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祖国传统医学的中医疗法,与西方的医学技术,隶属于不同的理论体系、认识方法和哲学思想,人们希望能将中医的传统理论与西方医学的现代治疗,进行有机结合,使二者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期望取得“1加1大于2”的效果;但遗憾的是,从上世纪初西方医学在中国开始普及,到五十年代的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研究还多停留在政府和专家学者呼吁提倡,和采用西医的现代科学手段,从微观层面研究中医中药的低级层面;其中主要原因是中西医分属不同的理论和哲学体系,微观层面和低水平的相互关联,无法使二者达到真正的“结合”和“融合”,故目前“中西医结合”还只是一句空话。但是,如果从宏观层面寻找中西医两种理论的契合点,进行高水平的理论融合,用一种新的理论“道而统之”,这才是中西医“真正结合”之正道。
据此,本文将从易经“乾卦”物象中相关脏腑为“大肠”,谈“肠道菌群”为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新契合点。
易经中的乾卦,在八卦物象表中分别对应,“自然是天,人是父,五行属金,属性是健,动物是马,身体是首,方位在西北,季节是秋冬间,数是一,脏腑是大肠”。其中的三个物象,“属性是健,身体是首,脏腑是大肠”,提示“首”,西医的大脑,与“大肠”相联系;还提示“健”,健康状态,与“首”,与“大肠”相联系;再提示其中蕴涵“三层次”,从“脏腑”局部,到“身体”,再到“属性”,故“健”为总,为外延;“首”为高,为顶点;“大肠”为始,为基础。
在西方医学中,“健康”和“大脑”有联系吗?答案是肯定的。西医的研究早已表明,大脑是人体的中枢,脑神经系统改变不但可引起精神、情志和心理的改变,还可引起全身各个实质脏器的改变,如长期压力下会引起免疫系统异常,及导致肿瘤的发生,应激状态下的器官损害,典型者为章鱼壶心肌病(重度刺激下心脏“软瘫”),故人体总的健康状态,决定于身体中的制高点——“大脑”的状态,二者密切联系,“首”从属于“健”。与易经中乾卦物象中,“属性是健,身体是首”,同质同理。
“大肠”和“健康”有联系吗?答案也是肯定的。2015年Gordon和Leulier F等学者在《Science》和《Cell》杂志发表的三项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组对人体的影响非常巨大,在食物匮乏的情况下,肠道菌群的组成可以决定个体是健康生长还是发育不良。首先Gordon等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的研究为人们展示了在马拉维幼儿中肠道菌群影响机体生长的证据,研究人员建立了本身不具备微生物组的无菌小鼠,把营养不良幼儿的不成熟微生物组和健康幼儿的成熟微生物组分别移植给这些小鼠,并用马拉维幼儿典型食物进行饲养;研究显示移植了不成熟微生物组的小鼠生长情况较差,微生物组成熟的小鼠在饮食相同的情况下,会长出更多的肌肉和更致密的骨骼。故人的肠道微生物和机体的生长发育、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发生、免疫机能、和情绪变化有关;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非遗传因素都会导致肠道微生物组的改变,从而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而补充优质膳食纤维类非淀粉多糖,可重置肠道微生物组,有助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在抗衰老中发挥重要作用。故人的“肠道”被誉为“第二大脑”,和人体的整体“健康”状态密切联系,“只有肠健康,才能常健康”;与易经中乾卦物象中,“属性是健,脏腑是大肠”,相契相合。
“大脑”和“大肠”有联系吗?答案还是肯定的。早在2000年加拿大小镇沃克顿在遭受一次严重洪水后,饮用水受到大肠杆菌和空肠弯曲杆菌等的污染;约2300人因此患上严重的肠道感染疾病,其中很多人最终发展为肠易激综合征;之后在一个长达8年的研究中,发现这些持续性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比一般人更容易消沉和焦虑;后来有学者把肠易激综合征病人大便里的细菌分离出来,转移到小鼠肠道里,这些小鼠表现出焦虑的行为,而转移正常人大便中细菌的小鼠,一切正常。这提示“肠道细菌影响大脑的发育,肠道细菌能影响人的心理状态”。
还有研究通过对健康人群与抑郁症患者的肠道菌群进行分析发现,抑郁症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与健康人群相比,抑郁症患者肠道菌群中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比例明显升高,厚壁菌门细菌比例显著降低。自闭症患者中较高比例的胃肠道异常症状与患者肠道微生物紊乱关系密切,即“精神状态与肠道细菌改变相关”。其机制可能为肠道菌群失衡时,肠道中有害细菌、真菌产生的蛋白中有一些与人体合成的神经肽等物质存在。
相似性,这种分子相似性,很有可能引起交叉反应,使得人体免疫系统产生针对这些神经肽的自身抗体,进而造成这些神经肽功能紊乱,引起抑郁症,即“大肠影响大脑”。
后来的研究还发现,膳食纤维中的一些低聚糖可使大脑神经细胞的一些营养因子表达增加,对皮质酮诱导的神经元损伤有很好的保护用,对轻、中度的抑郁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因此低聚糖可影响中枢系统的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浓度,对轻中度的抑郁症和焦虑症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这还预示着今后对自闭症、焦虑抑郁等人类精神障碍的干预,优质膳食纤维有良好的前景,即“食物通过大肠影响心情”。
总之,西医中的研究发现,在大肠这个部位中,食物可影响肠道细菌,进而影响大脑的状态,与易经中乾卦物象中,“身体是首,脏腑是大肠”,几无差别。
从上可见,易经中的乾卦物象表中 “脏腑是大肠”的理念,在西方医学中,得到了强有力的诠释。西方医学认为肠道是人的“第二大脑”,易经中的乾卦物象表中 “属性是健,身体是首,脏腑是大肠”,两者均认为“肠道”和“大脑”有密切联系,两者共同的核心是肠道菌群,故肠道菌群是连接祖国传统医学和西方医学的纽带之一,是中西医结合的最佳契合点之一。
其次,易经中的乾卦的物象表中指出的,“人是父,五行属金,方位在西北,季节是秋冬间,脏腑是大肠”。“人是父”,提示男性在肠道菌群形成和遗传中起主导作用,但西医尚无此方面的研究。已有的研究表明剖腹产婴儿出生后会出现免疫紊乱现象,日后会遇到一些疾病或健康问题,如哮喘、食物过敏、花粉过敏及肥胖症等;研究发现这些剖腹产婴儿的肠道菌群分布,类似于母亲皮肤的定植菌;纽约大学医学院的Dominguez-Bello M用沾满母亲阴道微生物的纱布,涂到剖腹产婴儿的口腔和皮肤表面,即给宝宝生出生后迅速洗一个母亲阴道分泌物的细菌澡,这些剖腹产婴儿的肠道菌群分布,则与母亲阴道的定植菌相似,日后发生免疫紊乱的现象可能会减少;但男性在肠道菌群形成中的作用,还不清楚。
另有研究表明,接吻是男女间传递体内细菌的重要方式,似提示男性通过包括性行为等各种接触,将细菌传递给女性,并主导女性的肠道菌群,从“宏基因”(人体细胞只有一组基因,肠道细菌众多,其基因为宏基因)上征服女性。
“五行属金”,这似提示“金”与大肠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也许具有“金”属性的微量元素,在肠道菌群的改善中发挥重要作用。“方位是西北”,如人仰卧,大肠“西北”的位置为结肠“肝曲”部位(升结肠和横结肠连接处),此部位应为肠道细菌快速积聚的位置,可能提示此处肠道的健康状况很重要,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西医研究表明右半结肠的愈后,明显差于左半结肠癌,且二者的血液供应来源于不同的血管,这部位可能是关注的重点。
“季节是秋冬间”,国人有“添秋膘”的习俗,肠道菌群的丰沛度很可能存在季节性动态变化,“秋冬间”为肠道菌群最丰富的时间段。
另外,在中药研究中发现,很多能增加机体免疫力,治疗癌症的中药成分,都是“非淀粉类多糖”类物质(如香菇多糖、虫草多糖、海参多糖、人参皂苷等),这些物质调节免疫的机制过去一直不明确。肠道是人第二大脑的新认识,即肠道菌群可影响人的免疫状态,提示中药中的非淀粉多糖成分,后者是腸道细菌的“食粮”,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分布,发挥调节免疫作用。此学说将中医中药抗癌方法与西方医学的免疫调节完美地联系到一起,是中西医结合的良好范例。
总之,易经中乾卦中脏腑在大肠的认识,与西方医学发现肠道是人的“第二大脑”,异曲同工;可是对易经脏腑的认识已达数千年,可西医对肠道菌群的认识开始于十余年前,这再次证明中国道家文化的底蕴深厚。马克思曾讲过,当我们干某一件事的时候,你回过头来看看,就可以知道古人早就从事着我们所要干的这些事情了。实际上当代人干的好多是重复古人干的事情。古人在认识世界,当代人也在认识世界,他在那个层次认识,我们在这个层次认识,都在认识事物的本质。
据此,本文将从易经“乾卦”物象中相关脏腑为“大肠”,谈“肠道菌群”为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新契合点。
易经中的乾卦,在八卦物象表中分别对应,“自然是天,人是父,五行属金,属性是健,动物是马,身体是首,方位在西北,季节是秋冬间,数是一,脏腑是大肠”。其中的三个物象,“属性是健,身体是首,脏腑是大肠”,提示“首”,西医的大脑,与“大肠”相联系;还提示“健”,健康状态,与“首”,与“大肠”相联系;再提示其中蕴涵“三层次”,从“脏腑”局部,到“身体”,再到“属性”,故“健”为总,为外延;“首”为高,为顶点;“大肠”为始,为基础。
在西方医学中,“健康”和“大脑”有联系吗?答案是肯定的。西医的研究早已表明,大脑是人体的中枢,脑神经系统改变不但可引起精神、情志和心理的改变,还可引起全身各个实质脏器的改变,如长期压力下会引起免疫系统异常,及导致肿瘤的发生,应激状态下的器官损害,典型者为章鱼壶心肌病(重度刺激下心脏“软瘫”),故人体总的健康状态,决定于身体中的制高点——“大脑”的状态,二者密切联系,“首”从属于“健”。与易经中乾卦物象中,“属性是健,身体是首”,同质同理。
“大肠”和“健康”有联系吗?答案也是肯定的。2015年Gordon和Leulier F等学者在《Science》和《Cell》杂志发表的三项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组对人体的影响非常巨大,在食物匮乏的情况下,肠道菌群的组成可以决定个体是健康生长还是发育不良。首先Gordon等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的研究为人们展示了在马拉维幼儿中肠道菌群影响机体生长的证据,研究人员建立了本身不具备微生物组的无菌小鼠,把营养不良幼儿的不成熟微生物组和健康幼儿的成熟微生物组分别移植给这些小鼠,并用马拉维幼儿典型食物进行饲养;研究显示移植了不成熟微生物组的小鼠生长情况较差,微生物组成熟的小鼠在饮食相同的情况下,会长出更多的肌肉和更致密的骨骼。故人的肠道微生物和机体的生长发育、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发生、免疫机能、和情绪变化有关;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非遗传因素都会导致肠道微生物组的改变,从而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而补充优质膳食纤维类非淀粉多糖,可重置肠道微生物组,有助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在抗衰老中发挥重要作用。故人的“肠道”被誉为“第二大脑”,和人体的整体“健康”状态密切联系,“只有肠健康,才能常健康”;与易经中乾卦物象中,“属性是健,脏腑是大肠”,相契相合。
“大脑”和“大肠”有联系吗?答案还是肯定的。早在2000年加拿大小镇沃克顿在遭受一次严重洪水后,饮用水受到大肠杆菌和空肠弯曲杆菌等的污染;约2300人因此患上严重的肠道感染疾病,其中很多人最终发展为肠易激综合征;之后在一个长达8年的研究中,发现这些持续性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比一般人更容易消沉和焦虑;后来有学者把肠易激综合征病人大便里的细菌分离出来,转移到小鼠肠道里,这些小鼠表现出焦虑的行为,而转移正常人大便中细菌的小鼠,一切正常。这提示“肠道细菌影响大脑的发育,肠道细菌能影响人的心理状态”。
还有研究通过对健康人群与抑郁症患者的肠道菌群进行分析发现,抑郁症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与健康人群相比,抑郁症患者肠道菌群中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比例明显升高,厚壁菌门细菌比例显著降低。自闭症患者中较高比例的胃肠道异常症状与患者肠道微生物紊乱关系密切,即“精神状态与肠道细菌改变相关”。其机制可能为肠道菌群失衡时,肠道中有害细菌、真菌产生的蛋白中有一些与人体合成的神经肽等物质存在。
相似性,这种分子相似性,很有可能引起交叉反应,使得人体免疫系统产生针对这些神经肽的自身抗体,进而造成这些神经肽功能紊乱,引起抑郁症,即“大肠影响大脑”。
后来的研究还发现,膳食纤维中的一些低聚糖可使大脑神经细胞的一些营养因子表达增加,对皮质酮诱导的神经元损伤有很好的保护用,对轻、中度的抑郁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因此低聚糖可影响中枢系统的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浓度,对轻中度的抑郁症和焦虑症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这还预示着今后对自闭症、焦虑抑郁等人类精神障碍的干预,优质膳食纤维有良好的前景,即“食物通过大肠影响心情”。
总之,西医中的研究发现,在大肠这个部位中,食物可影响肠道细菌,进而影响大脑的状态,与易经中乾卦物象中,“身体是首,脏腑是大肠”,几无差别。
从上可见,易经中的乾卦物象表中 “脏腑是大肠”的理念,在西方医学中,得到了强有力的诠释。西方医学认为肠道是人的“第二大脑”,易经中的乾卦物象表中 “属性是健,身体是首,脏腑是大肠”,两者均认为“肠道”和“大脑”有密切联系,两者共同的核心是肠道菌群,故肠道菌群是连接祖国传统医学和西方医学的纽带之一,是中西医结合的最佳契合点之一。
其次,易经中的乾卦的物象表中指出的,“人是父,五行属金,方位在西北,季节是秋冬间,脏腑是大肠”。“人是父”,提示男性在肠道菌群形成和遗传中起主导作用,但西医尚无此方面的研究。已有的研究表明剖腹产婴儿出生后会出现免疫紊乱现象,日后会遇到一些疾病或健康问题,如哮喘、食物过敏、花粉过敏及肥胖症等;研究发现这些剖腹产婴儿的肠道菌群分布,类似于母亲皮肤的定植菌;纽约大学医学院的Dominguez-Bello M用沾满母亲阴道微生物的纱布,涂到剖腹产婴儿的口腔和皮肤表面,即给宝宝生出生后迅速洗一个母亲阴道分泌物的细菌澡,这些剖腹产婴儿的肠道菌群分布,则与母亲阴道的定植菌相似,日后发生免疫紊乱的现象可能会减少;但男性在肠道菌群形成中的作用,还不清楚。
另有研究表明,接吻是男女间传递体内细菌的重要方式,似提示男性通过包括性行为等各种接触,将细菌传递给女性,并主导女性的肠道菌群,从“宏基因”(人体细胞只有一组基因,肠道细菌众多,其基因为宏基因)上征服女性。
“五行属金”,这似提示“金”与大肠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也许具有“金”属性的微量元素,在肠道菌群的改善中发挥重要作用。“方位是西北”,如人仰卧,大肠“西北”的位置为结肠“肝曲”部位(升结肠和横结肠连接处),此部位应为肠道细菌快速积聚的位置,可能提示此处肠道的健康状况很重要,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西医研究表明右半结肠的愈后,明显差于左半结肠癌,且二者的血液供应来源于不同的血管,这部位可能是关注的重点。
“季节是秋冬间”,国人有“添秋膘”的习俗,肠道菌群的丰沛度很可能存在季节性动态变化,“秋冬间”为肠道菌群最丰富的时间段。
另外,在中药研究中发现,很多能增加机体免疫力,治疗癌症的中药成分,都是“非淀粉类多糖”类物质(如香菇多糖、虫草多糖、海参多糖、人参皂苷等),这些物质调节免疫的机制过去一直不明确。肠道是人第二大脑的新认识,即肠道菌群可影响人的免疫状态,提示中药中的非淀粉多糖成分,后者是腸道细菌的“食粮”,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分布,发挥调节免疫作用。此学说将中医中药抗癌方法与西方医学的免疫调节完美地联系到一起,是中西医结合的良好范例。
总之,易经中乾卦中脏腑在大肠的认识,与西方医学发现肠道是人的“第二大脑”,异曲同工;可是对易经脏腑的认识已达数千年,可西医对肠道菌群的认识开始于十余年前,这再次证明中国道家文化的底蕴深厚。马克思曾讲过,当我们干某一件事的时候,你回过头来看看,就可以知道古人早就从事着我们所要干的这些事情了。实际上当代人干的好多是重复古人干的事情。古人在认识世界,当代人也在认识世界,他在那个层次认识,我们在这个层次认识,都在认识事物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