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随着教育模式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探究性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越来越凸现出理论教学所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有探究才有创新,有探究也才能真正全方位地掌握,评价一个实验。为培养出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用型人才,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我认为教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精心备课,构思实验
在新课程背景下,实验不仅仅局限于是对前人经验的验证和重复,而更重要的是要有所完善,更要有所创新,而教师的巧妙构思应是上好一堂实验课的灵魂所在。构思得好,可以引导学生既能全面地掌握知识,又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带给他们极大的成就感。因此,在课前教师应该先认真构思,可以试着把一些课堂上的演示实验环节设计成探究实验,并在恰当处巧妙地设疑启思,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急于想“动手”的强烈欲望。为此,教师应该备好实验。备实验,我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备实验的目的,要求,明确“干什么”,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标准。(2)备实验技能技巧,在高中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仪器连接,组装方法之后,老师在备实验时首先应该多想一想:安全性如何?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如何指导学生解决?如:加热制气体时会不会引起倒吸?尾气怎么处理?杂质气体可能会有哪些?如何除去,如何收集等一系列问题。(3)备实验操作的规范性,重点地方应及时给予学生点拨,启发。(4)备课本实验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和完善。(5):备实验条件和实验的可操作性,及早准备。
二、实验课中,教师应扮演好教练员的角色
(一)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实验操作是化学课最经典、最刺激、最具开发性的动手方式,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除学生实验外,还可以把演示实验中的某些环节交给学生去完成。如:配制一定体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氯化钠溶液,在讲清楚基本实验操作步骤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完成了。学生可以在操作中熟练托盘天平怎样使用?怎样读数?指针偏向左边或右边说明了什么?容量瓶怎样使用?规格怎样选择?溶液配制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怎样才能消除或避免实验误差等问题。经过学生动手操作,既加深了对实验的理解,还进一步增强了实验操作能力,更让他们体验到了一种充满探究意义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当然,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面带微笑,静静地观察,必要时予以恰当的启发,指导。
(二)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多问几个为什么或怎么办
此时,教师要善于启发,步步设疑,诱导学生不断地去思考完善实验。如:在用浓硫酸和无水乙醇制乙烯的实验过程中,学生们观察到混合液的颜色逐渐加深,我就趁机设疑如下:(1)为什么会变深?(2)变深的同时会发生哪些反应?(3)制得的乙烯气体纯净吗?可能会含哪些杂质气体?(4)如何除杂? (5)怎样收集乙烯?在我的步步设疑,启发引导之下,同学们纷纷讨论,得出答案:(1)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将乙醇碳化,有碳生成;(2)C 2H2SO4(浓)△=CO2↑ 2SO2↑ 2H2O. (3)制得的乙烯中含CO2,SO2等杂质气体,故不纯净。(4)可将混合气体通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中以除去CO2,SO2(5)乙烯与空气密度接近且不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在回答了上述问题之后,我又继续设疑: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乙烯中是否混有CO2,SO2等杂质气体?(1)先验证谁?现象是什么?许多学生回答:先验证SO2,用品红溶液;若品红溶液退色,则证明有SO2。(2)接下来怎么做?许多学生立即回答: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我笑了,问:对吗?接着启发:刚才只是验证是否有SO2,除干净了吗?噢,学生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忽略了一个重要细节,又经过一番思考讨论之后,回答:可将刚才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我马上又问:“对吗?”并且提示:CH2=CH2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会产生CO2;学生们又陷入了一番思考讨论当中,最后终于得出答案:将从品红中出来的气体先通过溴水,再通一次品红溶液,这时品红若不退色,再将剩余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还有CO2气体存在。经过这么一番启发·思考·讨论之后,同学们都变得非常兴奋,一套完美的试验方案在他们的脑海中已然形成。
三、善于总结,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结束时,教师应和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在本次实验中有哪些方面值得在以后的实验中注意或借鉴,又有哪些方面仍存在不足,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特别是在某些定量试验中,最终测得的结果经过计算与理论值不符,此时就更应该认真分析造成这些误差的原因:究竟是系统本身引起的误差呢?还是操作不当引起的误差?如何才能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小这些误差?测量数据该如何处理等。总之,实验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领域还有更丰富的知识需要我们引领学生去探索,培养操作能力强,又富有创新才能的优秀人才是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的永远的命题。
一、精心备课,构思实验
在新课程背景下,实验不仅仅局限于是对前人经验的验证和重复,而更重要的是要有所完善,更要有所创新,而教师的巧妙构思应是上好一堂实验课的灵魂所在。构思得好,可以引导学生既能全面地掌握知识,又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带给他们极大的成就感。因此,在课前教师应该先认真构思,可以试着把一些课堂上的演示实验环节设计成探究实验,并在恰当处巧妙地设疑启思,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急于想“动手”的强烈欲望。为此,教师应该备好实验。备实验,我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备实验的目的,要求,明确“干什么”,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标准。(2)备实验技能技巧,在高中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仪器连接,组装方法之后,老师在备实验时首先应该多想一想:安全性如何?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如何指导学生解决?如:加热制气体时会不会引起倒吸?尾气怎么处理?杂质气体可能会有哪些?如何除去,如何收集等一系列问题。(3)备实验操作的规范性,重点地方应及时给予学生点拨,启发。(4)备课本实验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和完善。(5):备实验条件和实验的可操作性,及早准备。
二、实验课中,教师应扮演好教练员的角色
(一)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实验操作是化学课最经典、最刺激、最具开发性的动手方式,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除学生实验外,还可以把演示实验中的某些环节交给学生去完成。如:配制一定体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氯化钠溶液,在讲清楚基本实验操作步骤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完成了。学生可以在操作中熟练托盘天平怎样使用?怎样读数?指针偏向左边或右边说明了什么?容量瓶怎样使用?规格怎样选择?溶液配制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怎样才能消除或避免实验误差等问题。经过学生动手操作,既加深了对实验的理解,还进一步增强了实验操作能力,更让他们体验到了一种充满探究意义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当然,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面带微笑,静静地观察,必要时予以恰当的启发,指导。
(二)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多问几个为什么或怎么办
此时,教师要善于启发,步步设疑,诱导学生不断地去思考完善实验。如:在用浓硫酸和无水乙醇制乙烯的实验过程中,学生们观察到混合液的颜色逐渐加深,我就趁机设疑如下:(1)为什么会变深?(2)变深的同时会发生哪些反应?(3)制得的乙烯气体纯净吗?可能会含哪些杂质气体?(4)如何除杂? (5)怎样收集乙烯?在我的步步设疑,启发引导之下,同学们纷纷讨论,得出答案:(1)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将乙醇碳化,有碳生成;(2)C 2H2SO4(浓)△=CO2↑ 2SO2↑ 2H2O. (3)制得的乙烯中含CO2,SO2等杂质气体,故不纯净。(4)可将混合气体通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中以除去CO2,SO2(5)乙烯与空气密度接近且不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在回答了上述问题之后,我又继续设疑: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乙烯中是否混有CO2,SO2等杂质气体?(1)先验证谁?现象是什么?许多学生回答:先验证SO2,用品红溶液;若品红溶液退色,则证明有SO2。(2)接下来怎么做?许多学生立即回答: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我笑了,问:对吗?接着启发:刚才只是验证是否有SO2,除干净了吗?噢,学生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忽略了一个重要细节,又经过一番思考讨论之后,回答:可将刚才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我马上又问:“对吗?”并且提示:CH2=CH2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会产生CO2;学生们又陷入了一番思考讨论当中,最后终于得出答案:将从品红中出来的气体先通过溴水,再通一次品红溶液,这时品红若不退色,再将剩余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还有CO2气体存在。经过这么一番启发·思考·讨论之后,同学们都变得非常兴奋,一套完美的试验方案在他们的脑海中已然形成。
三、善于总结,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结束时,教师应和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在本次实验中有哪些方面值得在以后的实验中注意或借鉴,又有哪些方面仍存在不足,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特别是在某些定量试验中,最终测得的结果经过计算与理论值不符,此时就更应该认真分析造成这些误差的原因:究竟是系统本身引起的误差呢?还是操作不当引起的误差?如何才能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小这些误差?测量数据该如何处理等。总之,实验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领域还有更丰富的知识需要我们引领学生去探索,培养操作能力强,又富有创新才能的优秀人才是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的永远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