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口流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它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随着90年代农业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为了平衡劳动力转移,加速城镇化就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它将成为我国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和谐发展的主要力量,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农业流动人口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b)-0179-01
1 农业人口流动的现状分析和对我国经济产生巨大的作用
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农村富余劳动力呈日益增多之势 。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加快,大批“三资”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兴办对劳动力的需求,经济特区建设的启动以及人口管理制度较改革开放前的松动等诸因素都极大的刺激了我国农业人口的流动。而农业人口流动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1.1 农业人口流动为我国基础建设和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庞大的农业流动人口大军构成的农民工,已经成为各个城市各类重体力、艰苦行业的劳动主体。比如建筑业,市政道路、地下设施建设等。
1.2 农业流动人口缓解了农村的贫困状况
农业流动人口在创造巨大社会财富的同时,所获取的报酬对于他们已经走出的贫困农村而言是可观的。据调查,相当一部分农村家庭除了靠老人或者妻子维持最基本的农业劳动收益并照料家庭外,主要的经济来源,尤其是子女上学,盖房,婚丧嫁娶等绝大部分依靠家庭成员外出务工的收益。为数不少的外出打工者,依靠自己在城市的收益,使乡下的家人过上了较别人富裕的生活。
1.3 农业人口流动促进了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就城市而言,农业流动人口是一个典型的经济和社会双重因素的底层群体。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数以亿计的农业流动人口已经成为一个相当规模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十分独特的社会群体。他们在增加农村收入的同时,也在城市的信息碰撞。产业化劳动中提高了素质(虽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有研究报告表明,农村青年认为进城打工最大的收获是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另一方面,一部分稍微在城市里站住脚跟的农民工,为了彻底改变他们子女的命运,便携家带口力图在城市里安顿下来。许多人都有过在城乡结合部、建筑工地、集贸市场、垃圾场边、废弃的房屋、铁道边的临时棚屋的栖身的经历。他们力求以最低廉的费用千方百计在城市里立住脚。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成为城市人口新的构成的一部分。
2 农业人口流动目前存在的问题
(1)当前中国的流动人口数量大,分布面较广,但流向比较稳定。
(2)由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却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很的障碍。大量农业劳动力的丧失,使得很多地区的土地资源闲置荒废,尤其是可耕地面积急剧减少。本来由于我国农业处于低效率的生产水平,农民收益非常微薄。效益低下,农民生活没有了最低保障,对种地丧失信心,使农业整体上无法跟上和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也在整体上影响到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3 加速城鎮化解决农业人口流动战略和政策,应从农业发展、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包括农村城镇化)同步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视野,较系统地探讨中国农业人口流动与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提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选择渠道、流动机制、制度创新、宏观调控、及其非平衡布局的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
3.1 加速城镇化是我国未来经济高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推进城镇化,构造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载体。大规模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会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从而促进经济高增长。从投资需求看,农民进城还会带来巨大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需求,这些都是我国扩大国内需求的主要来源。
在建设上,我国应以现有集镇为基础,精心搞好布局,动员农民参与小城镇假设,构造起以城市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城乡隔绝、对立、分离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局面。通过乡镇企业的连片开发、集中发展,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发育一批新兴城镇,吸引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国家应在农村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制度,为农村人口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如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根治流行病与地方病,提供清洁水源,提供计划生育服务,提供农业科技知识服务和技能培训。
3.2 在城镇化的基础上推进农村工业化
发展中国农业的道路有三条:一是用价格保护提高农民收入;二是继续推进80年代"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分散乡村工业化道路;三是使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特别是农村城镇化同步发展。中国国情决定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只能走第三条道路。要使中国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必须使生产要素冲破现存分散无序的格局,实现重组,进行组织结构的创新,特别是要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让农民分享工业化、城镇化的利益和城市文明。我国80年代分散的乡村工业化道路只能是农村城镇化的前奏,今后必须向适度集中的方向发展,使工业化同城镇化同步发展。
3.3 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
在加速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必须加强宏观调控,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流动的组织化程度,把分散的农户同统一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有机地联成一体,减少人口流动的盲目性,保证劳动力转移的有序性。中国的大城市,既不能向农民关死城门,也不能大开城门让农民完全自由地流入,而应设置一些"门槛"条件,防止迅猛的人口流动洪峰对大城市的冲击,避免"城市病"。这样在调节农业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并满足城市发展需要的同时,加速农村城镇化建设,尽量发挥农业内部潜力,使更多的农业劳动力能够就地、和谐的转移。
4 结论
我国农业人口流动是当前社会发展中应该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事关我国现代化进程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根据国情、着眼长远、注重学习和借鉴。因此把加快城镇化作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有效载体。从我国的实践看,沿海发达县市,近十几年来小城镇发展很快,形成了一个个密集的城镇群,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竞争实力。因此必须更好地提升人气,提增财气,提高品位,做强城镇经济。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经营”的原则,积极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优化城镇环境,不断提升城镇形象,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镇集聚和重组,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从而最终为农业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董辅礽,第三次“解放农民”的制度革命,中国经济网.
[2] 项开来.沿海民企遭遇“民工荒”尴尬[J].载于.开放潮,2004年第6期.
[3] 骆友生等,农村劳动力跨区转移:现状、成因、对策,载于.中国农村经济.
【关键词】农业流动人口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b)-0179-01
1 农业人口流动的现状分析和对我国经济产生巨大的作用
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农村富余劳动力呈日益增多之势 。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加快,大批“三资”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兴办对劳动力的需求,经济特区建设的启动以及人口管理制度较改革开放前的松动等诸因素都极大的刺激了我国农业人口的流动。而农业人口流动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1.1 农业人口流动为我国基础建设和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庞大的农业流动人口大军构成的农民工,已经成为各个城市各类重体力、艰苦行业的劳动主体。比如建筑业,市政道路、地下设施建设等。
1.2 农业流动人口缓解了农村的贫困状况
农业流动人口在创造巨大社会财富的同时,所获取的报酬对于他们已经走出的贫困农村而言是可观的。据调查,相当一部分农村家庭除了靠老人或者妻子维持最基本的农业劳动收益并照料家庭外,主要的经济来源,尤其是子女上学,盖房,婚丧嫁娶等绝大部分依靠家庭成员外出务工的收益。为数不少的外出打工者,依靠自己在城市的收益,使乡下的家人过上了较别人富裕的生活。
1.3 农业人口流动促进了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就城市而言,农业流动人口是一个典型的经济和社会双重因素的底层群体。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数以亿计的农业流动人口已经成为一个相当规模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十分独特的社会群体。他们在增加农村收入的同时,也在城市的信息碰撞。产业化劳动中提高了素质(虽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有研究报告表明,农村青年认为进城打工最大的收获是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另一方面,一部分稍微在城市里站住脚跟的农民工,为了彻底改变他们子女的命运,便携家带口力图在城市里安顿下来。许多人都有过在城乡结合部、建筑工地、集贸市场、垃圾场边、废弃的房屋、铁道边的临时棚屋的栖身的经历。他们力求以最低廉的费用千方百计在城市里立住脚。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成为城市人口新的构成的一部分。
2 农业人口流动目前存在的问题
(1)当前中国的流动人口数量大,分布面较广,但流向比较稳定。
(2)由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却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很的障碍。大量农业劳动力的丧失,使得很多地区的土地资源闲置荒废,尤其是可耕地面积急剧减少。本来由于我国农业处于低效率的生产水平,农民收益非常微薄。效益低下,农民生活没有了最低保障,对种地丧失信心,使农业整体上无法跟上和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也在整体上影响到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3 加速城鎮化解决农业人口流动战略和政策,应从农业发展、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包括农村城镇化)同步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视野,较系统地探讨中国农业人口流动与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提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选择渠道、流动机制、制度创新、宏观调控、及其非平衡布局的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
3.1 加速城镇化是我国未来经济高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推进城镇化,构造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载体。大规模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会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从而促进经济高增长。从投资需求看,农民进城还会带来巨大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需求,这些都是我国扩大国内需求的主要来源。
在建设上,我国应以现有集镇为基础,精心搞好布局,动员农民参与小城镇假设,构造起以城市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城乡隔绝、对立、分离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局面。通过乡镇企业的连片开发、集中发展,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发育一批新兴城镇,吸引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国家应在农村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制度,为农村人口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如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根治流行病与地方病,提供清洁水源,提供计划生育服务,提供农业科技知识服务和技能培训。
3.2 在城镇化的基础上推进农村工业化
发展中国农业的道路有三条:一是用价格保护提高农民收入;二是继续推进80年代"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分散乡村工业化道路;三是使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特别是农村城镇化同步发展。中国国情决定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只能走第三条道路。要使中国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必须使生产要素冲破现存分散无序的格局,实现重组,进行组织结构的创新,特别是要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让农民分享工业化、城镇化的利益和城市文明。我国80年代分散的乡村工业化道路只能是农村城镇化的前奏,今后必须向适度集中的方向发展,使工业化同城镇化同步发展。
3.3 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
在加速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必须加强宏观调控,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流动的组织化程度,把分散的农户同统一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有机地联成一体,减少人口流动的盲目性,保证劳动力转移的有序性。中国的大城市,既不能向农民关死城门,也不能大开城门让农民完全自由地流入,而应设置一些"门槛"条件,防止迅猛的人口流动洪峰对大城市的冲击,避免"城市病"。这样在调节农业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并满足城市发展需要的同时,加速农村城镇化建设,尽量发挥农业内部潜力,使更多的农业劳动力能够就地、和谐的转移。
4 结论
我国农业人口流动是当前社会发展中应该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事关我国现代化进程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根据国情、着眼长远、注重学习和借鉴。因此把加快城镇化作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有效载体。从我国的实践看,沿海发达县市,近十几年来小城镇发展很快,形成了一个个密集的城镇群,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竞争实力。因此必须更好地提升人气,提增财气,提高品位,做强城镇经济。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经营”的原则,积极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优化城镇环境,不断提升城镇形象,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镇集聚和重组,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从而最终为农业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董辅礽,第三次“解放农民”的制度革命,中国经济网.
[2] 项开来.沿海民企遭遇“民工荒”尴尬[J].载于.开放潮,2004年第6期.
[3] 骆友生等,农村劳动力跨区转移:现状、成因、对策,载于.中国农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