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安市是国家级贫困县,处于大兴安岭南麓扶贫片区,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大安市委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党建带扶贫、以扶贫促党建,切实把组织资源转化为精准脱贫优势,把组织活力转化为精准脱贫动力,以党建工作新成效推进精准扶贫、促进精准脱贫。经过4年的努力,全市94个重点贫困村已全部退出贫困村序列。
落实责任、传导压力,凝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大安市委精心谋划、精准发力,突出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脱贫攻坚扎实深入开展。一是责任落实到位。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构建了扶贫包保体系,细化任务分工,将重点任务压实到市级领导和包保部门肩上。市级领导带头包乡驻村,对全市脱贫工作进行覆盖式调研指导和督促检查;分别与18个乡镇和18个责任部门签订责任状,明确目标责任。二是包保帮扶到位。落实“五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制度,始终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在基层一线第一时间发现和解决问题。强化部门包保,组织市、乡、村三级干部包乡包村包户包人,向建档立卡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实现全覆盖。切实加强对扶贫一线干部的监督管理,不脱贫不脱钩。三是督查指导到位。建立“七项工作制度”,实行“六化管理机制”,成立了由3名市级领导任组长的督查组,分片督查,对乡镇党委责任落实不力、驻村工作隊包保措施不实、第一书记履职不够等问题盯紧不放、跟踪整改。
选优配强、实干担当,构建脱贫攻坚人才保障。大安市委紧紧围绕“脱贫摘帽”目标排兵布阵,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制胜优势,将优秀的干部资源向脱贫攻坚一线集中。一是在选用上突出“优”。抓好“三大书记”队伍建设,以乡村换届为契机,针对乡镇党委正职这个“关键”,将8名政治素质过硬、经过多岗位锻炼、领导经验丰富、熟悉农村工作的优秀干部选拔到这个“关键”岗位上来。择优选拔38名脱贫攻坚实绩突出的乡镇事业编制人员、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大学生村官等进入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村党组织书记由市委组织部备案管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干部人才支撑。二是在培训上突出“全”。紧密结合脱贫攻坚需要,大力加强对干部的专业化能力建设,举办“党建+扶贫”培训班,提升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能力水平。对建档立卡贫困村第一书记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利用“e支部”“大安党建”微信公众号等开展学习交流,有效提升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在作风上突出“实”。严格按照贫困户建档立卡“1121”工作程序,推行五步工作法,包保乡镇的市级领导带领包保部门和驻村工作队,逐个对接乡镇,逐一进驻村屯,逐户逐人摸底核实,组织开展了“七查七看四上墙、落地入户自检自改”“扶贫对象动态管理交叉互验”“进村入户核查”等活动,做到应纳尽纳、应出则出。
固本强基、引领助力,加快脱贫攻坚前进步伐。大安市委在强支部、兴产业、促引领上下功夫,带动贫困群众积极投身脱贫实践。一是强化基层基础。采取财政投、部门帮、党费出、乡镇补、集体拿等多种方式,村级组织规范化服务建设实现3年任务2年完成,远程监控和电商服务站建设实现2年任务1年完成。村均运转经费19.92万元,村级党组织实现了有钱办事,有能力办事。二是强化载体设计。创新开展了“千名干部驻百村进万户”百日行动,确定了“住、调、谋、帮、送、讲、验”七项重点工作任务,组织1056名干部深入村屯抓党建、谋发展,送温暖、解民难。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开展“净化美化绿化行动”,打造美丽村部,在村屯环境整治工作中发挥了示范先行作用。开展“第一书记代言”活动,通过“e支部”“大安党建”微信公众号、大安通讯、大安电视台等媒体,全面推介所在村及乡镇的产业项目和农副产品,助力群众增收致富。三是强化产业扶持。推行“支部+乡土人才”“支部+合作社”“支部+电商+贫困户”等党建扶贫模式,着力打造“土专家”、发展“农老板”,促进贫困户增收。借助“电商进农村”示范县项目,与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台深度合作,建立大安特色馆,依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新建电商服务中心和200家农村电商服务站,助力贫困户开办“千家网店”致富。全市实现了种养产业、庭院经济、光伏项目、电商扶贫、生态扶贫脱贫产业项目“五重叠加覆盖”,每户贫困户至少发展2个以上脱贫产业项目。四是强化示范带动。发挥项目支书、党员致富能手帮带作用,使黄菇娘、无土栽培西红柿、西甜瓜、肉鸡等特色种养优势产业成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新来源。
激励引导、后盾支撑,提升脱贫攻坚实际成效。大安市委在宣传引导、资金投入、政策保障上用实劲,不断增强扶贫效果。一是抓宣传重激励。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并举,着力激发内生动力,坚决防止“养懒汉”现象。组织村党组织书记、第一书记采取辅导授课、入户宣讲等措施,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中央和省、市关于脱贫攻坚的政策举措,引导贫困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全面提高“智志双扶”效果。二是抓投入促增收。按照“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思路,全面整合、撬动各类资金,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市财政列支补贴资金1600万元,扶持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充分利用生态护林员管护补助资金和草原保护产业扶贫项目等带动贫困户增收。三是抓落实强保障。落实国家和省、白城市资助政策,投入资金730余万元,资助学生7196人次,“雨露计划”累计投入355.5万元,受益1695人次,全市贫困家庭子女无因贫辍学问题。全面建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保障“五道防线”,实现签约服务全覆盖。推进危房改造,全部完成改造任务,退出贫困村、贫困户安全住房率100%。落实各项基本社会保障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及时纳入低保范围,并将农村低保标准调整至3600元/年,实现“两线合一”。
落实责任、传导压力,凝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大安市委精心谋划、精准发力,突出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脱贫攻坚扎实深入开展。一是责任落实到位。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构建了扶贫包保体系,细化任务分工,将重点任务压实到市级领导和包保部门肩上。市级领导带头包乡驻村,对全市脱贫工作进行覆盖式调研指导和督促检查;分别与18个乡镇和18个责任部门签订责任状,明确目标责任。二是包保帮扶到位。落实“五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制度,始终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在基层一线第一时间发现和解决问题。强化部门包保,组织市、乡、村三级干部包乡包村包户包人,向建档立卡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实现全覆盖。切实加强对扶贫一线干部的监督管理,不脱贫不脱钩。三是督查指导到位。建立“七项工作制度”,实行“六化管理机制”,成立了由3名市级领导任组长的督查组,分片督查,对乡镇党委责任落实不力、驻村工作隊包保措施不实、第一书记履职不够等问题盯紧不放、跟踪整改。
选优配强、实干担当,构建脱贫攻坚人才保障。大安市委紧紧围绕“脱贫摘帽”目标排兵布阵,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制胜优势,将优秀的干部资源向脱贫攻坚一线集中。一是在选用上突出“优”。抓好“三大书记”队伍建设,以乡村换届为契机,针对乡镇党委正职这个“关键”,将8名政治素质过硬、经过多岗位锻炼、领导经验丰富、熟悉农村工作的优秀干部选拔到这个“关键”岗位上来。择优选拔38名脱贫攻坚实绩突出的乡镇事业编制人员、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大学生村官等进入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村党组织书记由市委组织部备案管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干部人才支撑。二是在培训上突出“全”。紧密结合脱贫攻坚需要,大力加强对干部的专业化能力建设,举办“党建+扶贫”培训班,提升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能力水平。对建档立卡贫困村第一书记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利用“e支部”“大安党建”微信公众号等开展学习交流,有效提升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在作风上突出“实”。严格按照贫困户建档立卡“1121”工作程序,推行五步工作法,包保乡镇的市级领导带领包保部门和驻村工作队,逐个对接乡镇,逐一进驻村屯,逐户逐人摸底核实,组织开展了“七查七看四上墙、落地入户自检自改”“扶贫对象动态管理交叉互验”“进村入户核查”等活动,做到应纳尽纳、应出则出。
固本强基、引领助力,加快脱贫攻坚前进步伐。大安市委在强支部、兴产业、促引领上下功夫,带动贫困群众积极投身脱贫实践。一是强化基层基础。采取财政投、部门帮、党费出、乡镇补、集体拿等多种方式,村级组织规范化服务建设实现3年任务2年完成,远程监控和电商服务站建设实现2年任务1年完成。村均运转经费19.92万元,村级党组织实现了有钱办事,有能力办事。二是强化载体设计。创新开展了“千名干部驻百村进万户”百日行动,确定了“住、调、谋、帮、送、讲、验”七项重点工作任务,组织1056名干部深入村屯抓党建、谋发展,送温暖、解民难。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开展“净化美化绿化行动”,打造美丽村部,在村屯环境整治工作中发挥了示范先行作用。开展“第一书记代言”活动,通过“e支部”“大安党建”微信公众号、大安通讯、大安电视台等媒体,全面推介所在村及乡镇的产业项目和农副产品,助力群众增收致富。三是强化产业扶持。推行“支部+乡土人才”“支部+合作社”“支部+电商+贫困户”等党建扶贫模式,着力打造“土专家”、发展“农老板”,促进贫困户增收。借助“电商进农村”示范县项目,与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台深度合作,建立大安特色馆,依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新建电商服务中心和200家农村电商服务站,助力贫困户开办“千家网店”致富。全市实现了种养产业、庭院经济、光伏项目、电商扶贫、生态扶贫脱贫产业项目“五重叠加覆盖”,每户贫困户至少发展2个以上脱贫产业项目。四是强化示范带动。发挥项目支书、党员致富能手帮带作用,使黄菇娘、无土栽培西红柿、西甜瓜、肉鸡等特色种养优势产业成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新来源。
激励引导、后盾支撑,提升脱贫攻坚实际成效。大安市委在宣传引导、资金投入、政策保障上用实劲,不断增强扶贫效果。一是抓宣传重激励。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并举,着力激发内生动力,坚决防止“养懒汉”现象。组织村党组织书记、第一书记采取辅导授课、入户宣讲等措施,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中央和省、市关于脱贫攻坚的政策举措,引导贫困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全面提高“智志双扶”效果。二是抓投入促增收。按照“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思路,全面整合、撬动各类资金,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市财政列支补贴资金1600万元,扶持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充分利用生态护林员管护补助资金和草原保护产业扶贫项目等带动贫困户增收。三是抓落实强保障。落实国家和省、白城市资助政策,投入资金730余万元,资助学生7196人次,“雨露计划”累计投入355.5万元,受益1695人次,全市贫困家庭子女无因贫辍学问题。全面建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保障“五道防线”,实现签约服务全覆盖。推进危房改造,全部完成改造任务,退出贫困村、贫困户安全住房率100%。落实各项基本社会保障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及时纳入低保范围,并将农村低保标准调整至3600元/年,实现“两线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