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的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ping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引导贫困农户参与特色农业发展对贫困地区实现区域性整体脱贫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武陵山区特色蔬菜种植村410个样本农户的调查数据分析影响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家庭农业收入比重和耕地面积的增加会促进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贫困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的几率较低,政策支持激励了农户的参与行为但降低了农户的参与意愿;家庭人口规模和耕地面积的增加会促进农户持续参与特色农业项目,而贫困农户和偏远地区农户更倾向于短暂参与,政策支持对农户短暂参与的促进作用比对持续参与的促进作用更大。为此,政府应加强对贫困农户的支持力度和持续性,提升贫困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的预期和意愿;积极引导农户流转土地,实现适度规模化经营,并鼓励农户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特色农业项目;农户参与;参与决策;参与意愿;参与行为;贫困地区;贫困农户
  中图分类号:F327;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131(2018)01004609
  一、引言
  2016年,农业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贫困县要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建成一批对贫困户脱贫带动能力强的特色农产品加工、服务基地,初步形成特色产业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产业扶贫作为发展生产脱贫的重要举措,是脱贫攻坚的重头戏,其具体目标是大力扶持地方特色产业,提升贫困地区群众自身的发展能力,促进贫困地区人口脱贫致富(梁晨,2015)[1]。特色农业是利用区域内优势资源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农业产业,具有地域性、独特性和效益性等特征,能够将资源优势转变为实际的经济优势,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和贫困减缓具有重要意义(张卫国等,2017)[2]。据《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止2016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规模仍有4335万人之多,贫困人口所在地区普遍具有“老、少、边、穷”等特点,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因而如何挖掘贫困地区的特色资源,引导农户积极参与特色产业发展,成为扶贫工作重点,而贫困农户能否有效参与特色农业项目将会直接影响最终的扶贫效果。因此,从农户行为决策的角度研究影响其参与特色农业项目的关键因素,对贫困地区实现区域性整体脱贫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贫困农户在获得非农就业机会和工资回报等方面普遍低于非贫困农户(Sicular et al,2002;Du et al,2005;Liu et al,2009)[35],因而有学者主张通过增加贫困农户的农业收入来实现减贫(Montalvo et al,2010;Imai et al,2012;马铃 等,2013;薛美霞 等,2010)[69]。作为比较优势理论在农业实践中的应用,特色农业在利用區域优势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刘荣章 等,2012)[10],而有效利用区域内的特色农业优势资源是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选择的关键(周伟 等,2013)[11]。因此,学术界对特色农业的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包括其概念界定、发展效应和实践探索三个方面。
  关于特色农业的概念,学者均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认为特色农业是以区域内的优势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起来的高效农业,其实质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形成产业竞争优势(张克俊,2003;孔祥智 等,2003)[1213]。关于特色农业的发展效应,通常认为,特色农业一方面具有经济增长效应,能够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和优化产业结构等途径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潘时常 等,2011;蒋辉 等,2014)[1415];另一方面具有收入增长效应,能够带动农户参与不同的发展环节,从而实现脱贫增收(刘兵 等,2013)[16]。关于特色农业发展的实践探索,其发展模式主要包括政府推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专业大户带动型等(任修霞,2013;乔国栋,2012)[1718],不同的地区应当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孙晓一 等,2013)[19];为了保证特色农产品的品质与竞争力,应当以“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方式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其中“组织化”为“品牌化”提供动力,“标准化”为“品牌化”奠定质量基础,“品牌化”推动“标准化”的可持续性(徐秀英 等,2009)[20]。
  近年来,依托特色农业开展精准扶贫已成为贫困地区的主要扶贫方式之一。现阶段,如何提升农户的参与特色农业意愿,激励农户实施参与行为,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农户参与决策方面,学术界对影响农户参与行为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广泛研究,涉及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其中,内部主要因素包括农户户主特征(韩洪云 等,2013)[21]、家庭特征(杨婷怡 等,2014)[22]和经营特征(蔡荣 等,2012)[23]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市场环境(白丽 等,2015)[24]、政策环境(郭红东,2005)[25]和基础设施环境(钱文荣 等,2014)[26]等。蒋辉和刘兆阳(2016)研究发现,特色农业经营收入、农户文化水平、家庭劳动人口数量、是否参加合作社以及与中心城镇距离等因素,对贫困地区农户特色农业规模经营意愿具有显著影响[27]。谭银清等(2015)认为,除了农户的自身禀赋以外,当地文化发展和政府扶贫效率等区域特征也对农户参与扶贫项目的意愿具有显著的影响[28]。陈益芳等(2017)的研究也表明,政府角色、政府公正以及农户对政府的信任等因素对贫困农户的扶贫参与均有显著的直接效应[29]。
  学术界关于特色农业发展和农户参与行为的研究为本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但现有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鲜有关于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影响因素的研究,对农户参与扶贫项目的研究也多为定性分析,缺少定量分析的佐证;二是对农户的参与意愿及行为的研究仅停留在是否愿意和是否选择参与的层面,没有深入考察是否主动参与以及参与的持续性等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利用对武陵山区特色蔬菜种植村农户的抽样调查数据,综合考察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的意愿、行为、意愿与行为的一致性和参与的持续性,并从户主特征、家庭特征、经营特征、地区特征和政策环境等方面分析影响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有效促进农户(尤其是贫困农户)积极参与特色农业项目的相应建议。   二、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的决策形成逻辑
  农户参与决策主要包括参与意愿和参与行为两个部分,作为有限理性人,农户的参与决策受到内部禀赋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特色农业作为一个地区发展的优势产业,具有一定的示范性作用,能够促进农户外部生产条件的改变,进而影响农户的参与决策;同时,农户还具有从众心理,容易受到其他农户的影响。
  图1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的决策形成逻辑参与行为与参与意愿相关联时,农户的参与决策又可细分为四类:一是农户既有参与意愿也有参与行为,此时农户参与意愿与行为相一致,属于主动参与,即参与一致性;二是农户没有参与意愿但有参与行为在实践中,一些贫困农户并不愿意参与特色农业项目,但政府为了帮助其摆脱贫困,往往会强制贫困农户参与到特色农业项目中。 ,此时农户参与意愿与行为不一致,属于被动参与,即参与非一致性;三是农户有参与意愿但没有参与行为一部分农户由于受参与能力的限制没有参与到特色农业项目中,另一部分农户则是由于能力较强而选择了其他的产业经营。 ,此时农户参与意愿与行为也不一致,即非参与非一致性;四是农户没有参与意愿也没有参与行为,此时农户参与意愿与行为相一致,属于非参与一致性。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来帮助农户脱贫致富,是要使贫困农户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只有当农户能够持续参与特色农业项目时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当农户属于主动参与,即参与一致性时,才能产生持续参与的意愿和行为;而当农户属于被动参与,即参与非一致性时,则可能不会持续参与。综上所述,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的决策形成逻辑如图1所示。
  三、数据来源、变量选取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课题组于2016年7月和8月对武陵山区范围内湖北、湖南、重庆和贵州四省市各区县特色蔬菜种植村农户的入户调查。此次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的调查方式,数据采集方式为“一对一”的入户访问调查,共发放村级问卷30份、农户问卷750份,回收村级问卷30份、农户问卷687份。为了避免因调查数据缺失或异常值带来的影响,并结合本文研究目的,重点研究贫困村中贫困农户和脱贫农户的情况,因此在数据整理过程中进一步剔除了不符合要求的农户问卷277份,最终获得村级有效问卷30份、农户有效问卷410份。样本农户的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
  2.变量选取
  (1)农户参与变量。为了充分验证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的影响因素,对参与意愿和参与行为分别进行检验。同时,考虑到目前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容易受到当地政府的影响而产生被动参与的情况,进而也对参与意愿与行为一致性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
  (2)户主特征变量,主要包括户主年龄、文化程度和健康状况。农户的生活经历与生产经验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丰富,进而影响农户对特色农业经营的认知和判断;文化程度越高,通常越有助于農户接受新的事物和思想,也越有能力从事现代化农业生产或非农生产,进而影响农户的参与决策;健康的农户不仅能够确保工作时长,同时也能够保障工作的质量,因此通过参与特色农业项目来获得更多的收益的意愿和能力也会较强。
  (3)家庭特征变量,主要包括人口规模和是否为贫困户。人口规模往往决定了家庭的生计情况,农户通常会通过合理配置劳动力来改善家庭的生活状况,从而对特色农业项目参与决策产生影响;在政府主导的特色农业项目中,贫困农户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扶持,进而会影响其参与决策。
  (4)经营特征变量,主要包括家庭农业收入比重和家庭耕地面积。农业收入比重越高意味着农户对农业生产经营的依赖性越强,则越有可能寻求具有更高收益的农业经营项目;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耕地面积越大则农户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越多,从而影响农户的参与决策。
  (5)地区特征变量,主要包括村庄环境和地理区位。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一方面通过直接参与生产过程转化为农业产出,另一方面通过其他生产条件和农业投入作用于农业生产过程(黄佩民 等,1995)[30]。因而村庄环境通过影响农户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对其参与特色农业项目产生影响。地理区位差异将会影响农户的生产要素可得性,进而影响农户对特色农业项目的参与决策。
  (6)政策环境变量。尽管不同的地区都在发展特色农业项目,但是,由于发展模式的不同,农户所获得的支持情况也有所差异,因而各地农户的参与情况也有所不同。尤其是政府主导的特色农业项目,由于政府在资金补贴和技术服务等方面都给予了农户更多的支持,因此农户的参与可能会更加积极。
  综上所述,各变量的定义、赋值以及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3.研究方法
  农户的参与意愿、参与行为和参与一致性都是取值为“0”和“1”的二值变量,因此选择构建Probit模型来进行实证分析。假设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的行为决策为y,当农户有参与意愿、参与行为以及意愿与行为相一致时,y=1,否则y=0。由此,构建如下Probit模型:
  Pro(yi=1|Xi)=Φ(X′iβ)
  其中,Φ(X′iβ)为标准正态的积累分布函数,Xi为影响农户参与决策的因素,β反映各因素对农户参与决策的影响。除此之外,考虑到参与农户可能存在短暂参与和持续参与两种类型,为进一步分析农户参与持续性的影响因素,构建多项Probit模型来进行分析,具体形式如下所示:
  Pro(Yi=j|Xi)=Proεik-εij≤(Xij-Xik)βk=1,2,3
  其中,y表示农户参与持续性的类型,y=1表示没有参与的农户,y=2表示短暂参与的农户,y=3表示持续参与的农户;j和k均表示农户参与持续性的类型,ε为随机扰动项。
  四、实证结果分析
  1.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决策的影响因素
  (1)户主特征对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决策的影响。“户主年龄”“户主文化程度”和“户主健康状况”对农户的参与意愿、参与行为和意愿与行为一致性均未产生显著影响,原因在于农户是否参与特色农业项目更多考虑的是能否获得实际的收入增长,从而户主的年龄、文化程度和健康状况对参与决策并没有显著影响。   (2)家庭特征对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决策的影响。“家庭人口规模”对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决策未产生显著影响;“是否为贫困户”与农户的参与意愿、参与行为和意愿与行为一致性均显著负相关,表明越是贫困的农户,其参与特色农业项目的几率越低,即使有参与意愿,其最终转化为实际参与行为的几率也较低。笔者认为,原因在于“精英俘获”现象挤占了贫困农户的发展资源,既限制了贫困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也影响了扶贫项目的实施(周常春 等,2016)[31];贫困农户往往具有“要么无法参与,要么参与了也没用”的心理(李学术 等,2010)[32],降低了其参与特色农业项目的积极性。
  (3)经营特征对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决策的影响。“家庭农业收入比重”对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的意愿、行为以及意愿与行为一致性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农业收入比重越高的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的几率越高。一般而言,纯农业农户比兼业农户拥有更丰富的农业生产经营经验和技术,也更加依赖于农业生产经营的收入,因而其选择特色农业项目的几率更高。“耕地面积”对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决策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耕地面积越大的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的几率越高。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农户只要有空余的土地,都愿意用于种植特色农产品,以此来获得更多的收益。因此,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耕地越多的农户越倾向于种植特色农产品。
  (4)地区特征对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决策的影响。“村庄环境”对农户的参与意愿和参与行为没有显著影响,对意愿与行为一致性有显著正向影响,表明农户在考虑是否参与特色农业项目时,村庄环境并不是其考虑的主要因素,但是对于有参与意愿的农户而言,村庄环境越好则农户越有可能将参与意愿转化为实际的参与行为。“村庄地理区位”对农户的参与行为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村庄的位置越偏僻,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的几率越高。其原因在于,偏远地区的农户难以通过非农就业和从事其他经营项目来获得更多的收入,因此会更多地选择参与特色农业项目来寻求收益的增加。
  (5)政策环境对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决策的影响。“是否有支持政策”对农户参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对参与行为和意愿与行为一致性有显著正向影响,表明特色农业项目由政府主导对农户的参与意愿有抑制作用,可能是由于农户无法从政府主导的特色农业项目中获得足够的发展资源,农户预期收益不高,进而影响到农户的参与意愿;但对于有参与意愿的农户而言,特色农业项目由政府主导则会对农户的参与行为和意愿与行为一致性产生促进作用,这是因为政府部门会首先为有参与意愿的农户提供资金、技术和其他相关的服务,确保其能够通过自身的持续发展实现增收或脱贫致富。
  2.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持续性的影响因素
  (1)户主特征对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持续性的影响。“户主年龄”和“文化程度”对农户短暂参与和持续参与均没有显著影响。“户主健康状况”对农户短暂参与有显著负向影响,表明参与特色农业项目的农户中,户主健康狀况越好退出项目的几率越大。这是由于健康的农户在非农就业中更容易获得稳定持续的收入,当参与特色农业项目未能在短期内给农户带来预期收益时,农户可能会选择退出项目转而从事非农生产。
  (2)家庭特征对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持续性的影响。“家庭人口规模”对农户持续参与有显著正向影响,说明家庭人口越多的农户持续参与特色农业项目的几率越大。这是因为人口规模越大的农户家庭,其劳动力越丰裕,因而能够降低特色农业经营的劳动力成本,够获得更多的收益,从而增强了农户的持续参与意愿。“是否为贫困户”对农户短暂参与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对农户持续参与有显著正向影响,说明相对来看,贫困农户选择短暂参与的几率更大,而非贫困农户选择持续参与的几率更大。其原因可能在于,贫困农户在参与特色农业项目以后,未能获得足够的资源扶持,并且自身没有形成循环发展的能力,没有获得预期的收益,从而选择退出项目;而非贫困农户的发展能力较强,能够从特色农业项目中获得更多的收益,进而有更强的持续参与愿望。
  (3)经营特征对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持续性的影响。“农业收入比重”对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的持续性没有显著影响。“耕地面积”对农户持续参与有显著正向影响,说明土地资源越丰裕的农户,持续参与特色农业项目的几率越大。这是因为当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以后,会尽量将所拥有的土地用于特色农产品的种植,而种植的面积越大,获得的收益也会越多,进一步激励了农户持续种植;同时,种植面积越大从特色农业项目中退出的成本也越大,因而农户只好持续参与。
  (4)地区特征对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持续性的影响。“村庄环境”对农户短暂参与和持续参与均没有显著影响。“村庄地理区位”对农户短暂参与有显著正向影响,表明村庄的位置越偏远,参与了特色农业项目的农户退出几率越大,可能是由于市场和运输等问题导致经营成本过高,农户无法实现预期收益,最终导致其退出特色农业项目。
  (5)政策环境对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持续性的影响。“是否有支持政策”对农户短暂参与和持续参与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但从影响效应来看,其对农户短暂参与的促进作用更强。原因在于,在政府主导的特色农业项目中,并不是所有的农户都能获得同等的资源扶持,对于自生资源较少或获得支持较少的农户而言,由于无法对特色农业项目进行持续的资源投入,因此其选择短暂参与的几率会较高;而作用强度差异表明,目前政府将大部分资源集中于少数发展能力较强的农户中,对于大多数发展能力较弱的农户而言,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和持续性存在不足。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利用对武陵山区特色蔬菜种植村410个样本农户微观调查的数据,综合运用Probit模型和多项Probit模型分析影响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从参与决策来看,越是贫困的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的几率越低,农业收入比重越高、耕地面积越大、村庄的位置越偏僻的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的几率越高,村庄环境越好的农户越有可能将参与意愿转化为参与行为;特色农业项目由政府主导对农户的参与意愿有抑制作用,但对有参与意愿农户的参与行为和意愿与行为一致性具有促进作用。从参与持续性来看,参与特色农业项目的农户中,户主健康状况越好、村庄位置越偏远的农户退出项目的几率越大,家庭人口规模越大、耕地面积越多的农户持续参与的几率越大;贫困农户短暂参与的几率较大,而非贫困农户持续参与的几率较大;政策支持有利于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但其对农户短暂参与的促进作用比对持续参与的促进作用更大。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可以得到以下几点政策启示:一是加强对贫困农户的政策支持力度和持续性,提升其参与预期和意愿。在特色农业项目开展过程中,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其激励作用,积极引导贫困农户的参与,并在技术、资金和市场服务等方面给予贫困农户更多的支持。尤其应加强对贫困农户相关农业技术的培训,提升贫困农户的技术能力;各地还应建立专门的特色农业发展资金,为贫困农户在项目经营中的资金需求提供必要的保障。二是鼓励农户专业化发展,提高家庭农业收入占比。农户专业化种植会产生较高的资产专用性,从而导致农户的交易成本上升,政府应當优化市场调控手段,并为农户提供相应的市场化生产性服务,避免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三是鼓励农户积极流转土地,实现适度规模化经营。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鼓励不同类型的农户采取多种方式按需流转土地,以促进特色农业项目的开展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晨.产业扶贫项目的运作机制与地方政府的角色[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715.
  [2]张卫国,田逸飘,刘明月.特色农业发展的减贫效应——基于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渠道的对比[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7(6):4153.
  [3]SICULAR T,ZHAO Y H. Earnings and labor mobility in rural China:Implications for China’s WTO entry [R].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Working Papers,2002..
  [4]DU Y,PARK A,WANG S G. Migration and rural poverty in China [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5,33(4):688709.
  [5]LIU X Y,SICULAR T.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determinants and income inequality decomposition[J]. Chinese Economy,2009,42(4):2943.
  [6]MONTALVO J G,RAVALLION M. The pattern of growth and poverty reduction in China [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10,38:216.
  [7]IMAI K,YOU J. Poverty dynamics of households in rural China:Identifying multiple pathways for poverty transition [R].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The School of Economics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1203,Economics,2012.
  [8]马铃,刘晓昀.贫困与非贫困农户经济作物收入差距的因素分解[J].中国农村经济,2013(4):3947+59.
  [9]薛美霞,钟甫宁.农业发展、劳动力转移与农村贫困状态的变化——分地区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3):3745+110.
  [10]刘荣章,吕姗,李建华,等.特色农业视角下福建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5):544547.
  [11]周伟,黄祥芳.武陵山片区经济贫困调查与扶贫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3(3):118124.
  [12]张克俊.论特色农业的理论与发展思路——兼及四川特色农业的发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11.
  [13]孔祥智,关付新.特色农业:西部农业的优势选择和发展对策[J].农业技术经济,2003(3):3439.
  [14]潘时常,朱菊萍,焦金芝.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若干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11(12):7275.
  [15]蒋辉,蒋和平,彭成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特色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路径研究——以武陵山片区椪柑生产经营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14(7):127132.
  [16]刘兵,叶云,杨伟民,等.贫困地区构建优势农产品供应链对农户减贫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定西地区的农户调查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3(6):8895.
  [17]任修霞.特色农业发展机制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3.
  [18]乔国栋.中国东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19]孙晓一,汤青,徐勇,等.宁南山区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2013,20(2):181185+311.
  [20]徐秀英,石道金,李兰英,等.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以浙江台州柑橘产业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9(6):4649.
  [21]韩洪云,孔杨勇.农户农业互助保险参与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以浙江临安山核桃种植户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3(7):2435.
  [22]杨婷怡,罗剑朝.农户参与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陕西高陵县和宁夏同心县919个样本农户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4(4):4257.
  [23]蔡荣,韩洪云.农户参与合作社的行为决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山东省苹果种植户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12(5):3240+95.   [24]白丽,张润清,赵邦宏.农户参与不同产业化组织模式的行为决策分析——以河北省食用菌种植户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5(12):4251.
  [25]郭红东.我国农户参与订单农业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3):2432.
  [26]钱文荣,应一逍.农户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供给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4(11):3951.
  [27]蒋辉,刘兆阳.贫困地区特色農业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微观农户视角的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6(2):106111.
  [28]谭银清,王志章,陈益芳,等.我国连片特困地区农民扶贫参与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3945+114.
  [29]陈益芳,陈晓曼,谭银清.连片特困地区农户扶贫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武陵山区贫困农户样本数据[J].西北人口,2017(3):3844.
  [30]黄佩民,覃志豪,吕国英.农用工业、基础设施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J].管理世界,1995(5):184192.
  [31]周常春,刘剑锋,石振杰.贫困县农村治理“内卷化”与参与式扶贫关系研究——来自云南扶贫调查的实证[J].公共管理学报,2016(1):8191+156157.
  [32]李学术,熊辉,刘楠.农村扶贫开发的功能定位及其发展机制——以低保制度为背景[J].经济与管理,2010(7):2732.
  Abstract: Guiding poor farmers to participate in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s of significance to realizing total poverty eradication in poor area. This paper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ject by Probit model and Multinomial Probit model, based on survey data of 410 farmers households in Wuling Mountain Are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rtion of agricultural income and agricultural acreage are important factors to promote farmers to participate in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projects. Poverty status has a significant inhibitory effects. Policy support has an opposite effect on farmers’ willingness and behavior to participate. Compared with the farmers without participation, poverty status,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policy support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farmers in the selection of transient participation. Family population size, agricultural acreage and policy support are important factors to promote farmers to conduct sustainable participation and poverty status has an opposite effects.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the policy support for poor farmers to improve farmers’ participation expectations. Meanwhile, the government also should guide farmers to actively transfer land and develop professionally.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ject; farmers’ participation; participation of decisionmaking; participation willing; participation behavior; poor area; poor farmer
  CLC number: F327;F127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6748131(2018)01004609
  (编辑:夏冬)
其他文献
摘要:“营改增”改革的目标在于减轻企业税收负担进而最大化企业价值。基于微观企业数据的双重差分检验表明,“营改增”显著提升了企业价值,且税改后增值税税率越低则企业价值提升越显著;治理环境会影响“营改增”的政策效应,金字塔控制层级越少、两权分离度越小、所处地区市场化水平越高的企业价值提升越显著;非国有企业的税收政策敏感性强于国有企业,“营改增”的企业价值提升效应及治理环境的调节作用仅在非国有企业中显著
期刊
摘要: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是完善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设计合理高效的税收优惠制度是促进其市场覆盖和发育的关键。典型国家的个人养老金计划实践经验表明,采用最为广泛的模式是EET和EEpT,缴费阶段“比例限额+相对定额限额”、领取阶段部分免税的税收优惠制度设计更为合理。对上海市的模拟测算结果显示,现行政策对同时缴纳三险二金的中等收入群体的税收激励效应最大,参保人的福利水平因收入、年龄
期刊
摘 要:不断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新时代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建立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测算我国31个省市区2000—2014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并采用动态SAR模型分析农业TFP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农业TFP整体上不断增长,但近年来增速趋于下降;农业TFP存在显著的动态效应,表现出较强的发展惯性;农业TFP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相邻地区的农业TFP增长相互促进;劳动和
期刊
摘要:后发企业的技术学习追赶行为包括策略制定、路径选择和研发努力等,其具体行为选择由内部、外部环境及偶发事件交织形成的国别情景和时代背景决定,其实践成效则是环境条件和行为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业及其三个支柱性企业(上海电气、哈尔滨电气和东方电气)的经验分析表明,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学习追赶行为同质化与异质性并存:同质化主要表现为“以优势资源换技术+技贸结合”的学习追赶策略、“从引进成
期刊
摘要: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出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利益分析方法在对马克思利益分析方法的继承与发展中呈现出当代流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利益分析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得到整体运用,体现了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借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
期刊
摘要:农户的绿色生产行为可分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两种,由于要素投入结构及实施的风险程度不同,其影响因素及效应可能存在差异。利用对甘肃省10个县区20个村521户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分析表明:相对于资本密集型绿色生产行为,更多的农户实施了劳动密集型绿色生产行为,表明目前农业绿色生产中资本要素相对稀缺;劳动力年龄的增长对农户的劳动密集型绿色生产行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资本密集型绿色生产行为有显著的
期刊
摘 要:推进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既是在新时代维护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又是农村改革发展中的具有方向性的重大课题。对四川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的“温江模式”“龙华模式”和“三水模式”等的考察表明,虽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思想认识问题、资产量化和改革范围问题、成员身份确认问题、股权设置及管理和轉让问题、治理结构问题、集体经
期刊
摘要:新时代中国库区面临高质量发展的新难题和新机遇,需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三峡库区作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库区,其发展难题的探讨和破解对于其他库区而言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新时代三峡重庆库区发展面临承接国家战略任务的能力受限、百万移民安稳致富难及脱贫攻坚更难、地质灾害防治难等现实制约因素。本文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新定位新目标,提出三个方面的发展新路径:建设三峡水陆新通道,突破长江
期刊
摘要:如何应对农村垃圾问题是当前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难题。农村垃圾处置是否恰当关系到农村环境的稳定、农民生活的幸福与农村社会的和谐。通过理论梳理与实地调查,我们发现太湖流域地区部分农村从本村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应对农村垃圾问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农民在垃圾处置过程中转变了环境意识,并改变了自身不恰当的环境行为,认识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达到了一种“生态自觉”的状态。太湖流域地区农民垃圾处置行
期刊
摘要:农户收入结构持续优化和收入差异的合理控制是实现农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和解决农村贫富差距问题的前提。本文基于湖北宜昌、随州732户微观调查数据,利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解方法,对农村产业融合下农户收入状况及其结构性差异进行分解。结果表明:融合组的户均收入水平及不平等状况明显高于非融合组,而融合组和非融合组家庭增收渠道差异导致农户收入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结构异质性。进一步依据收入结构进行基尼系数分解后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