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笛上三调”不是一个简单、孤立的乐学概念,而是历史上已有的“相和三调”“清商三调”的延续和拓展,是秦汉以来古代“旋宫”理论和技法在“律笛”上的实践性探索。“正声调
【基金项目】
: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传统‘宫调’术语考释”(项目编号:17BD072)的主要成果之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笛上三调”不是一个简单、孤立的乐学概念,而是历史上已有的“相和三调”“清商三调”的延续和拓展,是秦汉以来古代“旋宫”理论和技法在“律笛”上的实践性探索。“正声调”“下徵调”“清角调”术语的正式提出和使用,说明中国传统宫调理论话语体系中的“调关系”原理早在魏晋之前就已经形成,同时标志着与此相关的乐调实践不断发展和相对成熟。中国历史上的“三调”之名以及所形成的“调关系”原理,丝毫不逊色于西方的“主调”“属调”“下属调”概念,而且比西方的“近关系调”话语体系要早大约1400余年。
其他文献
为解决线状河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长期停留在均一性核算,难以体现空间差异性的问题,整合高精度遥感数据和常规数据,区分源于河槽、滩地和河流整体3种空间的生态系统服务类
于润洋先生于1993年正式提出并实践了“音乐学分析”理论,2008年的专著《悲情肖邦》以“悲情”作为核心美学内涵,在波兰国家命运与个人情感转变的大背景中探讨肖邦音乐中“悲
张载,字子厚,“北宋五子”之一,后人尊称其为张子。他向以知礼教礼为世人熟知,而在儒家教化体系中往往礼乐一体,故张子对乐教也有所论述。首先,他从重构儒家哲学本体论、宇宙
民族化是中国大提琴艺术发展的关键问题。自百年前大提琴艺术传入中国后,民族化发展既曾获得成功,也曾走进误区,经验和教训并存。新时期大提琴发展环境发生了全新的变化,有必
符号隐喻是客家文化里一种重要的思想表达方式,客家人常常通过不同符号的传递与表达来承载与之相对应的特定含义。客家唢呐“七盏灯”的命名,载灯、送灯等表演形式是客家民俗
我国的钢琴即兴伴奏在教学、演奏方面已基本形成了规范完整的教学体系。钢琴即兴伴奏对于普通高校钢琴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对以后的应聘、教学以及社会艺术活动都有很大
两晋时期佛教音乐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士人与僧人的交游往来之中。这其中的代表是名士孙绰之《喻道论》,与名僧慧远之《沙门不敬王者论》。以这两部文献为基础,对其中的佛教音
持续了五十多年的哈佛零点计划,不仅推动了美国的教育改革,同时也对世界教育改革产生很大影响,“多元智能理论”是其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艺术推进”课程是零点计划非常
音乐教学实践与师资建设是音乐教育的基础环节。通过阅读与分析中国近代音乐教学实践与师资建设的有关文献,可以从实践层面把握当时中国音乐教育的情形。同时,通过对当时中国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陕西陆续涌现了一批富有西部音乐文化气息的专业作曲家,他们通过专业院校系统的学习,汲取西方专业作曲技术,并从我国民族民间传统音乐中,特别是在西北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