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04年来我国粮食实现十年连续增长,但粮食供给总量增加难度越来越大,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持续减少;同时粮食消费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为应对资源短缺和急迫需求,进口已经成为中国政府不可避免的话题。而在我国农产品进口数量中,粮食的贸易逆差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其中大豆等非口粮的逆差尤其明显。由于进口粮食所会面临粮食安全、为粮食进口国掣肘、贸易壁垒等问题,本文就如何适当进口粮食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粮食 适度进口
一、关于糧食适度进口战略的背景及现状
1.适度进口的背景。如果按照目前我国粮食的定义范围(包括大米、小麦、玉米、豆类和薯类) ,2008年我国的粮食自给率达95%以下,2009年下降到92.5%, 2010年更下降到90.6%。一方面,粮食供给总量增加难度越来越大。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实现“十连增”,然而粮食增产的环境成本越来越高,主要包括土壤污染,淡水资源缺乏等。另一方面,粮食消费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人均粮食需求大幅增加。同时,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即人们对肉蛋类的消费需求在逐步增加,对粮食需求逐步减少,使得饲料用粮的需求量大幅增加。2010 年以来,我国粮食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因此从降低成本考虑,企业开始适当申请进口粮食。
近年来,中国逐步加强了对于粮食的进口的比率。2015年一号文件同样也提到了粮食进口的问题,提出要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积极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把握好农产品进口规模、节奏。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如何把握适当进口粮食的度量,保证粮食安全,是现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2.适度进口的国内现状。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当今对农产品的进口需求主要集中于棉花,大豆(包含于食用油籽)和食糖等,而主要出口的农产品包括水果蔬菜和水产品;而棉花、大豆和食糖从2001年到2011年贸易逆差基本上逐年上升;中国进口农产品主要来源为美国,其次为东盟。由上可知,中国目前进口农产品进口一直处于上涨趋势且涨势汹涌;进口的种类比较多但集中于大豆等几类,其中进口粮食份额居多,说明中国在粮食生产方面没有比较优势,而在生产蔬菜瓜果方面一直存在着比较优势;而就进口地角度而言,美洲是主要的大豆和玉米进口地,东盟是主要的大米进口地,中国粮食的进口源过于单一。
二、对他人研究观点的总结
刘永好(2015)认为中国应当在保证口粮的绝对供给情况下放开非口粮。文中口粮他认为是水稻和小麦。而非口粮属于玉米、黄豆、高粱以及其他的杂粮。黄季、杨军、仇焕广(2012)指出我们应当将粮食安全观念向食物安全观念转变,把中心任务转向口粮安全转变,首先保障口粮(主要是水稻和小麦)的基本自给,并且从进口畜禽产品转变为进口饲料粮。而邵海鹏(2014)在国际粮价低的时候,适时适量进口一些粮食,并且应控制在一定百分比内,不能影响国内农民的收入,也不能影响国外粮食价格波动。
怎么进行适度进口,不同学者看法不同。陈博文、朱立明、钟钰(2014)指出进口品种和渠道要多元:目前我国的进口结构相对单一,比如大豆,主要集中在美洲,如果开辟黑海地区,来对冲美洲的进口,自然就可以化解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同时中国应当完善与南美国家的玉米贸易合作关系。程国强(2011)认为不仅进口规模要适度从而避免国际价格的波动;而且进口品种和渠道要多元;并且进口方式要多样,不仅要进行直接贸易,同时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供应链,从仓储、物流开始,到港口、码头等;最后,适度进口不能伤害国内粮食的生产能力。
三、关于粮食适度进口之我见
通过阅读文献,我发现对进口粮食持反对意见的人主要是出于担心三方面的原因,即对粮食安全担忧,对进口对国内农业产业形成抑制和打压的担忧和对国外市场对中国产生贸易壁垒的担忧。
1.对于粮食安全担忧首先应加强对进口粮食的卫生检疫。或担心粮食进口地过于单一而受粮食出口国所掣肘,我认为中国应当严格管控直接消费的口粮保证它们的一定自给率,而对饲料粮和工业粮可以慢慢放开进口,实施自由贸易措施。但对于进口的粮食作物,当务之急是使进口国更加多样化,进口方式也可以更加多元化,中国政府可以考虑加快向南美等资源丰富的进口来源国输出资本,通过签订贸易协定,对其进行贸易支持或者直接租用他们的土地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国内涉粮企业到境外特别是与中国具有季节互补性的国家开展双赢农业生产。
2.对国内农业产业会被抑制的担忧解释为国外农产品由于质量好于或者价格低于国内农产品,进入市场后本土农民的产品被市场排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对于适合种大米小麦等口粮的地区,或种植大豆等非口粮有比较优势的地区,为保证口粮的绝对自给,政府应当强制或鼓励种植这些作物。以往违背市场规律鼓励种植非口粮所耗费的补贴,政府可以将在放开对非口粮进口之后省下的金额划出一部分用于只补贴种植口粮,那么农民有可能会更多地选择种口粮;对于剩下不种粮食的区域可以种植更有经济优势的瓜果蔬菜,带来比原先更加丰厚的经济效益;如果拿一小部分仅仅补贴口粮,剩下大部分的钱都可以用于国防、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建设。极有可能我们利用这些钱发展科技,提高了农业技术水平,那么农业生产率会得到更大的提高,中国会获得更大的收益。
3.国外市场对国内进口的贸易壁垒解释为国际农产品贸易公平竞争环境尚未形成,中国缺失对粮食定价的话语权,买入粮食是价格总是偏高。针对这种现象,中国应当逐步夺回价格话语权,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联系。随着人民币越来越为大多数国家所看重,中国应当借机创造自己的贸易体系。正如上个世纪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奠定了美国100年的经济领先地位,中国要屹立于经济强国之林,唯一的道路就是建立自己的游戏规则,让其他国家贸易遵循自己的原则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上上策。
参考文献:
[1]黄季焜, 杨军, 仇焕广. 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政策的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 2012, (3): 4-8.
[2]陈博文, 朱立明, 钟钰. 当前中国粮食适度进口的战略分析[J]. 农业贸易展望, 2014, (8): 64-68.
[3]刘永好. 保证口粮绝对供给更应放开非口粮[J]. 粮油市场报, 2015, (3): 6-6.
[4]邵海鹏. “适度进口”考验新型粮食安全战略[J]. 聚焦, 2014, (6): 14-15.
[5]胡鞍钢. 立足国内基本自给适度进口促进交换[J]. 16110 /j. cnki. issn2D95151,1997,(3):24-26.
[6]程国强. 中国农业实施全球战略的路径选择与政策框架[J]. 中国与全球化, 2014, (1): 109-123.
关键词:粮食 适度进口
一、关于糧食适度进口战略的背景及现状
1.适度进口的背景。如果按照目前我国粮食的定义范围(包括大米、小麦、玉米、豆类和薯类) ,2008年我国的粮食自给率达95%以下,2009年下降到92.5%, 2010年更下降到90.6%。一方面,粮食供给总量增加难度越来越大。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实现“十连增”,然而粮食增产的环境成本越来越高,主要包括土壤污染,淡水资源缺乏等。另一方面,粮食消费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人均粮食需求大幅增加。同时,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即人们对肉蛋类的消费需求在逐步增加,对粮食需求逐步减少,使得饲料用粮的需求量大幅增加。2010 年以来,我国粮食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因此从降低成本考虑,企业开始适当申请进口粮食。
近年来,中国逐步加强了对于粮食的进口的比率。2015年一号文件同样也提到了粮食进口的问题,提出要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积极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把握好农产品进口规模、节奏。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如何把握适当进口粮食的度量,保证粮食安全,是现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2.适度进口的国内现状。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当今对农产品的进口需求主要集中于棉花,大豆(包含于食用油籽)和食糖等,而主要出口的农产品包括水果蔬菜和水产品;而棉花、大豆和食糖从2001年到2011年贸易逆差基本上逐年上升;中国进口农产品主要来源为美国,其次为东盟。由上可知,中国目前进口农产品进口一直处于上涨趋势且涨势汹涌;进口的种类比较多但集中于大豆等几类,其中进口粮食份额居多,说明中国在粮食生产方面没有比较优势,而在生产蔬菜瓜果方面一直存在着比较优势;而就进口地角度而言,美洲是主要的大豆和玉米进口地,东盟是主要的大米进口地,中国粮食的进口源过于单一。
二、对他人研究观点的总结
刘永好(2015)认为中国应当在保证口粮的绝对供给情况下放开非口粮。文中口粮他认为是水稻和小麦。而非口粮属于玉米、黄豆、高粱以及其他的杂粮。黄季、杨军、仇焕广(2012)指出我们应当将粮食安全观念向食物安全观念转变,把中心任务转向口粮安全转变,首先保障口粮(主要是水稻和小麦)的基本自给,并且从进口畜禽产品转变为进口饲料粮。而邵海鹏(2014)在国际粮价低的时候,适时适量进口一些粮食,并且应控制在一定百分比内,不能影响国内农民的收入,也不能影响国外粮食价格波动。
怎么进行适度进口,不同学者看法不同。陈博文、朱立明、钟钰(2014)指出进口品种和渠道要多元:目前我国的进口结构相对单一,比如大豆,主要集中在美洲,如果开辟黑海地区,来对冲美洲的进口,自然就可以化解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同时中国应当完善与南美国家的玉米贸易合作关系。程国强(2011)认为不仅进口规模要适度从而避免国际价格的波动;而且进口品种和渠道要多元;并且进口方式要多样,不仅要进行直接贸易,同时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供应链,从仓储、物流开始,到港口、码头等;最后,适度进口不能伤害国内粮食的生产能力。
三、关于粮食适度进口之我见
通过阅读文献,我发现对进口粮食持反对意见的人主要是出于担心三方面的原因,即对粮食安全担忧,对进口对国内农业产业形成抑制和打压的担忧和对国外市场对中国产生贸易壁垒的担忧。
1.对于粮食安全担忧首先应加强对进口粮食的卫生检疫。或担心粮食进口地过于单一而受粮食出口国所掣肘,我认为中国应当严格管控直接消费的口粮保证它们的一定自给率,而对饲料粮和工业粮可以慢慢放开进口,实施自由贸易措施。但对于进口的粮食作物,当务之急是使进口国更加多样化,进口方式也可以更加多元化,中国政府可以考虑加快向南美等资源丰富的进口来源国输出资本,通过签订贸易协定,对其进行贸易支持或者直接租用他们的土地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国内涉粮企业到境外特别是与中国具有季节互补性的国家开展双赢农业生产。
2.对国内农业产业会被抑制的担忧解释为国外农产品由于质量好于或者价格低于国内农产品,进入市场后本土农民的产品被市场排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对于适合种大米小麦等口粮的地区,或种植大豆等非口粮有比较优势的地区,为保证口粮的绝对自给,政府应当强制或鼓励种植这些作物。以往违背市场规律鼓励种植非口粮所耗费的补贴,政府可以将在放开对非口粮进口之后省下的金额划出一部分用于只补贴种植口粮,那么农民有可能会更多地选择种口粮;对于剩下不种粮食的区域可以种植更有经济优势的瓜果蔬菜,带来比原先更加丰厚的经济效益;如果拿一小部分仅仅补贴口粮,剩下大部分的钱都可以用于国防、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建设。极有可能我们利用这些钱发展科技,提高了农业技术水平,那么农业生产率会得到更大的提高,中国会获得更大的收益。
3.国外市场对国内进口的贸易壁垒解释为国际农产品贸易公平竞争环境尚未形成,中国缺失对粮食定价的话语权,买入粮食是价格总是偏高。针对这种现象,中国应当逐步夺回价格话语权,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联系。随着人民币越来越为大多数国家所看重,中国应当借机创造自己的贸易体系。正如上个世纪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奠定了美国100年的经济领先地位,中国要屹立于经济强国之林,唯一的道路就是建立自己的游戏规则,让其他国家贸易遵循自己的原则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上上策。
参考文献:
[1]黄季焜, 杨军, 仇焕广. 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政策的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 2012, (3): 4-8.
[2]陈博文, 朱立明, 钟钰. 当前中国粮食适度进口的战略分析[J]. 农业贸易展望, 2014, (8): 64-68.
[3]刘永好. 保证口粮绝对供给更应放开非口粮[J]. 粮油市场报, 2015, (3): 6-6.
[4]邵海鹏. “适度进口”考验新型粮食安全战略[J]. 聚焦, 2014, (6): 14-15.
[5]胡鞍钢. 立足国内基本自给适度进口促进交换[J]. 16110 /j. cnki. issn2D95151,1997,(3):24-26.
[6]程国强. 中国农业实施全球战略的路径选择与政策框架[J]. 中国与全球化, 2014, (1): 10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