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作文教学应分为三个阶段:低段——激发兴趣,初步感知阶段;中段——培养习惯,尝试实践阶段;高段——培养能力,巩固提高阶段。当然字词句的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不可偏废,应把作文教学同字词句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教会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更好地去理解掌握语言,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分析研究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5-0228-0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整个语文教学的落脚点,作文水平的高低更是检验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综合性的尺度。我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分为三个阶段:低段——激发兴趣,初步感知阶段;中段——培养习惯,尝试实践阶段;高段——培养能力,巩固提高阶段。当然字词句的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不可偏废,应把作文教学同字词句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教会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更好地去理解掌握语言,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下面就从作文教学的三个阶段谈谈小学作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一、激发兴趣,初步感知
对低段学生来说,他们掌握的字词较少,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但这个阶段的孩子却十分活泼,较少有拘束感,他们的好奇心、表现欲都很强,是语言学习的最佳阶段。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应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性认识,培养语感,可结合教材引导孩子模仿朗读,模仿造句,比一比看谁造得最好。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课文给学生讲与课文相关的小故事。同时开展“看谁的故事讲得好”活动,让孩子们模仿老师的语气讲故事,鼓励学生读书看报,把看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通过这样口头表达的训练,使学生初步感知语言文字美。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孩子都想表现自己,没那么多时间怎么办?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故事写在纸上,教师评后贴上小红花,然后贴入墙上的“故事园”,供大家欣赏。孩子对这种活动既有兴趣又不感到疲劳,会在很宽松的时间里看故事,讲故事,写故事。这就很自然地把说与写结合起来了,为以后的写作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培养习惯,尝试实践
到了中段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片断作文的训练,要让学生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此时学生的作文,语言不易做到形象生动,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去体会语言的运用,如学完一课后让学生说说:觉得这一课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好?让学生比较如果去掉这些词语会怎样?教师给予指点。
通过这样的比较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美,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就会注意到用词的准确性。与此同时,教师可让学生摘抄优美词句、精彩片断,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并且把摘抄的词句熟读背诵,在写作的过程中就能够运用自如,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同时指导学生写日记,以观察日记为主,除了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特点外,还要写出自己的感受。当然,由于小学生受生活阅历和语言能力的局限,不一定要求他们写得多深刻,只要把自己的想法表述出来就行。长此以往,引导学生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演说是用口的写作,写作是用笔的演说。”在作文教学中,也应重视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这同样是提高作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课标”要求中年級能清楚明白地口述一件事,讨论问题能说清楚自己的意思。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课内安排的说话训练外,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各种说话的机会,激发学生说的愿望。如,每节课前两分钟时间请同学上前面说自己听到或看到的新鲜事。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不仅留心了周围事物,还逐渐学会了积累素材,养成了读书、看报、听新闻的习惯,为进一步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三、培养能力,巩固提高
进入高段,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对作文的方法也有了初步的认知。此时作文训练的重点是如何使习作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条理清楚。教师要引导学生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初步掌握描写事物的方法,使文章的层次清楚、结构完整。在这一阶段中,一方面在教学中教给学生作文的方法,如学完一课后总结出课文的写作方法,层次的安排,让学生牢固地树立这么一个观念:一篇好的文章,它首先要表达作者的一种思想感情,文章内容的展开要有一定的次序。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活动,如“演讲会”、“辩论会”、“朗诵会”、“节目主持人竞选”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运用的愿望。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在摘抄名言警句、精彩片断的同时,还要写出读此文的收获,如文章内容如何,文章结构怎样,有哪些学习体会。你联想到了什么?等等。这样,既让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多向思维,提高了对语文学习和撰写作文的浓厚兴趣,同时受到了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
四、分析研究,探索写成长日记教学规律
经过实实在在的深入研究,我们获取了大量学生成长日记的感性经验。那么,如何将感性经验上升为理论,得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成果。于是,课题组进行了分析研究,努力探索体验作文指导教学规律,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
当学生对某件事物产生表达欲望,不吐不快时,写出的日记才能有真情实感。如果学生没有表达的愿望,就让学生表达,即使表达出来,质量也不高,写出的东西更没有感情。正如赞可夫所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指导教学的核心在于一个“体验”,在作文指导之前,务必设法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形成写日记前的体验,产生表达的动机。
课外体验,则在课外有意开展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形成体验,或在课内通过语言、媒体、情境等激活学生记忆中的事例,形成体验,为写好日记作铺垫和积蓄。
诚然,作文教学只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实际上在听、说、读、写中,它们是互相渗透、互相提高的,都是对语言的运用,所以绝不可偏废或厚此薄彼。但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学生更好地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发挥语言的交际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也会使学生终生受益。作文教学的三个阶段没有非常鲜明的界线,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合理确定每一个阶段的教学重点,按照语言学习的规律,循序渐进,重在积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在小学阶段就可以为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分析研究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5-0228-0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整个语文教学的落脚点,作文水平的高低更是检验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综合性的尺度。我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分为三个阶段:低段——激发兴趣,初步感知阶段;中段——培养习惯,尝试实践阶段;高段——培养能力,巩固提高阶段。当然字词句的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不可偏废,应把作文教学同字词句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教会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更好地去理解掌握语言,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下面就从作文教学的三个阶段谈谈小学作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一、激发兴趣,初步感知
对低段学生来说,他们掌握的字词较少,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但这个阶段的孩子却十分活泼,较少有拘束感,他们的好奇心、表现欲都很强,是语言学习的最佳阶段。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应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性认识,培养语感,可结合教材引导孩子模仿朗读,模仿造句,比一比看谁造得最好。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课文给学生讲与课文相关的小故事。同时开展“看谁的故事讲得好”活动,让孩子们模仿老师的语气讲故事,鼓励学生读书看报,把看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通过这样口头表达的训练,使学生初步感知语言文字美。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孩子都想表现自己,没那么多时间怎么办?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故事写在纸上,教师评后贴上小红花,然后贴入墙上的“故事园”,供大家欣赏。孩子对这种活动既有兴趣又不感到疲劳,会在很宽松的时间里看故事,讲故事,写故事。这就很自然地把说与写结合起来了,为以后的写作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培养习惯,尝试实践
到了中段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片断作文的训练,要让学生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此时学生的作文,语言不易做到形象生动,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去体会语言的运用,如学完一课后让学生说说:觉得这一课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好?让学生比较如果去掉这些词语会怎样?教师给予指点。
通过这样的比较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美,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就会注意到用词的准确性。与此同时,教师可让学生摘抄优美词句、精彩片断,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并且把摘抄的词句熟读背诵,在写作的过程中就能够运用自如,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同时指导学生写日记,以观察日记为主,除了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特点外,还要写出自己的感受。当然,由于小学生受生活阅历和语言能力的局限,不一定要求他们写得多深刻,只要把自己的想法表述出来就行。长此以往,引导学生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演说是用口的写作,写作是用笔的演说。”在作文教学中,也应重视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这同样是提高作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课标”要求中年級能清楚明白地口述一件事,讨论问题能说清楚自己的意思。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课内安排的说话训练外,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各种说话的机会,激发学生说的愿望。如,每节课前两分钟时间请同学上前面说自己听到或看到的新鲜事。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不仅留心了周围事物,还逐渐学会了积累素材,养成了读书、看报、听新闻的习惯,为进一步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三、培养能力,巩固提高
进入高段,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对作文的方法也有了初步的认知。此时作文训练的重点是如何使习作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条理清楚。教师要引导学生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初步掌握描写事物的方法,使文章的层次清楚、结构完整。在这一阶段中,一方面在教学中教给学生作文的方法,如学完一课后总结出课文的写作方法,层次的安排,让学生牢固地树立这么一个观念:一篇好的文章,它首先要表达作者的一种思想感情,文章内容的展开要有一定的次序。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活动,如“演讲会”、“辩论会”、“朗诵会”、“节目主持人竞选”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运用的愿望。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在摘抄名言警句、精彩片断的同时,还要写出读此文的收获,如文章内容如何,文章结构怎样,有哪些学习体会。你联想到了什么?等等。这样,既让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多向思维,提高了对语文学习和撰写作文的浓厚兴趣,同时受到了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
四、分析研究,探索写成长日记教学规律
经过实实在在的深入研究,我们获取了大量学生成长日记的感性经验。那么,如何将感性经验上升为理论,得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成果。于是,课题组进行了分析研究,努力探索体验作文指导教学规律,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
当学生对某件事物产生表达欲望,不吐不快时,写出的日记才能有真情实感。如果学生没有表达的愿望,就让学生表达,即使表达出来,质量也不高,写出的东西更没有感情。正如赞可夫所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指导教学的核心在于一个“体验”,在作文指导之前,务必设法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形成写日记前的体验,产生表达的动机。
课外体验,则在课外有意开展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形成体验,或在课内通过语言、媒体、情境等激活学生记忆中的事例,形成体验,为写好日记作铺垫和积蓄。
诚然,作文教学只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实际上在听、说、读、写中,它们是互相渗透、互相提高的,都是对语言的运用,所以绝不可偏废或厚此薄彼。但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学生更好地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发挥语言的交际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也会使学生终生受益。作文教学的三个阶段没有非常鲜明的界线,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合理确定每一个阶段的教学重点,按照语言学习的规律,循序渐进,重在积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在小学阶段就可以为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