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观点:这是个问题,不是灾难
中国的父母大约是世界上最关心孩子、最紧张孩子的父母了,而且,他们的这种紧张和关心的焦点有极强的阶段性:3岁以前关心身体,谈论的总是怎么喂养、怎么带孩子才能让他们长得白白胖胖、不得病,最好再启蒙智力什么的;3岁以后关心学习,孩子甫进幼儿园,刚坐上小板凳、面对小黑板,家长的目光便倏忽一下集中到了种种与“学习”有关的问题上面。而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听课呢?”“老师讲的听不进去,不是吃亏了吗?”“这可怎么是好,这么小就注意力不集中,等上了学能学得好吗?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解决呢?”
不能全怪家长,老师也有责任。在不少老师的心目中,纪律重于个性,秩序压倒一切。孩子一分心,有时难免会影响到其他小朋友,同时也增大老师管理的难度,于是老师不去反思什么原因造成孩子不听讲、不专心,多是随手就扣上一顶现成的帽子:家长得小心了,你家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这帽子一扣,家长如临大敌,软硬兼施、苦口婆心,大有非把孩子说透说懂说服才肯罢休之势!结果呢?假的都能被说成真的!
如果真的是注意力不集中,是会影响到秩序,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可所有影响到秩序、影响到学习的孩子,都是注意力不集中吗?
而且,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有正常和病态之分。
病态的不集中需要药物和集体治疗,而绝非父母语重些、心长点就可以解决;常态的不集中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出现—由于神经系统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3岁以前的孩子无意注意占绝对优势,只有鲜明、生动、直观的形象才容易引起注意。3岁后,孩子的有意注意初步形成,但稳定性低,持续的时间短。一般情况下,小班孩子只能集中注意力3-5分钟,中班孩子可达10分钟左右,就是大班孩子,也只有10-15分钟左右!
这种偶尔的分心,至于那么紧张吗?
可惜,我们的成人认识不到这一点,因为对这个问题的紧张,甚至造成很多冤假错案。记者在这次访谈中刻意没有事先表露我们的态度,刻意没有让受访者受到我刊的指导专家王晓春老师意图的影响,结果真实的访谈记录表明,连不少老师都弄错了!
好在,王晓春老师凭借他多年的研究和经验,为每一个个案都做出了重新的评析,我们建议家长看看老师的态度,想想专家的分析,再结合自己: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误区?
注意力不集中是个问题,但绝对没有家长想像得那样严重、那样泛滥;
注意力不集中需要解决,但绝对不能寄望简单甚至粗暴的说服教育。而且,解决之前,务必先找到病根—
个案调查:一些有苦衷,一些是“冤案”
案例1“视觉学习者”梓欣(男,5岁)
毛海莹(幼儿园老师):在日常一节课25分钟的时间里,梓欣的注意力集中最长是5-10分钟,有时见他明明好好地坐着听老师讲课,突然就站起来,眼睛东张西望,有时还很无聊地左右摇晃起身体,或摸摸旁边孩子的衣服,更多的是玩自己的纽扣、拉链等衣服饰物。
记者:他单单对衣服感兴趣吗?
毛海莹:我注意到他对漂亮的东西特别感兴趣。记得有一次上活动课,梓欣旁边有个女孩子穿了件缀满珠片的衣服,结果他几乎整节课不停地用手去抓。下课后我才发现,他已经集了满满一口袋闪亮的珠片了……
记者:梓欣每天总会玩这种小动作吗?
毛海莹:除非那天上课有他感兴趣的东西。有一次玩《动物找家》游戏,我看到梓欣的身体是斜靠在椅子上,两腿伸到前面的孩子中,我想他肯定又在开小差了,谁知当我问哪个小朋友愿意上来时,他居然听到了并举手参与,很快帮小兔子找到了合适的家。
记者:你觉得这孩子的学习能力怎样?
毛海莹:很聪明,绘画尤其有灵气,特别是对线条的描绘很准确,但他却对涂色缺乏耐心,常常是一幅画只涂一种颜色,而且永远涂不满整幅画。比如画大海和海里的鱼,他用线条勾勒得非常好,但涂色时只用蓝色,不管是海还是鱼。
记者:这种情况有没有和梓欣家人沟通过?
毛海莹;有的,梓欣爸爸是区公安局的中队长,妈妈专职在家负责照顾孩子。由于职业特点,爸爸下班时间不固定,梓欣的作息可能有点随爸爸。有时他爸爸晚上九点钟回到家,兴趣来了就会带孩子上街,跟孩子玩的游戏大多也是在床上翻跟斗、格斗等很活泼的活动。爸爸认为男孩子好动、坐不定不出奇,是活泼的表现。
王晓春分析:
初步印象,梓欣好像是个“视觉学习者”,也就是比较善于用眼睛学习。我这样说的根据是梓欣对漂亮的东西特别感兴趣,绘画时线条的描绘很准确(这需要敏锐的细部观察和表现力),做“帮小兔子找到合适的家”的游戏(这也主要靠视觉)能力超出老师预料。如果除此之外还发现他用耳朵听课往往记不住,注意力不能集中,而形象化的、有教具的教学他比较容易接受,注意力比较集中,那我的推测恐怕就是正确的。
王晓春建议:
我不赞成说这种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因为当学习方法适应他们的性格特点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力就能够集中。如果不加具体分析给他们扣上“注意力不集中”的帽子,久而久之,家长和孩子本人相信了这个结论,就不会再努力寻找适应他个性的学习方法,这就可能耽误孩子一辈子。
对这种孩子,教师应该做的是多对他用视觉性的学习方法,人家听的时候可以让他看;家长要做的是肯定和发扬他的优势,至于他的弱项—听,暂时可以尽量不加强调。
案例2 注意力“效率”高的嘉伟(男,5岁)
毛海莹:我觉得嘉伟是属于间歇性注意力不集中的那种孩子。他妈妈说他在家极顽皮,有时爸爸气急了还会打他。他是个绝顶聪明的孩子,有个事例足以说明这点:杨利伟飞上太空的事迹宣传后,我们组织了班上的小朋友讨论,其中设计了一个题目问孩子们:“若你们有一天也上了太空,最想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大多数孩子都说:“太空,你好!”等等,嘉伟却回答说:“呵,原来第二个地球是这么美的!”他解释道,在太空上看到的地球将会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是第二个地球。当时我们在场的所有老师都为他的回答感到惊讶,因为这应该超出了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思维能力了。
记者:那为什么说他注意力不集中呢?
李群欢(幼儿园老师):嘉伟一般对老师讲的内容理解得很快,对提的问题回答得也很迅速,然后他就再也坐不住了,最大的兴趣是找人聊天,老师在上面还未讲完,他就已经在下面找小朋友谈开了。
毛海莹:有一次我们玩猜水果的游戏,我拿了一个装满水果模型的袋子,让他示范隔着袋子摸,然后猜水果的名字,他很快就把菠萝、桃子、香蕉等水果的名称、形状、颜色、味道等—清晰地表述出来,可接着我叫他跟小朋友互相之间再去猜,他根本就不做,又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了。
记者:那他对什么东西能有兴趣集中精神呢?
毛海莹:嘉伟对能动手操作的事情最感兴趣,例如绘画和手工,可只要一静下来就坐不安稳。
记者:家里怎么样?孩子平时在家看电视多吗?
李群欢:嘉伟的爸爸是劳动局的干部,妈妈是企业员工,平时放学后先由爷爷接到家,听说都是他自己玩和看电视,到爸妈下班后才把他接回自己家。
王晓春分析:
从上述有限的材料,我看不出嘉伟注意力方面有多大问题,恰恰相反,他的注意力的“效率”还是相当高的:已经听懂的东西就不再去注意,这在纪律方面和礼貌方面也许是个问题,但从注意力角度看,这是一种很聪明的“节约”。这孩子渴望新知,不愿重复已知,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均佳,如果培养得法,将来应该是很优秀的学习者。
王晓春建议:
1. 嘉伟的学习属于“吃不饱”,所以应该多给他出难题,已经会了的东西不要逼他重复,有时可以给他开辟个“小特区”,允许他自己干自己的事情。
2. 自己学会了是好的,但影响别人是不好的,所以要教育嘉伟顾大局,适当照顾小朋友,不能过分我行我素。建议尝试请他给小朋友当“小老师”,学习与其他人合作。
3. 嘉伟似乎有自我中心和任性的苗头,应该告诉家长(尤其是爷爷),不可娇惯孩子,不可听孩子摆布,否则未来这种不良的非智力因素就可能压抑孩子智力因素的发展。
案例3 被过度保护和过度限制的印印(男,3岁9个月)
尹青川(男,幼儿园老师):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是个很普遍的问题,很难说具体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因为那么小的孩子,学习和生活状态都是一致的。有的孩子表面上看很安静,实际上是被迫坐在那里的,他们是在神游。
记者:这样的孩子多吗?
尹青川: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新生身上,印印就是这样一个孩子。有一次我在讲故事,别的孩子不感兴趣,就离开去做别的事了(蒙特梭利幼儿园可以让孩子自主选择喜欢的活动或工作),印印看上去还在听,可我注意到他的眼神是涣散的,问他故事的内容,他说不知道,也没法表达出自己在想什么。后来我干脆停止了讲故事,让他自己选喜欢的玩具。他倒是选了,但拿着玩具出神,觉得他仍然是借助于别的工具在神游。我也曾经试图帮助他找到感兴趣的东西,但感觉没有什么东西能吸引住他,留住他的眼光似的。
记者:能谈谈印印家庭教育方面的情形吗?
尹青川:印印爸爸是海关的,妈妈是公务员,工作都很忙,印印一直由老人带,一家三代人住在一起。听他家老人说,他们负责带孩子,很怕孩子会出事,对他的行为控制得比较严,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总会被老人打搅,并被告知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我想这样的话,印印肯定很无聊,都找不到自己到底想做什么了。
王晓春分析:
印印是否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下结论似乎还有点匆忙。因为他是新生,而且太小。或许他是想家?或许他的注意力被陌生的环境给“冻结”了?有些孩子到一个生疏的环境里是会暂时表现得比较“傻”的,等到回归熟悉的环境,见到熟悉的人,他的聪明劲就回来了。所以应该问问印印在家中注意力是否集中,才能得出初步结论。
但从家里的情况来看,我怀疑印印的爷爷有过度保护和过度限制的毛病。过度保护,实际上等于代替孩子注意,孩子的注意力就有可能得不到迅速发展。过度限制,则是缩小了孩子的注意范围,同样压抑孩子注意力的发展。
王晓春建议:
1.千万不要批评印印“注意力不集中”,如此消极的评价会造成孩子不良的自我形象,就算他真是个“注意力不集中的人”,无论家长还是教师,也只宜采取实实在在的措施提高印印的注意力集中水平,不可把此事点破。这么点小的孩子,不需要他知道自己的缺点。
2.等待。用各种办法(听觉的、视觉的、动作的、合作的、情感的)吸引他注意,然后耐心等待他的进步,有一点进步就表扬。
3.告诉家长,尤其是爷爷,克服过度保护和过度限制的毛病。不要怕孩子磕磕碰碰,因为这种小挫折对提高孩子注意力水平很有作用。比如路上有块石头,家长提醒他注意,固然避免了摔跟头,但是以后他自己就不必长眼睛,他会拿爷爷当眼睛。倒不如让他摔个跟头,使他以后自己注意地面,这样注意力水平就提高了。再比如有些话,家长只说一遍,孩子没有注意听,就让他自食其果,这样他以后听别人说话就会专心一些,迁移到学校,就会注意听讲;要是一遍一遍地反复嘱咐,只能助长孩子心不在焉的毛病,迁移到学校,就是不注意听讲。所以孩子在学校是否注意听讲的关键是家庭教育,很多家长以为这只是学校的事,大错特错。学校固然有责任,但根子还是在家庭。
案例4 下意识自我保护的明明(男,5岁)
曹玉清(幼儿园老师):有的孩子本身并非是个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而是被外界的力量诱发出现的。我们班的明明以前一直是个很集中精神学习的孩子,突然有一段时间变得神思恍惚,一了解,原来那段时间他妈妈到香港探亲了。
记者:明明是不是想妈妈了?
曹玉清:开始我们也以为是这样,但明明说没有。后来我们在他妈妈那里了解到一件事,那段时间以来,每个晚上明明都在家学英语,因为他妈妈到了香港后感觉英语非常重要,就为明明请了英语家教,每天晚上加班学习。
记者:这会是明明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吗?
曹玉清:我们认为是的,因为大班的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任务已经不轻,晚上如果再加班,必定会不胜负荷。
王晓春分析:
这么小的孩子离开妈妈本来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他妈妈在这种时候不但不想办法减轻孩子压力,反而迫使孩子加班学英语,真是太莽撞了。这是很典型的成人自我中心,只顾自己的感觉,不顾孩子的感觉。明明新出现的注意力不集中现象实际是一种自我保护——他如果真的认真落实妈妈的伟大战略部署,会累死的。明明这样做,最初当然是一种本能,但是他可能不久就会尝到这样做的甜头—不听话者活得轻松,于是他就有可能逐渐学会“习惯性的注意力不集中”。说来许多家长可能不信,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竟然是家长促成的,然而事实就是这样。家长不可不警醒!
王晓春建议:
1.立即取消明明的英语课。
2.妈妈多给明明情感关怀。
案例5 感觉统合失调和焦虑的小儒(男,4岁)
莫老师(幼儿园老师):小儒做事很容易分心,很少能自始至终地完成一件事,砌积木一般不能超过5分钟。但他的分心好像和他的多动行为和部分行为偏差有关联——他平时跑步总是左脚踢右脚,无缘无故地跌倒,身体协调性较差。
记者:小儒的学习和生活能力如何?
莫老师:生活能力挺差的,到现在还不会自己穿衣服、擦屁股,而且冲动性很强,一点小事就能导致他无法自控地大怒,这也导致他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事—怕苦怕难,不肯坚持,受挫感很强。有一次我看他在玩拼图,但找不到图的边,结果他不是想办法寻找,而是大发脾气一把推散了拼图,也不让别的小朋友玩。
记者:有没有跟家人了解过他的成长经历?
莫老师:有,这个孩子是剖腹产的,出生后放过半个月的温箱,只吃了半个月母乳,我们认为这些会造成先天性的手眼协调能力弱,结果就表现在需要高度注意力的穿珠训练时两手很明显地发抖,对不准珠孔,扣子也扣不到扣眼上。
王晓春分析:
依据以上材料,我无法判断小儒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因而也不宜给出治疗建议。只是隐约觉得这个孩子的主要问题并不是注意力问题,而是可能兼有感觉统合失调和焦虑,注意力问题是次要的或者是派生的。要了解真正的原因,还得再进行一次更细致的调查。
带着王老师的疑问和要求,记者找到了小儒的智力心理健康测评顾问麦玉莲老师,对小儒的成长背景和家庭教育情况作进一步的采访和了解。结果麦老师在广州做的分析竟然与王老师远在北京的初步猜测吻合得天衣无缝:小儒的注意力不集中果然只是派生的,背后的因素确实与他的感统失调和焦虑有关—
麦玉莲分析:
首先,小儒出生体质较弱,缺少爬行,使孩子头颈肌的前庭功能开发得比较慢,身体的协调平衡能力差。母乳喂养的不足使他的口腔欲发展没有得到满足,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些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自信心不足,出现对外界过分防御,紧张时咬手指、摸下身等现象。
此外,小儒从小由老人带,跟父母接触少,亲子关系淡漠的孩子绝大多数不能自然舒展自己,所以小儒平时少见笑容,显得老成,其实是过早焦虑。这种孩子并不适合太早送幼儿园,尤其不宜全托,因为这会让孩子觉得无可依托,难以适应新环境。可小儒2岁2个月时就进了幼儿园,3岁多送全托,在进入这两个新环境时,小儒哭闹的时间足有两个多星期。
研究认为,大部分有这类问题的孩子在通过群体生活后多能互相观察和模仿,发现自己的不足而自行进行修正,或学会自控。但像小儒这样的孩子,当时测试他的前庭功能分只有13分,远低于正常的40分,所以我认为靠他自我修整效果不会大,只有通过特别的训练才能纠正过来。
专家小结:孩子“不集中”,忠告给家长
文/王晓春
根据以上案例和我自己接触到的更多的案例,对于幼儿注意力不集中问题,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初步认识:
1.幼儿注意力不集中现象,男孩多于女孩。
2.不过很多男孩是被冤枉的。像案例1的梓欣,案例2的嘉伟,都不属于注意力不集中,但是因为他们活跃多动,没有做到“唯教师之为听”,就被教师们误判为“注意力不集中”了。所以我们要注意,孩子注意力是否集中,不能以是否听教师所讲内容为惟一标准,从根本上说,应该看他在学习时,面对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精神是否专注,能专注多长时间。绝对以教师为中心判断孩子注意力,是不妥当的。
3.幼儿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不可对幼儿说破,否则有害无益。
4.幼儿注意力不集中往往是他心理问题的外部表现,是心理问题的一小部分。要解决问题,常常需要抓根源,需要综合治疗,单纯进行集中注意力训练往往不能见效。
5.幼儿注意力不集中一般是家庭教育失误造成的,而家长往往对此浑然不觉。因此,向家长介绍这方面的知识,以避免失误,是很必要的。
6.出现注意力分散现象,通常会有些内在、外部的诱因。家长要善于观察、识别,并及时对不良刺激源予以驱除或弱化。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可能原因:
疾病原因:听觉、视觉障碍,贫血、铅中毒。
生理原因:饥饿、睡眠不足、天热、口渴、生病等。
环境原因:混乱、嘈杂、干扰过多。
食物原因:食入含有过多咖啡因的食物。
教育原因:宠爱过分,玩具过多,社交频繁;教育内容、方法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一次教给孩子太多东西等;
心理原因:感觉统合失调:遗传、环境等因素使宝宝不能把感觉学习获得的信息,经大脑统合整理为指挥身体正确行动的运动计划,无法集中注意力是其表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