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其本质属性是为了将动态的时间艺术呈现出来,同时又作为一种听觉审美艺术存在,对于表演来说是一种艺术的载体。当今时代,随着艺术的不断发展,两者之间逐渐结合。而音乐教学作为一种艺术的传承和重要的学科,其中存在的教与学需要长时间的探索才能够达到更高的标准。因此,在研究音乐教与学思维模式的转换和创新中,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考虑分析,抛弃之前传统教学的弊端,并利用其中的优点与创新实践相结合,从而发展成为更加有效的教学手段,有助于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本文主要以扬琴教学为例,探讨当前的音乐教学现状,并分析音乐教与学思维模式的转换方式和创新。
[关键词]音乐教学;教与学关系;思维转换;创新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20-0032-02
[收稿日期]2017-08-08
[作者简介]刘欣鑫(1980—),女,天津人,硕士,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天津300000)常用的扬琴主要有3种,即十二音(实发三十六音)、十音(实发三十音)和八音(实发二十四音);演奏技巧(竹法)有多种,如单音、双音、轮音,以及泛音、上下滑音等,教学应从这个基础上进行,从而通过不断熟练掌握和协调,获得更优秀的进步。
一、高校音乐教学的当前状况分析
扬琴教学的主要手段应以实践训练作为基础进行,在一对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应该将扬琴的演奏内容系统地展现出来,从而让学生对扬琴学习产生亲切感和兴趣。然而,当前许多高校中,音乐课堂上却并不存在相关的内容,尤其是对于扬琴教学来说,从而造成学生对音乐学习失去兴趣,或者觉得对扬琴的训练具有很大的距离感,从而产生不关心的心态。高校中有关扬琴的教学课堂上,一般教师并不会去教学生主动发现音乐的魅力,从而无法将音乐中包含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向学生们展现,导致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较为片面。教师与学生都无法感受到扬琴的内涵所在,也就不能产生对音乐更高的领悟。
扬琴的类型之前被归为打击乐器,现属于民族乐器中的弹拨类乐器,其节奏丰富多变,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相关的节奏感,并训练其听觉能力,教会学生主动体会音乐。在音乐教学中,其主体是学生和教师,若双方无法在音乐上获取相关的认知能力,也就不能形成较为深刻的关系。而这一点在当前的教学中是最大的遗憾。
二、音乐教与学思维模式的转换
1音乐意境的培养
音乐意境是乐曲内涵的外在表现,扬琴教学中需要学生有精湛的演奏技巧和技术,同时对自身的艺术修养也有很大的要求。一些成功的演奏家,其演奏出的琴声通常能够将人们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有痛苦、欢乐,同时也包括哭泣和愤怒等,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在人们心中都存在难以磨灭的印象,这就是音乐艺术魅力所形成的成果。对于学生来说,音乐的培养并不在于一朝一夕,在扬琴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音乐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是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个过渡和成长。能够将扬琴演奏中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和强烈的表现力发挥出来,并将作品的审美要求和艺术风格完美表达,使得观众都能够产生美的享受,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学生做好环节表现、创造形象、处理乐曲,以及美化音色。对于艺术来说,其生命是创造个性,扬琴作为二度创作,是对音乐形象的再刻画以及使用声音传播情感。一首扬琴作品是作曲家的追求,即对音乐、作品风格、精神内涵以及内容的追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尝试对音乐感受,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音乐灵魂”,而教师要做的则还是将音乐演奏的创新思维向学生传达,使其去不断领悟。在训练扬琴演奏中,需要将演奏曲目内容进行分析,从而使得学生对演奏要领有所了解,便于创造出新的音乐意境,在这过程中,学生不能偏离曲目的中心思想。例如,在《雨打芭蕉》《渔岛月夜》曲目中,其主要的音乐意境是自然景光,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注重静谧、祥和、安宁的境界;其中《雨打芭蕉》的演奏需要将雨打芭蕉的淅沥声突显出来,使用清新、流畅的音乐风格进行表现;《渔岛月夜中》则需要将海浪轻涌、海风轻拂的意境尽情体现。
2音乐形象的塑造
首先是听觉能力。扬琴演奏的乐曲中开始和结尾有许多均是使用和弦分解进行,有时在乐曲的高潮位置也将其作为重要手段使用。表演过程中,和声的安排和旋律表现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因此,应尽量去体会其中的和声功能,将和弦的音响效果把握,并将和声和和弦连续产生的色彩感认真感受,并认真倾听其中不稳定到稳定的解决和终止。若扬琴作品的难度越来越大,则会为了克服演奏的困难从而忽略对听觉能力的培养,会降低自身对音乐结构的判断和敏感。因此,教师需要将自身的演奏技巧不断提升,从而培养自身的听觉能力。另外则是利用曲目表达的意境将人物形象展现出来。教师在扬琴教学过程中,应将扬琴演奏的音乐形象体现出来,如在《昭君怨》和《苏武牧羊》曲目的演奏中,需要表现出王昭君忧郁和惆怅的心理,并依照弹奏音符的激昂以及低沉感,给学生一种人入其景的感觉,從而加强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因此,教师在扬琴的演奏过程中需要将其中演奏的人物思想发挥出来,并把握主人公的精神状况,从而加强学生对节奏的认识。
3强化课堂演奏训练
第一是注重歌唱性。音乐中最富有的表现力是旋律,而且每个人对旋律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所以学生对旋律的表现程度也存在一定差别。音乐的表现相较于演奏技术的学习来说更加复杂,也具有很大的困难性。若学生自身的音乐感较好,也需要通过艺术加工处理后将其中的境界完好地表现出来。在歌唱性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则是乐句,演奏中句头和句尾都需要有相关的感受体现,并需要在统一的节奏中进行;在演奏过程中需要做到音断意不断,同时将其中的感受体现出来。第二则是要让学生认清节奏的重要性。节奏在音乐艺术中是一种灵魂的存在,在进行扬琴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学生掌握的音乐节奏和速度有较高的准确性。在处理音乐的过程中,不同学生对节奏的速度掌握存在一定差异,所以演奏出的节奏也有很大不同。因此,需要统一节奏类型、旋律形态以及肢体变化,从而使得音乐结构的变化与内心节奏存在很大的相关性。扬琴训练的重点则是独奏、重奏和伴奏。对于学生的即兴伴奏能力同样需要重点培养,从而加强学生对音乐美感的体会。独奏训练如《秦腔主题随想曲》《江河水》,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能够将常用的调性进行掌握,并加强转调的能力,逐渐学会独奏;而对于难点解析,则可通过《海燕》《林冲夜奔》等进行教学,将其中的思想情感深刻体会,从而融合传统曲目和新时代思想。
[关键词]音乐教学;教与学关系;思维转换;创新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20-0032-02
[收稿日期]2017-08-08
[作者简介]刘欣鑫(1980—),女,天津人,硕士,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天津300000)常用的扬琴主要有3种,即十二音(实发三十六音)、十音(实发三十音)和八音(实发二十四音);演奏技巧(竹法)有多种,如单音、双音、轮音,以及泛音、上下滑音等,教学应从这个基础上进行,从而通过不断熟练掌握和协调,获得更优秀的进步。
一、高校音乐教学的当前状况分析
扬琴教学的主要手段应以实践训练作为基础进行,在一对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应该将扬琴的演奏内容系统地展现出来,从而让学生对扬琴学习产生亲切感和兴趣。然而,当前许多高校中,音乐课堂上却并不存在相关的内容,尤其是对于扬琴教学来说,从而造成学生对音乐学习失去兴趣,或者觉得对扬琴的训练具有很大的距离感,从而产生不关心的心态。高校中有关扬琴的教学课堂上,一般教师并不会去教学生主动发现音乐的魅力,从而无法将音乐中包含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向学生们展现,导致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较为片面。教师与学生都无法感受到扬琴的内涵所在,也就不能产生对音乐更高的领悟。
扬琴的类型之前被归为打击乐器,现属于民族乐器中的弹拨类乐器,其节奏丰富多变,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相关的节奏感,并训练其听觉能力,教会学生主动体会音乐。在音乐教学中,其主体是学生和教师,若双方无法在音乐上获取相关的认知能力,也就不能形成较为深刻的关系。而这一点在当前的教学中是最大的遗憾。
二、音乐教与学思维模式的转换
1音乐意境的培养
音乐意境是乐曲内涵的外在表现,扬琴教学中需要学生有精湛的演奏技巧和技术,同时对自身的艺术修养也有很大的要求。一些成功的演奏家,其演奏出的琴声通常能够将人们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有痛苦、欢乐,同时也包括哭泣和愤怒等,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在人们心中都存在难以磨灭的印象,这就是音乐艺术魅力所形成的成果。对于学生来说,音乐的培养并不在于一朝一夕,在扬琴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音乐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是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个过渡和成长。能够将扬琴演奏中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和强烈的表现力发挥出来,并将作品的审美要求和艺术风格完美表达,使得观众都能够产生美的享受,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学生做好环节表现、创造形象、处理乐曲,以及美化音色。对于艺术来说,其生命是创造个性,扬琴作为二度创作,是对音乐形象的再刻画以及使用声音传播情感。一首扬琴作品是作曲家的追求,即对音乐、作品风格、精神内涵以及内容的追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尝试对音乐感受,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音乐灵魂”,而教师要做的则还是将音乐演奏的创新思维向学生传达,使其去不断领悟。在训练扬琴演奏中,需要将演奏曲目内容进行分析,从而使得学生对演奏要领有所了解,便于创造出新的音乐意境,在这过程中,学生不能偏离曲目的中心思想。例如,在《雨打芭蕉》《渔岛月夜》曲目中,其主要的音乐意境是自然景光,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注重静谧、祥和、安宁的境界;其中《雨打芭蕉》的演奏需要将雨打芭蕉的淅沥声突显出来,使用清新、流畅的音乐风格进行表现;《渔岛月夜中》则需要将海浪轻涌、海风轻拂的意境尽情体现。
2音乐形象的塑造
首先是听觉能力。扬琴演奏的乐曲中开始和结尾有许多均是使用和弦分解进行,有时在乐曲的高潮位置也将其作为重要手段使用。表演过程中,和声的安排和旋律表现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因此,应尽量去体会其中的和声功能,将和弦的音响效果把握,并将和声和和弦连续产生的色彩感认真感受,并认真倾听其中不稳定到稳定的解决和终止。若扬琴作品的难度越来越大,则会为了克服演奏的困难从而忽略对听觉能力的培养,会降低自身对音乐结构的判断和敏感。因此,教师需要将自身的演奏技巧不断提升,从而培养自身的听觉能力。另外则是利用曲目表达的意境将人物形象展现出来。教师在扬琴教学过程中,应将扬琴演奏的音乐形象体现出来,如在《昭君怨》和《苏武牧羊》曲目的演奏中,需要表现出王昭君忧郁和惆怅的心理,并依照弹奏音符的激昂以及低沉感,给学生一种人入其景的感觉,從而加强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因此,教师在扬琴的演奏过程中需要将其中演奏的人物思想发挥出来,并把握主人公的精神状况,从而加强学生对节奏的认识。
3强化课堂演奏训练
第一是注重歌唱性。音乐中最富有的表现力是旋律,而且每个人对旋律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所以学生对旋律的表现程度也存在一定差别。音乐的表现相较于演奏技术的学习来说更加复杂,也具有很大的困难性。若学生自身的音乐感较好,也需要通过艺术加工处理后将其中的境界完好地表现出来。在歌唱性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则是乐句,演奏中句头和句尾都需要有相关的感受体现,并需要在统一的节奏中进行;在演奏过程中需要做到音断意不断,同时将其中的感受体现出来。第二则是要让学生认清节奏的重要性。节奏在音乐艺术中是一种灵魂的存在,在进行扬琴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学生掌握的音乐节奏和速度有较高的准确性。在处理音乐的过程中,不同学生对节奏的速度掌握存在一定差异,所以演奏出的节奏也有很大不同。因此,需要统一节奏类型、旋律形态以及肢体变化,从而使得音乐结构的变化与内心节奏存在很大的相关性。扬琴训练的重点则是独奏、重奏和伴奏。对于学生的即兴伴奏能力同样需要重点培养,从而加强学生对音乐美感的体会。独奏训练如《秦腔主题随想曲》《江河水》,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能够将常用的调性进行掌握,并加强转调的能力,逐渐学会独奏;而对于难点解析,则可通过《海燕》《林冲夜奔》等进行教学,将其中的思想情感深刻体会,从而融合传统曲目和新时代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