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4月上旬,我接到了学校交给我的磨课任务——在五校联盟活动中开课。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从未参加过类似的活动,与诸多名师同台展示,压力可想而知。好在校领导鼓励我:“参加这个活动不是你一个人的事儿,你身后是我们学校的智囊团。我们会陪你一起努力,把课磨好了,磨透了,让你自信的站上展示的讲台。”
初战败北,反思不足
在经过充分的准备后,我开始了第一次试教。
由于我对教材的充分解读,我的教案很是详实。课一开始,我便一个接一个的向学生发问,看着同学们自信地举起了手,说出内心的阅读体会,轻轻松松地回答了问题,我很是得意,自认为是我教得好。接着,我将学生的眼光自然而然地引到对文本深层次的品读上。问题问下去,我期待着孩子们精彩的发言,但是回应我的是迷茫的眼神,偶有回答,却总与我的预设相差甚远。怎么办?如果孩子们跟不上我的节奏,那这堂课的教学任务肯定完不成了。看着孩子们脸上逐渐显露出的茫然,我也心急如焚。一节课下来,我渐渐掌握不了课堂的节奏,渐渐失去了对整堂课的掌控力。
当下课铃声响起,我看向教室后方。从听课老师的脸上,我看到了失望,这让我更加不安。但是不管怎样,我还是要听听老师们的评价和建议,于是便强扯起笑容,走向他们。
“怎么样?是不是感觉有点力不从心?”沈校笑了笑,意味深长地问我。我很不好意思,羞愧得无言以对。“不用灰心,这次失败不要紧,关键是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这节课,学生一直是跟着你的步调,完成一个接一个的教学点,有些学生甚至没能理解上一个知识点,就已经被牵着鼻子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整堂课时间紧张,过程安排密集,你教得累,学生学得累。”
课后冷静下来,我仔细反思了一下,确实如此。一堂课学完重点段落的分析已经是十分困难,更何况学完整篇文章?表面上看,我为了让学生深入文本、了解人物,安排了密集的学习过程,但是这样面面俱到的教学设计是否真的能让学生学到全部的知识?这样充实的一堂课效率又有多高?这些问题的背后隐藏着的是我对学生学情分析的不透彻,是我“教师本位”“课堂本位”的思想仍在作祟,是我作为一名新教师的不成熟。
再战仍败,越挫越勇
经过两天酝酿,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我再次认真研读文本。与第一次教案相比,环节上我做了很大的改动。将文本拆散、重组,整合成我所需的教材。整堂课的设计板块清晰,三个部分的教学点明确。每一次内容对比,相信学生能从中体会良多。带着莫名的自信,我开始了第二次试教。
没想到一开始,我便被泼了一身水,瞬间清醒了。原来设计好与坏和课堂效果的好坏是不成正比的。“同样写天游峰,文中两段天游峰环境描写有什么不一样?”问题问下去,竟没人举手。我见形势不妙,便进行引导,好不容易有几只手举起来,却也回答不到点子上,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接下来的教学可想而知,我上得万般艰辛。看着学生的不佳反应,我百思不得其解。我的教案有问题?我的表达有问题?还是学生不在状态?为什么看着很好的设计,实施起来就这么难?
带着莫名的挫败感,我参加了课后研讨。有老师问我:“你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下堂课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在你的引领下有没有逐步提升?……”我答不上来。薛校长的一番话,瞬间将我混沌的状态给点醒了:“你刻意追求组块教学,而割裂了文本的内在联系。三条教学目标之间是分裂的,仅靠自己设计的过渡语强硬地将三个板块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切入点是很新颖,却脱离了文本。”
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经过这次的小组讨论,我深刻地明白高年段的语文课文大多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思想,文本背后往往隐藏着语言运用的技能。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创新是必要的,但是创新应适度,应立足学生的学情,根据实际情况来操作,才有可能更好地开展教学。于是,带着大家的鼓励,我开始第三次改进教学设计。
三战突围,终收成效
离活动开展的日子越来越近了,那些日子我的心情也像天气一样,阴雨绵绵。说来惭愧,从第一次试教到现在,沈校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陪我一起磨课,但我却没能达到大家期望的要求,内心十分地挫败。好在参与磨课的老师为我奉献了好多金点子。大伙儿群策群力,不仅给我合理的建议,给我无私的帮助,还给我诸多的鼓励,促使我有信心坚持。
带着大伙儿的智慧,我进行了第三次试教。有了前两次的失败,我不禁有些紧张。在安慰自己不是正式开课后,我调整好心态,总算进入了角色。从一开始上课到结束,这是最顺利的一次。由于课上的很多问题,课前都有预设,因此都没成为我课堂的绊脚石。一切从容有序地进行着。整堂课,学生深刻了解了老人的形象,也学会了层层推进的写作方法。学生学得高效,老师教得轻松。
教学结束,看到听课老师欣慰的表情,我知道我成功了。这次的课堂教学是高效的,虽然我只教学了一个知识点:感受人物形象,但是这样的教学设计简单而不单一,紧凑而又充实。我以感受“人物形象”为核心,而“学习课文中以峰的险、游人的累来衬托老人的写作方法”则被我“抛弃”,这样的目标设定完全颠覆了我语文教学的惯性思维,不再是追求面面俱到的“一锅煮”。课堂效率得到提高,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真正实现了有舍才有得。
磨后收获,热情升温
从没想过一次公开课会给我的工作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但它确确实实地提升了我对教学的热情。
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窦桂梅曾经说过:“公开课的磨练是青年教师最好的‘炼炉’——你会在宽泛的阅读中积淀自己,在众多‘师傅’的搀扶下学会站立,在无数次的‘打磨’中得到提升……久而久之,当你蓦然回首,就会发现,你所成就的,绝不仅仅是几节‘代表作’,而是踏实地走出的精彩人生。”自从上了这次公开课后,那一点点由内而发的信心和同事们的鼓励与表扬,使我开始对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在内心深处,更加坚定地想要成为一名好老师。
有了这次开课经历,我初步领悟到了一些教学的门道,我将这些想法和我的磨课经历写成论文,不仅获得了市一等奖,还发表在了市级刊物上,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在以后的日子,我更加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更加发奋地撰写随笔与论文,虽不是都有收获,却也惊喜不断。这无疑有一种“化蛹成蝶”的喜悦,它使我获得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为自己树立了更高的专业目标,并激励我不断向目标迈进。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作为一个老师,没有经历过磨课的思考,没有投入到磨课过程中,是不会体会到磨课对一个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帮助有多大的。
好课是磨出来的,好教师也是磨出来的!
(戴燕妮,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215200)
责任编辑:颜莹
初战败北,反思不足
在经过充分的准备后,我开始了第一次试教。
由于我对教材的充分解读,我的教案很是详实。课一开始,我便一个接一个的向学生发问,看着同学们自信地举起了手,说出内心的阅读体会,轻轻松松地回答了问题,我很是得意,自认为是我教得好。接着,我将学生的眼光自然而然地引到对文本深层次的品读上。问题问下去,我期待着孩子们精彩的发言,但是回应我的是迷茫的眼神,偶有回答,却总与我的预设相差甚远。怎么办?如果孩子们跟不上我的节奏,那这堂课的教学任务肯定完不成了。看着孩子们脸上逐渐显露出的茫然,我也心急如焚。一节课下来,我渐渐掌握不了课堂的节奏,渐渐失去了对整堂课的掌控力。
当下课铃声响起,我看向教室后方。从听课老师的脸上,我看到了失望,这让我更加不安。但是不管怎样,我还是要听听老师们的评价和建议,于是便强扯起笑容,走向他们。
“怎么样?是不是感觉有点力不从心?”沈校笑了笑,意味深长地问我。我很不好意思,羞愧得无言以对。“不用灰心,这次失败不要紧,关键是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这节课,学生一直是跟着你的步调,完成一个接一个的教学点,有些学生甚至没能理解上一个知识点,就已经被牵着鼻子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整堂课时间紧张,过程安排密集,你教得累,学生学得累。”
课后冷静下来,我仔细反思了一下,确实如此。一堂课学完重点段落的分析已经是十分困难,更何况学完整篇文章?表面上看,我为了让学生深入文本、了解人物,安排了密集的学习过程,但是这样面面俱到的教学设计是否真的能让学生学到全部的知识?这样充实的一堂课效率又有多高?这些问题的背后隐藏着的是我对学生学情分析的不透彻,是我“教师本位”“课堂本位”的思想仍在作祟,是我作为一名新教师的不成熟。
再战仍败,越挫越勇
经过两天酝酿,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我再次认真研读文本。与第一次教案相比,环节上我做了很大的改动。将文本拆散、重组,整合成我所需的教材。整堂课的设计板块清晰,三个部分的教学点明确。每一次内容对比,相信学生能从中体会良多。带着莫名的自信,我开始了第二次试教。
没想到一开始,我便被泼了一身水,瞬间清醒了。原来设计好与坏和课堂效果的好坏是不成正比的。“同样写天游峰,文中两段天游峰环境描写有什么不一样?”问题问下去,竟没人举手。我见形势不妙,便进行引导,好不容易有几只手举起来,却也回答不到点子上,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接下来的教学可想而知,我上得万般艰辛。看着学生的不佳反应,我百思不得其解。我的教案有问题?我的表达有问题?还是学生不在状态?为什么看着很好的设计,实施起来就这么难?
带着莫名的挫败感,我参加了课后研讨。有老师问我:“你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下堂课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在你的引领下有没有逐步提升?……”我答不上来。薛校长的一番话,瞬间将我混沌的状态给点醒了:“你刻意追求组块教学,而割裂了文本的内在联系。三条教学目标之间是分裂的,仅靠自己设计的过渡语强硬地将三个板块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切入点是很新颖,却脱离了文本。”
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经过这次的小组讨论,我深刻地明白高年段的语文课文大多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思想,文本背后往往隐藏着语言运用的技能。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创新是必要的,但是创新应适度,应立足学生的学情,根据实际情况来操作,才有可能更好地开展教学。于是,带着大家的鼓励,我开始第三次改进教学设计。
三战突围,终收成效
离活动开展的日子越来越近了,那些日子我的心情也像天气一样,阴雨绵绵。说来惭愧,从第一次试教到现在,沈校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陪我一起磨课,但我却没能达到大家期望的要求,内心十分地挫败。好在参与磨课的老师为我奉献了好多金点子。大伙儿群策群力,不仅给我合理的建议,给我无私的帮助,还给我诸多的鼓励,促使我有信心坚持。
带着大伙儿的智慧,我进行了第三次试教。有了前两次的失败,我不禁有些紧张。在安慰自己不是正式开课后,我调整好心态,总算进入了角色。从一开始上课到结束,这是最顺利的一次。由于课上的很多问题,课前都有预设,因此都没成为我课堂的绊脚石。一切从容有序地进行着。整堂课,学生深刻了解了老人的形象,也学会了层层推进的写作方法。学生学得高效,老师教得轻松。
教学结束,看到听课老师欣慰的表情,我知道我成功了。这次的课堂教学是高效的,虽然我只教学了一个知识点:感受人物形象,但是这样的教学设计简单而不单一,紧凑而又充实。我以感受“人物形象”为核心,而“学习课文中以峰的险、游人的累来衬托老人的写作方法”则被我“抛弃”,这样的目标设定完全颠覆了我语文教学的惯性思维,不再是追求面面俱到的“一锅煮”。课堂效率得到提高,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真正实现了有舍才有得。
磨后收获,热情升温
从没想过一次公开课会给我的工作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但它确确实实地提升了我对教学的热情。
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窦桂梅曾经说过:“公开课的磨练是青年教师最好的‘炼炉’——你会在宽泛的阅读中积淀自己,在众多‘师傅’的搀扶下学会站立,在无数次的‘打磨’中得到提升……久而久之,当你蓦然回首,就会发现,你所成就的,绝不仅仅是几节‘代表作’,而是踏实地走出的精彩人生。”自从上了这次公开课后,那一点点由内而发的信心和同事们的鼓励与表扬,使我开始对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在内心深处,更加坚定地想要成为一名好老师。
有了这次开课经历,我初步领悟到了一些教学的门道,我将这些想法和我的磨课经历写成论文,不仅获得了市一等奖,还发表在了市级刊物上,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在以后的日子,我更加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更加发奋地撰写随笔与论文,虽不是都有收获,却也惊喜不断。这无疑有一种“化蛹成蝶”的喜悦,它使我获得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为自己树立了更高的专业目标,并激励我不断向目标迈进。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作为一个老师,没有经历过磨课的思考,没有投入到磨课过程中,是不会体会到磨课对一个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帮助有多大的。
好课是磨出来的,好教师也是磨出来的!
(戴燕妮,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215200)
责任编辑: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