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入学准备测评研究综述

来源 :新校园·理论(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lconcarma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前儿童入学准备是目前国内外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且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开发了多个入学准备评估测验。不同级别的学校应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评估工具,尽可能全面、真实的评估儿童的能力和发展水平,并据此改进教学,促进儿童的全面、协调发展,实现幼儿园到小学地顺利过渡。
  关键词:入学准备;入学准备评估;测验
  
  入学准备(School Readiness)是指,学前儿童为了能够从即将开始的正规学校中受益所需要具备的各种关键特征或基础条件。“准备”表明儿童具备了从结构化的学校经验中受益的能力。而入学准备评估则是利用一个特殊的项目或课程,描述儿童当前技能、学业或前学业准备的水平,获得相关的准备状态。根据这些信息小学可以调整教学,满足不同水平儿童的学习和社会性发展需要;幼儿园则根据幼儿的入学准备水平,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查找教学活动中的不足和漏洞,改进并优化幼儿园课程,为儿童的入学准备提供良好的物质和精神支持。
  然而,国内对入学准备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多,因此有必要对近年来国外入学准备研究的新进展进行系统的总结,尤其是对入学准备的重要部分—入学准备评估的总结,为国内未来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入学准备测评的理论基础
  任何测验工具的编制都不是凭空的,它的背后一定有一个或几个理论支持。入学准备测评工具的编制也不例外,不同的测评工具,其理论基础也存在差异。
  1.理想主义(先天论)
  理想主义理论认为,入学准备是由儿童内部的成熟水平决定的。代表人物是Gesell,他把发展看作是发生在可预测的阶段,该阶段通过儿童内在而调整。环境输入对自然的展开影响很少。然而,发展根据可预测的阶段进行,通过特殊的评价方式就可以测量儿童的相关发展。根据该理论设计的格赛尔入学准备测验适用于4.5~10岁儿童,施测时间为15分钟,但只涉及到儿童精细动作技能的测量,其标准化、效度和信度均不符合美国心理协会的标准,还需要进行校准。
  2.经验主义(环境论)
  经验主义认为入学准备是能够表现技能如区分颜色、形状、知道如何拼写自己的名字等的行为特征,它由许多可以测量的技能、行为和个性特点组成,这些是儿童成功的学业表现的基础。理论上,入学准备是儿童之外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它可以通过干预而改变,支持他们入学前的学习。如:爱荷华基本技能测验(Iowa Tests of Basic Skills), 基本技能综合测验(the Comprehensive Test of Basic Skills),加州学业测验 (the California Achievement Test)和斯坦福早期学业测验(Stanford Early School Achievement Test)。这些测验在形式、测量、结构、内容上没有本质的差别,主要测量儿童的单词分析、语言表达及理解、阅读和数学能力。然而,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效度,儿童是带着各种先前经验去学校的。在入学准备测验中表现差的儿童,在之后的测验中表现可能同样差。
  3.社会建构主义
  该理论认为,入学准备是情境特殊的、本地产生、高相关的。入学准备的重点在社区而不是儿童,儿童是否做好入学的准备,取决于各个社区入学准备的标准。不同的社区对儿童有不同的价值观、期望和规范。父母收入、种族、教育水平和背景的差异解释了其中某些入学准备的差异。如何在这些条件下评价入学准备?有人建议建立一个社区评价儿童集体状态的原则,其目的不是评价个体的儿童,而是产生社区整体测量方法。但事实上,建立这样一个评价系统是很复杂的。
  4.交互作用论
  该观点认为准备是一个儿童状态和教育背景特征之间相关的、交互建构的联结;是双向的,儿童自身要做好入学准备,学校也要为新入学的儿童做好准备;强调儿童必须有能力进行学习。不管儿童原有能力如何,学校都要准备好支持和教育儿童,有两个条件对评价很重要:第一,老师和儿童之间有稳定的互动机会;第二,这些互动必须随时间的改变而发生,而不是在单一的环境中。
  二、入学准备测评的内容
  入学准备评估内容,一般包括身体健康、听觉和视觉、认知发展、基本概念知识、表达和语言发展、大肌肉和精细动作发展、视觉/动作发展、社会性、自助能力等。其中,认知信息、表达/语言、社会性/适应行为(合作和自我控制)和视觉记忆是学业成功的重要预测因子。Gredler对五种入学准备测评工具进行分析发现,10个不同的技能领域(精细和大动作技能、社会和自助技能、认知和表达能力、接受性和表达性语言、学业和行为因素)中,这些测验包含了其中的7~10个方面。有些测评工具的内容是单一的,如语言和读写方面的雷尼氏语言发展量表(Reynell Language Development Scales)、社会性-情绪发展方面的社会技能等级系统(Social Skills Rating System);有些工具可以全面评估儿童的发展,如儿童评价档案(Child Assessment Profile)、布莱肯入学准备量表(Bracken School Readiness)。
  三、入学准备测评的类型
  根据评估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入学准备测验可以分为发展/过程导向、技能导向、快速采样(Quick samplings)和基于表现的评价(Performance-based assessments)。
  发展性评价是依据设定的某个年龄段的发展期望,对儿童进行评价,考查儿童当前的发展水平和理想水平是否匹配、一致。如格赛尔入学准备测验,早期筛查量表修订版,丹佛发展筛查量表。通过测量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协调、视觉记忆、接受性和表达性语言发展、社会-情绪发展水平,考查儿童是否达到入学水平。
  相反,技能导向的入学准备测验是考查已经获得的特殊技能的程度,包括语言和读写、社会性与情绪发展等方面,如城市入学准备测验(Metropolitan Readiness Test),布里根斯早期发展诊断量表修订版(Brigance Diagnostic Inventory of Early Development-Revised),测量当前语言能力、运动技能、概念发展和知觉加工。“开端计划”入学准备评估属于技能导向,主要评价儿童的语言、识字和学前数学知识,以及社会能力、情绪发展和文化多样性。通常在幼儿园末期或小学初期采用纸笔测验的形式,进行团体测试。
  快速采样用来评估儿童的语言技能、运动能力、数字技能、身体意识、视觉和听觉区分度等。如布瑞根斯筛选测验(Brigance K&1 Screen for Kindergarten and First Grade),它是目前效度比较理想的入学准备状态评定工具之一,特异性达到0.86,敏感性达到0.75。
  基于表现的评价是利用学习记录,如老师的记录、儿童作品的展示,提供儿童随时间发展而进步的描述。如表现取样系统评价。它基于国家标准是课程嵌入式的,是评价儿童的技能、知识和在班级里的行为的系统方式。课程嵌入式表现评估中的学习和发展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进行的,在同材料、同伴和他人的互动中进行评价。进行课程嵌入式表现评估的班级,不仅强调儿童的状态和教育背景特征的结合,还鼓励个体进行计划、调节和评价。这种方式,使老师有机会通过记录儿童与材料、成人和同伴在教室中的互动,并且利用这种记录来评价儿童的成绩、计划将来的教育干预,有助于学生在童年早期和小学初期发展潜能。表现取样系统评价在学前儿童实施的效度和信度是较高的。
  统计发现,以上的测验有一些是被专家广泛认可的,有一些是在全国性的评估或研究中使用过的,可以用作大样本测验。所有分析均表明,多数现有测验比较保守,虽然对无风险儿童的误判率较低,但同时对有风险儿童的筛出率还有待提高。
  四、启示
  入学准备评估测验不是单一的,有许多评价类型,不同的评价目的,就有相应的评价工具。然而,没有一个测验能评定对幼儿园孩子教育表现产生影响的所有领域,也没有一个测验可以满足所有的教育需求或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Crnic&Lamberty,1994;May&Kundert,1992;Stavrou&Mackler,1995)。评估工具的选择应该符合标准化、合理的效度和信度、低成本、便于操作和统计、适当的内容的原则(Gredler,1997;Hills,1987)。所以在选择评估工具时,教育者首先要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有全面的、科学的看法,选择那些多维度、信效度和预测值高的测验,尽可能全面、真实的评价儿童。
  入学准备评估是用来指导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和管理,而不是据此对儿童进行分类、分班、留级,对儿童或老师进行奖励或惩罚。这些测验只是反映儿童当前或短期的状态,不能预测长期的学业成功,展示的是儿童的已有能力以及发展过程中的缺陷。幼儿园利用评估结果,发现教育问题和儿童发展的不足,改善教学和教育活动,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协调发展,降低幼小衔接的坡度,使幼儿顺利地过渡到小学,尤其是在评估中得分低的儿童需要老师个别关注和教育,而不是推迟入学,需要教师给予其更多的指导和个别干预。
  最后,入学准备评估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我们在借鉴国外研究结果时应考虑到其适用性,而不是“拿来主义”。对于我国儿童,哪些早期发展指标对未来的学校适应结果有预测作用?哪些评价指标适合于我国儿童?这些问题都需考虑到我国儿童的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从而建立适合我国儿童的入学准备测评体系。
  
  参考文献:
  [1]GredlerG R. Issues in early childhood screening and assessment.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1997.
  [2]Rafoth MA. Guidelines for developing screening Programs.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1997.
  [3]KellyL Maxwell,Richard M Clifford. School Readiness Assessment. YC Young Children,2004.
  [4]Emig C,Moore A, Scarupa H J. School Readiness: Helping Communities Get Children Ready for School and Schools Ready for Children. Child Trends,2001.
  [5]Costenbader V,RohrerA M,Difonzo N. Kindergarten screening: a survey of current practice,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2000.
  [6]Carran D T,Seott K G. Risk assessment in Preschool children: Research implications for the early Detection of educational handicaps.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1992.
  [7]Shepard L A. Children not ready to learn: The invalidity of school readiness testing.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1997.
  [8]Stebbins M S, McIntosh D E. Decision-making utility of the bracken basic concept scale in identifying at-risk preschoolers.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1996.
  [9]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Office of Child Development. Kindergarten Readiness: An Overview of Issues and assessment,2002.
  [10]Meisels S J. Assessingreadiness. The transition to kindergarten,1999.
  [11]Carran D T, Scott K G. Risk assessment in preschool children: Research implications for the early detection of educational handicaps.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1992.
  [12]Gredler G 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what the future holds, Psycholigy in the Schools,2000.
  [13]Pianta,R.C, McCoy,S.J.The first day of school:The predictive validity of early school screening,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7.
  [14]Department of Research, Evaluation and Accountability. Work Sampling System in Saint Paul Public Schools Community Kindergarten and School Readiness Programs.
  [15]Debra J. Ackerman and W. Steven Barnett. Prepared for Kindergarten: What Does “Readiness” Mean?
  [16]Kelly E. Mehaffie,Robert B.McCall. Kindergarten Readiness An Overview of Issues and Assessment,2002.
  [17]盖笑松,张向葵.儿童入学准备状态的理论模型与干预途径[J].心理科学进展,2005.
  [18]于涛,邰宇,盖笑松.儿童入学准备的评估与促进[J].心理科学进展,2010.
其他文献
生活中,红娘是个受人欢迎的角色。她们牵线搭桥,让很多有情人终成眷属。补钙时,有几类食物也可以充当“红娘”的角色,有了它们,能让钙更好地沉积在骨头中,促进骨骼健康,预防骨质疏松
王先谦在晚清教育近代化进程中,努力融通中西文化,逐渐形成了通过引入西学来改造传统教育并建立新式教育的思想,并主动投入到教育近代化实践的潮流中。从1896年到1910年15年间,他
可欲之谓善,是一种包含反思性的命题,但可欲也可以是一种并成为一种事实。所欲与可欲、是与应当的关系,有机械、辩证等复杂类型。孟子没有混同所欲与可欲。摩尔的机械应当论影响
摘 要:确立切合实际的集体奋斗目标,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班干部队伍,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管理制度和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是创建良好班集体行之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良好班集体;创建;有效策略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一个学生斗志昂扬、学风严谨、团结友爱、师生关系和谐的良好班集体,对每个学生都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根据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笔者认为,要创建良好的班集体应采取以下策略:  一、确
摘 要:随着临床护理需求的逐渐提升和医疗模式的不断变化,护理工作实践中心理护理技能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显著。作为综合性、系统性护理的难点和要点,心理护理技能是高等护理专业的基本内容,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进行研究分析,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心理护理   当前,在护理领域,注重对社会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进
留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所谓教学留白的艺术乃是指将留白手法运用于教学并以此引起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行积极的“再创造”,从而提高教学艺术效果和水平的活动。  纵观眼下的课堂,留白少得可怜。课堂容量大,节奏快,问题一个接一个,幻灯(片)一张连一张,教师的声音始终主宰着课堂,学生则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如何改变这种教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电教辅助课堂教学早已不是“新鲜事”,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是,新近的一轮“评优课”听下来,天天沉浸在声、光、电等多种媒体的刺激中,却让笔者有了更多的思考:如此花哨的语文课就一定高效么?电教手段,作为方法,总该是为教学服务的,如果能更好地辅助教学,就应该恰当地运用它,如果离开它一样可以达到教学目的,那么为什么不能让自己的课堂更朴素一点呢?下面笔者对这一问题谈几
网络化学习环境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根本转变.在这样一种新的教学环境下,本文探讨了如何让多媒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