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成都地区5岁以下腹泻患儿A组轮状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四川地区A组轮状病毒的防控及疫苗研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集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2008年1月至2015年6月5岁以下急性腹泻住院患儿粪便标本,送四川省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所检测,记录临床资料。提取粪便标本病毒核酸,利用ELISA法检测A组轮状病毒抗原,反转录(RT)-PCR进行基因分型。
结果检测粪便标本共计2 122份,检出病毒标本1 210份(男843例,女367例),A组轮状病毒总体检出率为26.3%(558/1 210例),2009年后占病毒性腹泻比例较前有所降低。7~12月龄为主要感染人群,11-12月份为流行季节。成都地区儿童G分型总体分布以G1型所占最高,其次为G9型与G3型:G1型在2010年出现流行高峰;G3型的流行位于中等强度;G2型于2012年出现小高峰;G9型在2011年之后呈陡然上升趋势,成为2012年至2015年的优势G分型。P分型总体以P[8]型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P[4]型:P[4]型的流行处于中等强度,2011年至2012年较前稍有增高;P[10]型仅在2009年出现一过性流行高峰。G/P组合总体以G9P[8]最多见,其次是G1P[8]、G3P[8]和G2P[4]。G3P[8]在2008年为优势株,但之后降低,在2012年至2013年较前增加;同时G1P[8]在2009年后逐渐增加,为2009年至2011年优势株,但2012年及以后其优势地位逐渐被G9P[8]取代。轮状病毒感染患儿较易合并呼吸道症状和肝功能、心肌损害。
结论成都地区A组轮状病毒仍为5岁以下腹泻患儿主要病原,但近年较前下降。G9型于2012年后明显增多,P分型总体仍以P[8]型所占比例最高,2012年后以G9P[8]为优势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