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中美关系史上至关重要的二十年,也是戏剧性的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里,中美关系历经了由波峰到波谷的震荡,两国关系的航船初次启航,乘风破浪,却又途遇风险,再度搁浅。其中的原委曲折、来龙去脉对处理今时今日的对外关系仍有借鉴意义,值得探究。
关键词:七八十年代;中美关系;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C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4-0071-02
一、走出对峙
美国著名学者麦克法考尔说:“尼克松政府公开宣布不参与苏联强压中国的图谋,这是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与领土完整心照不宣但极为重要的承认。”
朝鲜战争和台湾海峡危机爆发后,中美两国一直以来的敌对态势发展到了一触即发的境地。然而20世纪60年代末期,情况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中苏因党际关系而影响到国家关系,昔日的兄弟友情已变得势若水火;而美国因陷于越战泥潭,也在与苏联争霸的角逐中开始处于守势。在美苏中战略格局中,尼克松开始考虑改善对华关系。
美国经济存在的各种矛盾日益尖锐,导致经济危机接连发生,给美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失业灾难更加严重,广大学生和各阶层群众的反战运动风起云涌,使国内阶级矛盾和其它矛盾激化。同时,美国转嫁危机的行径,受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极力反对。使美国与第二世界的矛盾加深。而美国向第三世界掠夺、剥削和转嫁危机,又激起第三世界各国人民强烈反抗。在这种情况下,同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发生经济贸易关系对于尼克松政府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
而美国同发达国家的力量对比从战后初期以来也有了很大变化。战后初期,美国利用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控制西欧、日本等国。但随着它们经济的恢复和增长及美国经济的削弱,这些国家对美国的抵抗大大增强,虽然还未完全摆脱美国的控制,然而,在很多重大问题上,他们再也不是美国俯首贴耳的工具了。同时。70年代苏联的武装部队人数已大大超过美国,它的常规军备在数量上已压倒美国;核武器的数量已超过美国,质量上正在赶上美国,它拥有一支“进攻型海军”,舰艇总数超过美国,潜艇数量比美国多三倍。随着苏美军事力量的消长,双方争夺的战略态势发生了变化,苏联采取攻势处处进逼,美国居于守势步步退却。
这一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使得美国对华敌视政策惨遭破产,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了巩固,中国人民在建设祖国的同时,对世界和平进步的事业给予了无私援助,中国政府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的态度、立场,赢得世界舆论的普遍好评,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一天天提高。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26届大会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提案。这一进程促进了中美缓和,并客观上成为后来中美达成上海公报的强大推动力。
上述情况表明:美国在中美关系问题上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态度;而中国为了抵挡苏联的进攻,为了加快建设,也为了祖国统一,也希望结束长期的敌对状况,实现中美关系的正常化。这种互利成为中美建交的基础。
二、解冻在1972,起航在1979
从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到1978年12月建交公报发表,中美建交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台湾问题上,美国与台湾难舍难分,迟迟不能下决心实现中国提出的断交、撤军、废约的要求,这是中美建交延宕的主要原因;在美国国内,水门事件使尼克松第二任期和福特继任政府的支持率、决策能力、执政能力受到极大损害,中国政府招架乏术,更不要说采取积极主动的外交政策了;在中国,文革动乱未已,极左思潮仍在肆虐。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美苏关系对中美关系的牵制和影响。
在毛泽东与尼克松握手的1972年,当讨论《上海公报》中双方分歧最严重的台湾问题而停滞之时,基辛格绞尽脑汁想出了后来公报中那句有名的话:海峡两岸所有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以部分。毛泽东赞许说,这是“博士的伟大发明”。当时,用这句模糊的话掩盖了双方的分歧,中美关系在此时解冻。此后两国关系停滞不前,直到卡特时代,建交谈判中明确地表述了“只有一个中国”的准确概念:“美国确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以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美关系的航船这才真正起航。
值得一提的是,中美关系总是难以绕过台湾问题。70年代初,由于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明确承诺,公开承认只有一个中国,中美关系才得以打开大门;70年代中后期,由于美国难以落实承诺,所以建交一直拖到了1979年,即使在建交以后,台湾问题仍然是中美关系中最突出的问题。其中原因主要在于美国在中国和台湾之间奉行“双轨政策”:一方面试图改善同中国的关系,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另一方面又竭尽全力保持与台湾的关系。1977年,为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美国内要求同中国建交的高涨呼声,卡特政府采取了在尽可能多的保持美台联系的条件下,接受中国的“断交、废约、撤军”三原则,以尽快同中国建交的方针。1978年12月6日,中美双方在经过多轮双边会谈后,发表了中美《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和声明。《中美建交公报》是双方妥协的结果,台湾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全部解决。美国仍然坚持它与台湾的官方关系并采取措施来保证他们所关心的台湾的“安全”。为了使这种特殊的美台关系符合美国的法律,卡特政府于1979年4月1日批准了《与台湾关系法》。该法案严重违背了《中美建交公报》的原则,是发展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也是日后双方发生冲突的根源。
三、平湖如镜,汹涌暗藏
苏联入侵阿富汗给中美关系增添了强大的推动力。中国强烈谴责苏联武装干涉阿富汗,声称这一事件对中国的安全构成直接威胁。中国还决定取消四个月前开始的中苏谈判。美国则更加重视中国在抗苏中的作用,决心进一步借助中国的力量抗衡苏联,把两国的合作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扩大到防务领域。
1982年8月17日,两国发表了著名的8·17公报。中国政府在公报中重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这一原则立场。美国则重申:“无意侵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无意干涉中国的内政,也无意执行‘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政策。”美国还在售台武器问题上作出了重大让步。它的发表使中美关系度过了一次严重危机,在消除中美关系发展障碍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并为80年代两国关系的相对稳定创造了条件。
从1984年起,中美关系开始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两国领导人经过几年来的相互适应,对彼此间的利益和分歧、决策的能力和限度都有了较为现实的理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美关系开始出现了新的重要支点,两国之间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以及社会文化交流日益扩大。
当然两国关系仍然存在一些障碍,最严重的问题当然是台湾问题。自双方发表8·17公报后,美国仍然继续向台出售武器,使中国方面不得不为此不断进行交涉。里根政府不仅不采取主动来解决双方在台湾问题上的冲突,还坚持反对把台湾从亚洲开发银行中驱逐出去。1983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要求继续保留台湾在亚行会资格的对外援助拨款法案。里根总统签署了该项法案并重申美国支持台湾在亚行中的会员资格的立场。可以说,在里根第一任内,中美关系是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的,但同时仍潜伏着动荡。
四、风暴突袭,急转而下
如前所述,在1979—1989年间,中美关系确实取得了很大发展,可另一方面,由于国际格局的变动,改变了两国关系原有的基础。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美苏、中苏关系都得以缓和,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上不再采取克制的立场“迁就”中国。就中方而言,从1982年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中美之间除了台湾问题这一根本性的分歧悬而未决,其他矛盾也开始暴露:美国批评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攻击中国在西藏违反人权;指责所谓中国向伊朗出售武器;反对中国迫害知识分子等。此外,中美之间对第三世界的态度和政策等重大国际问题上也出现明显分歧。这些问题将中美关系置于了危险的边缘,都对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出考验。
1989年3月上旬,西藏少数分裂主义分子与境外的分裂主义集团相勾结,在拉萨制造了一场严重的骚乱。中国政府采取了必要的措施,却在美国遭到了无端的谴责。美国国会参议院1989年3月16日就所谓西藏问题通过了一项决议,以关切西藏人权为借口公然支持西藏少数分裂主义分子的骚乱行动,并要求美国当局和国际组织插手西藏事务。这一时间严重影响了两国关系。
在之后不久,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又发生了一场政治风波。在此期间,美国政府和国会曾不断发表言论进行干预。“六四”事件发生后,美国总统布什于6月5日发表声明,对中国的局势进行指责,并且宣布对中国采取五项制裁措施,使得中美关系陷入困境。
此后,美国国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干涉中国内部事务,恶化了中美关系。继1989年6月29日和7月4日美国国会众参两院分别通过制裁中国的修正案之后, 11月15日和16日由参众两院分别通过了对中国实行进一步制裁的“美国国务院授权法”修正案。这项修正案风波未平,美国国会又采取了另一项严重的步骤。1989年11月19日和20日,美国两院分别通过《1989年紧急放宽中国移民法案》,完全违背两国政府协定。至此可以说,中美关系的航船宣告搁浅。
五、结语
综观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两国关系的正常化,有利于双方的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发展,是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此间我国在两国关系中所坚持的概念、原则是在当今关系中仍应坚守的。而其后中美之间虽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插曲,包括美国在“人权”问题上大做文章,在“人关”问题上设制重重障碍,使两国关系陷入低谷,但关系向着和平稳定、共同发展的方向前进仍是主旋律。近年来两国领导人的互访为中美关系揭开了新篇章,对世界的和平、进步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了两国的共同利益以及人民的幸福安康,愿中美友谊之花常开不谢,永放芬芳。
参考文献:
[1]谢益显.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7.
[2]李宝俊.当代中国外交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12.
[3]夏旭东,王书中.走向21世纪的中美关系[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06.
[4]宫力.峰谷间的震荡:1979年以来的中美关系[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11.
[5]刘建飞.中美关系缓和中的世界因素[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2,12.
[6]周子光.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7,03.
[7]解莉.1969年—艰难的和缓之路[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1.
[8]陈敦德.起航在1979——中美建交实录[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02.
关键词:七八十年代;中美关系;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C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4-0071-02
一、走出对峙
美国著名学者麦克法考尔说:“尼克松政府公开宣布不参与苏联强压中国的图谋,这是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与领土完整心照不宣但极为重要的承认。”
朝鲜战争和台湾海峡危机爆发后,中美两国一直以来的敌对态势发展到了一触即发的境地。然而20世纪60年代末期,情况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中苏因党际关系而影响到国家关系,昔日的兄弟友情已变得势若水火;而美国因陷于越战泥潭,也在与苏联争霸的角逐中开始处于守势。在美苏中战略格局中,尼克松开始考虑改善对华关系。
美国经济存在的各种矛盾日益尖锐,导致经济危机接连发生,给美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失业灾难更加严重,广大学生和各阶层群众的反战运动风起云涌,使国内阶级矛盾和其它矛盾激化。同时,美国转嫁危机的行径,受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极力反对。使美国与第二世界的矛盾加深。而美国向第三世界掠夺、剥削和转嫁危机,又激起第三世界各国人民强烈反抗。在这种情况下,同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发生经济贸易关系对于尼克松政府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
而美国同发达国家的力量对比从战后初期以来也有了很大变化。战后初期,美国利用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控制西欧、日本等国。但随着它们经济的恢复和增长及美国经济的削弱,这些国家对美国的抵抗大大增强,虽然还未完全摆脱美国的控制,然而,在很多重大问题上,他们再也不是美国俯首贴耳的工具了。同时。70年代苏联的武装部队人数已大大超过美国,它的常规军备在数量上已压倒美国;核武器的数量已超过美国,质量上正在赶上美国,它拥有一支“进攻型海军”,舰艇总数超过美国,潜艇数量比美国多三倍。随着苏美军事力量的消长,双方争夺的战略态势发生了变化,苏联采取攻势处处进逼,美国居于守势步步退却。
这一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使得美国对华敌视政策惨遭破产,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了巩固,中国人民在建设祖国的同时,对世界和平进步的事业给予了无私援助,中国政府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的态度、立场,赢得世界舆论的普遍好评,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一天天提高。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26届大会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提案。这一进程促进了中美缓和,并客观上成为后来中美达成上海公报的强大推动力。
上述情况表明:美国在中美关系问题上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态度;而中国为了抵挡苏联的进攻,为了加快建设,也为了祖国统一,也希望结束长期的敌对状况,实现中美关系的正常化。这种互利成为中美建交的基础。
二、解冻在1972,起航在1979
从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到1978年12月建交公报发表,中美建交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台湾问题上,美国与台湾难舍难分,迟迟不能下决心实现中国提出的断交、撤军、废约的要求,这是中美建交延宕的主要原因;在美国国内,水门事件使尼克松第二任期和福特继任政府的支持率、决策能力、执政能力受到极大损害,中国政府招架乏术,更不要说采取积极主动的外交政策了;在中国,文革动乱未已,极左思潮仍在肆虐。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美苏关系对中美关系的牵制和影响。
在毛泽东与尼克松握手的1972年,当讨论《上海公报》中双方分歧最严重的台湾问题而停滞之时,基辛格绞尽脑汁想出了后来公报中那句有名的话:海峡两岸所有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以部分。毛泽东赞许说,这是“博士的伟大发明”。当时,用这句模糊的话掩盖了双方的分歧,中美关系在此时解冻。此后两国关系停滞不前,直到卡特时代,建交谈判中明确地表述了“只有一个中国”的准确概念:“美国确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以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美关系的航船这才真正起航。
值得一提的是,中美关系总是难以绕过台湾问题。70年代初,由于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明确承诺,公开承认只有一个中国,中美关系才得以打开大门;70年代中后期,由于美国难以落实承诺,所以建交一直拖到了1979年,即使在建交以后,台湾问题仍然是中美关系中最突出的问题。其中原因主要在于美国在中国和台湾之间奉行“双轨政策”:一方面试图改善同中国的关系,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另一方面又竭尽全力保持与台湾的关系。1977年,为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美国内要求同中国建交的高涨呼声,卡特政府采取了在尽可能多的保持美台联系的条件下,接受中国的“断交、废约、撤军”三原则,以尽快同中国建交的方针。1978年12月6日,中美双方在经过多轮双边会谈后,发表了中美《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和声明。《中美建交公报》是双方妥协的结果,台湾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全部解决。美国仍然坚持它与台湾的官方关系并采取措施来保证他们所关心的台湾的“安全”。为了使这种特殊的美台关系符合美国的法律,卡特政府于1979年4月1日批准了《与台湾关系法》。该法案严重违背了《中美建交公报》的原则,是发展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也是日后双方发生冲突的根源。
三、平湖如镜,汹涌暗藏
苏联入侵阿富汗给中美关系增添了强大的推动力。中国强烈谴责苏联武装干涉阿富汗,声称这一事件对中国的安全构成直接威胁。中国还决定取消四个月前开始的中苏谈判。美国则更加重视中国在抗苏中的作用,决心进一步借助中国的力量抗衡苏联,把两国的合作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扩大到防务领域。
1982年8月17日,两国发表了著名的8·17公报。中国政府在公报中重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这一原则立场。美国则重申:“无意侵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无意干涉中国的内政,也无意执行‘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政策。”美国还在售台武器问题上作出了重大让步。它的发表使中美关系度过了一次严重危机,在消除中美关系发展障碍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并为80年代两国关系的相对稳定创造了条件。
从1984年起,中美关系开始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两国领导人经过几年来的相互适应,对彼此间的利益和分歧、决策的能力和限度都有了较为现实的理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美关系开始出现了新的重要支点,两国之间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以及社会文化交流日益扩大。
当然两国关系仍然存在一些障碍,最严重的问题当然是台湾问题。自双方发表8·17公报后,美国仍然继续向台出售武器,使中国方面不得不为此不断进行交涉。里根政府不仅不采取主动来解决双方在台湾问题上的冲突,还坚持反对把台湾从亚洲开发银行中驱逐出去。1983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要求继续保留台湾在亚行会资格的对外援助拨款法案。里根总统签署了该项法案并重申美国支持台湾在亚行中的会员资格的立场。可以说,在里根第一任内,中美关系是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的,但同时仍潜伏着动荡。
四、风暴突袭,急转而下
如前所述,在1979—1989年间,中美关系确实取得了很大发展,可另一方面,由于国际格局的变动,改变了两国关系原有的基础。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美苏、中苏关系都得以缓和,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上不再采取克制的立场“迁就”中国。就中方而言,从1982年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中美之间除了台湾问题这一根本性的分歧悬而未决,其他矛盾也开始暴露:美国批评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攻击中国在西藏违反人权;指责所谓中国向伊朗出售武器;反对中国迫害知识分子等。此外,中美之间对第三世界的态度和政策等重大国际问题上也出现明显分歧。这些问题将中美关系置于了危险的边缘,都对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出考验。
1989年3月上旬,西藏少数分裂主义分子与境外的分裂主义集团相勾结,在拉萨制造了一场严重的骚乱。中国政府采取了必要的措施,却在美国遭到了无端的谴责。美国国会参议院1989年3月16日就所谓西藏问题通过了一项决议,以关切西藏人权为借口公然支持西藏少数分裂主义分子的骚乱行动,并要求美国当局和国际组织插手西藏事务。这一时间严重影响了两国关系。
在之后不久,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又发生了一场政治风波。在此期间,美国政府和国会曾不断发表言论进行干预。“六四”事件发生后,美国总统布什于6月5日发表声明,对中国的局势进行指责,并且宣布对中国采取五项制裁措施,使得中美关系陷入困境。
此后,美国国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干涉中国内部事务,恶化了中美关系。继1989年6月29日和7月4日美国国会众参两院分别通过制裁中国的修正案之后, 11月15日和16日由参众两院分别通过了对中国实行进一步制裁的“美国国务院授权法”修正案。这项修正案风波未平,美国国会又采取了另一项严重的步骤。1989年11月19日和20日,美国两院分别通过《1989年紧急放宽中国移民法案》,完全违背两国政府协定。至此可以说,中美关系的航船宣告搁浅。
五、结语
综观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两国关系的正常化,有利于双方的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发展,是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此间我国在两国关系中所坚持的概念、原则是在当今关系中仍应坚守的。而其后中美之间虽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插曲,包括美国在“人权”问题上大做文章,在“人关”问题上设制重重障碍,使两国关系陷入低谷,但关系向着和平稳定、共同发展的方向前进仍是主旋律。近年来两国领导人的互访为中美关系揭开了新篇章,对世界的和平、进步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了两国的共同利益以及人民的幸福安康,愿中美友谊之花常开不谢,永放芬芳。
参考文献:
[1]谢益显.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7.
[2]李宝俊.当代中国外交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12.
[3]夏旭东,王书中.走向21世纪的中美关系[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06.
[4]宫力.峰谷间的震荡:1979年以来的中美关系[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11.
[5]刘建飞.中美关系缓和中的世界因素[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2,12.
[6]周子光.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7,03.
[7]解莉.1969年—艰难的和缓之路[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1.
[8]陈敦德.起航在1979——中美建交实录[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