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关注自身建设,从带领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从成为执政党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从改革开放到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观的提出,谱写了中国共产党八十九年的风云历史。本文运用葛兰西的总体性政党理论,分阶段对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践行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进行总结概括。
关键词:葛兰西;总体性政党;党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A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4-0067-02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她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不断探索党的执政规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规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腾飞的奇迹。金融海啸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在西方国家更是被誉为拯救世界经济的稻草。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共产党走过了八十九年的风雨岁月,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始终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并且在人民群众的协助和监督下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发展逐渐成为无产阶级的“总体性政党”。安东尼奥·葛兰西作为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注重执政党建设的理论研究,独创性地提出了“总体性政党”理论。八十九年的历史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全社会总体利益的群众基础上,建立发展社会主义总体国家,提出和谐世界的总体性世界观,不断践行和完善自身执政的总体性功能。换句话说,就是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的总体性政党。
一、早期发展——为社会总体性利益奋斗(1921-1949)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广大的无产阶级从此有了属于自己的阶级学说。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知识分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力量,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中国共产党始终同广大的无产阶级站在一起,葛兰西认为任何政党都属于一定的阶级,都反映一定阶级的意志,这是就政党的本质特征而言的。在通常的活动中,政党不但表现为一定阶级的,而且表现为社会其他劳动群众的,即表现为代表社会“总体的”利益的。所以,政党不但有阶级性,也有社会“总体性”,且阶级性往往是内含于社会“总体性”之中的。
中共一大颁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中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性质的政党,党的基本任务是领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资本家私有制,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同时还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坚持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这个目标,从而划清了中国共产党同资产阶级政党、社会民主党和其他形形色色的政治派别的界限。葛兰西指出无产阶级政党不同于资产阶级政党,它的最终目标决定自己必须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的忠实代表,必须切实体现社会“总体的”利益,因而是真正的“总体性政党”。
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广大无产阶级和农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人员队伍不断壮大,组织力量不断完善,领导革命武装的实力越来越强,逐渐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共七大的召开,中国革命再次发生历史转折。中国共产党逐渐从地下斗争转人公开斗争,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完整提出,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指出面对全国胜利的局面,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策以及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基本途径。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中国共产党已经取得了全体人民的信任,在社会“总体性利益”的基础上开始为建立一个“总体性国家”,做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充分准备。
二、建立总体性国家,巩固执政党地位(1949-1956)
葛兰西在探讨总体性政党时指出:“总体性政党”总要建立国家,不是封建独裁统治的古代、中世纪式国家,而是“总体性国家”,这直接由它代表社会“总体”利益的性质所决定。葛兰西说,在现代世界中,总体性政党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方法发展成为国家。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圆满成功。中国社会开始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同时也是代表社会总体性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确立和巩固自身执政地位的重要时期。
所谓“总体性国家”,主要表现为:国家不但有专政的职能,而且主要是有“领导权”的职能,国家因而是“加上了专政的领导权”。总体性国家的成立,执政党地位的确立不是简单的靠喊一个口号就解决的事情,外部需要国际社会的承认,内部离不开根本大法——宪法的支持。1954年9月,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诞生。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奋斗,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54宪法的颁布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并且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执政党,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经济上成功完成看对社会主义的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转变的任务,消灭了社会中的资本主义剥削阶级,政治上实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文化上大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致力于“一个在法律上和道德上统一的”真正的“总体性国家”。
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艰难探索(1956-1977)
葛兰西在探索意大利社会主义革命时指出“总体性政党”必须建立“总体性世界观,即能在整个社会和个人两方面对思想和行为方式实行改造的……由于历史的必然性而能够发展的国家思想”。换句话说,所谓“总体性世界观”的建立,实际上是“总体性政党”要使自己的世界观及思想纲领和政治路线为本阶级及全社会其他劳动群众所接受和拥护,并把他们组织起来,形成为一个社会“总体”力量。在现代世界社会政治历史的真实发展过程中,“总体性政党”、“总体性国家”和“总体性世界观”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必然关系:“总体性政党”建立“总体性国家”,建立“总体性世界观”;“总体性世界观”又反作用于“总体性国家”和“总体性政党”,使它们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社会主义总体性国家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得到巩固。党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以及自身执政规律建设的艰难探索。大跃进、大炼钢,赶超英美的口号不绝于耳,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思想出现的严重的左倾。共产党的执政纲领、思想路线等党的“总体性世界观”成为“四人帮”等反革命集团狂热分子破坏党的建设的思想武器。在长达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党内民主遭到破坏,民主集中制原则遭到违背,党的建设受到严重破坏;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温饱没有解决,科学技术发展严重落后。这是党的历史上由于总体性世界观出现错误而引起的总体型政党建设和总体性国家建设遭遇巨大损失的惨痛教训。粉碎“四人帮”之后,1977年8月的中共十一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强调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探索执政建设规律的道路在艰难中徘徊。
四、科学发展,完善党执政的总体性功能(1979-今)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他提出:“再不实行改革,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这次会议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党的基本路线。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问题摆在了我们党面前,成为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和动力源泉。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方面看,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指出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党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情。从党的建设理论方面来看,改革开放推动了人们对“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的探索,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就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方面来看,胡锦涛同志在国际国内环境发生重大变革的新时期,进一步回答了“中国为什么发展,实现怎样的发展”等一些列重要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集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历程,党不断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联系,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体系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总体性政党的“总体性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和实现。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到执政兴国的理论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新时期的科学发展全方位地涵盖了“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发展,激发了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热情,表明中国共产党所信仰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全国人民所接受和拥护。这正好也印证了葛兰西的“总体性政党”在探索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建设规律的道路上,运用其“总体性世界观”及其指导下的党的思想纲领和路线方针,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热情凝聚起来,为巩固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总体性国家”服务。
参考文献:
[1]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杜学中.八十年党的建设的历史写照——中国给共产党党章比较研究[J].2002,02.
[3]赵云献.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
[4]刘林元,姚润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论[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
[5]刘宗洪.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
关键词:葛兰西;总体性政党;党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A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4-0067-02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她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不断探索党的执政规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规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腾飞的奇迹。金融海啸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在西方国家更是被誉为拯救世界经济的稻草。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共产党走过了八十九年的风雨岁月,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始终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并且在人民群众的协助和监督下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发展逐渐成为无产阶级的“总体性政党”。安东尼奥·葛兰西作为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注重执政党建设的理论研究,独创性地提出了“总体性政党”理论。八十九年的历史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全社会总体利益的群众基础上,建立发展社会主义总体国家,提出和谐世界的总体性世界观,不断践行和完善自身执政的总体性功能。换句话说,就是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的总体性政党。
一、早期发展——为社会总体性利益奋斗(1921-1949)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广大的无产阶级从此有了属于自己的阶级学说。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知识分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力量,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中国共产党始终同广大的无产阶级站在一起,葛兰西认为任何政党都属于一定的阶级,都反映一定阶级的意志,这是就政党的本质特征而言的。在通常的活动中,政党不但表现为一定阶级的,而且表现为社会其他劳动群众的,即表现为代表社会“总体的”利益的。所以,政党不但有阶级性,也有社会“总体性”,且阶级性往往是内含于社会“总体性”之中的。
中共一大颁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中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性质的政党,党的基本任务是领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资本家私有制,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同时还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坚持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这个目标,从而划清了中国共产党同资产阶级政党、社会民主党和其他形形色色的政治派别的界限。葛兰西指出无产阶级政党不同于资产阶级政党,它的最终目标决定自己必须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的忠实代表,必须切实体现社会“总体的”利益,因而是真正的“总体性政党”。
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广大无产阶级和农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人员队伍不断壮大,组织力量不断完善,领导革命武装的实力越来越强,逐渐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共七大的召开,中国革命再次发生历史转折。中国共产党逐渐从地下斗争转人公开斗争,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完整提出,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指出面对全国胜利的局面,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策以及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基本途径。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中国共产党已经取得了全体人民的信任,在社会“总体性利益”的基础上开始为建立一个“总体性国家”,做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充分准备。
二、建立总体性国家,巩固执政党地位(1949-1956)
葛兰西在探讨总体性政党时指出:“总体性政党”总要建立国家,不是封建独裁统治的古代、中世纪式国家,而是“总体性国家”,这直接由它代表社会“总体”利益的性质所决定。葛兰西说,在现代世界中,总体性政党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方法发展成为国家。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圆满成功。中国社会开始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同时也是代表社会总体性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确立和巩固自身执政地位的重要时期。
所谓“总体性国家”,主要表现为:国家不但有专政的职能,而且主要是有“领导权”的职能,国家因而是“加上了专政的领导权”。总体性国家的成立,执政党地位的确立不是简单的靠喊一个口号就解决的事情,外部需要国际社会的承认,内部离不开根本大法——宪法的支持。1954年9月,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诞生。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奋斗,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54宪法的颁布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并且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执政党,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经济上成功完成看对社会主义的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转变的任务,消灭了社会中的资本主义剥削阶级,政治上实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文化上大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致力于“一个在法律上和道德上统一的”真正的“总体性国家”。
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艰难探索(1956-1977)
葛兰西在探索意大利社会主义革命时指出“总体性政党”必须建立“总体性世界观,即能在整个社会和个人两方面对思想和行为方式实行改造的……由于历史的必然性而能够发展的国家思想”。换句话说,所谓“总体性世界观”的建立,实际上是“总体性政党”要使自己的世界观及思想纲领和政治路线为本阶级及全社会其他劳动群众所接受和拥护,并把他们组织起来,形成为一个社会“总体”力量。在现代世界社会政治历史的真实发展过程中,“总体性政党”、“总体性国家”和“总体性世界观”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必然关系:“总体性政党”建立“总体性国家”,建立“总体性世界观”;“总体性世界观”又反作用于“总体性国家”和“总体性政党”,使它们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社会主义总体性国家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得到巩固。党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以及自身执政规律建设的艰难探索。大跃进、大炼钢,赶超英美的口号不绝于耳,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思想出现的严重的左倾。共产党的执政纲领、思想路线等党的“总体性世界观”成为“四人帮”等反革命集团狂热分子破坏党的建设的思想武器。在长达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党内民主遭到破坏,民主集中制原则遭到违背,党的建设受到严重破坏;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温饱没有解决,科学技术发展严重落后。这是党的历史上由于总体性世界观出现错误而引起的总体型政党建设和总体性国家建设遭遇巨大损失的惨痛教训。粉碎“四人帮”之后,1977年8月的中共十一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强调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探索执政建设规律的道路在艰难中徘徊。
四、科学发展,完善党执政的总体性功能(1979-今)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他提出:“再不实行改革,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这次会议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党的基本路线。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问题摆在了我们党面前,成为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和动力源泉。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方面看,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指出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党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情。从党的建设理论方面来看,改革开放推动了人们对“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的探索,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就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方面来看,胡锦涛同志在国际国内环境发生重大变革的新时期,进一步回答了“中国为什么发展,实现怎样的发展”等一些列重要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集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历程,党不断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联系,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体系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总体性政党的“总体性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和实现。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到执政兴国的理论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新时期的科学发展全方位地涵盖了“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发展,激发了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热情,表明中国共产党所信仰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全国人民所接受和拥护。这正好也印证了葛兰西的“总体性政党”在探索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建设规律的道路上,运用其“总体性世界观”及其指导下的党的思想纲领和路线方针,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热情凝聚起来,为巩固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总体性国家”服务。
参考文献:
[1]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杜学中.八十年党的建设的历史写照——中国给共产党党章比较研究[J].2002,02.
[3]赵云献.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
[4]刘林元,姚润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论[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
[5]刘宗洪.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