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教育改革的終极目标。高效课堂的本质就是“少教多学”,就是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的那样“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因此可以多学”的教育模式。小学六年级语文科,应如何实施这教育模式?
一、把“学生可以多学”的应有权利还给学生
1. 激励学生自觉而互助地研读课文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用的是以教师讲读取代学生对课本研读的方法。甚至老师在讲读课文时,学生对课本内容一片茫然。教师一堂课下来累得满头大汗,而学生根本不知其所云。这样一来学生的学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我们必须把课本研读还给学生,变教师的“讲读为主”为引导学生“研读为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的“学”呢?我想有以下三个步骤来完成。其一,在单元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读全单元的课文,使学生在通读、熟读的基础上梳理出课文之间的异同,在相同中巩固,在不同中研习;其二,在研习中做出大量的圈点和批注;其三,学生能写出富于个性认识的评点随笔。
2.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畅说欲言
语文教师要改变“一人讲课,满堂安静”的思想认识。语文课堂是思想的放飞,是感情的奔流,是唇枪舌剑的辩论。陈旧的“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模式已不符合新的教学要求。这种模式其实是教师霸道地剥夺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权。每篇课文不同的学生阅读,或同一学生在不同时间的阅读,都会产生不同的阅读体会。因而针对课文阅读只有在学生各抒己见争论不休的氛围中才能读出深意,学生也才能更全面地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这就要求教师要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交还给学生。学生就会在主动而愉悦的学习中去享受自己的学习成果。他们的思维就会不再囿于书本,而会把书本知识延伸到其他的阅读,并将会使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3.“好问”是“多学”的必要途径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的讲解,而学生只是机械而被动的接受和记忆”。在教学评价中,这样的教师还往往被评为优秀教师。其实,这样教学模式下的学生的学只是表面而肤浅的认识,是教师“自我感觉”满意取代了学生的感觉。结果是课堂上学生无发问,犹如一潭死水;教师的提问,学生都是记忆中的标准答案,犹如一堆录音机。自然学生也就“提不出问题”。美国某科技馆有这样一则语录: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知道了;我做过了,就记住了。这则语录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让学生亲身体会、亲手实验,才能使他们真正学到知识。教师的“多教”其实是劳而无功的,学生的“多学”才是学生获得真知的有效途径。与“多学”相伴的是“多问”“好问”。
二、把“教师可以少教”定位于“教”的纲领
1. 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实现“少教”
“教师可以少教”并不是不教,而是教师在按照教学规律高屋建瓴地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精讲、精教的引导过程。这犹如修建一条水渠,当水流遇堵时,需要清堵疏通。而教师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清堵疏通”的人。因而在打造高效课堂时,教师要让学生脑、眼、耳、口、手、笔交相动起来,以杜绝“满堂灌”;要摒弃缺乏思维价值的提问,以杜绝“满堂问”;要减少单一“看”屏幕的时间,以杜绝“满堂投影”;要让学生动起来,以杜绝“满堂静”。要处理好以上矛盾,我想语文教师应做到“五个讲好”和“六个不讲”。“五个讲好”是:讲好重难点,讲好与背景相关的知识点,讲好相关的句段赏析,讲好易混点;讲好应试方法,“六个不讲”是: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可能使学生产生歧义的;在学生思考或做题时不讲打岔的话;在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时不讲刺激的话;在学生探讨思考过程中不要太急于讲话。
2. 充分让时间给学生,以实现“少教”
语文课堂不同于其他课堂。语文课堂是思想的对话,是精神的陶冶,是感情的共鸣。它是读者在安静地阅读中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它是一种自感、自悟、自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能产生感情的飞跃,才能产生知识的渴望,才能产生对知识探求的欲望,他也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因而,教师应给予学生以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不仅读课内的,也读课外的。
3. 充分调动学生动笔的积极性,以实现“少教”
学生在阅读中,一定会对某一点或某一方面产生难以抑制的动笔之情。教师就应抓住机会,激励学生去动笔。语文学习中,动笔写作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因为它需要语法知识,章法知识,文字知识,标点符号的使用知识等等。学生都能动笔创作了,教师还需“满堂啰嗦”吗?
责任编辑 黄博彦
一、把“学生可以多学”的应有权利还给学生
1. 激励学生自觉而互助地研读课文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用的是以教师讲读取代学生对课本研读的方法。甚至老师在讲读课文时,学生对课本内容一片茫然。教师一堂课下来累得满头大汗,而学生根本不知其所云。这样一来学生的学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我们必须把课本研读还给学生,变教师的“讲读为主”为引导学生“研读为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的“学”呢?我想有以下三个步骤来完成。其一,在单元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读全单元的课文,使学生在通读、熟读的基础上梳理出课文之间的异同,在相同中巩固,在不同中研习;其二,在研习中做出大量的圈点和批注;其三,学生能写出富于个性认识的评点随笔。
2.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畅说欲言
语文教师要改变“一人讲课,满堂安静”的思想认识。语文课堂是思想的放飞,是感情的奔流,是唇枪舌剑的辩论。陈旧的“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模式已不符合新的教学要求。这种模式其实是教师霸道地剥夺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权。每篇课文不同的学生阅读,或同一学生在不同时间的阅读,都会产生不同的阅读体会。因而针对课文阅读只有在学生各抒己见争论不休的氛围中才能读出深意,学生也才能更全面地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这就要求教师要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交还给学生。学生就会在主动而愉悦的学习中去享受自己的学习成果。他们的思维就会不再囿于书本,而会把书本知识延伸到其他的阅读,并将会使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3.“好问”是“多学”的必要途径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的讲解,而学生只是机械而被动的接受和记忆”。在教学评价中,这样的教师还往往被评为优秀教师。其实,这样教学模式下的学生的学只是表面而肤浅的认识,是教师“自我感觉”满意取代了学生的感觉。结果是课堂上学生无发问,犹如一潭死水;教师的提问,学生都是记忆中的标准答案,犹如一堆录音机。自然学生也就“提不出问题”。美国某科技馆有这样一则语录: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知道了;我做过了,就记住了。这则语录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让学生亲身体会、亲手实验,才能使他们真正学到知识。教师的“多教”其实是劳而无功的,学生的“多学”才是学生获得真知的有效途径。与“多学”相伴的是“多问”“好问”。
二、把“教师可以少教”定位于“教”的纲领
1. 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实现“少教”
“教师可以少教”并不是不教,而是教师在按照教学规律高屋建瓴地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精讲、精教的引导过程。这犹如修建一条水渠,当水流遇堵时,需要清堵疏通。而教师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清堵疏通”的人。因而在打造高效课堂时,教师要让学生脑、眼、耳、口、手、笔交相动起来,以杜绝“满堂灌”;要摒弃缺乏思维价值的提问,以杜绝“满堂问”;要减少单一“看”屏幕的时间,以杜绝“满堂投影”;要让学生动起来,以杜绝“满堂静”。要处理好以上矛盾,我想语文教师应做到“五个讲好”和“六个不讲”。“五个讲好”是:讲好重难点,讲好与背景相关的知识点,讲好相关的句段赏析,讲好易混点;讲好应试方法,“六个不讲”是: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可能使学生产生歧义的;在学生思考或做题时不讲打岔的话;在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时不讲刺激的话;在学生探讨思考过程中不要太急于讲话。
2. 充分让时间给学生,以实现“少教”
语文课堂不同于其他课堂。语文课堂是思想的对话,是精神的陶冶,是感情的共鸣。它是读者在安静地阅读中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它是一种自感、自悟、自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能产生感情的飞跃,才能产生知识的渴望,才能产生对知识探求的欲望,他也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因而,教师应给予学生以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不仅读课内的,也读课外的。
3. 充分调动学生动笔的积极性,以实现“少教”
学生在阅读中,一定会对某一点或某一方面产生难以抑制的动笔之情。教师就应抓住机会,激励学生去动笔。语文学习中,动笔写作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因为它需要语法知识,章法知识,文字知识,标点符号的使用知识等等。学生都能动笔创作了,教师还需“满堂啰嗦”吗?
责任编辑 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