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高校审计工作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应用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提高高校审计的全面性,提高高校审计的全员性,提高高校审计的改进性。基于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高校审计工作体系构建,应完善高校审计工作制度体系建设,建立高校审计工作全员参与机制,建立高校审计工作综合评价机制,建立高校审计工作结果优化机制。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高校审计;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30-0101-02
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不断深化,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为提高高校发展水平投入了大量财力资源。通过高校审计发现财力资源应用教育和科研事业的问题,提高财力资源应用教育和科研事业的使用效率,是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路径。高校管理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水平,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中对高等教育审计提出了预算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重点领域审计等审计工作要求。因此,高校审计工作决定了高校财力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国家在各个领域的竞争力。目前,高校审计工作普遍存在着缺乏以人为本、机构不完全、制度运行不完善等重重弊端,这些弊端直接影响到高校审计工作质量的有效提升。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应用于高校审计工作,有利于提高高校审计全面性,提高高校审计全员性,提高高校审计工作改进。因此,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角度开展高校审计工作管理体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及其主要模式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的最初理念是由休哈特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在1928年提出了质量管理图。1950年,著名管理学家戴明向日本介绍了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的重要理论突破和实践经验,积极推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在日本的应用。1954年,朱兰教授对全面质量管理中的方法论进行了研究分析,既肯定了统计抽样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中的价值,也指出了过于偏重统计学方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局限性。
实践中,全面质量管理的模式主要包括戴明教授提出的PDCA循环模式和朱兰教授提出的质量管理三部曲模式。在戴明教授提出的PDCA循环模式中,完整的质量管理工作包括质量策划、质量实施、质量检车和质量处理四个主要环节,这四个环节并非并行进行,而是根据上述顺序分步骤开展。同时,质量处理工作即是第一个质量管理循环工作的终点,也是下一个质量管理工作的起点,质量管理工作通过上述顺序不断周而复始进行,促进整个质量管理工作的提升和完善。在朱兰教授提出的质量管理三部曲模式中,质量管理工作由质量策划、质量改进和质量控制三个主要环节构成。同时,质量管理工作的核心之一是客户需求,所有的产品设计以及质量改进等工作都必须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核心,只有建立在客户需求满足基础上的产品质量改进和提升,才能够体现出价值。朱兰教授提出的质量螺旋的概念就是识别顾客的要求,开发出适合顾客需求的产品,然后和销售这样的产品,使顾客获得满意的过程。
二、高校审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高校审计工作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应用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提高高校审计全面性,提高高校审计全员性,提高高校审计改进性。
1.应用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提高高校审计的全面性。提高质量管理工作的全面性,是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核心要义之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财政资源对高等教育及其科研体系投入强度的不断加大,高校审计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例如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中对高等教育审计提出了预算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重点领域审计等审计工作要求,特别是在重点领域审计等审计工作方面要求加强公务支出和公款消费审计、科研经费管理审计、工程管理审计和资产管理审计等要求。可见,高校审计工作积极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需求。
2.应用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提高高校审计的全员性。在传统的审计工作模式下,审计工作以高校上级审计主管部门为主体,高校审计工作的全员参与程度不高。这种审计工作的安排机制难以有效平衡不同利益主体在高校审计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难以激发被审计单位在审计工作中的积极性。在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体系中,特别强调参与者的全面性。因此,在高校审计工作中,借鉴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体系中全员参与的思想提高高校审计工作的参与性,能够使得审计单位以及被审计单位等各个利益主体能够充分理解审计工作的宗旨和目标,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从而为提高高校审计工作的效率奉献自己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3.应用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提高高校审计的改进性。全面质量管理中持续的质量改进原则要求每一个组织不断改进生产、人事、信息等各方面的管理目标和水平,以使顾客更加满意。随着高校审计工作内部和外部社会化环境等因素的不断变化,高校审计工作的目标、审计工作的方式、审计工作的重点、审计工作的流程等审计的方法和过程都处于动态变化中,这就要求高校审计工作能够有效根据内部和外部社会化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优化。同时,根据戴明教授提出的PDCA循环模式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审计工作本身是一个不断动态优化的过程,审计的结果本身为下一个审计循环提供宝贵的借鉴。因此,高校审计工作借鉴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有助于实现高校审计工作的不断优化和完善。
三、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高校审计工作管理体系建设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高校审计工作体系构建,应完善高校审计工作制度体系建设,建立高校审计工作全员参与机制,建立高校审计工作综合评价机制,建立高校审计工作結果优化机制。 1.完善高校审计工作制度体系建设。高校审计质量管理体系是指学校在审计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指引下,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所需要的技术、管理、人员和资源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系统,从而达到质量目标。通过高校审计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应用,有利于为高等教育提供科学的管理体系,使高校在科研资源使用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和依据,有利于面向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完善高校审计工作制度体系建设,应强化相关法规等制度建设的全面性,同时提高各种制度之间的兼容性,以保障高校审计工作系统的高效运转。
2.建立高校審计工作全员参与机制。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分析,关系高校审计工作结果的群体主要有高校上级行政主管部门、高等院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化主体等,只有他们的全面参与才能为高校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提供驱动力。例如在高校审计工作组织和管理体系中,可以吸收高校上级行政主管部门、高等院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化主体等作为审计工作组成人员。又如,在高校审计评价工作中,可以建立高校自评、学生评价、社会评价、教育主管部门评价等评价主体机构,从而保证高校内部审计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3.建立高校审计工作综合评价机制。建立高校审计工作综合评价机制,有利于体现高校审计的工作价值。通过高校审计工作绩效评估,能够极大地发挥审计工作的导向性,引导高校形成自主提高经济管理活动效率和效益的内在激励机制,树立起各个高校在利用各种财力资源等过程中的竞争意识和质量意识,通过建立高校基于审计结果的科研资源分配机制,有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在建立高校审计工作综合评价机制方面,应尽量建立定量化评价体系,从而有利于对高校审计结果进行排序,并为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提供依据。
4.建立高校审计工作结果优化机制。根据戴明教授提出的PDCA循环模式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审计工作本身是一个不断动态优化的过程,审计的结果本身为下一个审计循环提供宝贵的借鉴。因此,高校审计工作借鉴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有助于实现高校审计不断优化和完善。高校审计工作持续优化机制建设,应根据审计结果和审计工作过程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优化激励,不断优化审计工作制度体系、审计工作目标和审计工作过程,从而发挥上一个审计工作循环对下一次高校审计工作的指导性和借鉴性作用。
四、结语
高校审计工作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应用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提高高校审计的全面性,提高高校审计的全员性,提高高校审计的改进性。基于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高校审计工作体系构建,应完善高校审计工作制度体系建设,建立高校审计工作全员参与机制,建立高校审计工作综合评价机制,建立高校审计工作结果优化机制。同时,网络化和信息化的高度发展对进一步提高和完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可能,特别是在各种移动媒介高度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多主体共同参与的高校内部监督管理新常态,能够实现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的实时化和动态化管理,既有助于对违规行为形成威慑,也有助于发现审计线索,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益。因此,建立基于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高校审计工作信息化系统将是后续研究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葛静.我国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可行性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6.
[2] 龚益鸣.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 李昆,时现,屈耀辉.企业内部审计柔性品质构建案例研究——基于组织结构与学习机制的视角[J].中国内部审计,2011,(4):10-13.
[责任编辑 刘兆峰]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高校审计;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30-0101-02
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不断深化,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为提高高校发展水平投入了大量财力资源。通过高校审计发现财力资源应用教育和科研事业的问题,提高财力资源应用教育和科研事业的使用效率,是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路径。高校管理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水平,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中对高等教育审计提出了预算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重点领域审计等审计工作要求。因此,高校审计工作决定了高校财力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国家在各个领域的竞争力。目前,高校审计工作普遍存在着缺乏以人为本、机构不完全、制度运行不完善等重重弊端,这些弊端直接影响到高校审计工作质量的有效提升。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应用于高校审计工作,有利于提高高校审计全面性,提高高校审计全员性,提高高校审计工作改进。因此,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角度开展高校审计工作管理体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及其主要模式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的最初理念是由休哈特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在1928年提出了质量管理图。1950年,著名管理学家戴明向日本介绍了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的重要理论突破和实践经验,积极推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在日本的应用。1954年,朱兰教授对全面质量管理中的方法论进行了研究分析,既肯定了统计抽样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中的价值,也指出了过于偏重统计学方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局限性。
实践中,全面质量管理的模式主要包括戴明教授提出的PDCA循环模式和朱兰教授提出的质量管理三部曲模式。在戴明教授提出的PDCA循环模式中,完整的质量管理工作包括质量策划、质量实施、质量检车和质量处理四个主要环节,这四个环节并非并行进行,而是根据上述顺序分步骤开展。同时,质量处理工作即是第一个质量管理循环工作的终点,也是下一个质量管理工作的起点,质量管理工作通过上述顺序不断周而复始进行,促进整个质量管理工作的提升和完善。在朱兰教授提出的质量管理三部曲模式中,质量管理工作由质量策划、质量改进和质量控制三个主要环节构成。同时,质量管理工作的核心之一是客户需求,所有的产品设计以及质量改进等工作都必须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核心,只有建立在客户需求满足基础上的产品质量改进和提升,才能够体现出价值。朱兰教授提出的质量螺旋的概念就是识别顾客的要求,开发出适合顾客需求的产品,然后和销售这样的产品,使顾客获得满意的过程。
二、高校审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高校审计工作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应用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提高高校审计全面性,提高高校审计全员性,提高高校审计改进性。
1.应用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提高高校审计的全面性。提高质量管理工作的全面性,是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核心要义之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财政资源对高等教育及其科研体系投入强度的不断加大,高校审计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例如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中对高等教育审计提出了预算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重点领域审计等审计工作要求,特别是在重点领域审计等审计工作方面要求加强公务支出和公款消费审计、科研经费管理审计、工程管理审计和资产管理审计等要求。可见,高校审计工作积极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需求。
2.应用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提高高校审计的全员性。在传统的审计工作模式下,审计工作以高校上级审计主管部门为主体,高校审计工作的全员参与程度不高。这种审计工作的安排机制难以有效平衡不同利益主体在高校审计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难以激发被审计单位在审计工作中的积极性。在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体系中,特别强调参与者的全面性。因此,在高校审计工作中,借鉴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体系中全员参与的思想提高高校审计工作的参与性,能够使得审计单位以及被审计单位等各个利益主体能够充分理解审计工作的宗旨和目标,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从而为提高高校审计工作的效率奉献自己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3.应用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提高高校审计的改进性。全面质量管理中持续的质量改进原则要求每一个组织不断改进生产、人事、信息等各方面的管理目标和水平,以使顾客更加满意。随着高校审计工作内部和外部社会化环境等因素的不断变化,高校审计工作的目标、审计工作的方式、审计工作的重点、审计工作的流程等审计的方法和过程都处于动态变化中,这就要求高校审计工作能够有效根据内部和外部社会化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优化。同时,根据戴明教授提出的PDCA循环模式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审计工作本身是一个不断动态优化的过程,审计的结果本身为下一个审计循环提供宝贵的借鉴。因此,高校审计工作借鉴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有助于实现高校审计工作的不断优化和完善。
三、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高校审计工作管理体系建设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高校审计工作体系构建,应完善高校审计工作制度体系建设,建立高校审计工作全员参与机制,建立高校审计工作综合评价机制,建立高校审计工作結果优化机制。 1.完善高校审计工作制度体系建设。高校审计质量管理体系是指学校在审计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指引下,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所需要的技术、管理、人员和资源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系统,从而达到质量目标。通过高校审计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应用,有利于为高等教育提供科学的管理体系,使高校在科研资源使用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和依据,有利于面向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完善高校审计工作制度体系建设,应强化相关法规等制度建设的全面性,同时提高各种制度之间的兼容性,以保障高校审计工作系统的高效运转。
2.建立高校審计工作全员参与机制。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分析,关系高校审计工作结果的群体主要有高校上级行政主管部门、高等院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化主体等,只有他们的全面参与才能为高校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提供驱动力。例如在高校审计工作组织和管理体系中,可以吸收高校上级行政主管部门、高等院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化主体等作为审计工作组成人员。又如,在高校审计评价工作中,可以建立高校自评、学生评价、社会评价、教育主管部门评价等评价主体机构,从而保证高校内部审计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3.建立高校审计工作综合评价机制。建立高校审计工作综合评价机制,有利于体现高校审计的工作价值。通过高校审计工作绩效评估,能够极大地发挥审计工作的导向性,引导高校形成自主提高经济管理活动效率和效益的内在激励机制,树立起各个高校在利用各种财力资源等过程中的竞争意识和质量意识,通过建立高校基于审计结果的科研资源分配机制,有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在建立高校审计工作综合评价机制方面,应尽量建立定量化评价体系,从而有利于对高校审计结果进行排序,并为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提供依据。
4.建立高校审计工作结果优化机制。根据戴明教授提出的PDCA循环模式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审计工作本身是一个不断动态优化的过程,审计的结果本身为下一个审计循环提供宝贵的借鉴。因此,高校审计工作借鉴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有助于实现高校审计不断优化和完善。高校审计工作持续优化机制建设,应根据审计结果和审计工作过程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优化激励,不断优化审计工作制度体系、审计工作目标和审计工作过程,从而发挥上一个审计工作循环对下一次高校审计工作的指导性和借鉴性作用。
四、结语
高校审计工作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应用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提高高校审计的全面性,提高高校审计的全员性,提高高校审计的改进性。基于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高校审计工作体系构建,应完善高校审计工作制度体系建设,建立高校审计工作全员参与机制,建立高校审计工作综合评价机制,建立高校审计工作结果优化机制。同时,网络化和信息化的高度发展对进一步提高和完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可能,特别是在各种移动媒介高度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多主体共同参与的高校内部监督管理新常态,能够实现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的实时化和动态化管理,既有助于对违规行为形成威慑,也有助于发现审计线索,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益。因此,建立基于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高校审计工作信息化系统将是后续研究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葛静.我国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可行性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6.
[2] 龚益鸣.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 李昆,时现,屈耀辉.企业内部审计柔性品质构建案例研究——基于组织结构与学习机制的视角[J].中国内部审计,2011,(4):10-13.
[责任编辑 刘兆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