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企业之差在“创新氛围”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uallle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最近在韩国流行着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叫《倒着看地图——韩国的未来一目了然》。这本书的作者亲手打造了一支世界最大的水产企业,他就是韩国贸易协会会长、东远集团会长金在哲先生。
  
  金在哲的“阳光财富”
  
  主持人:如果我们让您来概括一下自己几十年的从商经历,您所遵循的商道究竟是什么?
  金在哲:远洋生活九死一生的磨练,让我深知我不一定要追求最大,也不一定要追求最多,但一定要活得光明磊落、堂堂正正,一定要做最好,一定要尽全力去获得最好的结果。
  大概是十几年前,我的公司要正式申请挂牌上市,我将我很多的股份都赠给了我的长子,并主动上交了财产赠予税。这个财产赠予税上交到了国税局以后,在当时韩国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因为这是韩国有史以来,最高的一笔主动上交的财产赠予税。韩国很多新闻媒体争相报道,当时我就想,不仅我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希望我的儿子为人处事,也能够坚持诚信至上。
  主持人:当时的赠予税有多高?相当于多少人民币?
  金在哲:69亿元韩币,多少人民币我没算过,但相当于1000万美元左右。
  主持人:财产赠予税在韩国有人把它叫做傻瓜税,隐含的意思是傻瓜才会去交。因为你不交别人也不知道,你当时为什么一定要交?不交不可以吗?
  金在哲:我刚才说过,我不愿意躲在黑暗的角落里从事一些小人的勾当。所以我不仅仅是要把钱留给儿子,还要留给他做人的道理,让他懂得如何去挣钱,如何正当地去花,如何正当地来经营,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一开始从商时,就希望通过诚实的经营活动来促进社会价值的形成。在汉字中,“信”左边是人,右边是言,说明人一定要遵守他的诺言。另外,你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你的热情是无限的。不要总想着少做事、多回报,一定要对社会、对国家有一种奉献精神。
  主持人:刚才会长先生所说的诚实经营、正道经营,给我们现场的嘉宾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我们来听听大家的看法。
  嘉 宾:诚实经营、正道经营实际上反映了经营的最核心本质,比如说竞争,是竞争产品?竞争服务?还是竞争市场?实际上最关键的是竞争顾客。因为顾客是稀有资源,他掌握了一个很关键的特性,就是企业的产品再好再多,没有顾客购买就不能转化为价值。进入WTO以后,抢占中国的一些公司实际上抢的是人头,赢得的是人心。就像《商道》一书讲的诚信那样,它称经商之道不是赚钱,赚的是人心。把人心“赚”住以后,钱自动就会滚滚而来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诚信后面包含的是以顾客为核心。就是说你怎么争取顾客,只有你为顾客创造卓越的价值,顾客才会不断地回头跟你做生意,你才能做成一个基业常青的生意。
  嘉 宾:您刚才一直谈到诚信的问题,但是据报道,韩国有一家信用卡公司,在它的300万客户中有18%是在透支地使用信用卡,并且长期不予还款。另外,近一两年来,韩国企业家不断发生一系列的事件,比如:现代董事长郑梦宪跳楼事件, SK董事长崔泰源被捕事件,实际上都反映了整个韩国社会的诚信问题。对此我想请教一下金会长,这种诚信问题对经济的影响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这样一个过程会持续多长时间?
  金在哲:在我看来,与其说是诚信的缺失,不如说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从世界史上来看,欧洲从工业革命开始,到完成现代化用了200年的时间。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走工业化道路也用了100年。韩国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起步,也不过是四五十年的发展时间。之所以发生这样的事情,就好比一个人在快速奔跑的时候,他的呼吸难免会变得急促。
  至于一些不道德、不诚实的事件,哪里会没有这些事情呢?因此,我想说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这都是很正常的。
  
  开放的心态与企业家精神
  
  主持人:韩国企业之所以一直为世人所瞩目,就在于一个面积只有9万平方公里的小国家,竟然崛起了一大批世界知名企业,比如:现代、三星等。作为韩国贸易协会的会长,以您个人对这些企业的观察和了解,有什么可以向中国企业家推荐的成长壮大之道?
  金在哲: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只在自己国家内部竞争,是落伍的、没有前途的。因此,我们应该遵守这种国际通行的规则和准则,顺应世界的潮流,而不应该固执地坚持只适合于自身的运行规则。
  从历史上看,闭关锁国就是井底之蛙。而所谓地球村,应该是开放的、透明的、公正的,我们要建立起一个非常公正的世界,也就是说建立一个没有国界的世界。虽然目前还有一定的难度,但整个世界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可以说这就是我们的将来。
  主持人:除了您刚才谈到的这样一种开放的心态、公正的心态之外,韩国大企业的崛起,跟企业家特有的精神是不是也密切关联?今天我们到场的一些嘉宾,他们对于韩国大企业的发展模式也都有自己的思考。
  嘉 宾:我觉得中国企业有三个方面要很好地向韩国企业学习。第一,在企业成长和起飞的历史阶段,韩国企业家们所体现出来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在夹缝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是中国企业家要学习的。第二。韩国的企业家非常早的,在企业还非常小的时候,就走向了海洋、走向了国际。这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走向成功的基础。而这一点,不仅是韩国,从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这样一些很小的国家,都能够成为世界的日不落帝国,就可以看到走向国际化,对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是何等重要。第三,韩国企业在转型的痛苦中重新崛起的精神,典型的表现是在亚洲金融风暴以后,韩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已经彻底地改变,虽然很多企业还是那个名字,但已经是完全不同的内涵了。所以,这种转型的彻底和适应环境变化的生存能力,是中国企业家必须要学习的。
  嘉 宾:中国企业有个“三年现象”。第一年,找到一个市场空间,迅速地赚了一桶金;第二年,到处乱投资,被各种机会冲击得晕头转向,然后投资失败;第三年,再回到本行业的时候,发现自己的竞争能力已落后于同行;到第四年,一些企业就开始死掉。所以我认为,一个企业能不能真正做大,不在于它的资产规模,而在于是否有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韩国的企业就非常具有战略眼光,它的人口比较少,但是它发现中国未来有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中国什么东西都不多,就是消费者多。如果你能在中国市场做大,将来在世界上做成一流就有可能。所以中国企业应该向韩国学习这种专注精神。
  
  中韩企业的区别及其未来
  
  主持人:韩国很多的大型企业,实行的都是家族式的管理。您对家族式的管理怎么看?
  金在哲:对于家族式企业不能一刀切。比如说:在美国有很多大企业也是采取家族式的管理方式,并且发展得也非常好。但一般来说,企业毕竟是社会存在的一种基础和工具。因此,一个企业不一定必须由家族内部实行封闭式管理,重要的是选拔什么样的优秀人才来管理,才能将本企业的精神和文化最大限度地发扬光大,造福于社会。
  因此,如今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即使是家族式企业也会找合伙人共同融资,并委托优秀的经营人才来管理,将企业的运行方式透明化,使企业所有层与管理层分开。这是当今企业发展的一种潮流,在发达国家非常盛行,说明这种体制具有先进性和可行性。
  嘉 宾:请问金会长,中国的企业和韩国的企业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中国的企业最缺少的又是什么?
  金在哲:中韩两国企业在基本素质和能力方面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可能存在一些小小的区别。比如:在提倡个人创新方面,应该是韩国的氛围比较好一点。但中国有广阔的市场和无限的潜能,因此中国企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在很多领域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中国,办企业的环境已经越来越好。因此,如果能够进一步鼓励和提倡发挥个人的创造性,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看到一大批优秀的、国际性的中国企业。全世界的很多华侨,在各个领域不都取得斐然的成绩了吗?中国人拥有这种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因此,中国企业也应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自己,能够获得成功、做出成绩。
  21世纪是亚洲太平洋世纪,也是属于中、韩等国的时代。我认为,企业是一种适应环境的事业,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能适应环境变化的企业才是好企业。当然,这个企业的外部环境包含了国家的、社会的、文化的不同层面。庆幸的是,中国正在迅速适应这种潮流,不断加大开放的力度。因此我相信,这一切将会给中国企业提供更加宽广的舞台。
其他文献
我们该如何发挥影响力,以弥补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与实际被重视程度之间的落差?如何通过提高影响力,进而影响老板和其它部门?    做为HR经验,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烦恼:虽然,我们的企业已把人事部、人事处等改为人力资源部;我们的工作也由传统的核对考勤、计算薪资等人事工作,转变为如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如何为企业开发和保持优质的人力资源等。但由于企业毕竟是以利润挂帅,我们在日常运作中仍时常会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期刊
又见二月,又见立春。  但对大多数产品而言,“冬意”正紧,因为春节一过,淡季立马就到了。“简直要淡出个鸟来!”营销总监们总是这么抱怨。  张瑞敏说:“没有淡季的市场,只有淡季的思想”,他的话是对的。那么,该如何让市场淡中有旺?业内行家经常会这样打比方:“我们是调酒师。和一般的调酒师不同的是,我们要有本事将白水调成烈性的伏特加”。
期刊
信息化建设绝不是大企业才能玩的游戏。  对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成长型企业,IT系统的作用同样不可低估。  安徽江淮汽车公司是中国汽车行业的后起之秀。1991年以来,公司销售收入保持年均50%以上的增长,从当初年产不足1000台汽车的小企业成长为国内赫赫有名的汽车厂商。  如果探索江淮的成功秘诀,“学习型组织”、“技术、管理、体制三大创新”等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全面的信息化建设无疑为集团的高速发展提供
期刊
领导力部署事关重大    那些能系统地、一贯地把合适的领导放在合适职位上的公司,它们的业绩远远优于其它的公司。首席执行官必须认识到,对业绩出众的经理人的部署问题事关重大,并应积极采取相应行动。全球领先的战略咨询公司贝恩的调查表明:希望提升领导团队才能的首席执行官必须接受三大理念:  1.必须明确掌握真正提升公司价值的理念;  2.必须深入理解什么是一个完整的领导力发展计划及其这个计划是如何创造价值
期刊
“朝圣”韦尔奇,没有张瑞敏    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韦尔奇每分钟的答疑解惑价值高达3000美金!虽如此,却仍不足以阻止中国企业“朝圣”的脚步。  然而,业界也不乏冷静者,中国企业教父级人物大多没有到场,尤其是张瑞敏。因为传媒人都知道张瑞敏的一个心愿,那就是有机会能和韦尔奇对话。  出人意料的是,就在大家虔诚地请教韦尔奇的同一天,张瑞敏却决定邀请国内著名管理学家、本刊社长杨沛霆教授到青岛坐而
期刊
谁是支撑德国的力量?    1986年,我在哈佛商学院的一次演讲中,有人问我:德国为什么能够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哪些企业贡献最大?我一时答不上来。于是回去就开始研究这个问题,结果令我大吃一惊!原来德国出口的真正引擎并不是西门子或奔驰这样的巨头,而是一些名不见经传、却在某一个窄小的行业里面做到顶峰的1000多家中小企业!它们有无可动摇的行业地位,有稳定的员工队伍、高度的创新精神,还有丰厚的利润回报
期刊
一个管理大师进入中国的浪潮,正在拍打着我国东海岸。  一周之内,居然有两位管理大师来华演讲,可谓前所未有。一位是世界著名竞争战略理论家迈克尔·波特,一位是 “世界第一CEO”杰克·韦尔奇。同样名满全球,同样价格冲天,同样精心策划……但很多参会者在现场的感受却不尽相同。    传道vs解惑    波特的演讲,与会者每人一本厚厚的会刊,包括两天会议上每一位演讲者的发言提纲,仅波特演讲内容的POWERP
期刊
就在国内刮起韦尔奇旋风的同一天,我应海尔集团张瑞敏首席之约去海尔学习专访(详见本期报道)。在中外两大企业家的言谈历历在目之际,我想到了三个“如此”。  第一,“理应如此。”  这对人,相当35岁以前;对于企业,这相当初创时期。此时的思想与感觉就是:依逻辑,想当然,按理办事。上学、考试、放假、找工作……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当然,那么按部就班。  干企业,不赚钱不行,赚钱就要为客户服务,这就要看市场变化,
期刊
现实中,企业上上下下都会重视销售计划的制定。  殊不知,在销售计划之先,应是营销计划,因为是它在连接整个公司的战略。    每到新的一年,新的季度,甚至新的月份,大多数销售人员都会制定新的销售计划。但事实上企业需要的,首先是营销计划,然后才是销售计划。而绝大多数的企业却把营销计划与销售计划混为一谈。在这种模糊的认识下,即使是编制销售计划,又如何判断这份计划是否有效,是否能符合公司的战略意图呢?  
期刊
市场份额能够带来收入,并购能够带来收入,它们甚至把创新带来的收入淹没了。但我们不能把分配作为收入,那些都不是新的财富。新的财富,应该来自于创新。    创新经济第一法则    新的财富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就如同3岁小孩好奇于婴儿是怎么生出来的一样,看似简单,实则复杂。我们的回答中常常附以投资回报、净资产回报、经济价值增值等参考数据以加强可靠性,但这些衡量方法其实更多地是在告诉我们收入是如何被再分配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