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d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目设计依据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引入“计算思维”,旨在强调学科思维的养成,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提出把项目整合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以学科思维方式思考、用知识和技能分析,在解决问题中完成知识建构。
  本案例内容出自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必修1:数据与计算》第2单元“编程计算”第1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作为本单元的开篇,围绕“算法”学科核心概念展开,其中,对问题的抽象或形式化描述是算法的基础。
  针对这一部分内容,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为:“1.6从生活实例出发,概述算法的概念与特性,运用恰当的方法和控制结构表示简单算法。1.7掌握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使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简单算法。通过解决实问题,体验程序设计的基本流程,掌握程序调试与运行的方法。”
  项目教学目标
  高一学生在生活中会用到“算法”解決问题,但缺乏对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的系统化梳理,对软件工具等工作方法和应用流程不了解,他们虽然具备利用计算机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工具操作技能,但多为被动的技术使用者。此外,在认识发展水平上,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趋于成熟,具有一定演绎归纳能力,自我表现、求知欲较强。
  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内容、学情的分析,将本项目的教学目标设定为:①通过观察生活实例,能够主动发现规律,抽象特征。②在实现“定时提醒”功能的探究过程中,体会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其基本思想,并了解算法,能使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③借助画程软件学会用流程图描述算法,知道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类型,感受利用数字化工具的优势。④通过剖析研究“定时”功能,认识到算法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会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优势。
  教学重点为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算法的描述,难点为算法的描述、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
  项目概述
  随着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以及由计算机控制的智能系统几乎渗透到各种领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电子产品的长时间、高频率使用也引发了眼部不适等健康问题。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到的智能设备都具有“定时”功能,我们可以将这种自动化的管理思想“移植”到合理管理用眼时间中。
  因此,本项目以探究“定时提醒”功能为主题,通过对“定时提醒”功能的分析、设计与实现,体验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教材预设本节需两课时,但从项目学习完整性以及实际教学安排考虑,将其设计为1课时。
  项目教学准备
  硬件环境:网络机房(配有音箱或耳机);学习工具:画程软件,Python3.7(安装time、pygame、pywin32模块);项目资源:PPT课件、电子活动导案、Python半成品程序、“参考助手”文档。
  项目实施流程(如下页图1)
  项目教学过程
  1.项目引入
  知识技能:分析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迁移学习。
  活动形式:学生讨论、代表发言、教师引导。
  问题:计算机技术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副产品,如长时间面对电脑引起眼部不适等健康问题。有什么方法、手段合理管理用眼时间?
  聚焦:从生活中智能设备“定时”功能得到启发,尝试通过编程实现“定时提醒”,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设计意图:“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抽象而非静态的概念,贯穿整个“算法与程序设计”活动。所以,本课从真实生活中的用眼问题出发,以学生日常接触到的智能设备“定时”功能来引导其思考如何“趋利避害”,由此提出以“定时提醒”功能为研究主题,探讨如何编程实现用眼时间的管理。本次课以项目进程为明线,设计相应的活动,让学生从分析功能到设计方案再到编程实现,经历“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条暗线,从而了解算法的描述与基本结构。
  2.项目分析
  活动1:“定时提醒”的功能分析。
  知识技能:问题的界定和描述。
  活动要求:①思考:明确项目问题。经常使用电脑设备的人应该注意用眼卫生,建议工作每隔1小时左右休息10~15分钟,所以,我们希望能实现定时提醒休息。②讨论:找出问题的条件与求解目标,根据教师提供的表格填写“定时提醒”问题分析。
  设计意图:本环节明确项目问题,通过表格帮助学生以计算机领域的方式分析问题,界定和描述问题,找出条件与求解目标,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基本要素与特征,即以“定时提醒”问题中的时间节点为条件,换言之,特定的时间点触发相应的事件响应。
  3.项目设计
  活动2:“定时提醒”功能的方案设计。
  知识技能:算法、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活动要求:①想一想:学生2~3人一组思考以下问题。问题1:如何确定到达时间点?(计时/倒计时/计算时间差……)问题2:以何种方式提示?(文字/声音/弹窗……)②说一说:小组代表分解实现“定时提醒”功能的步骤。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问题搭建脚手架,引导学生寻找问题条件到目标实现之间的方法途径,实现思路与技术实践之间的连接。学生分组讨论解决方案,形成良好的互动与分享,既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又扩展了方案设计的空间。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梳理学生的方案引出“算法”概念,加深理解,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设计方案来调节难易程度。
  活动3:“定时提醒”功能的算法描述。
  知识技能:流程图描述算法、算法结构。
  活动要求:①阅读教材第20页内容,了解流程图的符号与功能。②尝试利用画程软件绘制流程图。③阅读教材第20~21页,观察绘制出的流程图,说一说设计方案中用到哪种(些)算法结构。④思考并调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若需要提醒3次,如何修改流程图?
  设计意图:从自然语言到直接编写代码以实现设计方案,对于初学编程的学生有困难。活动3作为过渡,引出使用流程图描述算法。为了正确绘制流程图,学生自然会去阅读了解流程图的规范表示方法。学生通过绘制流程图描述算法,体会自然语言描述与流程图描述的区别,提高逻辑抽象思维能力,为以后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学习做好铺垫。这一部分利用“画程”软件可以让学生借助快捷的数字化工具表达自己的思想,将思维可视化。最后,引导学生结合完成的流程图了解算法结构。
  4.编程实现
  活动4:“定时提醒”功能的编码实现。
  知识技能:程序运行、根据算法分析理解代码。
  活动要求:①试一试:打开半成品Python程序“2-1time.py”,尝试运行,实现“定时提醒”(参考代码如图2)。②比一比:对比预设效果与运行结果,分析代码功能。③改一改:程序可以如何修改完善?需要在什么位置修改代码?
  设计意图:在活动3的基础上,根据绘制好的流程图,进行编程实现。针对学生第一次接触Python的学情,以“半成品”教学法降低程序编写难度。这一部分提供“参考助手.txt”,以便学生修改完善时参考,在降低活动难度的同时也尽可能发挥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
  5.项目总结
  知识技能: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算法的描述、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
  活动形式:学生代表总结、教师补充。
  梳理提升:梳理学习过程,以此提升到编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拓展探究:定时提醒功能是以时间为判断依据,调节用眼时间,促进自律。其实,生活中,“定”不限于“时间”,如智能电饭煲,具有恒温保温作用,它是如何工作的?我们是否遇到过其他场景应用了类似的工作模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经验结合,进一步加深对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的理解。通过拓展,让学生继续思考类同模式,理解其他应用原理及意义,实现“来源生活”到“回归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编程与计算”的热情。
  设计后感
  信息技术学科拥有着自身的话语体系和探究方法,《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新版教材中,不仅是一个教学内容,更是贯穿“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学科思想方法。以项目教学法开展教学,知识框架虽然被打散,但知识本身是具有情境性的。因此,我们需要对教材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解构与重组,嵌入到真实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问题串”搭建脚手架、“活动链”促进思维持续,引导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成为真正具备数字化生存能力的数字化公民。
其他文献
摘 要:“用一生去备课”、“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些无一不体现了作为一名专业教师,要想成功上好一堂课,“用心”是关键。教师要做信息技术教学的有心人,敏于思考,让备课如影随行;勤于积累,让教学蓄势待发;善于挖掘,让技术彰显文化。  关键词:教学有心人 思考 积累 挖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0-0102-02  某教师用“跟团游—自由
摘要:微课作为一种新的网络学习资源形式在国内外迅速升温并发展,微课的理论、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也成为网络学习、移动学习研究的热点之一。笔者就以近年来各学者的期刊论文作为依据进行分析总结,进一步认识微课在目前教学过程中所占的地位,以及对各种学科的影响与运用,进而再深度探索微课在未来课堂的教学应用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微课;教学应用;分析;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403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
2014年8月,我们一行三人来到了素有“泉城”之美名的城市——济南,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教师赛项的网络教研团队竞赛。  本次比赛现场设在山东大学,主要赛项分两天进行。时间看似不长,但陌生的教材、难度的增加以及时间的紧迫,对我们参赛选手来说,既是一次对日常教学基本功的检验,又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挑战。  解读文本,完成初稿  8月7日上午,比赛内容为团队完成教学设计和资源整合的初
自周以真教授提出“计算思维”后,此概念便以如火如荼的态势,在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目前,“计算思维”已经成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可见,“计算思维”对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影响深远。  经过长期的一线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三维度目标里,对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培养,教师更关注的是学生技能的提升,而提升的方法,是模仿与练习,忽视了对其思维过程的培养。在小学阶
曹慧是苏州工业园区胜浦实验小学的青年美术教师。读曹慧的《微课程教学法在小学美术学科中的应用与思考》一文,我不禁回想起课堂上的情景。  虽说我不是美术教师,也没有看到“任务单”中有“隔空画画”“滴流勇进”的技法,但是,从学生凝神专注创作、看到亲手创作作品的惊喜中,我似乎看到了色彩背后的创意和美术语言。  传统课评课看教师讲课的功夫,至于学生学得怎么样,是很少关心也很难判断的。微课程教学法不是这样,评
微课程教学法系统设计与传统的教学设计或教案撰写不同,它本质上是一种学习设计,即为怎样让学生学得更好而设计,处处体现对学习规律的思考,助推教师转变观念,由“教本位”转向“学习指导者”。  为了让学生获得真正的学习力,教师必须具体精准提炼达成目标,杜绝“高大全”或“少慢偏废”的教学;为了保证学生抵达目标,教师必须遵循目标管理原则,以“问题导向”的任务驱动学生“爱思考”“真思考”;为了保证投入学习的学生
● 课程介绍  目前我国创客教育开展相对较好的学校以小学和初中学校居多,而高中学校所占比例较少,特别是以普惠式课程的教学方式来开展创客教育的高中学校,更是少之又少。创客课程惠及全体学生是我校创客教育发展的方向。我校已具备普惠式创客课程实施的软、硬件环境:建成了六间独立功能的创客教学空间,打造了创客课程资源平台和创客网络学习空间,学校创客课程研发团队探索出了一套基于STEAM理念的“三阶十环”高中创
《一路探索一路学,一路成长一路歌》一文的作者,是苏州工业园区星洋学校小学部语文教师杨强强。文章有个副标题——我的微课程教学法“三步实践路”,说的是作者实验微课程教学法的三件里程碑式的事件,反映作者从对微课程教学法理念与方法的肯定,历经研修中反复磨练的艰辛,再到实现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的美好收获,读来颇有启示。  启示一:微课程教学法的理念与方法成功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力,使学生能在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引导
研究微课程教学法,发现微课程教学法具有扬弃、创新、实践、超凡的属性。  扬弃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往往与创新相连。扬弃与创新,体现在理论方面,是微课程教学法扎根课程理论,撷取当代技术成果,融合创新成为具有信息时代微观教学论鲜明色彩的教学体系。  前行路上,由于对萨尔曼·可汗翻转课堂见解的扬弃,建构起“填沟理论”,把翻转课堂本土创新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由于对泰勒教学原理的传承、对布鲁纳结构主义的赋能
编者按:2020年度信息技术实验的选题方向是“家庭智造”“信息科技典型实验”“创客产品”“数字科学”,家庭智造重在基于项目的学习,信息技术典型实验重在基于问题的学习,创客产品重在基于产品的学习,数字科学重在基于数据的学习,项目(Project)、问题(Problem)、产品(Product)和数据(Data),刚好可以描述为“3PDL”。我们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要注重学生本身的差异性,项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