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班集体,几十个学生,由于学生智力水平、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以及知识储备的差异,会表现出学习水平的参差不齐,其中,难免会有一部分学习基础特别差的学生,我们称之为“学困生”。这部分学生由于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归纳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导致其学习能力下降,学习成绩偏低。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否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面对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怎样才能逐步提高和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数学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尊重、理解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位学困生
教师的职责不仅是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善于传道,教师必须改变自己在全班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改变自己大讲特讲、学生侧耳倾听的课堂模式。教师要放低身段、俯下身子,深入学生之中,倾听学生的困惑,了解:他们的观点为什么会不同?他们的知识和困难的弱点在哪里?我能做些什么来降低知识的难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只有当教师课前走进了学困生的心灵,课堂上重视学困生的存在,课后能认真地辅导学困生,关心和尊重他们,使他们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不知不觉地连续获得熏陶和感染,进而爱上老师,爱上数学课程。
二、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学困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1.低起点,师生劳逸结合。俗话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磨刀不误砍柴工”。不同年级的数学课要有不同的教学密度,课堂设计既要给课堂教学带来快乐,又要尽可能减少学生的心理疲劳。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慢思考”,如低年级的拍手练习,中年级的数字接龙游戏,高年级数学故事的拓展,等。在课堂作业的设置应具有高低坡度,既要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习题,让优等生“吃得饱”,又要选择选择中等生“吃得好”的典型性试题,特别是要避免选择让学困生“吃不了”的错误性练习题。练习不要求数量和速度,只要求练习的质量,让学生能学一点,掌握一点,进而能运用一点。积少成多,逐步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
2.善于总结归纳,勤奋练习,培养数学学习习惯。除了思维上的差异外,大多数学生的差异主要集中在数学学习习惯上。比如,审题虎头蛇尾,粗枝大叶,导致计算错误不在少数;书写潦草,读题一目三行,运算过程文不对题;听课不会采用图表、知识树、逻辑符号、运算符号做课堂笔记;知识缺乏系统连贯;等等,凡此诸多表现,给我们数学老师的启发,就是要善于用数学语言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利用线段图、集合圈等训练,帮助学困生总结知识点。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困生认真细心的习惯,培养良好的数学感,提高学习效率。对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好中差学生分层互帮互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困生分组,为其提供学习工具和直观材料,让他们在动一动,做一做中接受内化抽象知识。教师要舍得花时间,有意识组织开展“一对一”“面对面”等互助活动,让结对的尖子生对学困生讲思路,说方法,使学困生夯实基础。数学课堂练习与实践是学生掌握和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抓住学困生对所学知识点容易遗忘这一弱点,及时进行课堂练习就显得更为重要。在课堂练习时,教师要让尖子生和学困生结成帮扶对子,让尖子生指导的学困生反复练,对比练,重点练,提高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
4.及时反馈,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阵地。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数学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只有通过学生主体内因的作用才能实现核心价值观质的飞跃。因此,数学教师要想尽办法来激发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解决困难时的刚毅。数学老师要善于抓住机会,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善于给予系统的指导,经常向学生讲述科学家和名人志士成长的故事,告诉学生要成才就必须要有志向,要让学生从科学家和名人志士的成长经历中获取克服困难的强大动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特别是当学习困难的学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后,教师都要号召学生给予他们热烈的鼓掌,帮助他们获得自信,获得继续进步的动力,让他们能够轻松、主动地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三、重视课堂的激励评价,使学困生获得成就感
任何人都有渴望体验成功喜悦的欲望,学困生也不例外。课堂口头表扬、榜样示范、学生的自我评价都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在数学课堂中,要重视学生的口头表达。课堂上,学生的口头表达是否清晰是其思维逻辑是否严密的具体表现。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可能是一句简单的“你真棒”,可能是一个赏识的点点头,也可能是一个轻微的摸摸头,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的存在。比如,当学生回答问题具有独特之处时,我常采用竖起大拇指的方式鼓励赏识。比如,学习困难学生完成一个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习题时,我在作业本上画一张“笑脸”,等等。
总之,只要身为数学教师的我们能够转变观念,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能采用灵活的教學方法和评价手段,学困生学习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就指日可待。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尊重、理解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位学困生
教师的职责不仅是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善于传道,教师必须改变自己在全班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改变自己大讲特讲、学生侧耳倾听的课堂模式。教师要放低身段、俯下身子,深入学生之中,倾听学生的困惑,了解:他们的观点为什么会不同?他们的知识和困难的弱点在哪里?我能做些什么来降低知识的难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只有当教师课前走进了学困生的心灵,课堂上重视学困生的存在,课后能认真地辅导学困生,关心和尊重他们,使他们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不知不觉地连续获得熏陶和感染,进而爱上老师,爱上数学课程。
二、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学困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1.低起点,师生劳逸结合。俗话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磨刀不误砍柴工”。不同年级的数学课要有不同的教学密度,课堂设计既要给课堂教学带来快乐,又要尽可能减少学生的心理疲劳。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慢思考”,如低年级的拍手练习,中年级的数字接龙游戏,高年级数学故事的拓展,等。在课堂作业的设置应具有高低坡度,既要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习题,让优等生“吃得饱”,又要选择选择中等生“吃得好”的典型性试题,特别是要避免选择让学困生“吃不了”的错误性练习题。练习不要求数量和速度,只要求练习的质量,让学生能学一点,掌握一点,进而能运用一点。积少成多,逐步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
2.善于总结归纳,勤奋练习,培养数学学习习惯。除了思维上的差异外,大多数学生的差异主要集中在数学学习习惯上。比如,审题虎头蛇尾,粗枝大叶,导致计算错误不在少数;书写潦草,读题一目三行,运算过程文不对题;听课不会采用图表、知识树、逻辑符号、运算符号做课堂笔记;知识缺乏系统连贯;等等,凡此诸多表现,给我们数学老师的启发,就是要善于用数学语言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利用线段图、集合圈等训练,帮助学困生总结知识点。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困生认真细心的习惯,培养良好的数学感,提高学习效率。对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好中差学生分层互帮互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困生分组,为其提供学习工具和直观材料,让他们在动一动,做一做中接受内化抽象知识。教师要舍得花时间,有意识组织开展“一对一”“面对面”等互助活动,让结对的尖子生对学困生讲思路,说方法,使学困生夯实基础。数学课堂练习与实践是学生掌握和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抓住学困生对所学知识点容易遗忘这一弱点,及时进行课堂练习就显得更为重要。在课堂练习时,教师要让尖子生和学困生结成帮扶对子,让尖子生指导的学困生反复练,对比练,重点练,提高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
4.及时反馈,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阵地。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数学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只有通过学生主体内因的作用才能实现核心价值观质的飞跃。因此,数学教师要想尽办法来激发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解决困难时的刚毅。数学老师要善于抓住机会,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善于给予系统的指导,经常向学生讲述科学家和名人志士成长的故事,告诉学生要成才就必须要有志向,要让学生从科学家和名人志士的成长经历中获取克服困难的强大动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特别是当学习困难的学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后,教师都要号召学生给予他们热烈的鼓掌,帮助他们获得自信,获得继续进步的动力,让他们能够轻松、主动地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三、重视课堂的激励评价,使学困生获得成就感
任何人都有渴望体验成功喜悦的欲望,学困生也不例外。课堂口头表扬、榜样示范、学生的自我评价都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在数学课堂中,要重视学生的口头表达。课堂上,学生的口头表达是否清晰是其思维逻辑是否严密的具体表现。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可能是一句简单的“你真棒”,可能是一个赏识的点点头,也可能是一个轻微的摸摸头,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的存在。比如,当学生回答问题具有独特之处时,我常采用竖起大拇指的方式鼓励赏识。比如,学习困难学生完成一个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习题时,我在作业本上画一张“笑脸”,等等。
总之,只要身为数学教师的我们能够转变观念,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能采用灵活的教學方法和评价手段,学困生学习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就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