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杂文结缘始于瞎蒙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dless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第一次和杂文“眉来眼去”,纯属意外。
   30多年前,我还在县城上高一,闲時喜欢去邮局买报刊。某天和同学进了邮局,第一次看到了《杂文报》。“杂”是繁体字,又草,我不认识,扫一眼报上内容,觉得奇奇怪怪的。为了在同学面前显摆连如此高深莫测的报纸都能看,就大大咧咧地喊营业员:给我来份“维文报”——“杂”的繁体字可不就像“维”嘛。我完全瞎蒙的水平镇住了同学,但镇不住营业员。她指正道:这叫“杂文报”。
   彼时读来略觉艰深吃力,但为了把显摆进行到底,就此坚持了下来,却根本没想到,20多年后,我居然成了《杂文报》的作者。
   十九岁从军之后,写新闻报道也写散文,总之写作就是工作。2000年的一天,一位工作与写作不沾边的中尉和我聊起,他在《杂文月刊》上过稿。
   作为一名“专业人士”,我觉得有义务把中尉镇住。所以我也邮寄了一篇去,结果石沉大海。心想,我还是别“惹”杂文为好——当时同样没想到,今天我成了《杂文月刊》的常客。
   几年后转业进了媒体做评论员,写了不少快意文章,也捅了不少“马蜂窝”。意外的是,某一年竟有十多篇时评被一家知名杂文类选刊转载,还有文章被编入中国杂文年度精选本。
   这也是杂文?我也能写杂文?
   简直是种下青萝卜,收获红萝卜的节奏啊——不是种子出了轨,而是种子并了轨。时评和杂文一度相爱相杀,一时还有“本版拒杂文”之说。但时评和杂文渐渐都有些落寞,尤其是“传统杂文”,在新媒体时代,单衣薄衫的,抱团取暖的欲望更强,也就不太记得那些年吵过的嘴。“杂文选”中多的是时评,也就不奇怪了。这和相声越来越像小品“闹腾”、小品越来越像相声“贫嘴”,大哥二哥早就和为贵了,是一个理儿。
   2008年,我正式“混进”江苏省杂文学会。谋生靠时评,自娱靠杂文,算是一个两边都沾了不少便宜的“两面派”。
   其实我自个儿心里清楚,我的杂文底子不厚,只是文青习气颇重,总想写得有文采些,便一头钻进了“杂文化时评”的草野中。加之我一向被人指说话“绕”,一两下讲不到重点,动嘴动笔随性散漫、“曲里拐弯”得多了,看上去不杂也“杂”了。总之,我像头家乡的笨牛冒冒失失闯进杂文地盘,纯属无心之“入”,抱歉得很。
其他文献
“围猎”一词,无需查字典,不用上百度,顾名而思义,便可知所指,即四面合围起来,捕捉某种野生动物。不论是虎豹豺狼,抑或是野猪山羊,“围”的目的,全在于“猎”。   不知始于何时,少数党员领导干部,丧失理想信念,罔顾党性原则,拿权力做资本,进行权钱交易。最典型的,是与不法商人等套近乎、称兄弟,进行利益输送和利益交换,演绎出一出出行贿和受贿的丑剧,群众形象地戏称为“围猎”和被“围猎”。纵观党的十八大以
期刊
2月27日,哈尔滨市道里区一老旧家属楼住户,去楼顶查看自己家积雪漏水情况,不幸坠楼身亡。该楼居民告诉记者,小区虽然有物业,但清雪一直做得不好,居民被逼得没有办法,只能自己想办法清雪。   天气转暖,楼顶积雪不仅开化渗进顶层住户家中,还会结成大大小小的“冰溜子”,挂在房檐上,随时会坠落下来。万一“砸”在行人身上,尤其是脑袋上,后果不堪设想。一天,果真有一大块“冰溜子”掉了下来,落在一位老太太脚旁,
期刊
“回头”一语,似成为了人们的口头禅。追忆历史,总结经验教训,被称之为“回头看”;商家注重销售,笑迎顾客频频光顾,美其名曰“回头客”;靓女帅哥常受到世人注目,遂有了“回头率”的量判;一度沉沦,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社会赞许这样的“浪子回头”……它们多有修辞学上的借代意义。本文论及的“回头”则是实实在在的一个生活细节。   环视现实,有些人对这一小得近于下意识的小动作没想到、不愿做,甚或不屑一顾。诸如
期刊
前几天,南京郊区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徐女士在驾车过程中,后视镜磕到了在路边骑自行车的张大姐身上,所幸当时车速不快,张大姐一个趔趄,双脚往地上一蹬也就稳住了。张大姐冲着汽车大喊,徐女士也觉得磕到了人,就停了下来。徐女士下车后,张大姐蹬着自行车赶了过来,向她索要一个道歉。徐女士觉得张大姐穿着朴素,没什么来头,就说:“你又没受伤,我道什么歉?”说完上车想走,张大姐就拦在车头,并重申道:“我只要你一个道歉。
期刊
去年今日,我还躺在南京主城区一家老医院的病床上。这两天,我居然怀念起住院的日子。这不有病吗?   那时,我躺在医院走廊里的加床上,幻想着哪一天可以移师室内床。那个在室内因为疼痛彻夜尖叫的做了膿肿手术的姑娘,用这种现象级表现告诉我,床位只会越来越紧张。   三天下来,我把小说《芳华》都看完了,护士还是摇头,没床位。加床是一种特别的实力编制。护士长一边埋怨着在走廊里搞加床导致交通不畅,一边让加床从1、
期刊
说到同情心,有人说是美德,我说不是,同情,是人的天性。你看马路上有人倒地、众人不敢相扶,那是因为怕被讹住,其实看似冷漠的围观者都有恻隐之心。为啥?只因为,他们与倒地者是同类。可以设想,若在郊野,有一个人跟一只狼搏斗,旁边为之捏一把汗的,肯定是人而不是狼。   曹植有首诗是写给曹丕的,其中四句是“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他说的这根是同母之根,是血统之根。其实照我看,凡属人
期刊
“盼兒来”等十二则
期刊
有一种人,你说他坏吧,他绝非伤天害理;你说他好吧,却与他无法交流。一个绝大多数人认可的常识,你怎样解释,他接受不了。在他的眼里,世界处处是陷阱;在他的心里,惟有一己之执念。他拒绝接受一己执念之外的任何信息,极度自恋,却毫无安全感。他既不生活在过去,也不生活在未来,更不生活在当下。他像是来自一个陌生的星球,心胸封闭而自恰。他可以对任何问题侃侃而谈,且能自圆其说,却与现实世界毫无共识。   与世界建
期刊
好多年前,有一对很有些名气的相声演员说过一段相声,相声的名字忘了,但其中有一段让人印象深刻。之所以想起这段相声,是因为忽然感觉眼下社会上有种话语体系跟这段相声中玩的一个游戏非常相仿。   这个游戏名字叫“顶针絮麻”,“顶针”大家都知道,是一种修辞方法。絮麻嘛,仍用这段相声中的原台词解释就是:絮麻说白喽就是字头咬字尾,也就是说下一句的头一个字,得接上句的末一个字。这下您明白了吧,就是跟咱们平时玩的
期刊
活了40多岁,发现有些赌咒越来越当不得真,否则“命案”就要多上好多起。为了众生安好,我还是忽略某些人的信口胡诌好了。   我被某地一红木商家拉进过一个群,就因为在某个微信拍卖平台拍了他两三件小的海南黄花梨料子。群里多的是和我一样的“小白”。群主在拍卖平台,有一个非常文艺的店铺名,但自介之语却透着一股市侩味。有四个字让人过目难忘:假一赔命。在群里卖货,他也这么赌咒发誓,说要是以越南黄花梨充海南黄花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