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以电脑多媒体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有机结合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正走进课堂,构建起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与数学课的结合,正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使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带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培养了他们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深入钻研教材,充分运用电教媒体,努力探索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准确抓住切入点,恰当运用多媒体,实现素材共享,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活化学生思维,降低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和成绩。今天,我就如何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创高效课堂教学浅谈个人的体会。这个体会我概括为“一个做法两个实现”。
一个做法:抓住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内容教学的结合点进行辅助教学。
信息技术以其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兼备、动静结合等诸多优势深受广大教师的青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准确把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时机,并恰当地应用,就能发挥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最大功效。通过实践,我认为信息技术应在以下五个关键处“应用”最佳,能使数学教材活动起来。
在教学的重点处,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则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如教学“相遇问题”时,其要点是:一是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二是在能正确分析此类问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解答此类问题。如教学时,我们设计这样的动画:有两辆汽车,有动画显示两车相遇的全过程。如果这样分解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a时间——同时;b地点——两地;c方向——相对;d——结果——相遇。待学生掌握了这些特征后,进一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弄清楚速度和、相遇时间、相距距离等概念的含义。这样的动画演示突破了重点与难点。学生对行程问题特征有了一个很形象很具体的认识,解答起来也得心应手。
在学生思维困惑处应用信息技术,既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也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激活。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后,出示这样一题:把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将此红色正方体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块,一共可以切多少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呈现“切割”、“旋转”、“提取”等动态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这其间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象在在文字表达的抽象处借助信息技术,通过生动的动画演示,把由枯燥、抽象的文字为表达形式的内容变成了图文、声形并茂的活教材,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两个实现:
一、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使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实现有效转变。
在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以“学”为中心的交互方式、教学方式有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教学方式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逐渐向以“学”为中心转变。
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改革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多媒体课件是利用符号、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媒体描述的教学信息,它能够按照教学设计的要求引导学生通过人机交互作用展开学习过程,使学生多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想像力,优化课堂结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课始呈现激发兴趣。
新课引入,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巧妙使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能够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让他们迫不及待地获取新知识的欲望,从而实现主动思考。通过课题研究得出,主要有这样几种引用形式:创设故事化情境;创设游戏情境;创设生活情境等。如:教学《圆的知识》,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看电脑演示的动画片,小猴、小兔等四个动物在进行自行车比赛,在比赛没结束时让学生猜一下,最后谁得第一?为什么?这样引入新课,既利用了知识的迁移,又渗透了生活实际问题,探索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2、课中呈现突破难点。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认识规律的形象性造成了学生认识上的矛盾,特别是难点的突破、重点的处理、方式、方法问题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程度,而妙用信息技术,产生了事半功倍之功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特别是立体几何图形的教学,要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而空间观念的形成,有赖于想象。例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认识》时,我可以先出示火柴盒、木箱等长方体实物,然后用电脑中的“画图”来将它们画出来,同样用“画图”来着色、闪烁等方式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顶点、棱的个数。从而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知材料,为大胆合理的想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大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展了交流的渠道,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实现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有效整合,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是一个组织者、促进者、网上资源的提供者、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时,要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和生动的实践材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觉参与探索过程。如,“元、角、分的认识”是二年级教材中较难掌握的内容,传统的教学常常使学生囫囵吞枣,难以用课本上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我们专门设计了一份调查报告表,让学生分小组到超市去了解,再根据学生的报告,创设一个“虚拟超市”的情境,利用网络,让学生进行“网上购物”,学生兴奋不已,都迫不及待地想做网上“顾客”,根据电脑显示,学生可以自己充当售货员,点击食品到秤上去称,然后根据单价算出金额。也可以是“顾客”,自由去花钱购物,将手中的钱计划着用,学生学习热情达到高潮。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既学到了教学知识,又接触了生活知识,还学会了网上浏览和网上购物知识,促使每个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通过网络紧密联系在一起,缩短了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长了学生的才干,使学生自主探索精神得到发扬,课堂学习效率大大增强。
回顾几年来,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教学实践,使我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绩,今后,我还将不断改进完善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的方法,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努力探索。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以电脑多媒体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有机结合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正走进课堂,构建起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与数学课的结合,正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使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带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培养了他们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深入钻研教材,充分运用电教媒体,努力探索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准确抓住切入点,恰当运用多媒体,实现素材共享,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活化学生思维,降低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和成绩。今天,我就如何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创高效课堂教学浅谈个人的体会。这个体会我概括为“一个做法两个实现”。
一个做法:抓住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内容教学的结合点进行辅助教学。
信息技术以其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兼备、动静结合等诸多优势深受广大教师的青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准确把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时机,并恰当地应用,就能发挥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最大功效。通过实践,我认为信息技术应在以下五个关键处“应用”最佳,能使数学教材活动起来。
在教学的重点处,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则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如教学“相遇问题”时,其要点是:一是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二是在能正确分析此类问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解答此类问题。如教学时,我们设计这样的动画:有两辆汽车,有动画显示两车相遇的全过程。如果这样分解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a时间——同时;b地点——两地;c方向——相对;d——结果——相遇。待学生掌握了这些特征后,进一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弄清楚速度和、相遇时间、相距距离等概念的含义。这样的动画演示突破了重点与难点。学生对行程问题特征有了一个很形象很具体的认识,解答起来也得心应手。
在学生思维困惑处应用信息技术,既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也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激活。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后,出示这样一题:把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将此红色正方体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块,一共可以切多少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呈现“切割”、“旋转”、“提取”等动态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这其间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象在在文字表达的抽象处借助信息技术,通过生动的动画演示,把由枯燥、抽象的文字为表达形式的内容变成了图文、声形并茂的活教材,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两个实现:
一、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使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实现有效转变。
在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以“学”为中心的交互方式、教学方式有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教学方式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逐渐向以“学”为中心转变。
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改革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多媒体课件是利用符号、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媒体描述的教学信息,它能够按照教学设计的要求引导学生通过人机交互作用展开学习过程,使学生多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想像力,优化课堂结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课始呈现激发兴趣。
新课引入,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巧妙使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能够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让他们迫不及待地获取新知识的欲望,从而实现主动思考。通过课题研究得出,主要有这样几种引用形式:创设故事化情境;创设游戏情境;创设生活情境等。如:教学《圆的知识》,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看电脑演示的动画片,小猴、小兔等四个动物在进行自行车比赛,在比赛没结束时让学生猜一下,最后谁得第一?为什么?这样引入新课,既利用了知识的迁移,又渗透了生活实际问题,探索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2、课中呈现突破难点。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认识规律的形象性造成了学生认识上的矛盾,特别是难点的突破、重点的处理、方式、方法问题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程度,而妙用信息技术,产生了事半功倍之功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特别是立体几何图形的教学,要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而空间观念的形成,有赖于想象。例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认识》时,我可以先出示火柴盒、木箱等长方体实物,然后用电脑中的“画图”来将它们画出来,同样用“画图”来着色、闪烁等方式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顶点、棱的个数。从而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知材料,为大胆合理的想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大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展了交流的渠道,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实现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有效整合,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是一个组织者、促进者、网上资源的提供者、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时,要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和生动的实践材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觉参与探索过程。如,“元、角、分的认识”是二年级教材中较难掌握的内容,传统的教学常常使学生囫囵吞枣,难以用课本上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我们专门设计了一份调查报告表,让学生分小组到超市去了解,再根据学生的报告,创设一个“虚拟超市”的情境,利用网络,让学生进行“网上购物”,学生兴奋不已,都迫不及待地想做网上“顾客”,根据电脑显示,学生可以自己充当售货员,点击食品到秤上去称,然后根据单价算出金额。也可以是“顾客”,自由去花钱购物,将手中的钱计划着用,学生学习热情达到高潮。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既学到了教学知识,又接触了生活知识,还学会了网上浏览和网上购物知识,促使每个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通过网络紧密联系在一起,缩短了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长了学生的才干,使学生自主探索精神得到发扬,课堂学习效率大大增强。
回顾几年来,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教学实践,使我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绩,今后,我还将不断改进完善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的方法,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