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看电影《南征北战》,有一个镜头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山东境内实行战略退却,来到一条大河旁,一位战士手捧河水一饮而尽,高兴地说,又喝到家乡的水了。从拍这部电影到现在,几十年时间如白驹过隙,可是如今不仅在山东境内,就是整个华北平原,你还能找到一条有水的大河吗?即使是有水,你还敢用双手掬一捧喝下去吗?
从北京六里桥出发,沿京珠高速公路南行,按照路旁标志牌的提示,你可以看到海河流域的许多河流:永定河、拒马河、瀑河、漕河、唐河、大清河、沙河、滹沱河、槐河、漳河、支漳河、安阳河、淇河等等,但是,这些大大小小的河流多数都是没有流水,干涸见底,有的河床上长满了庄稼,有的河床变成了挖沙场,有的河流虽然有水,也是涓涓细流,浅浅一线,毫无生机。不仅枯水季节如此,丰水季节也好不了多少。滹沱河河床常年不见一滴水,河床两边种着庄稼,中间奔跑着拉河沙的汽车,远远看去就像一片满目疮痍的沙场。
没有水的河流还能叫河吗?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河,从水,可声。”“江,从水,工声。”“江”“河”都是形声字,都是和水密切相关的。虽然现实中我们还管这些没有水的河流叫河,但是,从生命的本质上来讲,河流的生命已经死亡了,正如“江”“河”二字没有了水字旁,不再念“江”、“河”一样。上述河流如此,著名的大江大河情况又怎样呢?前几年秋天,我去西安参加会议,走在晋、陕、豫交界的黄河风陵渡大桥上,当时正是“白日依山尽”的时分,但见桥下宽阔的河滩上人欢马叫,一派繁忙的秋收景象,极目远眺,寻觅不见“黄河人海流”的壮观,大桥下缓缓流淌的,只有窄窄的、浅浅的、浑浑的河水,听不见奔腾咆哮的水声,看不见浩大磅礴的气势,黄河仿佛是一位年迈体衰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艰难前行。黄河如此,中国的另一条大河长江也不容乐观。据有关资料统计,每年排入长江的生活和工业废水达164亿吨,平均每分钟长江就吸纳污水3万吨。这条从远古流来的母亲河,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中上游森林砍伐和草场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中下游粗放式的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使长江受到严重污染,多样性物种遭到破坏,水的天然自洁功能日益丧失。一句话,长江的生命力正在消失,而造成这些危机的根本原因不是别的,就在于人为破坏。
江河是人类的母亲,大地的血脉,生命的源泉。江河孕育文明,哺育文化。祖国大地上的每一条江河都是我们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她流淌着历史,流淌着文明,流淌着民族的苦难和悲哀,也流淌着民族的欢乐和希望。江河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她既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家园,也是我们心灵所依的文化家园。江河无私地哺育了人类,可是人类并没有很好地善待江河。当我们自豪地宣称这成就那功绩的时候,江河的处境却每况愈下,惨状令人忧心如焚:大面积长时间断流,全方位污染日益加重,一座座大坝使江河不堪重负,有的江河终年无水实际上已经宣告死亡。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源泉,社会是人与自然共同构成的整体。但人类对此并没有清醒的认识,与自然的对立,导致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历史已经证明,人类与自然不是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类应该在敬畏自然的基础上,学会尊重自然,亲近自然。敬畏就不会狂妄自大,目空一切;尊重就会平等对待,不居高临下;亲近就会关系融洽,和谐相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自身。江河是有生命的,她有独特的成长轨迹和生命历程。河流不仅对—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有影响,也会影响整个地球,可我们总是幼稚地认为江河是人类手中一个可供任意摆布的东西。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说:“近代以来,人们不再相信自然本身是有生命的,而把大自然看成一个能源库和垃圾场,结果,自然加速了自己枯萎的历程。令古人做梦都想象不到的江河俱废,如今也已成了现实。大面积断流,全方位污染,将最终打碎人类生存的物质结构和精神结构。”令人担忧的是,尽管许多有识之士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应该善待江河,但江河的命运似乎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中国古人对江河心存敬畏,在他们看来,江河有一种宗教式的神圣与神秘感。他们认为江河里有水神,《庄子·秋水》里就说河伯是黄河的水神,名字叫冯夷。古人还经常虔诚的祭祀水神,祈求平安和风调雨顺。有了这种敬畏感,人们就不会对江河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而现代人摒弃了对江河的敬畏感,将自己凌驾自然之上,竟发出“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的豪言。从无神论的角度看,玉皇、龙王是不存在的,但从自然的生命来讲,玉皇和龙王又是无处不在的,它就是人类不能视而不见的自然规律。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人们应当更富于理性,摆正自己和自然的关系,但遗憾的是,失去理智的人们更加无节制、贪婪甚至是灭绝性地向大自然索取,向江河开战。黄河三门峡的反思还没有结束,又听到计划在怒江上修建13座大坝的消息,最近又从报端看到要在“三江并流”地区的虎跳峡修建电站的“宏伟蓝图”。修建者总以发展经济为理由,在江河的躯体上东截西堵,但对江河生态破坏的后果又有谁计算过呢?小鱼胜大坝的故事在有些人看来过于浪漫,那么就以生动鲜活的少数民族文化为例。修坝就涉及到移民,移民从此地搬到彼地,修路建房,暂可安居。可是,那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并不会简单地随移民搬迁而在另一处生存发展,很可能要变的支离破碎或者消亡。因为少数民族文化也有一个生存生态问题。近年来,江河的生态问题引起各方面人士的关注,便说明江河问题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澜沧江怒江传》的作者黄光成本来研究少数民族文化,但他近年来却关注江河问题。他多次走进澜沧江怒江流域,不仅走进两江的自然山川,也走进两江的社会历史文化。他对两江情有独钟,对少数民族文化如醉如痴。他呼吁要保护江河,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火热的心肠令人非常感动。过去强调经济发展,我们很少考虑江河为此付出的代价,实际上,一些破坏是根本不能用成本来计算的,因为这种破坏是不可恢复性破坏。据有关资料统计,淮河水资源利用率为60%,辽河为65%,黄河为62%,海河则高达90%,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30%~40%的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警戒线。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了几个百分点又有什么用?近年来,淮河的重大污染事故每每见诸报端,有的河段水质为劣五类,不仅鱼虾全无,而且蚊蝇绝迹,地下水污染,饮水危机凸现,恶性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十年治污,数百亿投入,仍然难让这条母亲河摆脱困境和惨状。在海河流域,“有河皆干,有水皆污”,河流的生态功能丧失殆尽。白洋淀要靠年年买水才能维持生态。在澜沧江领域的西双版纳地区,榨糖厂排出的污水使一条河流变得像酱油一样,散发的臭味老远就能闻到。如此发展经济的怪圈,到何时才能结束?
大自然以它特有的方式向人类发出了严重警告,人类应该用一颗虔诚的心灵去谛听大自然的声音,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真正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不是自然界的主宰。理性审视令我们感到自豪的历史文明,其中有些东西在今天看来却令人汗颜。我们常说江河是人类的母亲,森林是江河的母亲,可历史上的情况又如何呢?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为例,西周时期,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为53%,但从那时起,一方面社会文明在前进发展,一方面人类又对森林采取了极不文明的行为。《诗经》中说:“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黄河岸边的森林在大面积消失。秦始皇修建阿房宫,砍光当地森林,又从长江流域的蜀地和荆地调运木材。黄河流域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主要战场,修筑长城,设置城堡,兴建宫殿,战车擂木,刀枪箭戟,哪一样不取自森林,哪一项不危害江河。到晚唐时期,黄河流域的森林面积已经大大减少。晚唐诗人韦庄在《绥州作》一诗中说:“雕阴无树水难流,雉堞连云古帝州。”说明黄河支流无定河两岸的森林已经砍伐殆尽。年年砍伐,代代破坏,到解放前夕,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已降为3%,不足0.3亿亩。黄河流域森林的大面积消失,对黄河的危害是致命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正在缩小自己的生活范围,在狭小的空间里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舒适,变的越来越远离自然,和自然生疏了。但人是自然的产物,是应该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当我们一朝猛醒,渴望回到自然怀抱,梦寻田园诗情时,却发现和我们朝夕相处、有恩于人类的江河大地早已改变了模样。“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不是文人想象的诗情画意,而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江河生态的真实写照。据说,这条大河就是淮河。今天,我们走在淮河两岸,歌曲中描绘的美景只能从记忆中去寻找,现实状况带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伤感和深深的忧虑。过去我们面对自然时,总是抱着“人定胜天”信念来显示人类的力量,但是,切不可忘记,和这句话相对的还有一句话,《史记》里说:“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此话的原意并非指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但用来说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却非常恰当。这又一次让我们想起恩格斯的名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令人可怕的是,我们现在仍然陶醉于这种暂时的胜利,而没有通过自然界的报复反思我们自身。暂时的胜利不断累加,而报复也变得频繁和加剧。人类绝对不是大自然的对手,在人类与自然较量的舞台上,最终的失败者只能是人类。
(《澜沧江怒江传》,系“大江大河传记”丛书第二辑之一部,黄光成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20.00元)
从北京六里桥出发,沿京珠高速公路南行,按照路旁标志牌的提示,你可以看到海河流域的许多河流:永定河、拒马河、瀑河、漕河、唐河、大清河、沙河、滹沱河、槐河、漳河、支漳河、安阳河、淇河等等,但是,这些大大小小的河流多数都是没有流水,干涸见底,有的河床上长满了庄稼,有的河床变成了挖沙场,有的河流虽然有水,也是涓涓细流,浅浅一线,毫无生机。不仅枯水季节如此,丰水季节也好不了多少。滹沱河河床常年不见一滴水,河床两边种着庄稼,中间奔跑着拉河沙的汽车,远远看去就像一片满目疮痍的沙场。
没有水的河流还能叫河吗?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河,从水,可声。”“江,从水,工声。”“江”“河”都是形声字,都是和水密切相关的。虽然现实中我们还管这些没有水的河流叫河,但是,从生命的本质上来讲,河流的生命已经死亡了,正如“江”“河”二字没有了水字旁,不再念“江”、“河”一样。上述河流如此,著名的大江大河情况又怎样呢?前几年秋天,我去西安参加会议,走在晋、陕、豫交界的黄河风陵渡大桥上,当时正是“白日依山尽”的时分,但见桥下宽阔的河滩上人欢马叫,一派繁忙的秋收景象,极目远眺,寻觅不见“黄河人海流”的壮观,大桥下缓缓流淌的,只有窄窄的、浅浅的、浑浑的河水,听不见奔腾咆哮的水声,看不见浩大磅礴的气势,黄河仿佛是一位年迈体衰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艰难前行。黄河如此,中国的另一条大河长江也不容乐观。据有关资料统计,每年排入长江的生活和工业废水达164亿吨,平均每分钟长江就吸纳污水3万吨。这条从远古流来的母亲河,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中上游森林砍伐和草场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中下游粗放式的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使长江受到严重污染,多样性物种遭到破坏,水的天然自洁功能日益丧失。一句话,长江的生命力正在消失,而造成这些危机的根本原因不是别的,就在于人为破坏。
江河是人类的母亲,大地的血脉,生命的源泉。江河孕育文明,哺育文化。祖国大地上的每一条江河都是我们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她流淌着历史,流淌着文明,流淌着民族的苦难和悲哀,也流淌着民族的欢乐和希望。江河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她既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家园,也是我们心灵所依的文化家园。江河无私地哺育了人类,可是人类并没有很好地善待江河。当我们自豪地宣称这成就那功绩的时候,江河的处境却每况愈下,惨状令人忧心如焚:大面积长时间断流,全方位污染日益加重,一座座大坝使江河不堪重负,有的江河终年无水实际上已经宣告死亡。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源泉,社会是人与自然共同构成的整体。但人类对此并没有清醒的认识,与自然的对立,导致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历史已经证明,人类与自然不是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类应该在敬畏自然的基础上,学会尊重自然,亲近自然。敬畏就不会狂妄自大,目空一切;尊重就会平等对待,不居高临下;亲近就会关系融洽,和谐相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自身。江河是有生命的,她有独特的成长轨迹和生命历程。河流不仅对—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有影响,也会影响整个地球,可我们总是幼稚地认为江河是人类手中一个可供任意摆布的东西。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说:“近代以来,人们不再相信自然本身是有生命的,而把大自然看成一个能源库和垃圾场,结果,自然加速了自己枯萎的历程。令古人做梦都想象不到的江河俱废,如今也已成了现实。大面积断流,全方位污染,将最终打碎人类生存的物质结构和精神结构。”令人担忧的是,尽管许多有识之士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应该善待江河,但江河的命运似乎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中国古人对江河心存敬畏,在他们看来,江河有一种宗教式的神圣与神秘感。他们认为江河里有水神,《庄子·秋水》里就说河伯是黄河的水神,名字叫冯夷。古人还经常虔诚的祭祀水神,祈求平安和风调雨顺。有了这种敬畏感,人们就不会对江河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而现代人摒弃了对江河的敬畏感,将自己凌驾自然之上,竟发出“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的豪言。从无神论的角度看,玉皇、龙王是不存在的,但从自然的生命来讲,玉皇和龙王又是无处不在的,它就是人类不能视而不见的自然规律。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人们应当更富于理性,摆正自己和自然的关系,但遗憾的是,失去理智的人们更加无节制、贪婪甚至是灭绝性地向大自然索取,向江河开战。黄河三门峡的反思还没有结束,又听到计划在怒江上修建13座大坝的消息,最近又从报端看到要在“三江并流”地区的虎跳峡修建电站的“宏伟蓝图”。修建者总以发展经济为理由,在江河的躯体上东截西堵,但对江河生态破坏的后果又有谁计算过呢?小鱼胜大坝的故事在有些人看来过于浪漫,那么就以生动鲜活的少数民族文化为例。修坝就涉及到移民,移民从此地搬到彼地,修路建房,暂可安居。可是,那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并不会简单地随移民搬迁而在另一处生存发展,很可能要变的支离破碎或者消亡。因为少数民族文化也有一个生存生态问题。近年来,江河的生态问题引起各方面人士的关注,便说明江河问题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澜沧江怒江传》的作者黄光成本来研究少数民族文化,但他近年来却关注江河问题。他多次走进澜沧江怒江流域,不仅走进两江的自然山川,也走进两江的社会历史文化。他对两江情有独钟,对少数民族文化如醉如痴。他呼吁要保护江河,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火热的心肠令人非常感动。过去强调经济发展,我们很少考虑江河为此付出的代价,实际上,一些破坏是根本不能用成本来计算的,因为这种破坏是不可恢复性破坏。据有关资料统计,淮河水资源利用率为60%,辽河为65%,黄河为62%,海河则高达90%,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30%~40%的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警戒线。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了几个百分点又有什么用?近年来,淮河的重大污染事故每每见诸报端,有的河段水质为劣五类,不仅鱼虾全无,而且蚊蝇绝迹,地下水污染,饮水危机凸现,恶性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十年治污,数百亿投入,仍然难让这条母亲河摆脱困境和惨状。在海河流域,“有河皆干,有水皆污”,河流的生态功能丧失殆尽。白洋淀要靠年年买水才能维持生态。在澜沧江领域的西双版纳地区,榨糖厂排出的污水使一条河流变得像酱油一样,散发的臭味老远就能闻到。如此发展经济的怪圈,到何时才能结束?
大自然以它特有的方式向人类发出了严重警告,人类应该用一颗虔诚的心灵去谛听大自然的声音,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真正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不是自然界的主宰。理性审视令我们感到自豪的历史文明,其中有些东西在今天看来却令人汗颜。我们常说江河是人类的母亲,森林是江河的母亲,可历史上的情况又如何呢?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为例,西周时期,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为53%,但从那时起,一方面社会文明在前进发展,一方面人类又对森林采取了极不文明的行为。《诗经》中说:“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黄河岸边的森林在大面积消失。秦始皇修建阿房宫,砍光当地森林,又从长江流域的蜀地和荆地调运木材。黄河流域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主要战场,修筑长城,设置城堡,兴建宫殿,战车擂木,刀枪箭戟,哪一样不取自森林,哪一项不危害江河。到晚唐时期,黄河流域的森林面积已经大大减少。晚唐诗人韦庄在《绥州作》一诗中说:“雕阴无树水难流,雉堞连云古帝州。”说明黄河支流无定河两岸的森林已经砍伐殆尽。年年砍伐,代代破坏,到解放前夕,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已降为3%,不足0.3亿亩。黄河流域森林的大面积消失,对黄河的危害是致命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正在缩小自己的生活范围,在狭小的空间里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舒适,变的越来越远离自然,和自然生疏了。但人是自然的产物,是应该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当我们一朝猛醒,渴望回到自然怀抱,梦寻田园诗情时,却发现和我们朝夕相处、有恩于人类的江河大地早已改变了模样。“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不是文人想象的诗情画意,而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江河生态的真实写照。据说,这条大河就是淮河。今天,我们走在淮河两岸,歌曲中描绘的美景只能从记忆中去寻找,现实状况带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伤感和深深的忧虑。过去我们面对自然时,总是抱着“人定胜天”信念来显示人类的力量,但是,切不可忘记,和这句话相对的还有一句话,《史记》里说:“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此话的原意并非指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但用来说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却非常恰当。这又一次让我们想起恩格斯的名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令人可怕的是,我们现在仍然陶醉于这种暂时的胜利,而没有通过自然界的报复反思我们自身。暂时的胜利不断累加,而报复也变得频繁和加剧。人类绝对不是大自然的对手,在人类与自然较量的舞台上,最终的失败者只能是人类。
(《澜沧江怒江传》,系“大江大河传记”丛书第二辑之一部,黄光成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