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托尼·莫里森是非裔文学史上一颗闪耀的明珠,在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迄今为止,莫里森发表了十篇小说,创作主题与非洲民族文化和民族解放息息相关,并且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她的作品中着重关注了女性寻求自我的历程。近年来,国内外对莫里森的研究日渐增多。本论文主要梳理了国内学者对莫里森作品中的母爱主题的研究,并试图找出空白点,为以后的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 母爱主题 国内研究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迄今为止出版了十部长篇小说,分别为《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秀拉》、《柏油娃娃》、《宠儿》、《爵士乐》、《天堂》、《爱》、《恩惠》和《家园》。这些小说均以美国的黑人生活为主要内容,笔触细腻,人物、语言以及故事情节生动逼真。莫里森继承和发扬了黑人文学传统,她不仅熟悉黑人民间传说、希腊神话和基督教《圣经》,而且还受益于西方古典文学的熏陶。她的写作手法简洁明快,故事情节神秘隐暗并带有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并且在创作中勇于探索和创新,摈弃了白人叙述黑人的语言,因此在小说创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1993年,莫里森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非裔女作家。
1993年莫里森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中国出现了莫里森研究热潮,并且对莫里森作品研究的角度和方法越来越丰富,主要是从女性主义、叙事技巧、黑人文化主题等方面对文本进行分析,研究的作品主要集中在《最蓝的眼睛》、《宠儿》、《秀拉》、《所罗门之歌》,而对其它作品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对新出版的《爱》、《恩惠》和《家园》的研究少之又少。
莫里森的创作主题是丰富的,而且不断发展变化,但是她在小说中对母爱的关注和诠释这一主题一直未变。莫里森曾经说过:“我始终在写一个主题,那就是爱与爱的缺失。”在这十部作品中,母爱主题是每部作品贯穿始终的内在主线。不同于主流文化中所定义的母亲形象,莫里森笔下的母亲血肉丰满、复杂多面、带有独特的生命气息和性格特征,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
近十年来,关于莫里森作品中母爱主题研究的论文也逐渐增多。国内关于莫里森作品中母爱主题研究大多是以论文的形式、专注于某一部作品中的母爱分析,但大部分研究集中于《宠儿》和《最蓝的眼睛》。例如:章汝雯2000年在《外国文学》中发表的“托尼·莫里森《宠儿》中自由和母爱主题”;李雪琴2008年在《成都大学学报》中发表的“《宠儿》弑婴中的母爱剖析”;向国华2014年在《语文建设》中发表的“莫里森《宠儿》‘异化’母爱意蕴探析”;段芙英2011年在《牡丹江大学学报》中发表的“魔鬼的行为、深沉的母爱-《宠儿》中赛丝畸形母爱的解读”;李珂2013年发表于《周口师范学院学报》的“《最蓝的眼睛》中母爱与成长主题探究”;吕晓菲2012年在《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中发表的“母爱的迷失与坚持——《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女性的成长”;陶芸2015年发表于《安徽工业大学学报》中的“《最蓝的眼睛》中母爱的失落与扭曲”等。在这些文章中大多分析了《宠儿》中的母亲赛丝为了让自己的女儿免于遭受奴隶制带来的伤害亲手杀死自己的女儿,这种母爱是疯狂的、扭曲的,也是无奈的,勇敢的。被奴隶制摧残的黑人女性,她们被剥夺了做人的尊严,同时也被剥夺了做母亲的权利,但是浓浓的母爱造就了她们永不服输的气概。弑婴的行为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儿,更是对奴隶制和社会无声而有力的控诉。对《最蓝的眼睛》的研究论文大多分析了作品中黑人母亲波琳受白人主流文化影响而嫌弃自己的女儿佩科拉,从孩子一出生波琳就无法忍受她的丑陋,讨厌梳理佩科拉又卷又硬又黑的头发,甚至对佩科拉的烫伤熟视无睹,当佩科拉受到父亲的暴力侵犯后,波琳对她又打又骂,这种母爱的缺失给佩科拉心灵留下了无法弥补的创伤,最终使她走向毁灭,因此佩科拉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一双像白人孩子那样的蓝眼睛,从而换来母亲温暖的母爱和生活的幸福安宁。除外,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慈悲》中的母爱主题,例如:刘俊娜2012年发表的“托尼·莫里森小说《慈悲》中的母爱主题解析”;占敏娜2013年发表于《浙江万里学院学报》的“论《慈悲》中母爱的缺失对弗洛伦斯的影响” 等。《慈悲》中的母爱主题和《宠儿》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描述的一种看似残忍但饱含无奈、牺牲、保护等多种意味的浓厚的母爱。
目前关于母爱主题研究的专著主要有两本,分别为:2004年朱荣杰在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文专著《伤痛与弥合——托妮·莫里森小说母爱主题的文化研究》。本书运用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的理论阐述莫里森赋予母爱的特殊含义以及通过重构黑人女性的历史和文化来抵制主流文化的霸权和种族内部的性别和阶级压迫。本书主要涉及了《最蓝的眼睛》、《秀拉》、《宠儿》、《所罗门之歌》等早期作品。另外一本为2009年田亚曼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专著《母爱与成长:托妮·莫里森小说》,这本书以莫里森五部小说中的母爱与孩子的成长为灵魂和主张,对小说中关于此主题的碎片式的循环叙述进行合乎逻辑的线性解读。
随着对莫里森研究的增多和深入,很多英语专业硕士和博士也着眼于这一主题,发表了数篇相关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
整体而言,国内对托尼·莫里森作品中母爱主题研究大多局限于《宠儿》、《最蓝的眼睛》和《慈悲》。而母爱主题是托尼·莫里森写作中贯穿的内在主线,在十部作品中,莫里森展示了各种各样的母爱:扭曲的、牺牲的、迷失的、畸形的,各种类型的母爱都让人震撼,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进行补充研究、整体研究和比较研究。从而为莫里森研究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章汝雯.“托尼·莫里森《宠儿》中自由和母爱主题”[J].外国文学,2000.
作者简介:赵翔宇(1986-),女,河北保定人,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 母爱主题 国内研究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迄今为止出版了十部长篇小说,分别为《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秀拉》、《柏油娃娃》、《宠儿》、《爵士乐》、《天堂》、《爱》、《恩惠》和《家园》。这些小说均以美国的黑人生活为主要内容,笔触细腻,人物、语言以及故事情节生动逼真。莫里森继承和发扬了黑人文学传统,她不仅熟悉黑人民间传说、希腊神话和基督教《圣经》,而且还受益于西方古典文学的熏陶。她的写作手法简洁明快,故事情节神秘隐暗并带有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并且在创作中勇于探索和创新,摈弃了白人叙述黑人的语言,因此在小说创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1993年,莫里森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非裔女作家。
1993年莫里森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中国出现了莫里森研究热潮,并且对莫里森作品研究的角度和方法越来越丰富,主要是从女性主义、叙事技巧、黑人文化主题等方面对文本进行分析,研究的作品主要集中在《最蓝的眼睛》、《宠儿》、《秀拉》、《所罗门之歌》,而对其它作品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对新出版的《爱》、《恩惠》和《家园》的研究少之又少。
莫里森的创作主题是丰富的,而且不断发展变化,但是她在小说中对母爱的关注和诠释这一主题一直未变。莫里森曾经说过:“我始终在写一个主题,那就是爱与爱的缺失。”在这十部作品中,母爱主题是每部作品贯穿始终的内在主线。不同于主流文化中所定义的母亲形象,莫里森笔下的母亲血肉丰满、复杂多面、带有独特的生命气息和性格特征,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
近十年来,关于莫里森作品中母爱主题研究的论文也逐渐增多。国内关于莫里森作品中母爱主题研究大多是以论文的形式、专注于某一部作品中的母爱分析,但大部分研究集中于《宠儿》和《最蓝的眼睛》。例如:章汝雯2000年在《外国文学》中发表的“托尼·莫里森《宠儿》中自由和母爱主题”;李雪琴2008年在《成都大学学报》中发表的“《宠儿》弑婴中的母爱剖析”;向国华2014年在《语文建设》中发表的“莫里森《宠儿》‘异化’母爱意蕴探析”;段芙英2011年在《牡丹江大学学报》中发表的“魔鬼的行为、深沉的母爱-《宠儿》中赛丝畸形母爱的解读”;李珂2013年发表于《周口师范学院学报》的“《最蓝的眼睛》中母爱与成长主题探究”;吕晓菲2012年在《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中发表的“母爱的迷失与坚持——《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女性的成长”;陶芸2015年发表于《安徽工业大学学报》中的“《最蓝的眼睛》中母爱的失落与扭曲”等。在这些文章中大多分析了《宠儿》中的母亲赛丝为了让自己的女儿免于遭受奴隶制带来的伤害亲手杀死自己的女儿,这种母爱是疯狂的、扭曲的,也是无奈的,勇敢的。被奴隶制摧残的黑人女性,她们被剥夺了做人的尊严,同时也被剥夺了做母亲的权利,但是浓浓的母爱造就了她们永不服输的气概。弑婴的行为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儿,更是对奴隶制和社会无声而有力的控诉。对《最蓝的眼睛》的研究论文大多分析了作品中黑人母亲波琳受白人主流文化影响而嫌弃自己的女儿佩科拉,从孩子一出生波琳就无法忍受她的丑陋,讨厌梳理佩科拉又卷又硬又黑的头发,甚至对佩科拉的烫伤熟视无睹,当佩科拉受到父亲的暴力侵犯后,波琳对她又打又骂,这种母爱的缺失给佩科拉心灵留下了无法弥补的创伤,最终使她走向毁灭,因此佩科拉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一双像白人孩子那样的蓝眼睛,从而换来母亲温暖的母爱和生活的幸福安宁。除外,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慈悲》中的母爱主题,例如:刘俊娜2012年发表的“托尼·莫里森小说《慈悲》中的母爱主题解析”;占敏娜2013年发表于《浙江万里学院学报》的“论《慈悲》中母爱的缺失对弗洛伦斯的影响” 等。《慈悲》中的母爱主题和《宠儿》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描述的一种看似残忍但饱含无奈、牺牲、保护等多种意味的浓厚的母爱。
目前关于母爱主题研究的专著主要有两本,分别为:2004年朱荣杰在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文专著《伤痛与弥合——托妮·莫里森小说母爱主题的文化研究》。本书运用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的理论阐述莫里森赋予母爱的特殊含义以及通过重构黑人女性的历史和文化来抵制主流文化的霸权和种族内部的性别和阶级压迫。本书主要涉及了《最蓝的眼睛》、《秀拉》、《宠儿》、《所罗门之歌》等早期作品。另外一本为2009年田亚曼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专著《母爱与成长:托妮·莫里森小说》,这本书以莫里森五部小说中的母爱与孩子的成长为灵魂和主张,对小说中关于此主题的碎片式的循环叙述进行合乎逻辑的线性解读。
随着对莫里森研究的增多和深入,很多英语专业硕士和博士也着眼于这一主题,发表了数篇相关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
整体而言,国内对托尼·莫里森作品中母爱主题研究大多局限于《宠儿》、《最蓝的眼睛》和《慈悲》。而母爱主题是托尼·莫里森写作中贯穿的内在主线,在十部作品中,莫里森展示了各种各样的母爱:扭曲的、牺牲的、迷失的、畸形的,各种类型的母爱都让人震撼,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进行补充研究、整体研究和比较研究。从而为莫里森研究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章汝雯.“托尼·莫里森《宠儿》中自由和母爱主题”[J].外国文学,2000.
作者简介:赵翔宇(1986-),女,河北保定人,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