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之庙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a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无意中得知,风景秀丽的北京龙潭湖公园里,有明代英雄袁崇焕的庙。
  袁崇焕是广东省东莞人,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兵部主事。当时,努尔哈赤率领的满洲八旗越过辽河紧逼山海关。袁崇焕担任山海关外宁远城的守备任务。袁崇焕拒絕了努尔哈赤的劝降,加强了宁远城的防备,将从南方运来的西洋“红衣大炮”排列在城头上,准备向满洲八旗发起攻击。
  努尔哈赤站在八旗军的最前列向前冲锋,苦战中,努尔哈赤本人因受到炮击负伤致死,明军取得了重大胜利。打败努尔哈赤30万大军后,袁崇焕晋升为巡抚。但是却遭到了掌握明朝大权的宦官魏忠贤的嫉妒而被免职。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即位后,袁崇焕又复职被任命为兵部尚书。
  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避开山海关,越过长城,攻陷了遵化、通州,直逼北京,两军在左安门外相持。袁崇焕身先士卒,靠着“红衣大炮”的威力,又打败了皇太极。皇太极的旧仇未报又吃败仗,于是他考虑用军事以外的办法消灭袁崇焕,就是说,他想利用崇祯皇帝疑心极重的性格弱点。努尔哈赤去世之际,袁崇焕曾派使者吊唁。于是,他以此事为证散步谣言,说袁崇焕私通皇太极。
  平时就疑虑重重的崇祯帝将袁崇焕招来,在北京西四甘石桥将其处死。袁崇焕的尸体弃置刑场,部下佘义士将其遗体运至广渠门附近建墓,并终身守墓。1952年迁移龙潭湖畔,祠的后面现在仍留有墓碑,令人感慨万千。
  可贵的是,袁崇焕的守墓人佘义士的子孙代代守墓已经300年,所以袁崇焕墓园,又称“佘家馆”。
其他文献
白露一过,和高山的核桃一样,老家的花生也开始采挖了。  那时,没有幼儿园或者学前班的概念,右手能够摸到左耳朵了,便可以读小学一年级了。刚记事时,我只能偏着头摸耳朵时,父母便让我背着花书包,装上自制的算数教具——苞谷杆“小棒”,接过母亲从灶台火炕上抓出的带着烟味的干花生,一路哭着去了学校。还记得,星期六不读书时,跟着母亲下地,母亲会刨开泥土,看看土里白胖胖的花生长大没有,顺便摘下一两颗给我们解馋;还
期刊
提起沙土裤,我家乡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可能都会眼睛一亮,欲说不止。所谓裤,其实并没裤腿。  那天,在公园散步时,与老父亲聊起来,父亲混浊的眸子一下子亮了,嗓门也高了,说:“你姊妹仨都是穿沙土裤长大的,那时候,家家户户都这样,穿沙土裤主要是在冬夜里,穿上它,孩子拉屎、尿床,都不要紧,也弄不脏被褥。”  时光要回转到上世纪70年代。  那年,我七八岁的样子,是家里的老大。记得弟弟出生不久,
期刊
参加这样的会,我能看到很多文友,特别是些老朋友,特别高兴。  静霆我们是邻居,多少年也很少见面,他很忙,刚才他的一番讲话对我挺有启发的,他对生活的那种激情,那种热爱,甚至很多年轻人都不一定比得上他。到上海看的那些东西,发出的那些感慨,我是很受感动的,一个80岁的老人,我缺少他的精神。你看晓声老师,他知道那么多的事,我每次听他发言都挺受感动的,他的脑子里面装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你说一个作家如果不这样,
期刊
我妈小的时候,有一年开春就来个掐脖旱,一直旱到7月底。进八月第三天,一块云彩上来,下起了雨。这雨,一下就没完没了,沟满壕平不说,一捆干柴火也没有,不上仓房抽下根檩子,就得烧大腿了。  雨不停,也不能干等着。傍晌一阵风,天还是漫阴着,看着是没时候放晴了。太奶奶喊着两个小丫到近前,说:“跟弟儿,老丫,你们俩披上麻袋片,去大壕南下点青棒子,摸点土豆回来吧。”大人们都出工修坝去了,太奶奶在家主事。跟弟儿和
期刊
叫花,却非花。  鄂西北的保南乡下,都把玉米叫做苞谷。俗谚的“五谷丰登”,苞谷是其中的重要一种。山上都是旱地,种不了稻谷,就种苞谷。苞谷是粗粮,粒大,坚硬,粗糙,还附着厚厚的表皮,需要一遍遍地磨。磨碎了,去了皮,才能煮了吃。远不如稻米,去了壳就能煮出白花花的米饭,又香又细腻。苞谷米吃时间长了,一闻到大米饭的味道,那个香,还有那个馋啊,真的无法形容。少了它,地就少了生气,农人就丢了魂。  小时候,我
期刊
下班回家,已是暮色时分。顾不得一天的疲惫,孩子似的跟了老公、儿子乘船去河上玩。  暮色中,东西走向的河水更像是一匹平静平滑暗蓝的布。而船,又像是一只巨大的铲,从中豁开,慢慢地细心地豁开、划开。生怕不小心或者偏心分得不均匀而引起不必要的纷争。而行船两侧冒起的嘟嘟串串如葡萄大小的水泡,真的像一只只争论不休的小嘴,七嘴八舌地爭执着什么。船后的水流“汩汩”冒个不停,像是煮沸了一样。  夕阳,只在西天留下一
期刊
“麦黄草枯,麦黄草枯”,随着麦黄草枯鸟声声不断的提醒和督促,抢收麦子、抢收菜籽,赶插秧苗、赶播玉米,整个苏北农村便生动起来,大人们虽然起早摸黑忙得不可开交,但那份被收获浸润的喜悦,情不自禁地挂上了每个人的眉梢。  米圈是麦熟时节特有的一种菌菇,生长在成熟麦子的根部。要找到它,必须赶在麦子未收割之前,否则会被割麦的大人们抢了先。说来奇怪,这种圈子明明出自麦丛,不叫麦圈,偏叫米圈,大约是这种菌菇的色泽
期刊
小时候,家乡的麻雀特别多。春三四月间,也就成了我们最开心的时节,因为等上几天,我们便可又用小竹笼来养麻雀了。  要说养麻雀,必须掌握好掏麻雀的火候。掏得早了,麻雀身上还没长毛,很难养活;掏得迟了,等麻雀的羽毛全长齐了,它往往就野性十足,常常会远走高飞,弃主人而去。因此,在掏麻雀时,我们常常根据它的叫声来把握最佳战机。一般情况下,只要从听到它叫声的10天左右,就动手掏取。因为这时,它们刚长出了羽毛,
期刊
不知道这是第几次梦回故园了。  院中那夕阳一同飘荡的花香,那娇艳的美人花,那挂满了红彤彤果实的山楂树、李子树。还有,门两旁的水曲柳……  爸爸和亲友以及乡亲们盖房子的场面,我还记得,爸爸辛苦地喜悦着,妈妈和姑姑婶婶们用很大的锅做饭菜,然后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团团围坐在一起吃饭,喝酒。看着房子一天天长高,孩提时的我,有说不出的快乐,就像看见童话中的城堡,奇迹般地在我的眼前呈现。  姐姐就像打扮我们一样,
期刊
我是循着银器的光泽,找到那位手艺人的。在街道的角落,又老又旧的小木箱子,一个头发花白的老汉佝偻在小马扎上,低头在称一副旧镯子,秤杆只有麦秆那么细,他的手太粗糙,几乎捏不住,翘着兰花指,像一只飞翔的蜻蜓。  旁边是两节柜台,隔着玻璃,可以看到他制作的镯子、戒指、银锁、簪子、耳坠等,还有一朵朵银色的花,这些银饰静静地躺在小匣子的方格里,闪耀着温暖的光。老汉言语寡,他一般不看来人,只端详递上的物件,听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