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这样一种生物,它们很常见,却又不被人们熟知;它们有着千奇百怪的形状、绚丽多彩的颜色;它们没有腿却可以走,没有大脑却很聪明;它们千变万化,令人赞叹。它们就是——黏菌!本期就让我们跟随爱拍黏菌、更爱养黏菌的鬼尾菌一起走进黏菌的微观世界。
“三不是”的黏菌
黏菌是一类很特殊的生物,它们既不是动物,也不是植物,更不是真菌,而是—种变形虫!在自然界中,黏菌的分布很广,而在温带森林中的种类最多。目前,人们已知的黏菌有1000种左右,其中我国大约有460种。
这里,我们插播一下真菌。很多同学对真菌并不陌生,比如我们爱吃的各种蘑菇,还有发面或酿酒用的酵母、长霉的食物上的霉菌。事实上,黏菌曾经一度被人们划分到真菌界。这两种东西其实很容易被搞混,我们可以从下面的表格来区分它们。
千变万化的黏菌
一个黏菌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样子。总的来说,一个黏菌的—生可以分为营养期和繁殖期。
营养期的黏菌就是一团黏糊糊的、可以变换形状的“浆糊”,我们称之为“原生质团”或者“原质团”。它们通过吞噬食物颗粒获得营养。它们能做可逆的往返运动,往前先冲—大段,再往后缩一小段。这样循环往复,走—大步、退一小步地往前爬。通过不停地爬行、摄取食物,原质团可以逐渐壮大自己。
然后,在合适的条件下,黏菌的全部原质团都会参与到繁殖当中。和营养期的原质团不同,快要繁殖时,原质团的分布会变得更加均匀。就像植物有种子一样,黏菌也有孢子。孢子—般呈球形,在合适的环境中,会开裂成“V”形,或者出现小孔,然后从中释放出黏变形体。如果在水中,这些黏变形体会变成带鞭毛的、逗号形状的游动孢。两个黏变形体(或游动孢)就会融合,形成合子。合子中的细胞核连续分裂,就又会变成有很多个细胞核的原质团。
千奇百怪的黏菌
上面说到黏菌有很多种类,每个种类都有或奇特、或美丽的外形,常见的种类有鹅绒茵、发网菌、绒泡菌、团网菌、筛菌等。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团网菌:子实体微小,剐开始多为白色和鲜红色,孢丝有弹性,成熟后会将孢子弹出,团网菌属种类较多,夏、秋季生于腐木上。
鹅绒菌:这是最常见的黏菌之一,一般生长在腐木上,有3种形态:棍状、树状、蜂窝状。
1 营养期的原质园
2 快繁殖时,原质团分布均匀
3 繁殖时,细小菌脉会渐渐消失,完整的原质团会分割成无数个小块疣突,然后继续发育成幼孢囊
4 原质团全部变成均匀的疣突
5 疣突渐渐发育成具柄的幼孢囊
6 幼孢囊继续发育,长成具有孢囊和囊轴的子实体
7 成熟的孢囊(即子实体),孢囊中的孢子附着在网状的孢丝上。孢子被释放出来之后,就又开始了上面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绒泡菌:种类繁多,原质团一般是白色或者黄色,也有红色。多头绒泡菌常用来做科学研究,有很著名的迷宫实验、地图实验、苦桥实验。
钙丝菌:喜欢吃食用菌,常在木耳上发现它。生长阶段很神奇,从咖啡色至深黑色的原质团里长出一个个白色初菌,然后慢慢变红、变紫,最后成熟、干燥,变成五彩斑斓的蓝灰色。
发网菌:平时,原质团藏在腐木里面,不知以什么为食。等外界环境干燥时,它会钻出来,水白色的原质团慢慢变更白,然后聚集成一团“西米露”,这就是要繁殖了。假如将其刮下放在新环境里,它又会调整成一堆“西米露”,特别有意思。随后的几个小时内,孢囊伸长、分化出孢囊柄、孢囊变色,几天后干燥成熟。
针箍菌:原质团比多头绒泡菌要黄一些,是橙黄色或橙红色。子实体形成时,不能见光,否则长不出典型的“针箍”状孢囊。
神奇的“规划师”
黏菌没有神经系统,却有着令人难以想象的智慧。
2010年,日本北海道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用多头绒泡菌做了一个地图实验。他们在一张A4纸大小的容器中培养黏菌,然后将湖泊、高地、河流的地方给一些光照,因为黏菌怕光,就不会去到这些地方(实际情
养一盘黏菌
黏菌大多喜欢温暖潮湿、植被丰富的地方,例如潮湿森林中腐烂的木头。
先找这样的森林,再找到大堆腐木。如果同学们进入了这样的森林,在倒下的树木靠近地面、潮濕的那一侧,就有机会找到黏菌。而且,还有机会看到很多贴着树皮生长的真菌。这是因为真菌孢子是黏菌在野外最喜爱的食物。找到黏菌后,用铲子铲下树皮带回家培养。况下,道路也不会往这些地方建)。然后,在关东地区对应的36个车站的位置放上燕麦片,而中间的东京地区就放上更多的燕麦片和黏菌。接下来,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在26小时内,黏菌不断向周围探索,形成了细密的网络,而且不断向外扩张。扩张的同时,之前形成的网络不断精简,细小的管道都萎缩了,只留下主脉络,最后所有食物都被找到,并且形成了清晰的网络。
最后,黏菌形成的网络与关东地区实际铁路网相比,非常相似!这是为什么呢?它们真的会规划城市道路吗?其实,黏菌在找食物的过程中,会先向各个方向延展。找到食物后,经常用的管道变得越来越发达,不用的会萎缩直至消失,以免消耗多余的能量。最终形成的网络不仅精简,同时又保证有备用路径可以绕行。而人类在建道路网络的思路也是这样,省时高效,同时又安全、有备用路线。
先挑选染色剂,亚甲基蓝、胭脂红、日落黄和各种食用色素都可以,将它们混在黏菌的食物中,再正常喂食即可。
冬天,野外温度太低,很难找到黏菌,大家可以捡一些腐烂的木头带回家,保温、保湿,不久就会长出黏菌。
养肥后,可以试着给黏菌染色。不同颜色的黏菌放一起拍视频,非常好看!
黏菌吃什么?平菇!除了平菇,黏菌还爱吃燕麦片、香菇、木耳、银耳、米饭、西蓝花、鸡蛋黄、果冻、橘子、菠萝、小米辣、胡萝卜、红豆、花生米、紫菜、腐竹……所以,说起来,黏菌是非常好养活的。
怎么样,同学们想不想养一盘黏菌,顺便仔细观察一下呢?
在一次性塑料饭盒中垫上滤纸,再放上腐木和黏菌,就是典型的培养环境。
责任编辑:陆艳 责任校对:夏越
“三不是”的黏菌
黏菌是一类很特殊的生物,它们既不是动物,也不是植物,更不是真菌,而是—种变形虫!在自然界中,黏菌的分布很广,而在温带森林中的种类最多。目前,人们已知的黏菌有1000种左右,其中我国大约有460种。
这里,我们插播一下真菌。很多同学对真菌并不陌生,比如我们爱吃的各种蘑菇,还有发面或酿酒用的酵母、长霉的食物上的霉菌。事实上,黏菌曾经一度被人们划分到真菌界。这两种东西其实很容易被搞混,我们可以从下面的表格来区分它们。
千变万化的黏菌
一个黏菌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样子。总的来说,一个黏菌的—生可以分为营养期和繁殖期。
营养期的黏菌就是一团黏糊糊的、可以变换形状的“浆糊”,我们称之为“原生质团”或者“原质团”。它们通过吞噬食物颗粒获得营养。它们能做可逆的往返运动,往前先冲—大段,再往后缩一小段。这样循环往复,走—大步、退一小步地往前爬。通过不停地爬行、摄取食物,原质团可以逐渐壮大自己。
然后,在合适的条件下,黏菌的全部原质团都会参与到繁殖当中。和营养期的原质团不同,快要繁殖时,原质团的分布会变得更加均匀。就像植物有种子一样,黏菌也有孢子。孢子—般呈球形,在合适的环境中,会开裂成“V”形,或者出现小孔,然后从中释放出黏变形体。如果在水中,这些黏变形体会变成带鞭毛的、逗号形状的游动孢。两个黏变形体(或游动孢)就会融合,形成合子。合子中的细胞核连续分裂,就又会变成有很多个细胞核的原质团。
千奇百怪的黏菌
上面说到黏菌有很多种类,每个种类都有或奇特、或美丽的外形,常见的种类有鹅绒茵、发网菌、绒泡菌、团网菌、筛菌等。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团网菌:子实体微小,剐开始多为白色和鲜红色,孢丝有弹性,成熟后会将孢子弹出,团网菌属种类较多,夏、秋季生于腐木上。
鹅绒菌:这是最常见的黏菌之一,一般生长在腐木上,有3种形态:棍状、树状、蜂窝状。
1 营养期的原质园
2 快繁殖时,原质团分布均匀
3 繁殖时,细小菌脉会渐渐消失,完整的原质团会分割成无数个小块疣突,然后继续发育成幼孢囊
4 原质团全部变成均匀的疣突
5 疣突渐渐发育成具柄的幼孢囊
6 幼孢囊继续发育,长成具有孢囊和囊轴的子实体
7 成熟的孢囊(即子实体),孢囊中的孢子附着在网状的孢丝上。孢子被释放出来之后,就又开始了上面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绒泡菌:种类繁多,原质团一般是白色或者黄色,也有红色。多头绒泡菌常用来做科学研究,有很著名的迷宫实验、地图实验、苦桥实验。
钙丝菌:喜欢吃食用菌,常在木耳上发现它。生长阶段很神奇,从咖啡色至深黑色的原质团里长出一个个白色初菌,然后慢慢变红、变紫,最后成熟、干燥,变成五彩斑斓的蓝灰色。
发网菌:平时,原质团藏在腐木里面,不知以什么为食。等外界环境干燥时,它会钻出来,水白色的原质团慢慢变更白,然后聚集成一团“西米露”,这就是要繁殖了。假如将其刮下放在新环境里,它又会调整成一堆“西米露”,特别有意思。随后的几个小时内,孢囊伸长、分化出孢囊柄、孢囊变色,几天后干燥成熟。
针箍菌:原质团比多头绒泡菌要黄一些,是橙黄色或橙红色。子实体形成时,不能见光,否则长不出典型的“针箍”状孢囊。
神奇的“规划师”
黏菌没有神经系统,却有着令人难以想象的智慧。
2010年,日本北海道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用多头绒泡菌做了一个地图实验。他们在一张A4纸大小的容器中培养黏菌,然后将湖泊、高地、河流的地方给一些光照,因为黏菌怕光,就不会去到这些地方(实际情
养一盘黏菌
黏菌大多喜欢温暖潮湿、植被丰富的地方,例如潮湿森林中腐烂的木头。
先找这样的森林,再找到大堆腐木。如果同学们进入了这样的森林,在倒下的树木靠近地面、潮濕的那一侧,就有机会找到黏菌。而且,还有机会看到很多贴着树皮生长的真菌。这是因为真菌孢子是黏菌在野外最喜爱的食物。找到黏菌后,用铲子铲下树皮带回家培养。况下,道路也不会往这些地方建)。然后,在关东地区对应的36个车站的位置放上燕麦片,而中间的东京地区就放上更多的燕麦片和黏菌。接下来,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在26小时内,黏菌不断向周围探索,形成了细密的网络,而且不断向外扩张。扩张的同时,之前形成的网络不断精简,细小的管道都萎缩了,只留下主脉络,最后所有食物都被找到,并且形成了清晰的网络。
最后,黏菌形成的网络与关东地区实际铁路网相比,非常相似!这是为什么呢?它们真的会规划城市道路吗?其实,黏菌在找食物的过程中,会先向各个方向延展。找到食物后,经常用的管道变得越来越发达,不用的会萎缩直至消失,以免消耗多余的能量。最终形成的网络不仅精简,同时又保证有备用路径可以绕行。而人类在建道路网络的思路也是这样,省时高效,同时又安全、有备用路线。
先挑选染色剂,亚甲基蓝、胭脂红、日落黄和各种食用色素都可以,将它们混在黏菌的食物中,再正常喂食即可。
冬天,野外温度太低,很难找到黏菌,大家可以捡一些腐烂的木头带回家,保温、保湿,不久就会长出黏菌。
养肥后,可以试着给黏菌染色。不同颜色的黏菌放一起拍视频,非常好看!
黏菌吃什么?平菇!除了平菇,黏菌还爱吃燕麦片、香菇、木耳、银耳、米饭、西蓝花、鸡蛋黄、果冻、橘子、菠萝、小米辣、胡萝卜、红豆、花生米、紫菜、腐竹……所以,说起来,黏菌是非常好养活的。
怎么样,同学们想不想养一盘黏菌,顺便仔细观察一下呢?
在一次性塑料饭盒中垫上滤纸,再放上腐木和黏菌,就是典型的培养环境。
责任编辑:陆艳 责任校对:夏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