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话“拜年”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03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像我们平常写作文,凡是写到时间过的快,一定会写“岁月如梭、白驹过隙、逝者如斯”等,真的,一晃,2017年就快完了。岁末年初之余,我们怀念快要过去的一年,同时我们也翘首企盼新年的来到,新年有新希望,谁不期盼?
  新年最让人激动的肯定是红包。“三大姑四大姨五大叔六大婶,拜年、拜年了,红包拿来”,你想想,这是多么直白、多么让人垂涎的事儿。但这里我要讲的不是“红包”,而是为什么我们有新年拜年的风俗礼仪。
  这里说的新年是指我国农历新年。辛亥革命前我国只有农历,没有现在的阳历,也就是公历。我国是个有几千年历史的国家,一直以农耕为主,所以我们实行并习惯于农历纪年。实际上我们说的农历,真正应该称为夏历——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历法”。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孙中山从上海到南京就职前一天,南京参议院决定改用阳历,并以中华民国纪年。但阴历相沿已久,且有利于安排农事,因此,民间仍偏重阴历。解放初期,我国还是农业大国,故通过报纸改名“农历”。中国是大国,不但人口多,地域广,而且中国人一向习惯于走四方,去异域,所以我们的农历也被世界人民所熟悉。
  新年来到,打个招呼,“岁岁平安”,然后道声“年年有余”。为什么新年祝福“平安”呢?原因是过去人们处于蛮荒时代,对世界的认识是朦昧的。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为“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道平安吉祥。传说只是传说,但是新年互道祝福,我国早有这个习俗。
  据历史考证,作为岁首年初的朝贺,古已有之,秦汉以来,大为兴盛。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谓正旦,……洁祀祖祢,进酒降神毕,……子妇曾孙各上椒柏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官府僚属也互相走访拜贺。《后汉书·吴良传》:(良)初为郡吏,岁旦与掾吏入贺(太守)门下。至南北朝时期,则“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到宋代,拜年不仅是民间普通百姓祝贺新年、交流思想、增强家族团结的一种形式,也是上层社会联络感情、扩大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据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士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民间亲友之间的拜年大多是出于真心实意,希望亲人在新的一年事事如意,身体健康。上层社会拜年则更多是一种礼节性的交往,并且士大夫已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 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清波杂志》里所言的“名刺”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到了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其贺年片设计更加完美、精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吉祥如意”的祝辞。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即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点石斋画报》中的清朝官府新年团拜图就是清朝官员集体拜年活动的记录。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道:“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此外,清代的贺年片称为“拜帖”。拜帖奉送时,要放入一个精致的锦盒,以表示隆重。这个锦盒叫做“拜盒”。如果登门拜访,主人在前,仆人抱着拜盒在后。那拜盒上系有红缎,显得气派、庄重而又喜庆。
  民国以后,开始有了印制的贺年片,其内容格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也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电报、电话、短信、微信拜年等方式各异,当然,最好玩的还是微信抢红包了。
  拜年有很多讲究和忌讳,切不可闹出笑话。这里要说说春节拜年手势应该怎么做?拜年手势基本上都是按照“男左女右”,中国自古便有“男左女右”的区分,这与中国哲学的阴阳思想有关:男子刚烈,属阳于左,女子温柔和顺,守阴于右。因此,拜年手势有讲究,男女有别,千万不能错。男子拜年姿势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为右手是攻击手,包住以示善意,没有攻击的意思;女子则相反,但不抱拳,只压手。这和自古“男左女右”传统一脉相承。如左右手弄反的话,那可是哀拳,报丧、求饶才用。“男左女右”的习俗还和古代人的哲学观关系非常紧密。在传统文化的概念里,宇宙中贯通事物的两个对立面就是阴阳。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长短、上下、左右等等。古人将其归类分为大、长、上、左为阳,小、短、下、右为阴。阳者刚强,阴者柔弱。人的性格,男子刚强属于阳于左,女子温柔属于阴于右。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对右拳或包或盖,这样的作揖手势是“吉祥”。中国古代有以左为尊的说法,作揖时,左手在上,以“左”示人,表示真诚与尊敬。反之,右手抱左手则为“凶拜”,一般用于喪礼。两个大拇指要并齐,不能左手的压了右手,或右手的压了左手。拜年时手晃三下即可。
  拜年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礼仪。在信息网络化的当下,我们要做新人,有新的礼仪、新的方式来拜年;但是传统的、民族的、好的东西也应该继承传扬。
其他文献
民族文化,很大程度上由历代书生创造、整理、传承。他们的心血浇灌了传统文化这棵参天大树。了解书生的人生轨迹,领略文人的傲然风骨,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古书中的书生”命题意图即如此。陈嘉妹同学写书生的道义,文人的气息,展示了中国古代书生的精神境界、人生追求。内容丰富,饱满;点面结合,繁、简用笔恰当。可打96分。郝婷婷同学写书生的生存状态、款款深情,以及书生儒雅、潇洒、正直的品性
期刊
仿佛刚出于东山之上的月亮倾洒下的月光,书生着一件青衫从桥头下来;发出雨打树叶般地声响,他清脆地吟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歡喜地从杏花树旁边走过,“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他用柔软的字,把世间的美丽诉给万物生灵。听来自远古的声音,脑中便有千百个古代书生向我们走来。  有哲人说:“人生的最佳状态,是保持轻度的贫困。”确实,古时书生大抵不富有,甚至贫穷。陶渊明归隐之后要“种豆南山下”;柳
期刊
每月有那么一天,没任何作业,这可能是多数孩子的“小梦想”。对山东师大中建长清湖实验学校的孩子来说,这一梦想要成真了!10月17日,该校少代会上,四年级学生提议,每月有一天属于自己的“无作业日”,“提案”获校长批准。该校将引导孩子合理规划“无作业日”。  【述评】 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时光除了游戏,更多的就是写不完的作业和上不完的培训班。同样是近日的一则新闻,一位母亲因为孩子没有把作业带回家,而把
期刊
“看书啊?”店老板询问道。  “嗯。”我没抬头,视线被那文字牵引着走。  “不买?”  我脸一红,欲放下书。  “不買也可以看的。”  就这样我与《目送》尴尬地邂逅。  前方,蓝色的大巴车像将与父母分离的啜泣的孩童——车身抖动着,伴随哀怨的低吟。我抬起沉甸甸的双眼,装着满肚的忧伤,笨笨地向大巴跑去。  “还要买点零食吗?”爸爸踮起脚,询问就窗而坐的我。我挤出一个笑容:“不用了,够多了。”  “手机
期刊
嘿,我曾经是不是见过你?在平淡无奇的日子里,在水雾蒙蒙的柏油路上,亦或是,在冒着热气的午餐店……除了擦肩之缘,我对你一无所知,如同你也不会去刻意记得我的面孔一样。如果说前世一千次的回眸才换来今世的一次擦肩而过,那么当我的人生轨道与这些人交会时,哪怕只是作为彼此毫不相干的路人,又耗尽了前世多少的缘分?  盛夏的公交车燥热而拥挤,我困在这铁罐头里,忍受罐头里的肉块推来搡去,肉里淌出酸臭的酱汁,令人作呕
期刊
满分作文绝不是靠运气碰巧获得的——即使是碰巧,“偶得”的背后一定有一双“妙手”,“妙手”的背后一定有深厚的素养积淀。  “既看大模样,又见小智慧”,是中考阅卷时老师们评定满分作文的主要抓手。“这里,也是我的舞台”,是2017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作文题。这样的文题对考生而言,要想写成满分作文,就必须将“大模样”端正到位,即准确地把握审题与立意。文题涉及的关键词有四个,“这里”“也”“我”“舞台”。“这
期刊
傍晚,迎着第一抹艳丽的晚霞,信步在羊肠小道,茉莉、米兰香气袭人,满树白色小花惹人爱怜。清风拂拂,把一个个小小的音符送到我耳边,仔细聆听:“罗香恨,潇湘夜雨,听樵楼打罢了初更时分……”  哦!淮剧,在家乡时常可以听到,今天再次入耳,仍觉它舒缓平淡,纤尘不染。听到它,被封存的记忆一下子可以变得鲜活如初。可以具体到故乡的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甚至是桌上的每一缕木纹,每一块污斑。淮剧声,如阳光一样
期刊
文学家的成名,并非一蹴而就,他们往往经历常人难以忍受的生活磨难。就拿他们在体验生活时那么痴迷地进入角色的镜头来看,便可窥知一般了。这里辑录几则小故事,也许对你有所启迪。  ☆施耐庵观虎  崇山峻岭,古木参天,林中阴森森的,施耐庵来到一棵大树前看了看,就顺着树干爬了上去,坐在树枝上,机警地观察四周,像是在等待什么。突然,一只梅花鹿“嗖”地从眼前窜过,紧接着传来一声雷鸣般的虎啸,从林中跳出一只斑斓猛虎
期刊
岁月若是凝固的诗篇,你我的相遇便是最美的花瓣,承载着平淡中的小诗,清香溢远……  平淡的童年生活,却谱写了篇篇难以忘怀的小诗。儿时的我最爱吃姥姥做的桂花饼。八月的暖风吹进了农家小院,吹醒了满树的小桂花。  姥姥拿起竹竿敲打着枝干,轻轻敲打便撒落一地白花,再用清水反复淘洗,放入油锅来回翻炒。金黄的饼上烙满了白色小花,再配上点点嫩绿的芽,不用吃,光看着就很享受了。轻轻咬上一口,满口的芳香,鲜透了牙。姥
期刊
审读2017年徐州市中考作文题“平淡中也有诗”,有三个关键词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一是“平淡”,它包含的意思大致有:人的品性淡泊;事情平常,没有曲折;诗文、书画风格自然而不加雕琢。知晓这些意思,是不是便有了写作的方向?二是“也”字,这个限制语很有作用,它提醒我们“平淡”的人或事或其他方面,可能一直是被“我”忽视的。三是“诗”,它可以指具体的诗句、诗作,还可以理解为抽象的诗意、诗心等,从中考作文的要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