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服饰是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品位最真实的写照。古今中外,服饰从来都体现着一种社会文化,体现着一个人的知识修养和审美情趣,是一个人的身份、气质和内在素质无言的介绍信。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对于学生的服饰更是做了一些特殊要求,如要求:学生的服饰要整洁清新,彰显学生气息;学生要不断地以学识来美化自己、装扮自己、完善自己;学生服饰要有运动健美的成分;学生要掌握着装和服饰礼仪的基本常识;要求服饰要衬托出中学生的风度等。
关键词:礼仪 服饰 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1(b)-0238-02
中国服饰文化不断地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演变。人类社会在不断地摆脱愚昧、野蛮、偏见的过程中,逐渐地建立并形成了一整套礼仪服装规范,这种规范反映了一定时代人的精神风貌及每个人文明、进步、开化的程度。在社会交往中,人的行为举止常常依赖于适度得体的礼仪服装来规范,通过礼仪活动沟通感情,传达友谊。社会越发达,人际交往越频繁,礼仪服装就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说,服饰是一门艺术,服饰所能传达的情感与意蕴甚至不是用语言所能替代的。在不同场合,穿着得体、适度的人,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而穿着不当,则会降低人的身份,损害自身的形象。在社交场合,得体的服饰是一种礼貌,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和谐。在校园里,老师的服饰要符合身份,大方得体,学生的服饰首先要整洁清新,彰显学生气息,不可成人化、世俗化,失去学生的清纯,其次要不断地以学识来美化自己、装扮自己、完善自己,即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服饰同时要有运动和健美的成分并掌握着装和服饰礼仪的基本常识,这样才能达到内外和谐,统一完美的效果。下面作重点说明。
1 学生的服饰要整洁清新,彰显学生气息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而服饰则是人类自身美好的艺术品。服饰美异于其他艺术,因为服饰的美要依附于人体,漂亮的款式、流畅的线条、和谐的色彩、精致的做工、新奇的构想及图案等是服饰美的要素,但服饰必须是穿戴在人身上,也就是说服饰是人的说明、人的补充,是人生舞台的道具。即使你一言不发,你的穿着打扮已经告诉别人很多东西。服饰作为一种象征和符号,可以反映你的追求、理想和情操。
在当今的中学生群体中,穿着名牌服装,佩戴贵重首饰成为一股悄悄潜入的暗流,破坏着年轻人心中与生俱来的那份纯真和美好。
俗话说:“青春自有三分俏。”中学生的服饰应以鲜明的色彩、简洁的款式、舒适而便捷的功能来体现中学生纯朴、自然、大方、活泼和整洁与清新。让学生无论是在校园内,还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都摒弃那些哗众取宠的外在追求,一味崇尚品牌服饰的价值取向,以青春、自然、端庄、清新来展示中学生靓丽的风采,回归纯真的年代。
2 要不断地以学识来美化自己、装扮自己,完善自己
追求美丽,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过分追求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美的塑造,就有点得不偿失了。真正的美丽是自然流露出来的一种气质,是一种大自然的美妙造化和内在修养的积淀与散发,是先天丽质与后天修养完美结合的一种表现;真正的美丽,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美,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美,是一种动人心魄的美,而不是矫揉造作的美,浓装艳抹的美。
台湾作家刘墉说过:“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一个人的美不仅仅在外表,更重要的是在心灵。外表的美丽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淡化,而褪色,惟有美丽的心灵和成熟的气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迸发出感人的火花,高尚的情操、渊博的知识、良好的修养才是令人长久欣赏的内涵。“智慧和美德是最好的化妆品”,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一个人只有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地提升个人的价值和品位,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保持幽默风趣的谈吐,优雅高贵的服饰,朴实文明的语言,得体的举止,善良的心灵,丰富的内涵,并不断地用知识和智慧武装头脑,用魅力和能力包装自己,才能有长久的美丽,才能赢得人们长久的赞赏和钦佩。
3 学生服饰要有运动健美的成分
身为当代中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在专业教师的引领下或自己利用课余时间自行进行形体健美训练。形体健美是通过体操、舞蹈、韵律操等练习达到具有强壮的体魄,健美的体型,良好的身体姿态,高雅的气质和风度的一种综合性人体美。只有达到了这样的健康和美丽,再搭配上得体的服饰,才会展现出年轻人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才会让服饰更有生命力和活力。
4 掌握着装和服饰礼仪的基本常识
天生丽质的人毕竟是少数,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修饰,发式造型,着装佩饰等手段,弥补和掩盖身体的不足之处。并在视觉上把自身较美的部分展露,使形象得以美化。
4.1 服饰色彩与肤色相适应
肤白的人各种色彩都适合,穿深蓝色、灰色和黑色给人一种端庄、恬静的女性美,穿粉色黄色和白色的服饰则显得柔润、矫嫩。偏黄黑肤色的人宜穿比肤色略加明亮,鲜艳的服装,忌穿与肤色相近的或较深的、暗的服色,会显得模糊不清,缺乏生气。
4.2 服饰穿着应与体型相适应
体型与服装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服装对体型的弥补与纠正,这一补救过程是通过视觉的错觉来完成的,如何装扮自己首先要了解自己属于哪一种类型的体形,才能学会利用服饰弥补自身的缺陷。
(1)宽胖型:尽量减少其宽度,增加其高度,给人以纤细、修长之感。
(2)身材矮小的人,为了显出较高大感,应选用紧身衣裙或细长的紧身裤。不宜穿着开口很大的衣领的衣服。
(3)脖子短粗的人服装上应采用V字型或V字型开口的衣领,切忌穿高领衣服。
4.3 着装还应该与自己的年龄、身份和谐统一
年长者,身份地位高者,选择服装款式不宜太新潮,款式简单而面料质地则应讲究些才与身份年龄相吻合。青少年着装则着重体现青春气息,朴素、整洁为宜,清新、活泼最好。
4.4 着装应与职业、场合相协调
这是不可忽视的原则。工作时间着装应遵循端庄、整洁、稳重、美观、和谐能给人以愉悦感和庄重感。从一个学校学生的着装和精神面貌,便能体现这个学校的校风学风和发展前景。现在越来越多的机关、学校开始重视统一着装,是很有积极意义的举措,这不仅给了着装者一分自豪,同时又多了一分自觉和约束,成为一个组织、一个学校的标志和象征。着装应与场合、环境相适应。正式社交场合,如,开学、毕业典礼和升国旗仪式,全体师生应该着装庄重大方,不宜过于浮华。节假日休闲时间着装应随意、轻便些。
4.5 日常着装应与交往对象、目的相适应
与领导、老师和外宾、少数民族相处,更要特别尊重他们的服饰习俗禁忌。
总之,美虽然没有统一的标准,要懂得什么是美的,要让自己的服饰看起来大方得体。着装的最基本的原则是体现“和谐美”,上下装呼应和谐,饰物与服装色彩相配和谐,与身份、年龄、职业、肤色、体形和谐,与时令、季节环境都要和谐统一。
5 结语
服饰是中学生风度的一种衬托,而风度又是人格魅力的辐射,是内在气质的焕发,是一种可体味而难以言传的综合品格的体现。而现代人的服饰礼仪不但要与时代结合,又不可随波逐流,既要保持鲜明的个性和气质,又不可故作标新立异。服饰礼仪将融精神境界、文化素质、才情品味于一炉,又外化为待人处事,体态仪表,文明和礼仪等。让我们以中学生自然得体的精神风貌来展示青春靓丽的自我吧,中学生朋友们,就让青春装扮你自己。
参考文献
[1] 裴春燕.礼不可废——关于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7(15):35-37.
[2] 吴克霞.学校开展礼仪教育的价值功能[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7(2):29-30.
[3] 刘维娅.礼仪教育:德育的起点——关于礼仪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J].师道,2007(4):15-16.
[4] 马莹,黄菊良.大学生礼仪教育初探[J].航海教育研究,2007(1):99-101.
[5] 李灵萍,沈慧君,张宏波,等.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缺憾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7(1):24-26.
关键词:礼仪 服饰 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1(b)-0238-02
中国服饰文化不断地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演变。人类社会在不断地摆脱愚昧、野蛮、偏见的过程中,逐渐地建立并形成了一整套礼仪服装规范,这种规范反映了一定时代人的精神风貌及每个人文明、进步、开化的程度。在社会交往中,人的行为举止常常依赖于适度得体的礼仪服装来规范,通过礼仪活动沟通感情,传达友谊。社会越发达,人际交往越频繁,礼仪服装就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说,服饰是一门艺术,服饰所能传达的情感与意蕴甚至不是用语言所能替代的。在不同场合,穿着得体、适度的人,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而穿着不当,则会降低人的身份,损害自身的形象。在社交场合,得体的服饰是一种礼貌,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和谐。在校园里,老师的服饰要符合身份,大方得体,学生的服饰首先要整洁清新,彰显学生气息,不可成人化、世俗化,失去学生的清纯,其次要不断地以学识来美化自己、装扮自己、完善自己,即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服饰同时要有运动和健美的成分并掌握着装和服饰礼仪的基本常识,这样才能达到内外和谐,统一完美的效果。下面作重点说明。
1 学生的服饰要整洁清新,彰显学生气息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而服饰则是人类自身美好的艺术品。服饰美异于其他艺术,因为服饰的美要依附于人体,漂亮的款式、流畅的线条、和谐的色彩、精致的做工、新奇的构想及图案等是服饰美的要素,但服饰必须是穿戴在人身上,也就是说服饰是人的说明、人的补充,是人生舞台的道具。即使你一言不发,你的穿着打扮已经告诉别人很多东西。服饰作为一种象征和符号,可以反映你的追求、理想和情操。
在当今的中学生群体中,穿着名牌服装,佩戴贵重首饰成为一股悄悄潜入的暗流,破坏着年轻人心中与生俱来的那份纯真和美好。
俗话说:“青春自有三分俏。”中学生的服饰应以鲜明的色彩、简洁的款式、舒适而便捷的功能来体现中学生纯朴、自然、大方、活泼和整洁与清新。让学生无论是在校园内,还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都摒弃那些哗众取宠的外在追求,一味崇尚品牌服饰的价值取向,以青春、自然、端庄、清新来展示中学生靓丽的风采,回归纯真的年代。
2 要不断地以学识来美化自己、装扮自己,完善自己
追求美丽,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过分追求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美的塑造,就有点得不偿失了。真正的美丽是自然流露出来的一种气质,是一种大自然的美妙造化和内在修养的积淀与散发,是先天丽质与后天修养完美结合的一种表现;真正的美丽,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美,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美,是一种动人心魄的美,而不是矫揉造作的美,浓装艳抹的美。
台湾作家刘墉说过:“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一个人的美不仅仅在外表,更重要的是在心灵。外表的美丽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淡化,而褪色,惟有美丽的心灵和成熟的气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迸发出感人的火花,高尚的情操、渊博的知识、良好的修养才是令人长久欣赏的内涵。“智慧和美德是最好的化妆品”,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一个人只有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地提升个人的价值和品位,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保持幽默风趣的谈吐,优雅高贵的服饰,朴实文明的语言,得体的举止,善良的心灵,丰富的内涵,并不断地用知识和智慧武装头脑,用魅力和能力包装自己,才能有长久的美丽,才能赢得人们长久的赞赏和钦佩。
3 学生服饰要有运动健美的成分
身为当代中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在专业教师的引领下或自己利用课余时间自行进行形体健美训练。形体健美是通过体操、舞蹈、韵律操等练习达到具有强壮的体魄,健美的体型,良好的身体姿态,高雅的气质和风度的一种综合性人体美。只有达到了这样的健康和美丽,再搭配上得体的服饰,才会展现出年轻人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才会让服饰更有生命力和活力。
4 掌握着装和服饰礼仪的基本常识
天生丽质的人毕竟是少数,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修饰,发式造型,着装佩饰等手段,弥补和掩盖身体的不足之处。并在视觉上把自身较美的部分展露,使形象得以美化。
4.1 服饰色彩与肤色相适应
肤白的人各种色彩都适合,穿深蓝色、灰色和黑色给人一种端庄、恬静的女性美,穿粉色黄色和白色的服饰则显得柔润、矫嫩。偏黄黑肤色的人宜穿比肤色略加明亮,鲜艳的服装,忌穿与肤色相近的或较深的、暗的服色,会显得模糊不清,缺乏生气。
4.2 服饰穿着应与体型相适应
体型与服装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服装对体型的弥补与纠正,这一补救过程是通过视觉的错觉来完成的,如何装扮自己首先要了解自己属于哪一种类型的体形,才能学会利用服饰弥补自身的缺陷。
(1)宽胖型:尽量减少其宽度,增加其高度,给人以纤细、修长之感。
(2)身材矮小的人,为了显出较高大感,应选用紧身衣裙或细长的紧身裤。不宜穿着开口很大的衣领的衣服。
(3)脖子短粗的人服装上应采用V字型或V字型开口的衣领,切忌穿高领衣服。
4.3 着装还应该与自己的年龄、身份和谐统一
年长者,身份地位高者,选择服装款式不宜太新潮,款式简单而面料质地则应讲究些才与身份年龄相吻合。青少年着装则着重体现青春气息,朴素、整洁为宜,清新、活泼最好。
4.4 着装应与职业、场合相协调
这是不可忽视的原则。工作时间着装应遵循端庄、整洁、稳重、美观、和谐能给人以愉悦感和庄重感。从一个学校学生的着装和精神面貌,便能体现这个学校的校风学风和发展前景。现在越来越多的机关、学校开始重视统一着装,是很有积极意义的举措,这不仅给了着装者一分自豪,同时又多了一分自觉和约束,成为一个组织、一个学校的标志和象征。着装应与场合、环境相适应。正式社交场合,如,开学、毕业典礼和升国旗仪式,全体师生应该着装庄重大方,不宜过于浮华。节假日休闲时间着装应随意、轻便些。
4.5 日常着装应与交往对象、目的相适应
与领导、老师和外宾、少数民族相处,更要特别尊重他们的服饰习俗禁忌。
总之,美虽然没有统一的标准,要懂得什么是美的,要让自己的服饰看起来大方得体。着装的最基本的原则是体现“和谐美”,上下装呼应和谐,饰物与服装色彩相配和谐,与身份、年龄、职业、肤色、体形和谐,与时令、季节环境都要和谐统一。
5 结语
服饰是中学生风度的一种衬托,而风度又是人格魅力的辐射,是内在气质的焕发,是一种可体味而难以言传的综合品格的体现。而现代人的服饰礼仪不但要与时代结合,又不可随波逐流,既要保持鲜明的个性和气质,又不可故作标新立异。服饰礼仪将融精神境界、文化素质、才情品味于一炉,又外化为待人处事,体态仪表,文明和礼仪等。让我们以中学生自然得体的精神风貌来展示青春靓丽的自我吧,中学生朋友们,就让青春装扮你自己。
参考文献
[1] 裴春燕.礼不可废——关于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7(15):35-37.
[2] 吴克霞.学校开展礼仪教育的价值功能[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7(2):29-30.
[3] 刘维娅.礼仪教育:德育的起点——关于礼仪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J].师道,2007(4):15-16.
[4] 马莹,黄菊良.大学生礼仪教育初探[J].航海教育研究,2007(1):99-101.
[5] 李灵萍,沈慧君,张宏波,等.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缺憾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7(1):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