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虫
“读”是“言”字旁,其本义为“看着文字念出声音”。因此在古代,说起“读书”,就是指朗读。后来,“读”又引申为“上学”,比如“读高中”“读大学”,可见阅读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本期,请和书虫一起,体会朗读的妙处。
一位诗人说过:“诗是我的。可是朋友,当你朗读这诗时,可以将它看作是你的。”朗读,要求我们在阅读时倾注更多力量,投入更多情感,所以朗读比速读、默读要慢得多,也累得多。但正因如此,我们在朗读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在更高的层面上与作者相遇,并且更真切地打动听众——包括我们自己。
迷人的朗读
说到朗读,相信很多同学会一下子想起央视的《朗读者》节目。节目中,知性优雅的主持人,有故事的朗读者,以及精心挑选的经典美文,共同为我们构建了一种充满了生命之美、文学之美与情感之美的人文生活和时代画卷。
在或低沉、或清脆、或沧桑、或青春的朗读声中,朗读者在读着别人的文字,也在进行自己的创作。他们凭借自己的人生经历、情感体会将那些经典文字进行了全新的演绎,因而我们听到的作品,在原作者之外,也深深打上了朗读者的烙印。听者会因为朗读者的演绎而感动,微笑或流泪,沉浸的程度甚至远超自己看书时。
为什么朗读如此迷人?
我想,其中的一个原因大约是,在最古老的年代,人们都是通过口口相传来传承文化的。《诗经》中的大部分是劳动人民唱出来,《论语》也是孔子与弟子的语录……这些经典在一开始就来自于声音话语,后人朗读时自然更能体会并传达出其中蕴涵的生活、智慧与情感。
宋代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意思是,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用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所以,古代的学堂里总是书声琅琅,不绝于耳;所以,现在的学校都把朗读课放在一日之计最重要的早晨。
所以,请珍惜每一个可以大声读书的机会吧!
讲故事给自己听
随着我们逐渐长大,朗读这种读书方法似乎渐渐被遗忘。没有早读课的日子里,人们仿佛越来越羞于开口朗读些什么。这让我们的生活少了许多诗意。
大学毕业后,书虫特别喜欢在一个人的晚上,大声朗读一些现代诗,一直读到眼眶微热、汗毛竖起,读到心中情感涌动、耳畔轰鸣作响。这让我全身紧绷起来,然后陡然放松,一切关于工作的压力一扫而空。
可惜的是,生活渐渐忙碌,朗读慢慢被丢在了心底的某个角落,蒙上灰尘。直到——我开始给孩子朗读诗歌、童话、散文、小说……我想象着孩子伴随着耳畔的读书声,进入一个有着无限可能的世界,同时也神奇地体会到讲故事给自己听的乐趣。
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读诗歌或散文,请务必朗读,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中的精彩部分也可以试着去朗读。最近,我正在给孩子读《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不仅克服了一直以来对拗口的外國人名、地名的恐惧,而且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与精妙之处。
“终结者”与“魔法师”
常有孩子或家长问我,如何分辨畅销书中的精品与糟粕?我说,不妨找出试读的部分,大声朗读几次。如果有许多很难张开嘴出声朗读的地方,或是听起来别扭、意思把握不准的部分,那么肯定是写得不够好。
朗读是坏文章的终结者,也是检阅文字的强大武器。很多著名小说家在创作时,都会给亲人、朋友朗读自己的手稿,那些写作、默读时发现不了的缺点,会在朗读时显现出来。所以,朗读是判断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水平高低的方法之一,也是帮助我们打磨文字、提高写作水平的路径之一。书虫建议同学们在写完一篇作文时,别忙着收工,先读一遍给自己听,再读一遍给爸妈听,甚至给同学、老师听,肯定会有不小的收获。
“魔法师”的头衔也要颁给朗读。原因有二:
第一,在遇到比较有难度的文章或书籍时,朗读会帮助你理解其中的深意。前面说过,朗读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心力与情感,从而达到与作者共鸣的状态,文学性强的作品尤其如此。
第二,朗读着,朗读着,优美的书面语逐渐变成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口语,我们的语言基本功在经典作品的熏陶下变得越来越扎实,我们的谈吐因此得到优化和提升。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也应当是其中之义吧!
“读”是“言”字旁,其本义为“看着文字念出声音”。因此在古代,说起“读书”,就是指朗读。后来,“读”又引申为“上学”,比如“读高中”“读大学”,可见阅读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本期,请和书虫一起,体会朗读的妙处。
一位诗人说过:“诗是我的。可是朋友,当你朗读这诗时,可以将它看作是你的。”朗读,要求我们在阅读时倾注更多力量,投入更多情感,所以朗读比速读、默读要慢得多,也累得多。但正因如此,我们在朗读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在更高的层面上与作者相遇,并且更真切地打动听众——包括我们自己。
迷人的朗读
说到朗读,相信很多同学会一下子想起央视的《朗读者》节目。节目中,知性优雅的主持人,有故事的朗读者,以及精心挑选的经典美文,共同为我们构建了一种充满了生命之美、文学之美与情感之美的人文生活和时代画卷。
在或低沉、或清脆、或沧桑、或青春的朗读声中,朗读者在读着别人的文字,也在进行自己的创作。他们凭借自己的人生经历、情感体会将那些经典文字进行了全新的演绎,因而我们听到的作品,在原作者之外,也深深打上了朗读者的烙印。听者会因为朗读者的演绎而感动,微笑或流泪,沉浸的程度甚至远超自己看书时。
为什么朗读如此迷人?
我想,其中的一个原因大约是,在最古老的年代,人们都是通过口口相传来传承文化的。《诗经》中的大部分是劳动人民唱出来,《论语》也是孔子与弟子的语录……这些经典在一开始就来自于声音话语,后人朗读时自然更能体会并传达出其中蕴涵的生活、智慧与情感。
宋代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意思是,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用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所以,古代的学堂里总是书声琅琅,不绝于耳;所以,现在的学校都把朗读课放在一日之计最重要的早晨。
所以,请珍惜每一个可以大声读书的机会吧!
讲故事给自己听
随着我们逐渐长大,朗读这种读书方法似乎渐渐被遗忘。没有早读课的日子里,人们仿佛越来越羞于开口朗读些什么。这让我们的生活少了许多诗意。
大学毕业后,书虫特别喜欢在一个人的晚上,大声朗读一些现代诗,一直读到眼眶微热、汗毛竖起,读到心中情感涌动、耳畔轰鸣作响。这让我全身紧绷起来,然后陡然放松,一切关于工作的压力一扫而空。
可惜的是,生活渐渐忙碌,朗读慢慢被丢在了心底的某个角落,蒙上灰尘。直到——我开始给孩子朗读诗歌、童话、散文、小说……我想象着孩子伴随着耳畔的读书声,进入一个有着无限可能的世界,同时也神奇地体会到讲故事给自己听的乐趣。
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读诗歌或散文,请务必朗读,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中的精彩部分也可以试着去朗读。最近,我正在给孩子读《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不仅克服了一直以来对拗口的外國人名、地名的恐惧,而且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与精妙之处。
“终结者”与“魔法师”
常有孩子或家长问我,如何分辨畅销书中的精品与糟粕?我说,不妨找出试读的部分,大声朗读几次。如果有许多很难张开嘴出声朗读的地方,或是听起来别扭、意思把握不准的部分,那么肯定是写得不够好。
朗读是坏文章的终结者,也是检阅文字的强大武器。很多著名小说家在创作时,都会给亲人、朋友朗读自己的手稿,那些写作、默读时发现不了的缺点,会在朗读时显现出来。所以,朗读是判断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水平高低的方法之一,也是帮助我们打磨文字、提高写作水平的路径之一。书虫建议同学们在写完一篇作文时,别忙着收工,先读一遍给自己听,再读一遍给爸妈听,甚至给同学、老师听,肯定会有不小的收获。
“魔法师”的头衔也要颁给朗读。原因有二:
第一,在遇到比较有难度的文章或书籍时,朗读会帮助你理解其中的深意。前面说过,朗读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心力与情感,从而达到与作者共鸣的状态,文学性强的作品尤其如此。
第二,朗读着,朗读着,优美的书面语逐渐变成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口语,我们的语言基本功在经典作品的熏陶下变得越来越扎实,我们的谈吐因此得到优化和提升。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也应当是其中之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