,演绎了一段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此次访美经历,由其策划者兼执行人齐如山先生在归国不久,原原本本、详详细细地口述下来,其女
期刊
由《历代诗话选注》看诗话类图书出版由《历代诗话选注》看诗话类图书出版  “诗话”是一种漫话诗坛轶事、品评诗人诗作、谈论诗歌作法、探讨诗歌源流的随笔,具有存亡续绝、择善供览、指导创作、探究诗法等多重价值,日益受到学术界重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诗话类图书出版屡有探索,由此可看到出版人和学者在选择弘扬传统文化的切入点上的不懈探索,以及对文化普及类图书学术性的执着追求。《历代诗话选
期刊
2020这一年,虽然身处疫情之中,但拜网络之便利,买书并不算少,倒也略有慰藉。书海茫茫,我们得一书,便是结一缘,都可以记下。诸如我买到三联书店出版的《叶灵凤日记》,便是去拜访刘柠兄时,他特别推荐的。庚子夏末,因谈一部书稿事,我去望京访问了刘柠兄。与刘柠认识有年了,我们曾一起在上海的一本电子刊物上写过读书专栏,后来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独立阅读文丛”,我的第一本随笔集《书与画像》被纳入其中,刘柠的艺术
期刊
《手艺往事》编辑手记  泾县是个依山傍水的小城。上初中以前,由于父亲在水电站工作,我们一家住在远离城区的山坳里,即使后来搬进城,仍推窗可见远处延绵的青山。“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从小到大,父母都用这样的话激励我,让我好好读书,走到山外去,似乎山外才是更好的世界,更文明、更先进的所在。一路苦读,我也一步步远离故乡,最终在北京工作、结婚、安家。待自己一点点尝到了大城市生活的滋味,则愈发思念那个山清水秀
期刊
本报讯(见习记者杨伦)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展现建党百年的光辉历程,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省市档案局(档案馆)联合主办的“建党百年 初心如磐——长三角红色档案珍品展”于1月18日在上海市档案馆举办。此次展览是上海市档案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展览,旨在展示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使命,历经千难万险,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人民幸福的壮阔图景。  近500件珍档展现百年风云  此次展览精选长三
期刊
问津讲坛第78期主讲人徐燕卿系天津市河北区文物管理所负责人,他主讲的题目是《天津中山公园的历史与伤痛》。  醉心文保成绩多  徐燕卿是一位年轻的文物管理者,自2012年起从事此项工作。短短八年时间里,他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在河北区文物保护和管理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  第一,主持了河北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于2013年开启,他担任河北区普查队队长,和同仁一道组织实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