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实践尝试中也获得许多的成果. 就这种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其立足点和出发点就在于学生的先学,关键点和归宿点应该在于学生的会学. 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能力就是这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
一、学会质疑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都非常注意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努力创设情境鼓励他们积极发问. 但是,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发问,并不就意味着学生会质疑. 综观当下的许多数学课堂(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的数学课堂),虽然教师鼓励学生发问,不断创设情境或是好言催促学生质疑,但是学生不是提不出问题让质疑这个环节草草带过,就是只提出比较肤浅没有什么意义的问题让教师的好意成空. 细究原因,就是由于学生在学习时没有钻进去、思考不深入,或是缺乏发问质疑的能力所造成的. 对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1. 指导学生认真看书,抓住关键提问题
在学习新知阶段,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留给学生充裕的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先安排学生看书自学,然后引导发现,让学生提出问题(对低年级的学生或是还没有养成自学、质疑能力的班级,可以采用设置“导学案”或是“导问”).
2. 抓住质疑环节,鼓励学生解疑
思维的最宝贵品质在于创新. 当课堂上某名学生提出的见解或解法与众不同,有思考价值时,教师要注意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培养学生思维发散的良好习惯,并注意引导其他学生对这样的见解进行思考和质疑,由提出见解的学生或是能理解的学生进行解疑. 通过这样经常性的练习,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训练他们思维的灵活性,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和能力,慢慢养成他们对别人思想的批判、吸收与完善,进而形成自己思想体系的方式.
3. 重视倾听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课堂合作探究活动. 但是,怎样才能保证课堂合作探究活动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呢?观察许多课堂的小组合作活动,经常可以感受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情况,许多学生只是在形式上参与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并没能真正参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的问题.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但要学会向老师和同学准确、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还要学会随时关心别人的感受,善于倾听老师或同学的意见和结论,这样才能获得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如果你不倾听,或只听老师说的,不听其他同学说的,那么你又怎么对别人进行评价和反馈呢?那你怎么能从别人那里进行学习呢?怎么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呢?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我均要求学生:课堂上无论师生发言,听者都要目视发言者,边听边想:“他说得对不对”“有没有需要补充”等. 开始时,可以从复述同学表述入手,然后逐渐经历听、说、问、辩等过程,时间长了之后,就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让他们具备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能力.
二、学会抽象概括
教学知识的获得、数学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和学生的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我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从具体事物和实例中抽象概括数学知识的方法.
1. 提供便于学生抽象概括的材料
在教学“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些整数,教师快速判断出这些数能否被2,5,3整除,学生进行验证. 之后,教师出示这样的一组数:15,22,63,88,213,498,365,555,666,1323,1324,1325. 让学生用2,5,3分别去除这些数,思考:你们发现了什么?这里有什么规律?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总结,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 通过生说、师判断、生验证的方式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然后用便于学生抽象概括的一组数进行探究、发现、总结、归纳,既加深了对本知识点的理解掌握,也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逐渐学会学习,形成较好的学习能力.
2. 抓住有利时机,及时进行点拨
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探究问题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我们特别要注意在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加以指导,把握学生“愤”“悱”的时机加以启发,使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展开思维. 例如,在进行上面知识点教学时,学生尝试后会比较容易发现能被2,5整除的数的规律,但对能被3整除的规律如果没有事先预习的话就会比较难以总结. 他们提出的往往是一些非本质的东西. 对此,教师在肯定学生非本质但也没错的意见后可提出问题:把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看看,能不能发现其中的规律?这样点拨,在学生思维陷入困境的时候把学生的思路引入到正确的方向,抓住学生思维的节点,就很容易引导进一步思考和研讨,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出问题的结论.
3. 引导学生系统归纳所学知识,学会整理知识系统
按照认识理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地把学过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方法,按照个人所接受、理解的深度、广度,结合感知、联想、记忆、习惯等认识特征,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具有内部规律性的整体结构. 随着这种结构的不断积累,联想、类比、迁移的领域就越广,从而产生新的认识、新方法的机会也就越多. 因此,整理与归纳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所以,在每教完一部分知识后,我们都要重视引导学生系统归纳所学知识,并加以整理归类,从纵横方向、多角度地进行更高层次的概括,使学生从更高的层次上重新认识所学的知识,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在教给学生相应的整理与归纳方法后,我们要注意要求学生在自学中加以运用. 例如在复习课的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在课前布置学生事先对一个单元或一个系统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纳,教师在课堂上再引导学生对每个人所整理归纳的知识系统进行比较评析,学长弃短,逐步学会如何进行知识系统的整理. 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学会整理的方法,也就能让自己的自学能力更上一层楼了.
一、学会质疑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都非常注意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努力创设情境鼓励他们积极发问. 但是,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发问,并不就意味着学生会质疑. 综观当下的许多数学课堂(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的数学课堂),虽然教师鼓励学生发问,不断创设情境或是好言催促学生质疑,但是学生不是提不出问题让质疑这个环节草草带过,就是只提出比较肤浅没有什么意义的问题让教师的好意成空. 细究原因,就是由于学生在学习时没有钻进去、思考不深入,或是缺乏发问质疑的能力所造成的. 对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1. 指导学生认真看书,抓住关键提问题
在学习新知阶段,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留给学生充裕的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先安排学生看书自学,然后引导发现,让学生提出问题(对低年级的学生或是还没有养成自学、质疑能力的班级,可以采用设置“导学案”或是“导问”).
2. 抓住质疑环节,鼓励学生解疑
思维的最宝贵品质在于创新. 当课堂上某名学生提出的见解或解法与众不同,有思考价值时,教师要注意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培养学生思维发散的良好习惯,并注意引导其他学生对这样的见解进行思考和质疑,由提出见解的学生或是能理解的学生进行解疑. 通过这样经常性的练习,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训练他们思维的灵活性,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和能力,慢慢养成他们对别人思想的批判、吸收与完善,进而形成自己思想体系的方式.
3. 重视倾听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课堂合作探究活动. 但是,怎样才能保证课堂合作探究活动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呢?观察许多课堂的小组合作活动,经常可以感受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情况,许多学生只是在形式上参与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并没能真正参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的问题.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但要学会向老师和同学准确、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还要学会随时关心别人的感受,善于倾听老师或同学的意见和结论,这样才能获得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如果你不倾听,或只听老师说的,不听其他同学说的,那么你又怎么对别人进行评价和反馈呢?那你怎么能从别人那里进行学习呢?怎么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呢?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我均要求学生:课堂上无论师生发言,听者都要目视发言者,边听边想:“他说得对不对”“有没有需要补充”等. 开始时,可以从复述同学表述入手,然后逐渐经历听、说、问、辩等过程,时间长了之后,就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让他们具备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能力.
二、学会抽象概括
教学知识的获得、数学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和学生的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我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从具体事物和实例中抽象概括数学知识的方法.
1. 提供便于学生抽象概括的材料
在教学“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些整数,教师快速判断出这些数能否被2,5,3整除,学生进行验证. 之后,教师出示这样的一组数:15,22,63,88,213,498,365,555,666,1323,1324,1325. 让学生用2,5,3分别去除这些数,思考:你们发现了什么?这里有什么规律?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总结,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 通过生说、师判断、生验证的方式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然后用便于学生抽象概括的一组数进行探究、发现、总结、归纳,既加深了对本知识点的理解掌握,也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逐渐学会学习,形成较好的学习能力.
2. 抓住有利时机,及时进行点拨
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探究问题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我们特别要注意在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加以指导,把握学生“愤”“悱”的时机加以启发,使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展开思维. 例如,在进行上面知识点教学时,学生尝试后会比较容易发现能被2,5整除的数的规律,但对能被3整除的规律如果没有事先预习的话就会比较难以总结. 他们提出的往往是一些非本质的东西. 对此,教师在肯定学生非本质但也没错的意见后可提出问题:把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看看,能不能发现其中的规律?这样点拨,在学生思维陷入困境的时候把学生的思路引入到正确的方向,抓住学生思维的节点,就很容易引导进一步思考和研讨,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出问题的结论.
3. 引导学生系统归纳所学知识,学会整理知识系统
按照认识理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地把学过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方法,按照个人所接受、理解的深度、广度,结合感知、联想、记忆、习惯等认识特征,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具有内部规律性的整体结构. 随着这种结构的不断积累,联想、类比、迁移的领域就越广,从而产生新的认识、新方法的机会也就越多. 因此,整理与归纳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所以,在每教完一部分知识后,我们都要重视引导学生系统归纳所学知识,并加以整理归类,从纵横方向、多角度地进行更高层次的概括,使学生从更高的层次上重新认识所学的知识,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在教给学生相应的整理与归纳方法后,我们要注意要求学生在自学中加以运用. 例如在复习课的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在课前布置学生事先对一个单元或一个系统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纳,教师在课堂上再引导学生对每个人所整理归纳的知识系统进行比较评析,学长弃短,逐步学会如何进行知识系统的整理. 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学会整理的方法,也就能让自己的自学能力更上一层楼了.