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音乐家们的 童年回忆系列之十一

来源 :乐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bixian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上期)
  学琴是一件自然的事情
  张维,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钢琴学会理事。他的演奏活动遍及国内外,也录制了不同时期、风格的钢琴作品(CD、DVD),同时也在多家学术刊物发表文章。1994年开始在中国音乐学院任教,1998年担任音乐教育系钢琴教研室副主任,2001年参与筹建钢琴系。作为教师他培养了大批的钢琴人才,他的学生们参加了各类钢琴比赛,并且取得优异成绩。曾被学院授予“三育人优秀教师”“我心目中最优秀的专业课教师”等称号。并且在国内众多城市进行了教学讲座和专家课,经常受邀参加国内外音乐活动和重大赛事。
  张维说道:“我出生在文艺家庭,受家里影响。最早我妈妈是想让我跟我舅舅学小提琴,上过一次课后发现我不太喜欢,还是想学钢琴,我妈也就彻底放弃了这个念头,让我练钢琴了。学琴对我来说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且我自己喜欢弹钢琴。我记得我的钢琴刚刚拉回家的时候,我坐在琴凳上面很长时间舍不得下来。与现在的琴童相比,我并不觉得练琴枯燥,而且喜欢练琴。由于我身上有音乐特长,经常可以借着各种文艺活动在学校请公假。我是在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子弟学校上学,那时‘长影’经常需要小孩子配音,作为文艺骨干,我经常被叫去配音,同学们就特别羡慕我,我觉得那段时光特别有意思。我妈妈所在的长影乐团也会为我们这些子弟开音乐会,我也经常参加。所以说我小时候音乐环境相对比较好,这也是我能继续学习音乐的先天优势吧。”
  “我非常幸运,遇到的都是那些负责任的、高水准的老师,我的启蒙老师是谭莹老师,她是钢琴家赵胤胤的母亲,我跟随谭学习了两年左右的时间。赵胤胤的爸爸赵琦是我妈妈的同事,都在长影乐团,我和赵胤胤是小时候一起玩大的,后来谭老师从长春的东北师范大学被调到广州星海音乐学院,我就跟张眉老师学习。她是一位童子功很高的老师,她也是一位指挥家。小时候每一位老师,都像给我打开了一扇扇不同的窗户,让我发现了原来音乐各有各的不同,对音乐充满了兴趣。”
  很多家长往往把重点放在了孩子“学”艺术上,却时常忽略了怎样让孩子“活”在艺术的氛围中。让艺术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比他们纯粹的“学”更容易引发孩子的兴趣。
  “马友友第二”却不想练琴
  赵云鹏,中国爱乐乐团大提琴首席,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曾获美国南加州大学全额奖学金进行深造并获研究生学位。师从于埃莉诺尔·勋斐尔德(Eleonore Schoenfeld)、内森尼尔·罗森(Nathaniel Rosen)和娜木拉。曾获第五届中国大提琴比赛银奖;2013年获邀录制中央电视台“光荣绽放——中国十大青年大提琴家”节目。曾任USC Thornton交响乐团大提琴声部首席以及室内乐团首席。世界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斐利浦·穆勒尔、卓尔·克罗斯尼克、娜塔莉·古特曼都对赵云鹏的演奏表示赞赏。
  赵云鹏是一位年轻的大提琴艺术家,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交响乐人。他七岁开始学大提琴,仅仅学了半年,便考到深圳艺术学校。他说道:“我小时候特别爱唱歌,爱跳舞。大概是12、13岁的时候我突然对音乐产生了莫名的恐惧,似乎跟小时候那个爱唱、爱跳的我完全不是一个人。”
  “处于青春期,我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内心变得敏感和迷茫,让我开始惧怕拉琴。我的内心离大提琴似乎越来越远了。张妤老师是我在深圳艺术学校学习时的主课老师。进入青春期后,我练琴开始松懈了,张老师总是在下课后把我留下来练琴,以至于不能按时坐校车回家。但我总是偷偷溜走,而下次上课还是照样被老师留下。只是后来我听别的同学说,其实张老师总在背后夸奖我很聪明。其实现在回想起来,我很感激她。那时候我学得快,一首曲子从视谱到背下来只需要几天时间,经过比赛或者考试之后,又以极快的速度忘光了,就跟从来没见过一样。这个问题让张老师很是头痛。那时我母亲看到我身上的变化,便决定带我调整一下环境,从深圳搬回了北京。”
  在深圳繁荣的文化环境下,音乐资讯极为发达,赵云鹏听到了很多时下最为流行的音乐,知道了很多世界著名的大提琴家。
  他说道:“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我们学校所有学大提琴的孩子都人手一盘“马友友”。当我们第一次听马友友的演奏时,简直将他视为神明,几乎所有的大提琴学生都有一个“马友友第二”的梦,我自然也不例外。那时候我是真不喜欢练琴,但我还是真听了不少音乐:巴洛克、古典、浪漫派的音乐。毕竟在深圳艺校有那种音乐的氛围。”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当初老師使劲给我上课,但就是改不过来的地方,突然一天我自己就会了,而且这种情况且经常会发生。我自己总结,究其原因是音乐需要过程,也需要积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矫枉过正、用力过猛的现象,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问题,如果一个孩子每次上课都被老师责骂及过分的严厉,那么这个孩子的心里阴影面积该有多大啊?家长和老师还能指望孩子会喜欢音乐吗?如何让孩子喜欢音乐,保持对音乐的兴趣,是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内心极为脆弱,尤其是在专业院校的孩子,面临着独立生活和学习。这是从一个普通琴童成为专业人才蜕变的关键时间。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注重青春期阶段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情绪问题。
  父亲的教育是一生的财富
  林晔,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钢琴共同课教研室主任。出生于北京的音乐家庭。七岁起随祖母张品铮女士学习钢琴。十一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两年后升入附中。先后师从钟慧、吴元教授。后转入前钢琴系主任杨峻教授班上,并成为杨峻教授班上第一个获奖学生,跟随杨峻教授直至本科毕业。1991年,作为专业成绩优异学生,免试升入中央音乐学院本科钢琴演奏专业。1995年毕业留校钢琴系任教。2003年,赴英国留学。2005年,获得英国伦敦市政厅音乐与戏剧学校(Guildhall School of Music & Drama) 硕士学位。2005年硕士毕业回国后,继续在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工作,2008年开始担任钢琴系钢琴共同课教研室主任。她的演奏自然、严谨、充满热情并极富内涵,是国内一名非常活跃的青年钢琴家。   对于中央音乐学院钢琴教师林晔来说,这所校园不仅是一座艺术殿堂,也是带给她童年回忆的乐园和少年追梦时的乐土。从懵懂少年到不惑之年,洗尽铅华之后,她选择回到母校,成为校园中的“园丁”,承袭了父亲曾经的工作。用她的话来说,她把对这里一草一木的爱,都化为了对事业和工作的每一份认真和热忱之中,因为她把中央音乐学院早已当成了自己的“家”。
  林晔是典型的“院二代”,因为这个特别的背景,她承认从某种层面来说,这是一件幸运的事情,特别是在学习艺术这条道路上,她从未走过弯路,也由于从小浸染在这个音乐圈子里,在那个文化闭塞的年代,她的音乐生活却充满了多于普通家庭的欢乐和色彩。让她把学院当成“家”的另一个原因是,当年在院里一起长大的“发小儿”如今都成了同事。所以说,林晔对中央音乐学院的感情更像是:舍不得家。
  林晔的性格开朗,言谈中透露出北京人那种大气和豪爽。她说道:“我是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大院儿里长起来的,这里留下了太多成长的回忆。我7岁开始学习钢琴,由父亲林叔平、奶奶张品铮启蒙。最初是我哥哥先学钢琴,看着他弹琴我也跟着一起弹。有意思的是我父亲搞音乐,母亲是数学老师,一文一理。我们兄妹也是一文一理。我哥哥比较随我妈,理科好。我就随我父亲,对文科和钢琴特别喜欢。后来我正式学习钢琴,而我哥哥不再学了。到现在他对音乐也没有很大的兴趣。”说完她笑了。
  “父亲的教育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出生时,父亲已经46岁了,对于这个老来女,也许他早就想好了如何教育,应当说父亲给我的教育是我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他是一位热爱音乐的人,他把对我的爱,化作一种润物般的教育引导着我。当我坐在钢琴前那一刻,他总是给我听、讲很多音乐背后的知识和故事,让我对音乐世界特别神往,总想去挖掘和探求音乐世界的美,所以我从小练琴并非是机械地苦练琴。后来我们同班同学,由熹、黄亚蒙、盛原等等都会被我爸爸邀请到家里,经常组织他们一起来听音乐,聊音乐,顺便改善伙食,在我的同學之间传为一段佳话。”的确,记者曾多次在采访中央音乐学院钢琴老师时,多位受访者都提到了林叔平老师,尤其是在他家里组织学生们进行音乐赏析永远是记忆犹新。这所“家庭课堂”不仅传授知识,还让当时少小离家的学生们感受到了异乡的温情。也是因为那段经历,林晔也特别感怀当时钢琴系的师生之间,相处得就像是“一家人”。时过境迁,有些往事也只能是回忆了。
  作为“院二代”,林晔无疑是幸福的。幸福的童年滋养了她的一生,在家庭音乐课堂的环境里,在那种“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的艺术化的生活中。她早已品尝到了艺术化的美好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让她在任何时光中始终活在艺术的美好中,保持着快乐与乐观。
其他文献
摘要:在历史流变中,部分琴歌的乐谱遗失,使得琴歌濒临失传。为琴歌艺术的传承,文章从琴歌的定义和特点出发,研究了《阳关三叠》一曲在历史中的发展历程,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其音乐结构,并针对其三叠的具体结构解释了适用于这一琴歌的几种唱法技巧,以期为传统乐曲的发扬和传承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乐谱流失 琴歌唱法 阳关三叠  一、琴歌的定义及演唱特点  琴歌,也称“弦歌”,是用古琴伴奏的一种艺术歌曲。在
期刊
摘要:中国民族室内乐源远流长,汉代的“相和歌”,隋唐的“清商乐”,宋元历史文献中的“细乐”,再到之后的“丝竹乐”……都是早期的雏形。随着中西方音乐的融合与发展,民族室内乐也逐步走向多元,到21世纪,民族室内乐开始逐步走向专业院系教育,成立了许多优秀的、组合形式多样的民族室内乐团。笔者根据自己十几年室内乐排练的经验与实践积累,试分析总结民族室内乐排练中应注意的问题,围绕音乐中的“和”,对民族室内乐的
期刊
摘要:二胡演奏“声腔化”的概念是闵惠芬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重要课题,对近现代二胡艺术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从闵惠芬“声腔化”演奏美学出发,并阐述“声腔化”演奏在现代作品中的民族精神和当代价值,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声腔化”演奏在传统二胡作品中的应用及意义;现代二胡曲目的“声腔化”演奏及二度创作;二胡“声腔化”演奏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闵惠芬 “声腔化”演奏 二度创作  闵惠芬先生是中国
期刊
钢琴伴奏和舞蹈是两种不同的表演艺术,但它们之间却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展示视觉美的享受。目前很多艺术院校舞蹈专业把钢琴伴奏作为了一门专业学科来参与到舞蹈课堂教学中,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钢琴伴奏不是独立存在的,它需要和舞蹈者的共同配合来展示出音乐的独特魅力,可见钢琴伴奏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经过千年流传、后期加工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通
期刊
摘要:中国古代音乐历史及其文化的独特性决定了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科是一门不可替代的独立学科。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科是一门包括音乐艺术和音乐文化同时又涉及音乐历史方面的学术研究,它是一门人文科学性质很强的音乐史学学科。通过对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科发展的深入研究,总结与思考,更有利于了解中外音乐交流史,“一带一路”文化纽带上,绵延了数千年的中外音乐交流历史,中国音乐早已在千年前影响过丝绸之路上的民族与国家的音乐文
期刊
摘要:阮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从起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作为一名阮专业的青年教师,本人结合自身多年的演奏与教学实践,对阮演奏中视奏能力薄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视奏的训练方法,總结出视奏能力在阮演奏中的重要性。希望每一位阮演奏者都能增强视奏训练的意识,在日常练习中注重视奏能力的培养,通过坚持练习,都能在视奏时拥有从容、自信、出色的表现。  关键词:阮演奏 视奏 识谱能力
期刊
摘要:笙,作为我国传统乐器中非常具特色的吹管乐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追捧,学习者众多。如何规范笙的教学,帮助学生和教师正确掌握呼吸技巧对笙乐器的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新作品的不断问世,对于笙乐器的艺术表达有了更高的要求,对呼吸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浅析笙演奏中呼吸的教学重点及实践为主题,分别阐述了有关呼吸技术的教学重点,不同的呼吸方法,控制呼吸的几个因素等不同层面分析。  由此本文
期刊
摘要:研究结果表明,脑神经元的打开是有序的。孩子的听觉神经和动作神经两大感官系统是人类最早成熟的。从出生起就对音乐很敏感,甚至还在没有出生前,音乐也以各种传播形式传到孩子的耳朵里。幼儿学习钢琴的过程正是对听觉、动作两大神经系统的有效刺激。所以本文认为,幼儿音乐启蒙中,结合孩子的听觉和动作两大感官器官的生理特点,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多发挥孩子的“听”与“动”的特点,以“核心素养”教育为前提,让孩子走
期刊
(接上期)  三、日本尺八文化的流派与发展  本文研究日本尺八发展的各个时期时,通过查阅有关尺八类文章的文献资料计22篇,阅读有关乐器类著作十余篇,图像资料(包括屏风画、图册、插画等)计33件等充足的资料文献后,对于日本尺八在各个时期及其派别有所总结(见表1)。  在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整个日本尺八的发展史上并未发生过断层现象,尺八从最初传入至日本起,就不断地在进行传承与发展。经过笔者分析认为:在
期刊
(接上期)  山东,“齐鲁”大地,历史悠久,自古乃礼仪之邦。山东筝乐主要流传在鲁西南地区,是与历史上鲁国主要推行尚礼的周文化、重视礼乐分不开的。而且,这里自然气候温和,从古至今一直是丝桑、桐梓的重要产地,为制筝用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近代以来,山东筝乐主要流传于菏泽的郓城、鄄城,及聊城的临清地区,尤其是菏泽地区筝乐传统由来已久,一直有延续至今的筝乐传承脉络,被称为“郓鄄筝琴之乡”。古时相传“城内大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